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鄰
如果從理論層面對語文閱讀教學進行考察,我們不得不上溯到2500年以前,早在孔子時代就已經(jīng)對它進行理論提升??鬃铀篮?,其門人弟子各據(jù)其所聞而撰寫出《禮記》,《學記》是其中的一篇,它是中國最早的體系較為嚴整的教育專著,“體大思精”,主要記載我國古代的教育理論和教學原則,以及教學方法。我們熟知的尊師重道、教學相長、長善救失、四興六廢說都出自《學記》,而且都具有永恒的價值。
從《學記》倡導的教師“善教說”來看,我們的祖先除了強調(diào)學生“善學”之外,還特別重視老師必須“善教”。而“善教”理論是與當時不少老師的“不善教”相對提出。這里引出幾則,讓我們看看那時的語文教學,以便從中找出可資借鑒之處。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shù)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要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yè),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意思是:如今教書的只知道念誦書本,一味知識灌輸,急于追求快速進步,不顧學生能否適應(yīng)。結(jié)果使學生不誠心從心里喜歡學習,教育者也不能因材施教。教育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學習則違反了學習規(guī)律。這樣,學生對學習感到痛苦,并且厭惡老師。對學習中的困難感到畏懼,不懂學習的好處。即使勉強完成了學業(yè),學習到的東西很快就忘了。教育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就在這里吧?。ǘ嗥溆嵮?,一說多問些難懂的問題。)
它指出語文教學的毛病,也就是從反面提出老師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照本宣科、急于求成、不因材施教、填鴨式教學,教與學都違背其自身規(guī)律,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使學生學習感到痛苦以致怨恨老師,非常失敗。看來問題在于老師不善于教書。
于是以下提出“善教”的問題。指出也有一些優(yōu)秀的教師,教學得法,對學生循循善誘。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也?!?/p>
意思是:優(yōu)秀的歌手使人自然而然地跟著他唱,優(yōu)秀的教師能讓學生自覺自愿地跟著他學,接受他的思想觀點,繼承他的志愿。教師講解簡約而暢達(透徹),精微而妥帖。打比方雖然不多,卻能說明問題,讓人明白。這就讓學生自覺自愿地跟他學了。
“善教繼志”說明教學的真諦,在于“善教”,而《學記》認為重點在講解語言,或者課堂教學用語要簡約而透徹,精微而又妥帖。要言不繁,通達易曉。從微小淺近的地方入手,將道理包含其中,用很少的比喻就可達到明了的效果。如果講解真的做到簡約而透徹了,那么老師要講的自然也就少了,學生接受起來也就容易多了,不至于出現(xiàn)課堂上所謂的“語霸”,繞來繞去反而把學生繞糊涂了。如此,留給學生學習的時間也就會足夠多了,何至于把規(guī)定的每天六節(jié)課硬改成八節(jié)課甚至更多呢?何至于學生晚自習老師還要講課呢?
這里只從語言上說明“善教”,至于有無其他方法,則未明確,現(xiàn)在看來,肯定會有更多其他的好方法,讓教師成為善教的人。不過《學記》只是提出一些原則性問題,具體的方法還需要我們不斷研究豐富。下文還提出“善學”與“善問”的問題,這大概也屬于善教的一部分吧!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意思是:善于發(fā)問的人好比劈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劈的地方開始,最后才劈堅硬的結(jié)疤,這樣木頭就會自然順利地劈開。這也就等于師徒之間互相愛悅,義理自然而解。不善發(fā)問的,方法剛好相反。善于對待提問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就像撞鐘一樣,用力小,鐘聲就小,用力大,鐘聲就大。不會回答問題的正好與此相反。
他告訴我們,作為老師啟發(fā)學生時要會問,問問題應(yīng)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才能有效地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使問題迎刃而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既顯得老師會教,又顯得學生會學,還能融洽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
以上這些是有關(guān)進行教學的方法。三個問題。善學與不善學是從學生學的方面立論,善問與不善問既可理解為學生的提問又可理解為老師的提問,善答與不善答同樣可以從教師的角度來理解。
如此看來,中國的語文閱讀教學起碼已經(jīng)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那時的好法現(xiàn)在依然是好法,而那時的問題現(xiàn)在仍然是問題,如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等。從好的方面看有“善教”者、“善問”者、“善待問”者,語言表達上,有“約而達”“微而臧”?,F(xiàn)在依然如此,依然有人不會教、不會問、不會待問。這都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問題。古文教學如此,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能否順暢進行了呢?非也,問題照樣存在。所以,《禮記·學記》這部教育專著有著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