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順
當你走進位于河北省臨西縣萬莊村的萬和宮,小橋流水,建筑厚重,潔凈安寧,一派祥和之意。徜徉在景區(qū)里,處處洋溢的和諧氣息讓慕名而來的參觀旅游者不禁心生感嘆:“華夏和諧文化第一村”果然名不虛傳!
若是夏天去萬和宮,滿眼綠樹成蔭,周圍鳥語花香,讓人神清氣爽。也許你不曾想到,如此和諧美麗的萬和宮,在十年前,還是萬莊村頭一個廢棄的大水坑。村民們都把這個大水坑視為垃圾坑,誰也沒想過,那上面能變出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宮苑。
“敢叫天地換新顏”,萬莊村的兒子王殿明做到了。他從1970年入伍,在石家莊白求恩軍醫(yī)學院一干就是30年,2001年退休,已是正團職軍官,他退休不退色,依然保留著軍人的那股勁。從2006年開發(fā)建設中國首座和諧文化宮——萬和宮至今,王殿明以“和”立業(yè),“和”字開始貫穿他的事業(yè)和人生。同年,王殿明籌組河北萬通萬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8年創(chuàng)辦河北省和諧文化研究會,致力研究“和”文化,如今,在萬和宮的基礎上,王殿明正進一步大力建設中華尚和園。
那時的王殿明已過天命之年,窮過,餓過,奮斗過,迷茫過。是什么促使他走上“和”的道路?如今,“和諧”這個詞對于人們來講已不再陌生,那么,“和”又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用王殿明自己的話說,“‘和’是一種哲學思想,是世界觀,是方法論。用‘和’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是能解決一切矛盾的答案?!?/p>
王殿明先生還哲理深邃地講到:“天有大美、地有大美、美不勝錄,但有一個字可概之——‘和’。就人生而言,從孕育生命到生命出生,從成長到人生而立,再到事業(yè)有成,直至生命結束,有始有終地由‘和’相伴,‘和’之美,‘和’之大,‘和’之貴,故說:‘人從和中來,中和而去’?!?/p>
2001年,王殿明從部隊退休,創(chuàng)辦了河北青華苑高校服務有限公司,軍人出身的他把生意搞得有聲有色,富起來了,他始終沒有忘記養(yǎng)育他的熱土——萬莊村。在河北和諧文化研究會里,王殿明寬大的辦公桌上摞了一百五十多本關于“和”的著作,這些都是王殿明平時閱讀的書籍。
1970年,18歲的王殿明參軍入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白求恩軍醫(yī)學院一干就是三十年。在部隊里,“白求恩精神”教育著他,加上從小父母與人為善的影響,王殿明開始親身實踐“和善”的精神?!皠側胛闀r,從家里拿了18塊錢,部隊津貼每個月是6塊錢。我們有個班長,家是唐山的,非常困難,他母親在外面討飯,我就和幾個戰(zhàn)友商量,我拿了五塊錢,給他寄回家去了。他后來也不知道。這都是家庭和部隊對我的教育?!?/p>
在軍醫(yī)學院里,王殿明努力要求上進,從普通戰(zhàn)士升為軍務處長,上校軍銜,歷任校黨委委員等職。作為一名軍人,王殿明注重學習,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開始關心國家大事?!拔耶斶^書記員、保密員,看很多報紙,《環(huán)球時報》啊,《參考消息》啊。后來自己開公司,訂了很多書刊雜志,《環(huán)球人物》是我每次必讀的?!?/p>
說到從部隊退役,到創(chuàng)業(yè)辦公司,再到研究“和”文化的過渡,王殿明十分認真:“從軍醫(yī)學院退休后,不用工作,開始休息,每個月幾千塊錢退休金,生活上也有保障,于是開始考慮到人生的價值問題,考慮到一些理想信念,想做一些事?!?/p>
隨著公司業(yè)務走上正軌,富裕起來的王殿明始終不忘回饋家鄉(xiāng)。回到家鄉(xiāng),王殿明發(fā)現(xiàn)村里“吃水不行,路不行”。于是,2003年,王殿明投資18萬給家鄉(xiāng)的農村打井,讓家鄉(xiāng)人民喝上了甜甜的自來水。2004年,他又拿出15萬元,給萬莊村鋪路,方便村民出行。但同時,王殿明感到,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之外似乎還缺點什么。
“之前萬莊村有一戶人家,弟兄兩三個,不照顧母親,老人家沒飯吃。他們現(xiàn)在給父母講道理,說她啥都不干,吃什么?”說到這里,王殿明非常激動,“和文化講究平衡嘛。母親老了,那你小時候,什么都不會,父母跟你說這些了嗎?管你要什么了?父母養(yǎng)育了你,不能動的時候,你應該給父母。這就是‘和’最核心的理念,平衡。給少一點,父母不會計較你。太少了就不行。辦任何事都講究平衡。禮尚往來,都是平衡?!?/p>
王殿明說,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層面也不能落后,要讓大家意識到‘和’文化的重要性,于是,就有了后來萬莊村的萬和宮。
王殿明想到了自己這些年的經歷:“一路走來我慢慢感悟到,要想做成一件事,要想讓人們感受到幸福,不僅需要‘合作’的‘合’,更需要‘和諧’的‘和’?!汀膬群浅XS富,但這些內涵當中,作為組成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和’最重要?!?/p>
2009年底,王殿明與幾家單位和一些媒體合作,舉辦了“萬和宮”新二十四孝評選活動。“希望能通過這些孝的使者,給更多人傳播孝的理念。如果能通過這次活動,讓‘孝’這一善念在千百人心中扎下根兒來,那就是最大的善事?!?/p>
然而,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年多的海選,王殿明遇上了各種困難?!盀榱苏业侥切┬行⒌牡湫腿宋?,我們上山下鄉(xiāng),真不知跑多少邊遠地方?!?/p>
有一次,在看了幾百封群眾推薦信后,王殿明被河北省行唐縣龍州鎮(zhèn)西關村的張建霞深深感動。她了為了挽救患有肝癌的公公,毅然捐出自己69%的肝臟。“這樣超越血緣的親情,正是我們想找的典型!”2009年底,王展明不顧天寒地凍,趕到西關村。“到了當地我們才知道,她的公公病情忽然惡化,全家人都去了北京求醫(yī)了?!?/p>
“過了大概一個多月,我又去了一趟。”然而這時,張建霞的公公剛剛去世,她根本不愿談這些“不值一說”的事情。兩周后,王殿明再次啟程,帶著“新二十四孝”的評選材料三顧茅廬。這一次,為了說服張建霞,他說了整整一個上午,反復強調這個活動的積極影響,最終,張建霞被感動了,決定參加評獎,把“孝”的理念傳播出去。
一年間,王殿明共征集到來自北京、河北、湖南、廣西、臺灣、香港等30余省市地區(qū)共1萬多份案例。隨后,他又請來中國倫理學會、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等機構以及各大高校的專家組成評審團對這些案例進行評議,最終確定了評選結果。
“首先向古今二十四孝敬禮!”頒獎典禮上,王殿明眼含熱淚,向全場行了個軍禮。會后他告訴記者,“自己很多次都感到身心俱疲,甚至想到了放棄。忙活到最后,資金已經很緊張了。孩子要在深圳買房,我都沒辦法幫忙。只要我們達到了推廣‘孝’的目的,一切辛苦都值了。”
怎么看待“和”文化?王殿明認為,“人們有很多好的思想,這些想法像珍珠一樣散落了,怎樣把它們整合起來?‘和’就是能穿起這些珍珠的線。在這么多的思想文化里,‘和’是太陽文化,是最溫暖的那一個?!?/p>
幾年來,王殿明用“和”文化的思想建設萬和宮,倡導萬莊村人民和諧友愛,和善孝順。如今,在王殿明數年來的大力倡導下,萬和宮建起來了,萬莊村人民的“和”文化意識也得到了很大提升?,F(xiàn)在,不僅是外在的村容村貌變得干凈整潔,村民素質也有了很大提高。
據萬和宮的工作人員介紹,一次,在聽過講解員解說24孝的故事后,村里的一位婦女非常感動,深受教育,回去了就把年邁的婆婆接到家里照顧。幾年過去,村民們開始懂得文明禮貌,見面主動打招呼,有小摩擦也不會大打出手,在“和”文化的感召下,許多家庭還自發(fā)建起了“和”文化展館,從不同角度用不同主題展示“和”文化。“許多人家買了字畫、設計了工藝品,用來展示‘和’文化與家庭和諧。”王殿明欣慰的笑笑,“這是一個過程,我們還在繼續(xù)努力,讓萬莊村真正成為華夏和諧文化第一村。”
王殿明認為,他推崇的“和”文化,是一種信仰。如今,他的“太陽文化”,光輝不僅照耀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萬莊村,還給那些提供后勤服務的學生帶去了溫暖。
——為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之風骨,王殿明親任總編,編輯出版了“華夏和諧文化第一村”系列叢村,計有《萬莊史話》、《萬莊神韻》、《萬莊與臨西》、《萬莊故事》、《萬莊民俗》與《萬和莊的故事》、《各之韻》等七部,另有《和諧人生三六九》、《和之說》、《各宗史伯研究》等等,價真貨實地為和諧中國之程又奉獻了一份高層次、有檔格的文化盛宴……
王殿明下步設計安排:“要把萬莊村周邊16個村莊全部容納進來,要建設一個大周邊農民的生活樂園和精神家園。”要低碳、環(huán)保、綠色,將呈現(xiàn)給鄉(xiāng)親父老一個田園適居,用現(xiàn)代高科技打造的新農村;他集萃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文化、和諧文化,并對九州華夏農民提供一個思想教育與社會管理方面的典范……”
“用‘和’認識世界,用‘和’改造世界。”望向窗外院里的“和宗”雕像,王殿明眼中充滿了希冀,雖然采訪時天氣陰霾,但王殿明的目光堅定,仿佛他正透過陰霾,看到他追求的“和文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