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務院辦公廳要求各地在年底前拿出“異地高考”方案后,教育部也提出要盡快出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上學“路線圖”和時間表。
條件一:家長就業(yè)穩(wěn)定外企白領林麟已在北京工作13年,結婚后一直沒敢要孩子,原因是戶口還在福建,“如果要孩子,上學就是一大麻煩”。
據悉,教育部已發(fā)文要求各地根據進城務工人員在當地的合法穩(wěn)定職業(yè)、合法穩(wěn)定住所(含租賃) 和按照國家規(guī)定參加社會保險年限,根據隨遷子女在當地連續(xù)就學年限等情況,進一步細化準入條件,確定操作辦法。林麟認為,自己已滿足隨遷子女可參加異地高考的條件之一——家長在流入地有穩(wěn)定工作、固定住所、繳納各種保險及稅費。但他也擔心政府出臺的細則會過于苛刻,到具體操作時困難重重。
條件二:學生學籍確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確認學生學籍是一個技術措施,不僅要求地方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制定長遠目標,也要在實施政策過程中陽光、透明。現實情況是,一些打工子弟學校還沒有被當地政府認可,學生學籍認定存在問題。還有一些家長流動打工,孩子也隨著他們流動學習,他們的學籍也需要在政策上予以確認。
條件三:流入地承載能力教育部表示,參加異地高考的學生不能超過流入地的承載能力,具體條件由各地政府出臺規(guī)定。有不少專家指出,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升學問題不只是教育問題,也涉及城市管理、社會保障、外來人口與本地居民教育資源配置問題和戶籍制度改革等,情況十分復雜,需要權衡利弊,通盤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