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景華 徐慧寧 劉珺
近年來,以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感染性病例逐漸增多。2011年4月我國學者在N Engl J Med上發(fā)表了“由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導致的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在國際上首次報告在中國發(fā)現(xiàn)的一組以發(fā)熱伴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為主要特征的新發(fā)傳染病,嚴重者可導致多臟器功能損害甚至死亡[1]。現(xiàn)將我院2011~2012年收治的經大連市疾控中心確診新型布尼亞病毒核酸陽性的7例患者相關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患者中確診為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的7例住院病例。
1.2 方法 查閱確診患者病例,回顧性研究感染者的臨床資料、實驗室檢查,治療和轉歸。確診者血清送大連市疾控中心采用實時PCR技術監(jiān)測新型布尼亞病毒核酸。
2.1 一般資料 7例患者中女4例,男3例。均為53~88歲,農民,均居住在農村,有田間勞動史,家中均養(yǎng)家畜。
2.2 臨床表現(xiàn) 7例患者均以“發(fā)熱5~8 d”為主訴入院。發(fā)熱(體溫38℃ ~40℃)伴明顯乏力,周身肌肉酸痛,腹瀉,惡心,嘔吐,有2例有明顯意識障礙,4例有明確肺淤血,肺水腫,且患者均存在舌肌及骨骼肌束顫。
2.3 實驗室檢查 7例中6例存在白細胞和血小板降低,白細胞(1.10~3.40)×109,血小板(26~66)×109,其中1例僅單純血小板下降。7例均有肝功異常,ALT(78U/L~615U/L)AST(149U/L~1500U/L)。7例均存在不同程度低血清白蛋白(24.6 g/L~33.6 g/L)。6例均存在尿蛋白陽性(++-+++).7例均無肌酐及尿素氮升高,7例均存在不同程度低鈉血癥,患者均無血鉀及血氯異常,7例均存在嚴重心肌損害:CK(414U/L~9993U/L);CK-MB(18U/L~268U/L)。7例血培養(yǎng)中1例培養(yǎng)出表皮葡萄球菌,余均陰性。7例肺CT平掃均存在不同程度肺炎,肺淤血,胸腔積液。1例在外院行骨髓穿刺示:粒系增生伴血小板降低。患者超聲檢查均存在不同程度脾大。
2.4 診斷及治療 7例急期血清經大連市疾控中心實時PCR檢測新型布尼亞病毒核酸陽性,確診該病。入院后完善檢查,積極應用腦保護劑,心肌保護劑,積極糾正酸堿平衡失調,離子紊亂,積極補充能量,對患者的基礎病及繼發(fā)感染進行治療。疾病早期對存在顱內水腫及肺水腫者在嚴密觀察下,及早應用糖皮質激素減輕炎癥反應,聯(lián)合甘露醇,速尿等減輕水腫,改善病情。7例患者5例均病情明顯改善出院,1例治療無效死亡,1例放棄治療,自動出院后死亡。
報告患者分布在我市周邊4個農村地區(qū),之間無任何關聯(lián),與其接觸的家人和為其診治的醫(yī)護人員均無類似發(fā)病,發(fā)病前大多有野外勞作史,部分有確切蜱叮咬史。病例集中發(fā)生在6~9月份,集中于50~80歲年齡組,性別比例各地報道不一[2~4]。病例有以下特征:①急性起病、中毒癥狀重,發(fā)熱,體溫大于38℃,大多伴周身不適及腹瀉。②白細胞、血小板減少。③7例中有4例行肺ct存在肺淤血,肺內炎癥。④2例存在明顯意識障礙。⑤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升高,尿蛋白陽性,心肌酶譜顯著升高,顯示多臟器損傷。⑥7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低鈉血癥。⑦治療中應用腦保護劑,心肌保護劑,抗生素,積極糾正酸堿平衡失調,離子紊亂,積極補充能量,并未應用利巴韋林,阿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只有一例患者應用多西環(huán)素。⑧疾病早期對存在顱內水腫及肺水腫者在嚴密觀察下,及早應用糖皮質激素可減輕炎癥反應,聯(lián)合甘露醇,速尿等減輕水腫,改善病情。⑨多數(shù)患者在治療兩周內異常檢查結果恢復較快,近期未發(fā)現(xiàn)后遺癥。
該病在傳染病學特征方面的研究顯示:在患者家庭豢養(yǎng)動物的體表收集到長角血蜱,在其體內檢測到病毒核酸并分離出病毒,其基因組序列與從患者標本中分離的病毒核酸序列相比,具有94% ~95%的同源性[5],故認為該病的傳播可能與蜱有關,但大部分患者無明確蜱叮咬史。江蘇、河南等多地報告人傳人疫情的發(fā)生[6-8],但上述病例并未發(fā)生人傳人疫情。因此,該病的儲存宿主、傳播途徑和傳播媒介尚需進一步明確。
關于該病潛伏期方面的研究:唐曉燕等[8]報道經血人際間傳播的潛伏期為7~9 d,陶文元和陶欣均糾報道為5~7 d;經媒介傳播的潛伏期尚不十分明確,目前推測為7~14 d。
關于病理及臨床表現(xiàn)方面的研究:目前認為該病毒可能通過抑制靶細胞生成抗病毒的干擾素而在體內持續(xù)復制,誘發(fā)機體產生炎性趨化因子,引發(fā)免疫炎癥反應;因其感染靶細胞的泛嗜性,可導致多個器官組織損傷和功能障礙[8]。
關于該病預后方面的研究:目前有限的臨床病例資料顯示:大多數(shù)患者預后良好,僅有少數(shù)病例因意識障礙,肺淤血,心肌損害等最終造成呼吸衰竭,休克,DIC等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對高齡患者,既往存在基礎疾病,合并神經精神癥狀者,心肌嚴重損害者,有出血傾向,嚴重低鈉血癥者病情較重,預后較差。
新布尼亞病毒及其致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發(fā)現(xiàn)是我國近年在新發(fā)傳染病防控與研究領域取得的一個巨大成就,再次啟示我們,諸如發(fā)熱待查、不明原因病癥所隱含的未認知病種仍需要我們去探索,因而這一成就帶給人們的并不只是喜悅,更是嚴峻的挑戰(zhàn)。
[1]Yu XJ,Liang MF,Zhang SY,et al.Fever with thrombocytoper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 virus in China.N Engl Med,2011,364:1523-1532.
[2]康鍇,唐曉燕,許汴利,等.河南省2007-2011年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流行特征分析.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2,46(2):106-109.
[3]Zhang YZ,Zhou DJ,Xiong Y,et al.Hemorrhagic fever caused by anovel tick-borne Bunyavirus in Huaiyangshan,China.ZhonghuaL-iu Xing Bing Xue Za Zhi,2011,32(3):209-220.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辦公廳.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防治指南(2010 版),2010-09-29.
[5]Bao CJ,Guo XL,Qi X,et al.A family cluster of infections by anewly recognized Bunyavirus,in eastern China,2007:furtherevidence of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Clin Infect Dis,2011,53(12):1208-1214.
[6]Liu Y,Li Q,Hu W,et al.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Vector Borne Zoonotic Dis,2011-09-28.
[7]唐曉燕,崔寧,康鍇,等.一起聚集性新布尼亞病毒感染病例的診斷與治療分析.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2,46(2):110-113.
[8]李德新.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布尼亞病毒概述.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11,25(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