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艷
(茂名市第一職業(yè)技術學校)
在學生階段,一般來說是一個人處于生理和心理皆不成熟的階段,在情感和意志品質上也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他們的心理狀況隨著環(huán)境、生活條件、學習情況等變化,在心理健康與心理障礙之間變動,其主要表現(xiàn)為不太適應新的環(huán)境、缺乏自信或過度自信、輕度失眠、焦慮、猜疑心過重、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學習方法不當、輕度憂郁等,由于這些原因的存在,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缺乏堅強的意志力,對挫折和逆境不能承受,因而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難于適應。
音樂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一個方面。音樂對心理素質的提高有獨特的作用,其對學生健康心理的養(yǎng)成及效果,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和無法比擬的。學生階段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過渡時期,對情緒和情感的體驗極為豐富,而這些情緒和情感的體驗又是與他們的需要、愿望、動機相關聯(lián)的。音樂對于調節(jié)他們的情感、情緒具有積極的作用。
音樂教育作為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分支,有著自己的獨特性,它是以音樂為媒介的。音樂是一種強有力的感覺刺激形式和多重感覺體驗,它包含了聽覺刺激和觸覺刺激,直接作用于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并對其起發(fā)揮作用:從物理學上看,音樂是一種有規(guī)律的含有各種頻率的機械波。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變化頻率的聲音振動作用于人體各部位時,胃、腸、心臟、腦電波等隨之產生和諧共振,各器官節(jié)律趨于協(xié)調一致,各器官的紊亂狀態(tài)改善,促進身心康復;從生理學角度看,節(jié)奏活動是人一切活動的基礎。音樂的節(jié)奏可以明顯的影響人的行為節(jié)奏和生理節(jié)奏,如呼吸速度、運動速度、心率等。當優(yōu)美的音樂聲波經(jīng)聽覺器官轉換成生物電信號作用于大腦時,會提高神經(jīng)和體液的調節(jié)作用,促進分泌有利健康的激素,從而改善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內分泌系統(tǒng),促進唾液分泌,加強新陳代謝,有利于人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音樂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培養(yǎng)學生健康情操和人格、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學生集體協(xié)作觀念、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陶冶學生形成良好性情等方面。
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育人們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比如,通過給大中學生欣賞電影《貝多芬傳》,可以使學生了解貝多芬精神并從其音樂作品中獲得優(yōu)秀的品質,懂得“成功不是戰(zhàn)勝別人而是戰(zhàn)勝你自己”的道理,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戰(zhàn)勝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在轉化所謂的“問題學生”時,運用好音樂可以發(fā)揮一定程度的輔助教育功能,克服部分后進學生的閉鎖心理和畏難心理。根據(jù)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發(fā)展特點,發(fā)揮音樂的直觀優(yōu)勢,可以輕輕抓住學生的耳朵,觸動學生的心弦,引發(fā)一種情感漣漪和感情共鳴。“問題學生”往往容易產生自愧不如、喪失信心的自卑心理和膽怯行為,通過聆聽某些歌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整這些學生的消極心理。因此,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音樂教育加強學生的情緒調適是十分重要的。
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們經(jīng)??梢园l(fā)現(xiàn)一些具有表達障礙和心理困擾的青少年,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自我表達障礙和自我評價的低下,他們不能夠正確地接受自己,也不能成功地與其外部世界建立正確的聯(lián)系,因而表現(xiàn)出人際關系適應障礙。
采用音樂教育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音樂可以成為一個人自我表達的媒介,成為豐富自我情感和促進自我成長的途徑。特別是在集體的音樂活動這種無威脅的、安全的人際環(huán)境中,人們可以通過音樂的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的途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意念和思想。在音樂教育中通過使用各種音樂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程度心理障礙的學生,使他們可以在音樂活動中獲得成功感的體驗,而這種成功感的體驗對于一個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社會學家告訴我們,正如我們創(chuàng)造音樂一樣,音樂也塑造著我們,音樂促進和矯正各種社會交往,音樂開辟了了解人們情感世界的特殊渠道。一方面音樂創(chuàng)造了增強親近感、減輕個人孤獨感的友好氣氛,消除了交往中的緊張心理,容易使學生的內心世界相互敞開,彼此溝通,進而產生坦誠相待的健康心理傾向。
音樂教育活動通常是集體參與的活動,這種共同的活動過程又常常有助于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密的合作關系,并進一步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因為音樂的本質要求參加者的密切配合和精確的合作,任何合作上的失誤或失敗都會馬上導致音樂效果的不和諧與失敗,而且這種不和諧與失敗會立即反饋給每一個參加者的耳朵,造成聽覺、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不快感,音樂本身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來強迫所有參加者進行完全的合作,并迫使人們控制可能破壞音樂和諧的任何自我沖動和不良個性表現(xiàn)。因此,參加者在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和相處的能力和技巧,這種在音樂中的合作能力最終會泛化和遷移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另外,音樂的魅力和愉悅性也會吸引那些社會性退縮的學生參與到音樂的社會活動中去,從而改變其自我封閉狀態(tài)。
學生心理上和個性趨于成熟,要求獨立自主的活動,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迅速增強,概括能力和組織能力進一步提高,情感體驗也十分強烈。音樂教育則可以為他們提供創(chuàng)新實踐與感受體驗的廣闊空間。音樂教育活動能使學生真正“動”起來,擴充大腦的思維量,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審美情趣、人格修養(yǎng)、實踐和創(chuàng)造能力。如果在音樂教育中加入影視,將更能體會音樂作品的意境,可解決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現(xiàn)象。讓學生更直觀地在互動中享受音樂、感受音樂、參與活動、體驗快樂,真正實現(xiàn)快樂課堂,從而滿足學生極強的“體驗饑餓”和“求知欲望”?,F(xiàn)在人們非常重視右腦功能的開發(fā),而音樂活動是開發(fā)右腦的最佳途徑,它不僅可以減輕左腦負擔,預防和治療因過度使用左腦而導致的各種身心疾病,而且對于開發(fā)學生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有著很大的潛在作用。
音樂教育對人們道德、意志、品格、情操來說,也會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情況下有所影響。雖然,不能完全像我國古代儒家那樣,把音樂藝術對道德的作用擴大到相當巨大的地位,正所謂“樂者,德之華也”“審音而知樂,審樂而知政”等,如多聽高尚的音樂,確實會使人們的情趣高潔起來,因為它是人們精神狀態(tài)的一種反映。
心理健康的關鍵在于心理素質,心理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人格的完善。學生是完成人格構建的重要階段,是不斷揚棄舊我,積極發(fā)展和建設新我的時期。因此,完善人格的鑄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音樂在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方面可發(fā)揮其重要作用。早在西周的“六藝”教育中,就認為“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鬃右苍f:“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即音樂不但是人格鑄造的重要途徑,而且能使它達到成熟完善的境界。
隨著認識能力和經(jīng)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文教育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意識到音樂教育在學生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學校想構建音樂教育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體系,能夠把音樂教育納入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來,為進一步推進音樂教育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展開注入生機和活力。目前,迫切需要音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的不斷完善,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揮其獨特而更大的貢獻。
首先,應建立音樂教育心理咨詢平臺,讓學生加強對自身心理健康的認識,了解自身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需求什么形式的音樂抒發(fā)自己不同的情緒。如雄壯豪放的進行曲能催人進取;旋律優(yōu)美的輕音樂能使人心曠神怡、輕松愉快等;然后,成立音樂教育社團、協(xié)會,把音樂愛好者集中培訓與指導,培養(yǎng)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由他們去開展學生之間的心理健康教育,這將更有協(xié)調力,而且,通過這樣的方式可讓學生互相幫助、相互交流、共同支持達到改善和適應社會的心理目的;最后,通過音樂教育,引導學生自我調整,積極面對現(xiàn)實,從根本上調整他們的心態(tài),塑造良好的自信心和心理素質。
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棟梁、祖國的花朵。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引發(fā)的諸多問題正日益引起全國人們的關注。它涉及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各個層面,使眾多的棟梁之才在學習領域、人際交往、自我方面經(jīng)受憂郁、困惑、浮躁、自卑、恐懼、壓力和無法適應等多方面的折磨。這些問題已成為影響高校學生學習、生活和導致休學、退學甚至產生叛逆、自殺、攻擊等過激性行為的重要因素,同時更阻礙了他們健康成長和為社會貢獻自身才能。
面對學校這樣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面向學生這樣一個特殊而又復雜的群體,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音樂教育,構建音樂教育體系,對于調整學生的不良情緒,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情感,消除人際障礙,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具有十分有益的作用,對于解決學生不健康的心理問題將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