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琴
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作為頭皮針的換代產品,以其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套管柔軟、套管在靜脈內留置時間長且不易穿破血管,不僅可以避免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痛苦和恐懼,同時也能減輕患兒家長因穿刺困難而產生的焦慮和心理壓力,減輕護士的工作量,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和護理質量,促進護患關系和諧,已作為一項新的護理技術應用于臨床。
我院自從2010年開始廣泛應用小兒靜脈留置針,在臨床使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F將我院兒科引進靜脈留置針技術的應用及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0例患兒均為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患兒,男50例,女50例;年齡出生后10 min~8歲。其中生后10 min至生后7 d內患兒18例,一次穿刺成功16例,成功率約為89%;生后7 d~3個月內患兒22例,一次穿刺成功20例,成功率約為90%;3個月至3歲以內患兒20例,一次穿刺成功18例,成功率90%;3歲以上患兒40例,一次穿刺成功38例,成功率95%。
1.2 材料 靜脈留置針采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密閉式靜
脈留置針,型號多為22~24 gY型.
2.1 穿刺部位和血管選取 選取患兒靜脈進行穿刺,血管粗直,富有彈性。臨床操作中較多選擇額正中靜脈、顳淺靜脈、耳后靜脈等。在選擇靜脈時要注意與動脈的鑒別,靜脈觸摸無搏動,患兒哭鬧時血管充血明顯,顏色呈藍色,而動脈觸摸有搏動,哭鬧時血管無明顯擴張,顏色為淡紅色。
2.2 穿刺 穿刺前對穿刺部位血管進行仔細評估,確定要穿刺的血管后,常規(guī)剃除毛發(fā)消毒,左手繃緊皮膚,右手拇指與食指握住套管針回血膠兩側,穩(wěn)定穿刺手勢,以針頭與皮膚呈15°~30°角刺入血管,見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5°~10°再進針0.2 cm,左手將針芯退出約0.5 cm,再以針芯為支撐,右手順穿刺血管方向緩慢推進塑料外管至完全進入靜脈內。按住針柄,抽出針芯,松開止血帶,證實輸液通暢后連接肝素帽。覆蓋透明敷貼。記錄置管日期,時間與穿刺者姓名。打開調速器調節(jié)流速[1]。
2.3 封管 封管方法直接關系到留置時間的長短。輸液結束時,關閉輸液調節(jié)器,分離針頭與肝素帽,消毒肝素帽,用注射器抽取封管液5 ml,直接將注射器刺入肝素帽內,先緩慢靜脈推注3 ml封管液,然后邊推余液邊退針頭至拔針。推注速度宜慢,以減少對血管的沖擊力,同時使管腔內充滿封管液。將留置針處的夾子夾到最低。間隔12 h以上重復封管1次。封管液的選擇及濃度為50Uml的肝素鹽水[2](用1支肝素加入0.9%NS250 ml配制)。
2.4 固定 靜脈留置針的固定須牢靠。穿刺成功后先用無菌輸液貼敷蓋針眼,再用透明膠貼固定留置針。在肝素帽下面加墊少許無菌棉球,用4~6條普通膠布固定針翼及肝素帽。防止反折。加強對陪護家長的宣傳教育,避免因患兒觸抓或肢體過度活動使導管脫落。定時更換透明敷貼和穿刺部位,如透明敷貼出現破損、脫落,應立即更換,或視透明敷貼的污染情況(內有滲液、滲血、空氣等情況)隨時更換;輸液過程中,護士應加強巡視,控制好輸液速度,觀察留置針部位皮膚情況,如發(fā)現局部有紅腫或硬結,應停止輸液,立即拔掉套管針,用50%硫酸鎂濕敷炎癥局部。若液體滴入不暢,勿用力擠壓輸液管,以防栓塞發(fā)生;靜脈推注藥液時避免用力過猛,使血管內局部壓力驟增,管壁通透性增加,液體外滲。如半堵塞,應先抽出血栓,再接輸液裝置;如已阻塞,應拔出套管針另行穿刺,應用藥物濃度高,刺激性強的液體時,可縮短留置時間。輸液完畢,及時、正確正壓封管,保證足夠的肝素用量,以確保12~24 h再通管使用。再次輸液時,也要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
2.5 留置時間及置管期護理 衛(wèi)生技術部門及廠家主張留置時間不超過3~5 d。在臨床應用中,我們發(fā)現只要不發(fā)生堵管和滲漏,每天對穿刺部位周圍皮膚用碘伏或碘酊、乙醇消毒1次,并蓋以透明貼,盡量避免靜脈炎的發(fā)生,留置時間5~7 d,基本完成1個治療周期的靜脈給藥任務[3]。當第一次封管之后再次輸液時,要先檢查確認留置套管內無血凝塊阻塞,然后用2%碘酊和75%乙醇肝素帽上的穿刺點,待干后插入頭皮針即可。
2.6 拔針方法 拔針時,應遵循損傷小、痛苦少的原則,使套管針縱軸與穿刺血管縱軸平行,慢慢向外拔針,當針頭即將拔出血管時,再快速將其拔出體外,立即用無菌棉球按壓靜脈穿孔處至不出血為止。同時向患兒家屬告知拔針后24 h內要保持穿刺部位局部干燥,如果條件允許,1~2 d內每天消毒穿刺點2次。靜脈留置針存在的問題:一:穿刺失敗。其主要原因為:①選擇的血管太細或彎曲,導致送套管時穿破血管。②穿刺前未松動外套管,拔出鋼針時將外套管一起帶出。③見到回血后立即停止進針,此時外套管仍然在血管外,此時拔出鋼針送外套管,外套管在血管外卷曲而不能進入血管,導致失敗。④見到回血后進針過深刺破血管。⑤套管脫落:由于出汗及油脂分泌過多,使用透明敷貼失去黏性,患兒活動脫落;或者患兒哭鬧時看護不當,被其抓脫,以上2種情況以4個月至1歲患兒居多,且多見于頭皮靜脈置管。由于患兒動作頻繁,逐漸脫落,以四肢靜脈置管時出現較多。二:套管堵塞:原因為:①患兒本身血液處于濃縮或高凝狀態(tài),如流腦或中毒性菌痢患兒。②因擔心推入肝素過多對患兒不利導致肝素封管液注入量不足,回血堵塞套管。③封管方法不夠準確,不能保證導管內充滿封管液,回血阻塞套管。局部滲漏腫脹:均在使用留置針3 d后出現局部滲漏腫脹,患兒多有注射局部疼痛,伴輸液速度減慢。主要與血管壁彈性下降、脆性增加以及某些藥物造成的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及套管部分脫落有關。靜脈炎表現在沿患兒靜脈方向出現發(fā)紅,腫脹、疼痛、發(fā)熱。其原因與藥物、導管的刺激,無菌操作不嚴格,反復穿刺,液體的溫度等許多因素有關。護理措施應選擇較粗直、彈性好、臥位不易受壓的血管,如顳淺靜脈、額正中靜脈,枕后靜脈及靠近靜脈瓣和有疤痕的靜脈。由于靜脈炎的發(fā)生率下肢明顯高于上肢,故盡量不選擇下肢靜脈。嚴格無菌技術操作,防止靜脈炎的發(fā)生,尤其是頭皮留置針更應嚴格消毒,做到三足夠:即足夠的消毒時間、消毒劑和消毒范圍。以避免感染發(fā)生。
穿刺前對穿刺部位血管進行仔細評估,只要穿刺技術過硬,操作嫻熟,穿刺一次成功率能達到93%以上。實施時按操作規(guī)范進行固定、封管,對穿刺部位定期檢查、消毒,可以使留置時間達到5 d左右,基本能完成1個治療周期的靜脈輸液任務,減少、減輕患兒因重復穿刺造成的痛苦,得到患者及家屬的認可。實踐證明,小兒頭皮靜脈留置針技術是一項值得提倡推廣的技術。
[1]盛亞梅.小兒靜脈留置針的臨床應用與護理.中國交通醫(yī)學雜志,2005,19(50):560.
[2]謝少清.靜脈留置針封管技術的臨床研究近況.現代護理,2003,9(9):672.
[3]雷菊華.頭皮淺靜脈留置針在兒科的應用.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7,23(23):3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