李景繁 宋善迪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系,貴州 都勻 558000)
黔東南黎平縣四寨村侗族摔跤活動探讀
李景繁 宋善迪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系,貴州 都勻 558000)
流傳于黔東南黎平縣四寨村一帶的侗族摔跤活動,是一項糅競賽和娛樂為一體的傳統(tǒng)民俗體育活動,它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背景與內涵,有其獨特的競技特點和習俗規(guī)則。文章在文獻資料和參與考察的基礎上,梳理了黎平侗族摔跤的起源及其發(fā)展的基本過程并闡析了侗族摔跤的社會功能。
侗族摔跤 黎平縣四寨村 起源 發(fā)展 功能
侗族摔跤習俗主要流傳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的四寨、坑洞、寨高、三龍,從江縣的谷平、往洞、增沖以及榕江的宰麻等侗族村寨所屬地區(qū),其中又以四寨村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舉行的侗族摔跤節(jié)最為隆盛。這種帶有民俗意味的摔跤活動是一項集競賽和娛樂為一體的傳統(tǒng)民俗體育活動,是貴州省少數民族村落體育的典型代表之一。由于黔東南黎平縣侗族長期以來處于地理上比較閉塞的生存狀態(tài),加上侗族并無獨立的文字體系,關于侗族摔跤早期的典籍或其它文字記載較為少見,直到晚近,我國開始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黔東南黎平縣侗族摔跤才逐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部分學者對其進行了探析,但是深入的研究還不多見。筆者不揣淺陋,參閱了一定的文獻資料,主要在參與考察的基礎上,對黎平縣四寨村的侗族摔跤進行了與其他研究者不同角度的探考。
四寨是侗族傳統(tǒng)摔跤的發(fā)源地,享有“侗族摔跤之鄉(xiāng)”的美譽。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四寨都隆重舉行盛大的侗族傳統(tǒng)摔跤節(jié)。據文獻資料和流行于寨民間的敘說,四寨村摔跤活動起源于如下兩種傳說。
據傳明朝喜宗年間,黔東南黎平侗族各寨匪盜結群,經常強搶百姓所養(yǎng)的牛、羊、馬等牲口及錢財物件。為加強防范,共同抗匪,四寨、寨高商議結盟,但需選出德高望重、武藝高強的首領。四寨推薦公蠻,寨高推薦公柳,兩人武藝都很高,又都在本寨有一定名望,難以定奪,于是就定在當年農歷三月十五比武。那天兩人比一百回合,不分勝負,最后,群眾要求兩人貼身肉搏,以摔倒對方為勝,結果兩人各勝一局,摔成平手,兩寨就共同擁戴他倆為首領;此后,公蠻、公柳共同帶領四寨、寨高三千民眾,連出奇兵,鏟除了強盜[1]。后來為了紀念公蠻、公柳,每年農歷三月十五都在四寨田壩舉行摔跤活動,日久年長,這項活動就成了一個固定的節(jié)日傳了下來。
還有一種傳說是侗族摔跤活動自唐代起就已經存在了。據說,侗族先祖遷徙到現今的聚居地時,當地野獸出沒頻繁。一日,一男青年在上山路上面遇一只兇惡老虎,猛虎向他撲來,該男子無法躲避,只能用雙手抱住老虎,同時用頭抵住老虎的下顎部,與猛虎一同滾落至山下一深泥塘中。男青年身輕便巧,不多時就逃出泥塘,而老虎體重笨拙,四腳深陷泥塘不能動彈,虎威盡失。青年喚來眾人將老虎一通亂石亂棍打死。男青年虎口逃生靠的是過人的臂力手勁,人們爭相效仿,就用摔跤來練臂力,后這一活動形式逐漸普及,相沿而成為現在一年一度的摔跤節(jié)(由訪談資料整理而成)。
盡管上述關于侗族摔跤起源的說法帶有神話意味,但是考察的過程中發(fā)現,在當地侗族民眾看來,這是一種神話式的真理。神話(即便不是直接的,也是有意識的)表達、激發(fā)、拓展并處置了人們對世界進行的現實描述[2]。傳說或許是在侗族長期的歷史中建構而成的,但其對當前侗族民眾日常生活的道德和隱喻上的含義使得這兩種傳說已經融進當地民眾的意識中并成為一種“真實”而被普遍接受了。
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始終會保留著一些包含有傳統(tǒng)信仰、思想觀念、行為規(guī)范、社會秩序等特征的儀式。在人類學中,儀式通常是和宗教或巫術有關的按傳統(tǒng)所定的順序進行的一整套或一系列活動[3]。黎平侗族摔跤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儀式性的展演過程,具有強化集體歸屬感、參與者認同感以及鞏固信仰、增強參與者的自信心等功能。
儀式一:入場鋪陳。四寨摔跤節(jié)舉行的摔跤是由四寨村和隔河相望的寨高村舉行的傳統(tǒng)摔跤對抗性娛樂活動,雙方正式摔跤活動之前都要按特定的順序舉行一定的禮儀。首先放三聲鐵炮(侗族一種禮炮,在很多活動前都會使用),接著由兩寨寨老領著部分本寨民眾繞場三周,繞完后,雙方聚集到摔跤場地中央舉行集體踩堂(侗族一種集體舞蹈,很多人圍成幾圈轉圈跳舞),踩堂結束后,雙方各據場地一方叫陣或等待對方叫陣。
儀式二:選手間賽前禮儀。侗族摔跤比賽選手間也有固定且獨特的禮儀程式。比賽雙方手持布帶對面而站,相距1.5米左右,裁判(一般為寨老)立于對手之間,雙方正面施禮,即雙方鞠躬后,將布帶舉起,并將布帶搭在對方腰椎位置處,等待寨老喊“起”后,雙方便開始想辦法摔倒對方[4]。
侗族摔跤發(fā)端時,并沒有很規(guī)范的評判雙方勝負的方法;隨著參加人數增多,規(guī)模的擴大,摔跤節(jié)的誕生,逐漸發(fā)展成了一套帶有鄉(xiāng)土意蘊并有一定規(guī)范性的競賽方法和裁判規(guī)則。
裁判一般由村干部或寨老擔任,比試雙方手持布帶上場后,雙手緊抓布帶的中間一截,用拳頭貼住對方的腰椎部,布帶兩頭垂在對方腰身以下,雙方姿勢呈互抱腰身、團身并右肩相抵狀。兩方準備好之后,裁判發(fā)出“起”的口令,雙方靠臂力和腰腿勁互相角力,想辦法將對方摔倒。評判標準比較簡單,比賽時任何一方背部先接觸地面判為輸一局,一方贏兩局為勝方,由裁判者舉起勝者的一只手向觀眾示意。參賽人員可采用“提、拉、抱、絆腳”等技巧,但不能以膝關節(jié)、肘關節(jié)、頭部撞對方。如今的侗族摔跤活動中的參賽者不分年齡組和級別,由一方先派一名選手出來叫陣,然后就由對方自認為實力相當的一名選手隊員出來迎戰(zhàn),雙方以兩局制定勝負,一方贏兩局為勝,一輸一贏為平,摔完后下一對選手上場(不同于早先的擂臺式),一場接一場,直到所有選手摔完或為止。
據村干部和部分威望較高的老年人介紹,得益于政府的宣傳和鼓勵,每年農歷三月十五四寨村舉行的摔跤節(jié)在最近幾年的影響范圍日益擴大。結合他們的口述情況,基本可以推測四寨侗族摔跤節(jié)最近幾年的日益隆重和侗族摔跤被劃歸為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密切相關。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保護的“文化自覺”必然促使當地政府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本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寨村的侗族摔跤節(jié)在黎平縣是具有標志性的“侗族摔跤”聚合文化節(jié)日,當地政府對于節(jié)日的宣傳和鼓動自然成效顯著。
近幾年,參加四寨村侗族摔跤節(jié)的村寨和民眾數量穩(wěn)步上升,由當初以四寨村為主,周圍幾個村寨為輔參與摔跤活動的格局演變?yōu)橐运恼鍨椤暗刂鳌?,其他村寨包括不同民族的村寨共同參與的“民眾摔跤大聯歡式”的活動。今年(2012年)即將開始的摔跤節(jié)中,四寨村邀請了“十洞十三寨”(竹坪、巖洞、述洞、新洞、朋洞、銅關、寨拱、四寨、坑洞、迷洞、平吝、三龍、已炭)來一起參與慶祝,這也成為黎平縣四寨村摔跤節(jié)有史以來最為隆重的一屆侗族摔跤節(jié)??梢灶A期,如果當地社會經濟文化在短期內不發(fā)生大的變遷,四寨村包括整個黎平縣侗族摔跤的開展范圍將會保持一種穩(wěn)定繁榮的態(tài)勢。
如果以時間作為考察歷史延續(xù)性的坐標,根據村民口頭敘述,四寨村的侗族摔跤活動除在解放初期“除四舊”活動期間中斷外,一直保持延續(xù)著較好的開展狀況。從傳承的途徑來看,早先的侗族摔跤局限于四寨以及周圍侗族村寨的父代和子代間的代際傳承,即前后兩代村民通過授和受的方式使摔跤的儀式和技巧得以遞延。但是在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保護的大背景下,借入選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名錄之契機,侗族摔跤的傳承途徑逐漸多元化。納入當地學校體育教學課程體系和進行舞臺表演成為傳承侗族摔跤另外兩條重要途徑。多元化的傳承途徑給侗族摔跤活動開展帶來的積極效應顯而易見。目前,以四寨村為核心的周圍侗族村寨很多都成立了摔跤隊,專門組織侗族摔跤的練習和比賽;當地的體育教學中,侗族摔跤成了必修教學內容;侗族摔跤或以其為藍本改編的節(jié)目正在當地甚至全國性的舞臺上頻繁上演。
在四寨村考察期間,據村民介紹,每年農歷三月十五的侗族摔跤節(jié)是當地最為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因為規(guī)模大、參與的人數多,其熱鬧程度甚至超過農歷春節(jié)。借助摔跤這個載體,本村寨以及外村寨的眾多民眾聚集在一個相對密集的空間坐落中,進行著多種樣式,具有情感投入特征的交流。對于促進本村寨的內部團結以及各個村寨群眾間的友誼大有裨益。比如:中老年人交流一些生活、農作物的經驗和教訓;青年小伙子和姑娘們交流感情;小孩交換游戲、玩?;驅W習體驗等等。
直到現在,侗族摔跤仍然是以“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娛樂為目的的,優(yōu)勝者雖然沒有任何物資獎勵,但為本寨爭光的強烈愿望,激勵著他們以頑強的意志與對手拼搏。摔跤選手比賽時激烈角力的場面固然充滿競技的意味,然而賽后不管輸贏,雙方選手一般并不顯示深度落寞、失望的情緒,只是略顯遺憾地帶著笑意離場。有個落敗的選手說:“當然想贏,但我盡力了,他比我厲害,輸了就輸了,圖個高興就好了”。這種說法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一定程度上表征著侗族民眾的競爭意念中的和諧精神。當然,摔跤過程帶給觀眾的就更是新奇、刺激等娛樂方面的多重情緒感受。摔跤節(jié)期間,人們聚集在摔跤場地,歡騰陣陣,笑意番番,體驗著這個侗族節(jié)日帶給他們的特殊魅力。
每年農歷三月十五,黎平縣四寨村的侗族摔跤節(jié)不僅是摔跤選手和各式各樣觀眾的盛會,事實上還起到促進當地村寨經濟發(fā)展的功用。節(jié)日當天,除摔跤比賽外,方圓百里的侗族民眾歡聚一處,其中很多具有一定經濟意識的民眾會販賣或者攜帶一些具有特色的物品來到摔跤場地周圍,從事小生意活動,客觀上會在摔跤場周圍形成熱鬧的基層集市。從鄉(xiāng)土經濟角度看,當地和外來的民眾在物品的交換和消費中經濟活動中可以各取所需,販賣者贏得了利潤,購買者滿足了需求。同時,這種集合式的鄉(xiāng)土貿易市場對于激發(fā)當地民眾的市場意識能產生潛在的推力。
侗族摔跤節(jié)不但在侗族聚居地很有影響,如今在全省甚至全國都獲得了一定的聲譽。由黔東南黎平縣選送、以侗族摔跤為背景的民間舞蹈節(jié)目“摔”獲得2007年“多彩貴州”舞蹈大賽大獎;2007年十一月四寨摔跤隊參加全國群星杯榮獲金獎,同年在2007年在廣州舉辦的全國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上,侗族摔跤一舉奪得表演項目綜合類金獎。黎平侗族摔跤榮獲這些榮譽之后,知名度大大提升,每年農歷3月15這天,方圓百里的侗族同胞歡聚一堂,全國各地的旅游者也多慕名而來,還會有一些外國朋友到來觀賞。侗族摔跤成為帶動當地旅游業(yè)一種標志性品牌之一。
黔東南黎平縣四寨村侗族摔跤是一項具有原生態(tài)特征的民俗體育活動,既有較為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又有較高的健身和娛樂等方面的體育價值。侗族摔跤內蘊的獨特的文化背景、習俗規(guī)則和競技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是黔東南侗族文化模式的外在投射和歷史文化知識的延續(xù)。故此,考察并梳理侗族摔跤活動的起源和發(fā)展歷程,對于在以現代性為主要特征的整體文化背景下如何挖掘、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優(yōu)秀的民俗體育文化有著較為重要的借鑒價值,對推動民族地區(qū)全民健身活動也可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5]。
[1]楊再元,陸書明.用布帶角力的侗族摔跤[J].貴州都市報文化周刊,2007(8).
[2]奈杰爾·拉波特,喬安娜·奧弗林著,鮑雯妍,張亞輝譯.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念[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3]龔 銳,湯欣燁,靳惠娟.貴州苗族鼓藏節(jié)儀式的人類學考察——以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計懷鄉(xiāng)烏略村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22-27.
[4]黃平波,等編.黔東南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教程[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5]龍明蓮,黃平波.侗族摔跤習俗的田野考察——以貴州黎平縣四寨村侗族摔跤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45-47.
On Dong Minority Wrestling Activities in Sizhai Village of QianDongNan Liping County
Li Jingfan Song Shandi
(P.E.Department in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Duyun Guizhou 558000,China)
Dong wrestling is a kind of popular form of entertainment that spread at Sizhai village area of liping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China,which is a collection of martial arts and entertainmen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a traditional folk sports activities.It has its uniqu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onnotation,,has its unique competi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custom rules.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participation,has combed the origination,the basic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Interpreted the social function of Dong Minority wrestling
Dong Minority wrestling Sizhai village origination developmentfunction
G85
A
1004—5643(2012)08—0090—03
1.貴州省重點支持學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中期成果之一。2.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重點支持課題:《貴州省民俗體育文化空間探考》,編號:QNSY201017。
1.李景繁(1979~),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