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有云
(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安徽 合肥 230022)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法學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學課程幾乎是高校各專業(yè)都設置的課程,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與其它學科其它課程相比,法學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全覆蓋優(yōu)勢。另外,由于諸如民主與法制,立法政策等等,是法學和政治學的雙邊問題,因此,可以說,法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淵源極深。高校在實施法學教育過程中,離不開對自己國家的政治背景以及根本法進行分析與講解。因此,高校應該充分利用法學與政治學的關系,擔負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發(fā)揮法學教育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將其有機統(tǒng)一在法學教育與實踐的各環(huán)節(jié)中。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諸多內(nèi)容,但最基本的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因為法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滲透,在法學教育過程中,除了法學理論、法律規(guī)范的傳授以外,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均能廣泛涉及到。
1.法學教育與政治教育密切相關。第一,自古以來,法學與政治學長期不分彼此。例如,在古希臘,帕拉圖的《理想國》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是把政治和法放在一起的。[1]我國古代的“明德慎刑”、“德主刑輔”也是當時的治國政策;而我國當代的法學體系是黨領導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學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一;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與法制建設也是同步進行的,法制建設是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內(nèi)容之一,又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第二,我國的根本大法憲法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我國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的法律依據(jù)。憲法不僅是我國人民集體意志的體現(xiàn),也是我黨意志的體現(xiàn)??梢哉f,學習法律,也是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法學知識,不僅能讓法學專業(yè)學生掌握法律專業(yè)技能,也能夠使非法學專業(yè)的學生了解國情,充分認識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在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維護秩序、保障公正、促進效率的法治觀念。
2.法學教育與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密切相關。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德育范疇,法學體系中德育的內(nèi)容極其豐富,這是由法的自身作用決定的,特別是法的教育作用。法的教育作用首先表現(xiàn)在,通過把國家或社會的價值觀念和價值標準凝結為固定的行為模式(如規(guī)則,原則等)和法律符號(天平,盾牌等)而向人們灌輸占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使之滲透或內(nèi)化在學生的心中,并借助學生的行為進一步反復實踐、廣泛傳播,使學生不知不覺達到對法律的認同,形成法律習慣。而法學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學生不僅要掌握法律知識,更包含著教育學生知法懂法,執(zhí)法守法。實際上,法律不僅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是國家頒布的行為準則,在法律規(guī)范中,也凝結著立法者關于善與惡、合理與不合理、正義與非正義的基本道德價值判斷。[2]那些不遵守國家法律的人不會是一個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比如貪污犯,搶劫殺人犯等,不僅國家法律在他們心中形同虛設,道德與良知在他們心中也沒有底線。我國西周的“以德配天”法律思想,“社會主義榮辱觀”里面的“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道德準則,能夠說明法律與道德是不可分離的。我國憲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的“國家通過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通過在城鄉(xiāng)不同范圍的群眾中制定和執(zhí)行各種守則、公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chǎn)主義的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本褪撬枷胝谓逃懂牭牡掠逃?jīng)典內(nèi)容。
3.法學教育與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密切相關。首先,法律思想本身包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形成了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3]生活在19世紀的德國法學家薩維尼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本質(zhì)應該是這個國家的民族精神。法律存在的基礎、發(fā)展的趨勢以及發(fā)展的階段都與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息息相關,彼此之間有著內(nèi)在的必然聯(lián)系。由民族精神上升到愛國精神,愛國首先要樹立對祖國的法律信仰,這無疑是轉(zhuǎn)型期中國社會的戰(zhàn)略選擇。而愛國主義則意味著個人或集體對“祖國”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追求,體現(xiàn)了對國家的愛和忠誠,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溫暖的情愫寓意著愛國者的美德。[4]中國近代法律思想的顯著特征,是其形成過程始終伴隨著愛國、救國、治國,實現(xiàn)民族的獨立富強。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民族所建立的國家,都曾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民族精神、最鮮明的價值觀念熔鑄到法律制度之中。比如,我國憲法在序言中的第一句就是“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憲法第一百一十五條規(guī)定的“同時依照憲法、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根據(jù)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zhí)行國家的法律、政策。”因此,在法學教育中,包含在法理之中的愛國理念和民族精神都會影響學生。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復雜而長期的過程。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重要階段,在法學教育中,要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法與道德,法所體現(xiàn)的民族精神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筆者以為以下幾方面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地培養(yǎng)大學生上述思想政治素質(zhì)。
1.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信仰。美國著名法學家哈羅德·伯爾曼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币恢币詠砦覀冎皇侵匾暦ǖ臋嗤院蛷娭菩?,而忽視了對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培養(yǎng)。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下,大學生在對法以及法律現(xiàn)象的反應過程中所形成的法律思想理念就是大學生的法律信仰。[5]它蘊含著大學生對法律的最高期望,即對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法律價值和社會生態(tài)價值的追求。法律法規(guī)層出不窮,浩若瀚海,即使專業(yè)學生也難以窮盡。對于一般的法律教育,樹立法律信仰觀念尤為重要。培養(yǎng)大學生法律信仰,首先應讓他們知曉在任何情況下,法律都是調(diào)整社會關系的最合理的規(guī)范,只有在法律的調(diào)整下,整個社會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發(fā)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而讓學生從內(nèi)心里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其次,可以通過案例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信仰。比如用鮮活的反腐案例教育學生“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用發(fā)生在身邊的勞動法案例教育學生“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從而學會如何去爭取、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使得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得以形成,思想覺悟得以提高,和諧的法治社會才能得以實現(xiàn)。
2.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素質(zhì)。法與政治自古聯(lián)系密切,我國當代法律更是如此。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思想,只有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才有明確的理論導航,才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健康發(fā)展。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在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的時候,這些都對學生的政治素質(zhì)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要對學生進行政治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執(zhí)法精神、守法精神等方面的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zhì)。所謂執(zhí)法即法律被執(zhí)行。法律的生命力和神圣性在于它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實施。執(zhí)法在我國法制建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實現(xiàn)法治國家,建設法治以及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所謂守法,是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依照法的規(guī)定,行使權利(權力)和履行義務(職責)的活動。立法者制定法的目的,就是要使法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實施。[6]否則,必將失去立法的目的,也失去了法的威嚴和尊嚴。一個法律被廣泛執(zhí)行和遵守的社會就是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
3.法律價值體驗。法律價值體驗是通過法律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zhì)的根本途徑之一。在思想政治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中,必須從實際出發(fā),讓學生主動、親自體驗法律的價值,特別是法律在政治領域的價值。法律實踐是學生體驗法律價值的基礎,法律實踐性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對法律價值認同的最基本環(huán)節(jié)。在接受知識上,任何書本知識和理論說教都不如直接體驗更深刻。模擬法庭就是很好的實踐機會。模擬法庭一般都是依照訴訟法程序真實再現(xiàn)整個庭審過程,從書記員宣讀法庭紀律,到法庭調(diào)查、法庭辯論、法庭宣判等整個全程,直觀、生動。學校不僅可以建立模擬法庭,讓學生們自扮法官與當事人,體驗法律的對正義和公平的維護,對違法行為的懲處;也要帶領學生到法院或者法庭旁聽審判過程,體驗法這個國家機器在維護權利、捍衛(wèi)秩序中的作用。最好也組織學生到監(jiān)獄或者勞教所參觀,親眼看看公民觸犯法律所要承擔的不利后果,感受法的威懾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參觀以后,內(nèi)心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觸動或震動,這就是教育的效果。通過以上社會實踐,使大學生充分認識法律價值,在認同法律價值的基礎上,進一步認同法律所保護的政治體制,提高政治覺悟與素質(zhì),實現(xiàn)法律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1][2][6]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張曉燕,吳京日.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法學思考[J].求知,2012,(2):4-7.
[4]許潔.和諧社會的信仰基礎——法律愛國主義[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389-394.
[5]梁正瀚.新形勢下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培養(yǎng)[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9,(3):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