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坤 王忠紅
(1.河西學院計算機系 甘肅 張掖 734000;2.張掖二中 甘肅 張掖 734000)
課題一開始,本人就和當?shù)亍罢T思探究”教學理念試點學校張掖二中進行了聯(lián)系。 該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在高一抓的最緊,主要學習Windows 以及Office 系列軟件,但由于不高考,所以到高二以后就淡化了。 課題參與人對該校的高二和高三的部分同學進行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85%的學生反對滿堂灌式的講解,認為計算機基礎教育應該指導學生多練習,而其余的15%則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會,直接操作無從下手。
本人任職于河西學院信息中心,一直擔任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 幾年來對部分班級進行問卷調查。 由于本校計算機基礎教育除了開設Windows 以及Office 系列軟件之外,還開設VB 和VF,調查內容較中學有些差異。 但仍然有83%的學生認為對滿堂灌式的講解不太適應,應該嘗試新的方法。
以“誘思探究”教學理念為指導思想,把課堂內容細化成若干個小問題,教師把這些問題下發(fā)給學生,然后根據(jù)課堂的教學進度,引導學生依次完成這些問題。 課堂的所有任務都在教師的誘導和指導下,學生親自完成。
學生勤思考、多動手、以小組為單位,互幫互助,完成課堂的所有任務。 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提高了創(chuàng)新能力和協(xié)作能力。
幾年來,我發(fā)現(xiàn)自己所帶的新生,由于各種原因,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對其他常見軟件的操作能力差異都比較大。 學生的操作水平層次不齊,興趣愛好各異,對他們開展同樣的教學總是有些不妥。 比如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很熟練的使用電腦了, 我們仍然花大量的是將給他們講解Windows 以及Office。 美術系的學生希望進一步學習圖形處理軟件、工科部的學生則希望學習CAD, 而我們一視同仁的給他們開設VB和VF,讓學生或多或少的產(chǎn)生抵觸心理。
高校對學生的評價仍然以考試為主。 考試都是有標準答案的,也許是沒有一個現(xiàn)成的更好的評價機制,可見高校仍然沒有徹底的逃離應試教育的怪圈,真正實現(xiàn)素質教育。 計算機基礎教育原本就是操作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可否讓學生做一些作品或者其他的設計, 同學和老師一起評價他的成果,從而達到揚長避短,共同提高。 同時真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高校并沒有規(guī)定固定的教學模式,只不過大家都在沿用傳統(tǒng)。 在上面制定的四個方案中,前兩個實現(xiàn)起來并沒有太多的阻礙,但“分類施教”和“改變評價機制”在實施時就不太順利了,這本來就是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事情。 需要大規(guī)模的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改革才可以實施。 實施過程中的主要瓶頸主要表現(xiàn)在一下幾個方面:
隨著計算機應用在各行業(yè)的普及,計算機基礎教育也在轟轟烈烈的開展。 小學初中高中都主要圍繞Windows 和Office 系列軟件為主開展教學。 雖然中小學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 學生也學習了計算機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但是由于信息技術非高考科目,在高考的大指揮棒下,信息技術課程并沒有被真正的重視,成了受歧視的學科。 由于中小學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歧視,造成教學效果極差。 尤其是西部地區(qū),由于種種原因,很多學校信息技術課不能保證人手一機。 許多學生進入高校前,很少真正接觸過電腦,只是在旁邊看過別人操作而已,這部分同學基本的操作技能很差。
西部高校的計算機基礎公共課延續(xù)了在中小學受歧視的命運,在學校、各院系、學生眼里這門課都是“不重要”的科目。
一直以來,我們西部高校的教師基本上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施教。 由于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受歧視科目,除了該課程的一線教師,更加沒有人思考過這門課到底應該怎么開展才做合理。 課題開始我曾有以下設想:
(1)篩選
由于種種原因,剛入校的新生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差異極大,所以我一開始設想對新生進行一次考核。 根據(jù)考核反饋信息,給基本操作能力差的同學繼續(xù)開設基礎課程,而給基本操作能力強的同學開設其他課程,實現(xiàn)共同提高。
(2)不同系別開設不同的課程
給所有學生,不論文科還是理科,不論是美術系還是物理系,開設同樣的課程其實很不合理,畢竟我們都知道美術系的同學更需要學校圖形處理軟件,數(shù)學系、物理系的同學更需要學習程序設計,幫助他們解方程。 各系對計算機課程開始的期望都不同, 所以我設想不同系開設不同的課程,讓學生學以致用。
設想是好的,由于又一次挑戰(zhàn)傳統(tǒng),仍然不好實施。 因為實施起來要做的工作很多,加之學科受歧視,這些設想最終被擱淺了。
一直以來, 我都希望高校教育能夠跳出應試教育的泥潭,實現(xiàn)真正的素質教育。 但是現(xiàn)在的評價機制卻似乎沒有逃離應試教育的怪圈,仍然圍繞通過某個考試為目的開展教學工作。
學生希望能夠抓住考點, 順利通過期末考試不掛科,也希望能抓住考點順利通過等級考試,為以后的工作多拿一個硬件。 現(xiàn)行的評價機制注定了學生抱著這樣的態(tài)度去學習。我曾設想改變評價機制, 考核以開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能力為主要目的。 學生的作業(yè)、期末考試等等重點考察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由于一直以來我們習慣用分數(shù)評價學生,所以這一設想任重而道遠。
在改革的初期,本人曾設想新理念貫穿全校,讓每個老師都有所啟發(fā),讓每個學生都能收益。但由于缺乏必須的政策保障,最終只能在本科室進行實施。 雖然實驗面積不大,但是收效確是顯而易見的, 取得的經(jīng)驗可以為日后再次嘗試提供必要的支持。在計算機公共課上,參與課題的各位老師在新理念的指導下,徹底改變了教法,本人將效果歸納為如下幾點:
采用新理念后的課堂,起初學生不以為然,但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現(xiàn)了課堂有了很大的變化,自己不再是看客,成了地地道道的課堂主體。學生能完全參與課堂任務,積極性被很大程度的調動起來。 新理念指導下的課堂很受學生歡迎。
采用新理念后的課堂,教師也不再照本宣科,不再在講臺上面對一群沒有生氣的學生痛苦的等待下課,學生的激情給了教師無限動力。 新理念指導下的課堂很受教師歡迎;課堂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活躍。
一個理念的出現(xiàn),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理念不是什么甚人創(chuàng)造的,理念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沒有被人們使用罷了。 我們的教育確實需要新理念,每個師生心里都有一種理念,可惜無法大范圍實施。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高校的教學質量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質疑,我們需要大膽的嘗試更加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新理念。
挑戰(zhàn)傳統(tǒng)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雖然我們還在延續(xù)著不太合理的傳統(tǒng),但至少很多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的許許多多已經(jīng)與現(xiàn)實脫軌,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至少有很多像我一樣的人開始嘗試挑戰(zhàn)傳統(tǒng),為未來開始設想。 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有更合理科學的教育模式,為祖國的未來的教育事業(yè)多做一份設想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