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靜
(中共中央黨校 北京 100091)
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要延續(xù)前人的理論成果,更要深入人民群眾,使理論掌握群眾,最終是要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而解決實踐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道路上,毛澤東始終是其堅定、忠實的學習者、倡導者、宣傳者和實踐者。他雖然沒有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專門論述,但是他卻在理論和實際工作中極大的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使廣大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由無知轉化為有知,由知之不多轉化為知之甚多,由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盲目性改變?yōu)槟軌蜃杂蛇\用馬克思主義”[1]P325,對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1.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nèi)在品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指的是馬克思主義應當屬于人民群眾,為人民群眾所擁有,而不是為個別特定的階層所有,這是由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內(nèi)在品質所決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用馬克思主義“化”大眾,馬克思曾說:“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保?]P9所以說馬克思主義只有深入人民群眾,武裝人民群眾的頭腦,為大眾所掌握并且付諸實踐,才能變成一種真正的力量從而指導群眾從事理論和實踐活動;二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即是讓大眾“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只有在人民群眾廣泛接受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獲得了更進一步的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才能創(chuàng)造出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并成為變革社會的決定性力量,才能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現(xiàn)有的馬克思主義。
2.毛澤東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淵源。毛澤東廣泛大量涉獵哲學著作的時間是在延安時期。1937年,毛澤東在讀完艾思奇的 《大眾哲學》后大加贊賞,曾稱其為“真正是通俗的而又有價值的”。[3]P80翌年艾思奇來到延安,在與毛澤東共同生活的年歲里,他們不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而且在二人的思想交流、哲學研究中也是互相啟發(fā)互相促進,這可以從《毛澤東哲學批注集》中刊載的毛澤東給艾思奇的信中看出:“其中有一個問題略有疑點”[4]P204以及“今日何時有暇,我來看你”[4]P204等。毛澤東在延安時期不僅讀了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也讀了他的《哲學與生活》等共四本書,并在旁邊一一作上批注文字,甚至毛澤東所讀的列寧的《哲學筆記》和米丁等著的《新哲學大綱》也是艾思奇翻譯的。而且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的寫作也是通過認真研究艾思奇的《大眾哲學》而受到深刻影響的。仔細研究即可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艾思奇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對毛澤東的影響很深。
3.實踐的需要。毛澤東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具有實踐方面的必然性。首先,從國內(nèi)的情況來看,我國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封建主義社會,封建主義思想毒瘤危害至深,部分民眾接受的都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愚民政策,甚至是被歪曲了的馬克思主義,無法接觸到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因此,為了使人民大眾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并用來指導實踐,擺脫封建主義的束縛,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成為亟待解決的任務了。正如列寧所說:“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保?]P247其次,從國外的情況來看,在新中國成立前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經(jīng)濟封鎖、軍事威脅,而且也試圖在意識形態(tài)上控制中國。所以,必須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讓廣大人民掌握馬克思主義,從而抵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叵測居心。
毛澤東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具體路徑主要有三個,即: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化,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化,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核心;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手段。
1.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化。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的思想。他指出:“共產(chǎn)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xiàn)”,“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xiàn)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保?]P534在毛澤東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化,其主要有兩個步驟:“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以及“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同時也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基礎。
第一,縱觀毛澤東一生的哲學學習和理論研究,從其《早期文稿》開始,歷經(jīng)《哲學批注集》《軍事文集》《農(nóng)村調查文集》,至《實踐論》《矛盾論》,等等,無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chǎn)物。他始終反對空談馬克思主義,認為必須通過聯(lián)系中國具體的革命實際來研究和運用馬克思主義。
第二,毛澤東曾說:“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xiàn)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6]P534同時,在 《反對黨八股》中,毛澤東也明確了民族化形式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極端重要性,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xiàn)。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6]P534例如,毛澤東在批注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的《辯證法唯物論教程》 (中譯本第三版)一書時,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4]P78來解釋矛盾的互相滲透和互相轉化思想。又如,毛澤東“實事求是”一語,“可能是受了 《漢書·河間獻王傳》有關內(nèi)容的影響,而更有可能是承受先師徐特立的風范,因為徐特立為湖南第一師范學校題寫的校訓就是實事求是”。[7]P40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民族傳統(tǒng)相結合,并采用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現(xiàn)出來,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具體化的內(nèi)涵,加深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論境界,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前提。
2.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化。馬克思主義的對象不僅包括廣大黨員以及黨員干部,而且應該面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們也許不能讓所有人都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但是我們有義務把馬克思主義深入廣大群眾,讓人民群眾了解它、掌握它,從而理解和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建設齊心協(xié)力共同奮斗。毛澤東更是深諳此規(guī)律,他指出:“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yōu)槿罕娛掷锏募怃J武器?!保?]P323認為只有人民群眾才是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力量,同時這也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核心所在。
首先,毛澤東自始至終都秉承著深入群眾的信念,他認為要增強群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感,就應該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思想情感要和工農(nóng)大眾的情感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毛澤東身體力行,寫出了一系列的理論著述,如《調查本本主義》《湖南農(nóng)民調查報告》和《農(nóng)村問題調查報告》等,都是通過深入、研究、總結群眾生活而得出。他說:“我們說的馬克思主義,是要在群眾生活群眾斗爭里實際發(fā)生作用的活的馬克思主義,不是口頭上的馬克思主義。”[9]P858所以,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必須要深入人民群眾,使之成為真正的活的馬克思主義。
其次,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要深入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更要讓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恩格斯曾經(jīng)在 《〈德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1870年版序言的補充》中指出:“如果工人沒有理論感,那么這個科學社會主義就決不可能像現(xiàn)在這樣深入他們的血肉?!保?]P313毛澤東曾指出:“一般地說,一切有相當研究能力的共產(chǎn)黨員,都要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都要研究我們民族的歷史,都要研究當前運動的情況和趨勢;并經(jīng)過他們?nèi)ソ逃切┪幕疁瘦^低的黨員。”[6]P532通過部分黨員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然后通過他們來教育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從而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3.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也離不開宣傳手段的作用。通過對廣大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讓人民大眾更加廣泛、深刻的了解馬克思主義,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毛澤東曾經(jīng)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許多同志愛說‘大眾化’,但是什么叫做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nóng)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保?]P850為此,毛澤東一直注意自己在表述語言上的大眾化和通俗化。他在批評有些黨員在宣傳過程中“無的放矢,言之無物”時指出:“共產(chǎn)黨員如果真想做宣傳,就要看對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么人看、給什么人聽,否則就等于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保?]P836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指出:“普及的東西比較簡單淺顯,因此也比較容易為目前廣大人民群眾所迅速接受。高級的作品比較細致,因此也比較難于生產(chǎn),并且往往比較難于在目前廣大人民群眾中迅速流傳?!保?]P861為此,他在《實踐論》《矛盾論》的講稿寫出來之后,把兩論印刷成小冊子發(fā)放到廣大人民群眾之中,讓大家都來閱讀和學習,共同抵制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他還把自己的講稿、文章編輯成集,把自己的名言警句編輯成語錄,讓人民大眾及時、方便的學習大眾化思想。這些都是毛澤東為了宣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在宣傳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使宣傳方法普及化、大眾化,更易于群眾接受和理解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生命力就在于其實踐性和發(fā)展性。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更好地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理解和運用,從而轉化為大眾的力量,成為人民群眾的強大思想武器。毛澤東在兩論中詳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廣大群眾的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保?]P296就是說,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目的就是使之行動化和實踐化,并且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使之更加完善和豐富,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在實際生活中,毛澤東十分關注人民群眾的生活,深入廣大人民群眾,幫助他們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實踐,同時把馬克思主義普及化,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廣泛宣傳,使得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完美結合,實現(xiàn)雙贏。
毛澤東曾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向前發(fā)展,要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不能停滯不前?!保?0]P281在毛澤東之后,黨的各代領導集體都秉承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念,在實踐的不斷發(fā)展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又一個偉大成果,不僅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使之更加適應我國實際,而且也更加利于我國人民學習和運用發(fā)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和改造實踐,促進我國綜合國力不斷發(fā)展,社會主義水平不斷提高,從而最終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的偉大目標。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 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澤東.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哲學批注集[M].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5]列寧.列寧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胡為雄.拓寬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的領域[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1,(5).
[8]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 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 7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