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人民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300 E-mail:116452290@qq.com)
近幾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交通飛速發(fā)展以及人們出行的增加,交通事故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骨折的發(fā)生尤其以下肢骨折為多,術后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明顯增多。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由于骨科手術后凝血因子釋放,啟動凝血反應和血液成分的改變,以及麻醉使下肢處于癱瘓狀態(tài),導致下肢靜脈血流淤滯流動緩慢而引發(fā)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2008~2012年我院收治股骨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髖臼骨折、骨盆骨折共94例。比較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對骨折術后DVT預防和產生的積極影響,實踐證明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降低下肢DVT發(fā)生率。
1.1 一般資料 下肢骨折94例中,其中男50例,女44例,年齡40~79歲,平均64.6歲,其中70歲以上39例。骨折類型:股骨粗隆間骨折20例,股骨干骨折25例,股骨頭壞死4例,股骨頸骨折30例,骨盆骨折15例。相關并發(fā)癥:糖尿病13例,高血壓22例,慢性肺疾病11例,肥胖癥27例,心功能不全或動脈硬化性疾病19例。DVT患者臨床表現(xiàn):患肢腫脹、周徑增粗;皮膚發(fā)紺、皮膚溫度升高;疼痛、腓腸肌壓痛、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等。將94例患者按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護理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9例術后采取傳統(tǒng)的護理措施,收治患者時間為2008年1月~2009年12月。觀察組45例采取全程綜合系統(tǒng)護理干預措施,收治患者時間為2010年1月~2012年7月。兩組患者其性別、年齡、臨床一般情況、文化程度、經濟收入等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輔助檢查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前行血管無創(chuàng)多普勒超聲檢查或靜脈造影檢查,術后1周行雙下肢血管彩超。術后發(fā)生下肢DVT患者,均在彩色多普勒超聲初次檢查再次行血管造影后確診。實驗室著重檢查TT、Fid和PT、APTT凝血4項指標。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手術后采用傳統(tǒng)的護理措施,包括心理護理、情志咨詢、預防性用藥、飲食指導,耐心向患者做好疾病宣教。術后病情密切觀察,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20~30cm),以利于靜脈血液回流,減輕患肢腫脹[2]。術后6h常規(guī)應用低分子肝素5000u,口服腸溶阿司匹林片25mg。同時予血栓通、低分子右旋糖苷或尿激酶靜脈滴注等抗凝治療,并注意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每2~4h翻身1次,嚴格細致交接皮膚情況,防止壓瘡的發(fā)生。術后早期適當肢體活動,指導患者合理正確功能鍛煉。觀察患肢:肢體腫脹程度、膚色、皮溫、淺靜脈充盈情況及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狀況。患者出現(xiàn)下肢腫脹或疼痛,或不敢主動做踝關節(jié)的背伸運動,應警惕DVT的可能。麻醉后24h即可鼓勵、指導患者早期床上行股四頭肌、股二頭肌訓練,下肢屈伸運動等。以后逐漸增加活動量,并使活動和功能訓練循序漸進。囑患者多飲水,避免血液黏度升高。充足的水分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液濃縮而形成高凝狀態(tài)、誘發(fā)靜脈血栓的形成[3]。
1.3.2 觀察組 進行系統(tǒng)護理干預,在對照組傳統(tǒng)護理措施基礎上,采用全程綜合系統(tǒng)治療和護理方法。①術前患者整體機能狀況系統(tǒng)檢查,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可能引起凝血功能異常和促進血小板聚集者做好藥物篩選。②患有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合并多器官的生理退變,或器質性病變,或其他內科基礎疾病患者應重點監(jiān)護。③下肢DVT高危人群的排查:高齡患者、肥胖超體重或血脂異常、下肢靜脈曲張癥、高血壓病、腫瘤及合并代謝方面疾病如糖尿病等。④注意觀察切口、針眼、牙齦、皮膚黏膜、消化道等處有無出血情況,評估血液流變學和下肢血管的功能狀況。⑤注意保護血管,留置針應盡量選擇較小的型號,以減少對血管內皮的損傷。盡量選擇上肢靜脈而不宜采用下肢靜脈穿刺,降低機械性損傷和血栓的形成。提高護士的穿刺水平,高危人群最好由高年資的護士進行靜脈穿刺,做到一針見血。⑥下肢骨折尤其是骨盆骨折或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DVT高危因素,應引起高度警覺。通過腿和踝關節(jié)的鍛煉、穿彈性襪及使用抗凝血藥物治療,促使深靜脈吻合網擴張能夠預防DVT發(fā)生。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得資料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兩組間差異性比較采用χ2檢驗。
觀察組45例中,發(fā)生下肢腫脹及疼痛8例(17.78%),發(fā)生DVT 2例(4.44%);對照組49例中,發(fā)生下肢腫脹及疼痛19例(38.78%),發(fā)生 DVT 12 例(24.49%),下肢腫脹及疼痛、DVT發(fā)生率兩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
下肢骨折患者由于嚴重外傷打擊和術后創(chuàng)傷的刺激,使患者處于一種應激狀態(tài)[4]。下肢骨折引發(fā)DVT的發(fā)病機制主要包括靜脈壁損傷、血流減慢和血流凝固性增高三大要素。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①患者術后長期臥床休息下肢靜脈回流緩慢;②術后創(chuàng)傷引起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加,纖維蛋白溶解能力下降;③手術輸血及止血藥物使血液黏稠度增加。
下肢骨折術后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較上肢骨折高,下肢骨折中又以大腿及髖部骨折后,DVT發(fā)生率明顯較其他部位為高[5]。靜脈血栓疾病是下肢骨折、髖部骨折及關節(jié)置換手術后致殘、致死的主要因素。據文獻報道我國近10年全髖置換術后的DVT患病率為10%~70%;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為50%~72%;髖部骨折后約為45%。
通過對我院前期和近期不同護理方法的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有顯著性。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者下肢腫脹和疼痛發(fā)生率,下肢DTV發(fā)生率也明顯減少。采用全程綜合系統(tǒng)治療,其中綜合評估患者整體機能狀況十分重要。若患者術前有發(fā)生血栓的傾向,如不采取相應的措施,在麻醉和手術過程中,容易發(fā)生血栓脫落而導致其他臟器栓塞而致命[6,7]。若長期臥床致壓瘡等并發(fā)癥,靜脈血栓脫落栓塞到心、腦、肺等重要臟器,就會形成心血管栓塞、顱內栓塞、肺栓塞,其中又以肺栓塞為重,可引起嚴重的后果,造成患者立即死亡。由于我院近年來患者入院后即對DVT高危人群進行綜合評估,采取積極得力的措施,并行血栓形成的監(jiān)控應急處理,予以全程預防后,血栓發(fā)生率明顯下降。
認真做好出院指導,囑咐患者要繼續(xù)進行康復訓練和功能鍛煉,在醫(yī)師的指導下服用抗凝藥物和臟器保護藥物,并注意并發(fā)癥的積極治療。提醒患者出院后仍有可能發(fā)生下肢DVT,需定期隨訪定期檢查。DVT是一種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同時它也是一種可預防的疾病,需要醫(yī)護人員高度重視,并采取積極得力的措施。
[1]張強.外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與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5):263-265.
[2]唐泓源,張黎明,皮紅英,等.系統(tǒng)早期活動方案、降低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1):965-968.
[3]中華醫(yī)學會重癥醫(yī)學分會.ICU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指南[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29(10):793-797.
[4]寧寧,廖燈彬,張澤瓊,等.地震髖部骨折傷員深靜脈血栓的預防[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2):127-129.
[5]曲洪雪,劉云鵬.骨科深靜脈血栓形成危險因素及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2):110-112.
[6]李進.骨科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7(4):521-522.
[7]黃紅建.下肢深靜脈栓塞的預防和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2,17(5):3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