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家和個體的雙重“小動作”——兼評皮爾遜《中國的新商業(yè)精英》

      2012-08-15 00:45:41
      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 2012年3期
      關鍵詞:皮爾遜小動作精英

      □ 葛 亮

      在社會學者的筆下,像莫扎特那樣剛毅地游走在體制內(nèi)、外雙重邊緣上的悲劇并不會在中國重現(xiàn)。[1]在中國社會中,無論是體制內(nèi)的個體還是體制外的個體,也無論是體制外的群體還是體制內(nèi)的群體,都充分施展著運用“小動作”的能力,運用各自的能量去實現(xiàn)體制內(nèi)資源和體制外資源的融合。王笛發(fā)現(xiàn),作為協(xié)調(diào)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有形載體——茶館——承載著社會以有組織的方式在國家統(tǒng)治背景下獲取生存空間的功能。熟諳中國社會的人應該不會陌生,以茶館為載體的一系列“小動作”無疑是中國社會體制內(nèi)外雙重力量相互合作的一個縮影。[2]無獨有偶,對中國社會,特別是南部省份有著深入研究的傅高義,也發(fā)現(xiàn)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頭十年中,存有相當數(shù)量的“小動作”。處于計劃經(jīng)濟和市場經(jīng)濟轉(zhuǎn)型中的過渡社會,無論是體制內(nèi)的游戲,還是體制內(nèi)外之間的游戲,都少不了“小動作”的參與。[3]在Fried的作品中,他充分認識到,在中國社會中,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親屬關系加以解決的,作為一種“小動作”的“友誼”在很多場合同樣可以履行非常重要的功能。[4]而翟學偉在其多年對中國社會“關系”的研究中,也以本土化的方式對中國社會的運作邏輯做出了理論上的貢獻。[5]

      那么,到底什么是“小動作”?在國家—社會的分析框架下,國家和社會中的個體在正式結構邊緣或者正式結構之外的行動空間、行動法則以及行動本身,筆者將其稱之為“小動作”。就筆者所說的“小動作”,馬里蘭大學政府與政治學教授皮爾遜(Margaret M.Pearson)在1997年出版的《中國的新商業(yè)精英》中作出了她的闡釋。在1991年和1995年的兩次調(diào)查中,皮爾遜發(fā)現(xiàn),改革開放十余年之后的中國,當體制外商業(yè)力量欲圖攫取體制內(nèi)利益時,個體首先會選擇運用“小動作”去實現(xiàn)自身意圖。與此同時,當國家欲圖對體制外商業(yè)力量進行統(tǒng)治時,“小動作”仍是首選。[6]當然,就后者而言,由于皮爾遜所處“他者”立場,她對中國的認識是略微有所偏差的。但無論如何,皮爾遜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國家、個體雙重角度去理解不同層次主體“小動作”的機會。

      一、商業(yè)精英的獨立性

      改革開放背景下的中國是一個轉(zhuǎn)型中的國家,這種轉(zhuǎn)型首先表現(xiàn)為經(jīng)濟體制的轉(zhuǎn)型。這是一種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上的轉(zhuǎn)型,由過去政治化的國家戰(zhàn)略轉(zhuǎn)向了經(jīng)濟化的國家戰(zhàn)略。計劃經(jīng)濟體制從某種程度而言內(nèi)含了國家對社會強有力的控制,這種控制在中國城市首先表現(xiàn)為通過政治、經(jīng)濟一體化的“單位”形式對中國城市人口實施最嚴密的統(tǒng)治。然而,暫且拋開中國農(nóng)村不談,自晚清到國民政府時期,再一直到毛澤東時代,甚或延續(xù)至改革開放的頭十年,社會力量制度化自治的種子一直在中國社會孕育著。國民政府時期,由于政治控制力量的弱小,中國的社會自治力量相應地有較大的拓展,用Whyte的話來說,那段時期見證了“中國公民社會諸要素的發(fā)展,特別是在中國城市”①按照Whyte&Parish的觀點,1976年以后的中國城市和農(nóng)村有著截然不同的特征。由于存在村落人口的小規(guī)模、村落人口的宗族性以及由當?shù)厝祟I導等特質(zhì),這一時期的農(nóng)村相較城市而言,有著較少的國家科層結構的覆蓋,農(nóng)民自身對自己的統(tǒng)治仍舊能夠占據(jù)主導。(Whyte&Parish,1984:360)Whyte&Parish暗示我們,考察改革開放背景下的中國國家—社會關系,必須將城市和農(nóng)村區(qū)別對待。[7](P83)。而在改革開放的頭十年中,中國政府也給了社會組織以及公共意見很大的表達空間。[8](P89)因此,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有著更多的中國人開始走出體制,過起了體制外的生活。這吸引了包括索林格(Solinger)[9]、皮爾遜等在內(nèi)的諸多社會學家的關注。他們共同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國家—社會的理論下兩者的行動方式。

      當然,前提是社會的自治。在皮爾遜看來,中國新商業(yè)精英在新時期表現(xiàn)出了較之以往截然不同的獨立性,或者說自治性。這主要體現(xiàn)在結構性的自治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獨立性兩方面。前者又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企業(yè)和干部通過某種非正式的形式將黨的控制進行了折中;中國雇員所服務的外企與檔案存放單位有著較大的“物理距離”;[6](P74)商業(yè)精英的橫向職業(yè)流動達到非常“驚人的程度”;[6](P79)收入和福利上的獨立。②值得注意的是,商業(yè)精英之于國家的結構性自治,都是從一種相對的角度進行的分析。Pearson的研究分別是基于1991年和1995年的兩次調(diào)查。在那個年代里,還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自治”出現(xiàn),所有的“自治”都是相對于國有企業(yè)中國家—個體關系而言的。

      商業(yè)精英在意識形態(tài)上同樣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就經(jīng)濟而言,作者在前后兩次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商業(yè)精英對改革的態(tài)度是有所變化的。在1991年,人們更多地是呼吁進行市場化的改革。而到了1995年,人們開始關注私有化的問題,認為缺少了私有化,市場化很難推進。與此同時,他們還傾向于進一步推進“開放”的進程。他們渴望能夠?qū)⑵洚a(chǎn)品不僅外銷,同時也能內(nèi)銷。就政治而言,商業(yè)精英對“他們稱之為‘政治’的東西普遍懷有敵意”[6](P92),他們討厭政治學習以及官員對企業(yè)的干涉。除此之外,商業(yè)精英也渴望一定程度的政治體制改革,以及民主化的進程。

      商業(yè)精英在國家—社會關系中的結構獨立性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獨立性,既使得他們在體制外尋求“小動作”的使用成為可能;也使得國家在正式結構之外尋求“小動作”式的統(tǒng)治方式迫在眉睫。

      二、作為個體“小動作”的“垂直庇護主義”

      庇護主義(Clientelism)的概念源起于人類學和政治科學。前者更多地將其用于對小群體的研究,后者更多地將其用于對非洲、東南亞等第三世界國家基層政權運行方式的研究。它不僅意味著群體行為和政治行為中存在著庇護者(Patron)與被庇護者(Client)之間的互惠關系,還內(nèi)含著兩者之間權力關系不對等的意蘊。這就是說,通常情況下,消費者就統(tǒng)治意義而言對政權掌控者有著較強的依賴性。③庇護主義概念的梳理可見 Weingrod(1968)、Lemarchand&Legg(1972)、Kaufman(1974)、Eisenstadt&Roniger(1980)、Lande(1983)的相關研究。有的西方學者認為,庇護主義的存在僅限于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政治體制建設不完善的國家;但隨著研究的發(fā)展,有的學者則站在完全不同的立場上——即便在發(fā)達國家,庇護主義同樣是具有彌散性的。[10](PP353-375)最為重要的是,庇護主義的概念主要用來分析正式結構之外、具有特殊主義色彩的互惠關系。

      國外學者對中國社會個體層面運用“小動作”的研究很早就有。除卻Fried對解放前中國社會私人關系的研究不談[4],單就“庇護主義”的理論概念及其運用,20世紀80年代哥倫比亞大學的當代中國研討會就對此有所涉及。實際上,論及“庇護主義”,也就是涉及到了中國社會非正式的私人關系以及個體應對國家統(tǒng)治的策略。魏昂德在1983年和1986年的兩項研究中就已經(jīng)運用到了“庇護主義”的概念。[11](PP51-76)[12]戴慕珍(Jean C.Oi)在 1985 年的一項研究中,也運用“庇護主義”的理論武器,對1955年到1979年的中國農(nóng)村進行過分析。[13](PP238-266)這些研究對于 20 世紀 90 年代皮爾遜的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項借鑒意義在于,雖然他倆一個研究中國改革開放前的農(nóng)村,一個研究改革開放十年之后的中國城市,但對于身處兩個時代、兩種背景的個體而言,他們都面臨著市場渠道單一的局面。也就是說,集體之于1979年之前的農(nóng)民、體制內(nèi)力量之于新商業(yè)精英,都是關鍵甚至唯一的資源來源以及產(chǎn)品市場。因此,個體必須訴諸體制內(nèi)力量,才能獲取特定利益。而在皮爾遜的研究中,中國的新商業(yè)精英在相當多的情況下,獲取特定利益的關鍵路徑,甚至是唯一路徑,同樣也是體制內(nèi)力量。

      熟悉中國社會的人很容易就會認識到,在中國社會,人們在漫長的歷史中,務實的取向內(nèi)化在中國人心靈的深處。以致有學者總結道,“與其說中國人崇尚重義輕利的儒家思想,倒不如說儒家思想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個體利益驅(qū)動的一種捷徑,或者說中國人已經(jīng)過于追求個人利益從而產(chǎn)生儒家思想來對其進行修正”。[14]皮爾遜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她發(fā)現(xiàn),中國的新商業(yè)精英們對于政治結構和經(jīng)濟結構變遷的態(tài)度,是“光說不練”。他們或許對于中國社會強大的政治控制力以及經(jīng)濟體制有著自己的看法,但在應對實際問題的時候,他們傾向于從“理性人”出發(fā)選擇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方法。而訴諸制度化的途徑并不符合這一原則。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新商業(yè)精英在結構上、意識形態(tài)上具有獨立性,但“更多地依賴私人關系去獲取影響力”[6](P101)。改革開放帶來的經(jīng)濟體制的轉(zhuǎn)變并沒有在中國社會中促成市民社會的誕生?!按怪北幼o主義”(Vertical Clientelism)的模式成為20世紀90年代新商業(yè)精英應對國家統(tǒng)治最普遍、最經(jīng)濟以及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說,中國的企業(yè)在運行發(fā)展中遇到的障礙并不會使其面臨無所適從的局面。相反,無論是外資企業(yè)中的經(jīng)理人,還是私營企業(yè)中的老板,都可以充分地運用“小動作”去尋求問題的解決。

      所以,延續(xù)著魏昂德和戴慕珍的思路,皮爾遜很自然地選用了“庇護主義”的理論視角來對改革開放十年后中國城市部分個體應對國家統(tǒng)治的策略進行分析。在那個年代,被皮爾遜稱之為“垂直庇護主義”的存在意味著“水平關系”(Horizontal Relationship)的缺失。無論是外企當中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還是私營企業(yè)主,他們都在運用各自的方式去建立與各級官員之間的垂直私人關系,嫻熟地玩著“小動作”。

      這樣,無論是外企的經(jīng)理人群體,還是私營企業(yè)主,在尋求利益實現(xiàn)時,并不會因為過度的政治干擾感到困惑和苦惱。通過運用上述辦法建立的體制外私人關系,新商業(yè)精英的利益實現(xiàn)不僅不存在障礙,同時更為快速、便捷。也就是說,國家對于商業(yè)精英等社會力量進行統(tǒng)治,但商業(yè)精英們并沒有在制度框架內(nèi)對其統(tǒng)治作出反應,而是從外部尋求可能?!靶幼鳌钡倪\用內(nèi)含了情感性、非正式性、持久性等特質(zhì)。正是這種制度外的路徑,使得日常經(jīng)營中企業(yè)所受到的政治壓力迎刃而解。對此,皮爾遜清醒地認識到,在中國,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模式,“垂直庇護主義”是“這些經(jīng)理們的首要選擇”[6](P107)。

      三、作為國家“小動作”的“社會主義法團主義”

      在國家—社會的理論框架下,處在社會一極的商業(yè)精英通過“垂直庇護主義”體現(xiàn)了應對策略。而國家的應對策略則集中體現(xiàn)為“社會主義法團主義”。在1974年的一篇被廣泛引用的文章中,施密特指出,法團主義,作為一個利益代表系統(tǒng),是一個特指的觀念、模式或制度安排類型,它的作用,是將公民社會中的組織化利益聯(lián)合到國家的決策結構中。[15](P86)法團主義實際上是在多元主義興盛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前者從某種程度而言是后者的一種替代性的分析框架,它反映了社會日益組織化和分工化以及利益群體分散的局面。面對這一現(xiàn)實,法團主義主張將分化的利益“組織”進體制可控制的軌道,從而改變壓力集團自由競爭的“多元”秩序。[16](P26)也就是說,來自國家和社會的力量同時被整合進入到同一個制度化的單位中,對各種事務進行共同決策。

      根據(jù)國家控制程度的不同,法團主義也可分為“國家法團主義”和“社會法團主義”。1970年代,施密特在對國家法團主義進行界定的時候,更多地將其指向伊比利亞半島國家、南美國家以及早期的一些法西斯國家。也許是出于資料可得性方面的考慮,施密特沒有將其概念與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有效連接。但他也清晰地指出,“法團主義的概念是與任何特定意識形態(tài)或者觀念系統(tǒng)無關的”[15](P87)。盡管如此,皮爾遜還是認為,施密特沒有充分認識到,“國家法團主義”的概念,同樣可以用于分析處于轉(zhuǎn)型期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融入了社會主義結構要素的基礎上,皮爾遜發(fā)展了“社會主義法團主義”的分析框架。[6](PP38-39)

      從理論上看,皮爾遜發(fā)現(xiàn),作為表現(xiàn)形式的中國眾多的商業(yè)協(xié)會符合社會主義法團主義的概念內(nèi)核:(1)國家的批準建立;(2)國家批準其自治并在垂直領域具有排他性;(3)全國和地方協(xié)會的垂直等級化;(4)高級政府官員的介入;(5)“官民”互動中的協(xié)調(diào)。[6](P130)并且,存在于外資企業(yè)、私營企業(yè)以及國家之中的各種商業(yè)協(xié)會無一例外地體現(xiàn)了國家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法團主義策略。表面上,這些社會主義法團主義性質(zhì)的商業(yè)協(xié)會承擔了雙重任務:自上而下地實施國家控制與整合的功能,以及自下而上的企業(yè)合法化利益的倡導。[6](P135)但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國家力量表現(xiàn)出了強勁的統(tǒng)治力度。這種運用“小動作”的統(tǒng)治手法使得皮爾遜必須在施密特的“國家法團主義”和“社會法團主義”基礎上尋求一個有所修正的分析性概念,這就是“社會主義法團主義”。相較于前兩者,后者更多地強調(diào)“(國家)權力向外國家組織(Extra-State Bodies)的轉(zhuǎn)移,而國家在建構這些組織的過程當中橫插一手?!保?](P39)這實際上表明,就社會主義國家而言,與其說國家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不如說,國家通過法團主義的模式,將一部分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力轉(zhuǎn)移到了外國家組織手中。國家實際上并沒有過多地放權,但國家通過這一“小動作”,實現(xiàn)了國家權力的分治。最終,權力仍舊掌握在國家手中。

      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各個群體之間利益多元化開始顯現(xiàn)。在20世紀80年代末,這種利益多元化的局面已經(jīng)達到了那個時代的頂峰。人們紛紛通過各種各樣的結社來尋求利益訴求的表達。皮爾遜在考察中發(fā)現(xiàn),中國的民間組織與西方式的自治利益群體是完全不同的,民間組織這個詞也不能說明它們是脫離任何政府關系的。[6](P119)相反,國家常常是民間組織的建立者、出資者、管理者。簡言之,國家在民間組織中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事實上,在1989年以后,民間組織的建立必須掛靠在一個國家部門下邊。國家無不從協(xié)會的建立、領導以及功能上實踐著自身的統(tǒng)治權。換句話說,國家無非就是將“權力的實施從自身組織中轉(zhuǎn)移到更為功能性的專業(yè)組織中”[6](P129)。在對經(jīng)濟體制進行改革的背景下,國家不再能夠隨意地對經(jīng)濟領域發(fā)生的諸項事務進行直接的干預。于是,國家在正式的政治組織結構之外,建立了這種民間組織。從理論上看民間組織的內(nèi)部構成,體現(xiàn)了國家與社會力量的平行關系。但在實際運作中,國家一方面將這類組織捆綁在正式國家組織結構上,使其成為國家對社會、經(jīng)濟進行統(tǒng)治時運用“小動作”的武器;另一方面,也在組織內(nèi)部實現(xiàn)了實際上的垂直化人員管理,從人事制度上將“小動作”玩轉(zhuǎn)。

      無獨有偶,在皮爾遜之前的1993年,陳佩華(A-nita Chan)對中華全國總工會(ACFTU)進行了考察。從理論上看,作為法團主義其中的一種代表形式,ACFTU與國家有著平等的關系,它可以與國家在社會、經(jīng)濟等各種問題上進行磋商和談判,“是自下而上的傳送帶,保護工人的權利和利益”[17](P36)。比如,1988年,在《公司法》正式實行的背后,來自各方的代表已經(jīng)就此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討論和游說。但實際上ACFTU在與國家的利益博弈中,一旦脫離了自上而下的國家統(tǒng)治軌道,還是會受到國家的壓制。1980年代中期之后,ACFTU代表底層進行了一系列的利益爭取,都“難以避免地被國家以各種名義彈壓了”。[17](PP37-53)從其層級機構的角度考慮,“也只有從國有企業(yè)的利益出發(fā),它(筆者注:指作為全國總工會基層組織的企業(yè)工會)的雙重功能才得以施行”[17](P44)。雖然陳佩華的研究只是在國家法團主義的視野內(nèi)進行考察,但和皮爾遜一樣,他充分認識到國家在行業(yè)協(xié)會中以玩“小動作”的形式牢牢地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運用同樣的理論視角,陳佩華也發(fā)現(xiàn),有著雙重身份的ACFTU“無論如何都不會代表工人將矛頭直指國家”[17](P1026)。

      所有這一系列的研究都從經(jīng)驗角度對施密特“國家法團主義”的概念提出了挑戰(zhàn)。在一個民間對國家統(tǒng)治制衡存在著制度性斷裂的社會中,國家倡導建立的正式平行關系很有可能反過來成為國家運用“小動作”的保護傘?!吧鐣髁x法團主義”與其說作為一種成熟的模式,不如說是國家和社會力量之間角力的結果。從某種意義而言,改革開放頭二十年中的中國社會,履行的仍舊是國家主導的戰(zhàn)略。正如陳佩華在其研究中所言,即便國家希望工會力量能夠在解決勞動糾紛中扮演更多角色,工會也不可能與國家利益相悖。[17](P1025)“小動作”的運用并不能說明國家統(tǒng)治力量有著根本性的削弱,至多只能說明國家在某些特定的領域內(nèi)轉(zhuǎn)換著統(tǒng)治方式,以促成國家與社會角力過程中的表面均衡。這也構成了“社會主義法團主義”區(qū)別于國家法團主義模式的內(nèi)核。

      四、西方化?還是本土化?

      后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社會到底有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國家—社會關系?皮爾遜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她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阻礙了這種關系的產(chǎn)生:新商業(yè)精英的現(xiàn)實取向和意識形態(tài)取向;庇護主義;社會主義法團主義。[6](P140)在這種基礎上,皮爾遜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社會關系模式賦予了一個形容詞:混血(Hybrid),即庇護主義和社會主義法團主義的混合。

      實際上,皮爾遜是從一個西方人的角度出發(fā),運用西方人的理論武器,對劇烈轉(zhuǎn)型期的中國國家—社會關系進行的描述。這項研究描述了國家—社會中雙方各自的雙重角色。國家扮演了對社會進行統(tǒng)治的角色,這種角色的實現(xiàn)是依賴國家機關等正式結構。但皮爾遜更關注在正式結構之外,或者正式結構邊緣,國家是如何通過搭建外部組織的方式實現(xiàn)國家對社會的統(tǒng)治。這個時候,國家通過玩“小動作”的方式,表面上扮演了社會的協(xié)作者角色。因此,社會主義法團主義,是國家對社會力量進行控制的一種模式。從另一個層面考慮,個體扮演了被統(tǒng)治者角色,這主要體現(xiàn)為個體在體制內(nèi)的受動地位。但皮爾遜更關注在正式體制外,個體如何運用垂直性的私人關系,實現(xiàn)體制內(nèi)路徑無法實現(xiàn)的利益。通過這種“小動作”,社會扮演的是能動者的角色。或者說,庇護主義更多指的是個體商業(yè)精英,為了實現(xiàn)自身利益從而對國家施加影響的模式。于是皮爾遜以“小動作”為中介,完成了國家—社會關系的分析。在她的筆下,垂直庇護主義和社會主義法團主義作為一體兩面,共同構成了中國國家—社會的關系圖。

      皮爾遜用西方武器框定了中國經(jīng)驗。這從研究本身而言,具有內(nèi)在的缺陷。由于庇護主義和法團主義的概念均源自西方,因此,當涉足中國經(jīng)驗時,皮爾遜的研究實質(zhì)上是用西方理論人為切割了中國的歷史。我們將發(fā)現(xiàn),西方的這些理論工具很難分析中國的縱深歷史與當下國情。中國歷史上,無論是國家,還是個體,都習慣于運用體制外和體制邊緣的力量來實現(xiàn)自身意圖。近20年后的今天,“混血”仍舊是中國社會的圖景。于是,皮爾遜未從根源上回答的問題隨之而來,為什么國家和個體都要運用“小動作”而不是“大動作”作為行動策略呢?這是由20年前的時代背景造就的?還是由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造就?抑或是來源于中國人的國民性?沿著這一系列的問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套西式理論僅僅停留于對中國國家—社會關系模式的淺層描述,無法更深一步探索這種關系模式形成的原因。它無法挖掘出中國社會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決定國家—社會關系的眾多關鍵要素,如中國人的“關系”特質(zhì)、中國基層社區(qū)的整合度、中國人的政治態(tài)度、中國政權的一貫統(tǒng)治模式等。只有在對這些要素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動態(tài)地理解中國國家—社會關系的模式。

      因此,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加入到中國研究的隊伍中來,需要有更多的源自本土的理論概念、研究方法、研究路徑來對中國經(jīng)驗進行整合和分析。本土化的取向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應對西方社會科學霸權地位的策略產(chǎn)生的,更應當是進行中國研究面對的內(nèi)在需要的產(chǎn)物。它不僅僅是社會科學理性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科學方法的產(chǎn)物,更應當是本土學者對中國社會長期感悟的產(chǎn)物。只有這樣,中國研究才有可能真正回歸中國本土。

      [1][德]諾貝特·埃利亞斯.莫扎特的成敗:社會學視野下的音樂天才[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王笛.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傅高義.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4]Fried,Morton H.,F(xiàn)abric of Chinese Society:A Study of the Social Life of a Chinese County Seat[M].London:Atlantic Press,1956.

      [5]翟學偉.是‘關系’,還是社會資本? [J].社會,2009(1).

      [6]Pearson,Margaret M.,China’s New Business Elite: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Reform[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

      [7]Whyte,Martin K.& Parish,William L.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8]Whyte,Martin K.the“Urban China:A Civil Society in the Making?”[A].in Rosenbaum,Arthur L.(eds.),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the Consequences of Reform[C].Colorado:Westview Press,Inc,1992.

      [9]Solinger,Dorothy J.the“Urban Entrepreneur and the State:The Merger of State and Society”[A]in Rosenbaum,Arthur L.(eds.),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the Consequences of Reform[M].Colorado:Westview Press,Inc,1992.

      [10]Roniger,Luis.“Political Clientelism,Democracy and Market Economy”[J].Comparative Politics,Vol.36,No.3,2004.

      [11]Walder,Andrew G.Organized Dependency and Cultures of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J].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43,No.1,1983.

      [12]Walder,Andrew G.Communist Neo - Traditionalism in China[M].Berkeley: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86.

      [13]Oi,Jean C.“Communism and Clientelism:Rural Politics in China”[J].World Politics,Vol.37,No.2,1985.

      [14]翟學偉.中國人的關系原理:時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5]Schmitter,Philippe C.“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J].The Review of Politics,Vol.36,No.1,1974.

      [16]張靜.法團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7]Chan,Anita,“Revolution or Corporatism?Workers and Trade Unions in Post- Mao China”[J].The Australian Journals of Chinese Affairs,No.29,1993.

      猜你喜歡
      皮爾遜小動作精英
      萌寵們那些“奇奇怪怪”的行為
      養(yǎng)護膝關節(jié)常做小動作
      現(xiàn)代統(tǒng)計學之父:卡爾·皮爾遜
      現(xiàn)代統(tǒng)計學之父:卡爾·皮爾遜
      它們都是“精英”
      小動作幫您擺脫“鼠標手”
      Excel在水文學教學中的應用
      精英2018賽季最佳陣容出爐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14
      卡方分布的探源
      用小動作點燃“小宇宙”
      學生天地(2017年20期)2017-11-07 02:26:30
      株洲县| 乌拉特中旗| 富源县| 青冈县| 蓬溪县| 班戈县| 伽师县| 敦化市| 逊克县| 兴和县| 孝感市| 京山县| 精河县| 鄂州市| 怀来县| 霍城县| 全椒县| 苏州市| 平和县| 玉屏| 锡林郭勒盟| 三河市| 永登县| 富宁县| 万源市| 剑阁县| 营口市| 库伦旗| 五台县| 昌图县| 斗六市| 堆龙德庆县| 曲麻莱县| 浪卡子县| 安龙县| 洮南市| 贵德县| 鲁山县| 宝坻区| 东平县| 天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