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秦 皓
(貴陽護理職業(yè)學院醫(yī)學基礎部,貴州 貴陽 550003)
我院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
張 超,秦 皓
(貴陽護理職業(yè)學院醫(yī)學基礎部,貴州 貴陽 550003)
目的 了解貴陽護理職業(yè)學院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在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方法 選取在校學生836名為研究對象,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評測。結果 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為22.12%;高職學生強迫、抑郁、焦慮、恐怖得分高;中職學生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得分高。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高職學生與中職學生之間存在差異。結論 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主要表現(xiàn)為焦慮、強迫等,而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更為嚴重,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引起的抑郁、偏執(zhí)、敵對等。
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分析
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一直受到廣泛關注。高職學生作為高校中的特殊群體,與本科學生有一定的差異,而醫(yī)科類學生因其職業(yè)的特殊性,所承受的壓力又有其自身的特點[1~3]。在眾多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研究者較多使用的測量工具,其操作簡便易行,涉及內容全面,選擇其作為工具可較全面地反映受調查者的心理狀況[4]?,F(xiàn)探索我院在校高職學生和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
1.1 對象
按照我院學生的數(shù)量比例,抽取8個中職班級,共442名學生,6個高職班級,共394名學生??傆?36名學生。
1.2 方法
由經專門培訓的心理學教師和班主任擔任調查員,要求學生在15min內實名填寫交回。
1.3 調查工具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及自編一般情況問卷。SCL-90共有90個項目,每個項目按5級評分法(1=無,2=輕度,3=中度,4=相當重,5=嚴重)進行心理癥狀及嚴重程度評價,9個方面的精神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
1.4 評估標準
參照全國成人常模標準,總均分或任意因子分>常模時認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分認為存在中重度心理問題[4]。
2.1 836 名學生的測試結果與國內常模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
檢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185名,占總人數(shù)的22.12%;其中有中重度心理問題的學生28名,占檢出人數(shù)的15.13%。與全國常模比較,接受調查的學生強迫癥狀、抑郁、焦慮、恐怖、精神病性得分較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全國青年常模相比,接受調查的學生軀體化、人際關系、偏執(zhí)得分較低,焦慮得分較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調查中職班級8個,總計442名學生,其中可能存在心理問題者116人,占總人數(shù)的21.00%;有中重度心理問題者21人,占檢出人數(shù)的18.10%。其中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以及睡眠方面得分較高。
2.3 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調查高職班級6個,總計394名學生,其中可能存在心理問題者69人,占總人數(shù)的17.50%;其中有中重度心理問題者7人,占檢出人數(shù)的10.10%。其中強迫、抑郁、焦慮、恐怖以及睡眠方面得分較高。
3.1 結果數(shù)據(jù)討論
SCL-90內容廣泛,涉及感覺、思維、情感、行為、意識、人際關系、生活習慣、飲食、睡眠等方面,主要用于評定一個人是否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嚴重程度,對有心理癥狀的人有良好的區(qū)分能力。調查結果表明,我院接受調查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百分率為22.12%,其中,中、重度心理困擾者約占15.13%。陽性結果較相關研究[4~5]為低,原因可能在于本次測查是根據(jù)金華等制訂的全國常模因子得分大于常模95%范圍而判定被調查對象為存在心理問題者,較相關研究的判定方法(因子分或總均分任意一項大于2分)更合理[6~8]。
我院在校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有睡眠障礙,特別是住校學生,原因是學院硬件條件不夠。軀體化問題并不突出,說明近期在校學生身體健康狀態(tài)良好。最突出的心理衛(wèi)生問題幾乎都是由于人際關系造成的抑郁、焦慮、強迫等。但高職學生和中職學生在人際關系應激源上有差異,高職學生的主要應激源是家庭,中職學生的主要應激源是同伴。這點也符合其年齡特點。
我院高職學生強迫、抑郁、焦慮、恐怖等指標的得分均高于全國常模,說明我院高職學生承受的心理應激較強。強迫癥狀除與人格特征有關系外,還與壓力過大有關,焦慮及強迫癥狀與壓力舒緩密切相關。高職學生學業(yè)壓力較中職學生大,往往需要達到較高的要求,這些要求來源于多個方面,如學習、人際關系、畢業(yè)等。值得注意的是,就業(yè)前景同樣成為壓力來源之一,行業(yè)內的緊張狀況如醫(yī)患關系緊張、就業(yè)形式不樂觀等,使他們的心理負擔加重。另外,高職學生因為年齡與素質的關系,思維更為理性嚴謹,比中職學生更容易將沖突合理化,改善自身狀況,因此,與中職學生相比,他們的焦慮得分較高,軀體化、人際關系、偏執(zhí)、精神病性較低,但同時這也會成為掩蓋其壓力來源強度的因素之一。
我院中職學生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等各個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全國常模,中職學生大都處于16~18歲,按照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fā)展理論,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最主要的心理發(fā)展為自我同一感對同一感混亂。他們將對其心理發(fā)展有影響的重要他人視為同伴,希望體驗忠誠的心理品質。而中職學生往往由于心智不成熟常常交友不慎,面對朋友的“背叛”、學生的“非議”常常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同伴之間的關系,同時他們又處于“第二反抗期”,家人和教師也很少關注中職學生的心理衛(wèi)生。所以他們面對不良人際關系時,常常處于抑郁和焦慮之中,與人交往時常常感到不自然,有自卑感。面對心理應激源時他們的應對方式常常是逃避,用幻想、否定等方式逃避現(xiàn)實;移位,把不良情緒釋放到較安全的環(huán)境,因而個別中職學生有攻擊自己的行為。
結果提示,我們應根據(jù)學生的心理困擾及來源的不同分別制訂和實施干預措施。由于基本情況調查表內容相對籠統(tǒng)和簡單,只能初步提示某些影響因素對高職學生和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如要深入了解,還需進一步做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3.2高職學生突出的心理問題
(1)自卑。高職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成績一般,高考決定了他們只能進入高職高專類院校。與其他本科院校學生相比,他們自然會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造成這種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我國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近30年來,我國形成了較為強烈的應試教育社會氛圍。從家長、教師到學生,都是以考上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為成功的標志。沒有進入這一行列的學生,多數(shù)會產生一種失敗心理,別人問起在哪個學校讀書,往往羞于啟齒。二是對高職認識上的誤區(qū)。高等職業(yè)教育是近年來興起的教育類型。目前,社會、家長和學生對高職教育還存在較多的認識誤區(qū),把職業(yè)教育看成是低層次、低水平的教育,把護理職業(yè)看成是低人一等的職業(yè)。再加上當前輿論宣傳不到位,部分學校辦學水平相對較差等原因,造成部分高職學生心理上產生自卑感和失落感。
(2)焦慮。高職學生產生焦慮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現(xiàn)實與理想相差太遠。部分學生是在家長的壓力下來上高職的,自己內心并不愿意;還有些學生是所報志愿未實現(xiàn),被迫同意調劑到現(xiàn)在學校的;也有些學生是根本不了解這個專業(yè)而盲目報考的,到學校才知道與自己原來的理解完全不一樣等。二是就業(yè)壓力。全國范圍內就業(yè)壓力居高不下,在畢業(yè)學生增長率遠高于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崗位增長率的情況下,高職學生面對嚴峻的人才市場競爭形勢,自然容易產生焦慮心理。
(3)人際交往錯位。處于青春后期的高職學生,自尊心和好奇心都很強。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里一般都有一種特殊的優(yōu)越感。到高職后,這種優(yōu)越感消失殆盡,便產生了許多人際交往問題。首先,社會交往萎縮。到了學校,失去了家庭小環(huán)境的庇護,再加上自己是高職學生,感覺地位低,怕別人瞧不起,就有意回避正常的社會交往。更重要的是網絡技術的廣泛普及,難以在現(xiàn)實社會獲得滿足的學生,很容易被吸引到虛擬的網絡社會里。久而久之,沉溺于網絡世界的他們更加忽視真實可靠的現(xiàn)實人際關系,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較嚴重的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其次,異性交往錯位。青春后期年齡段的學生,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方面,都到了渴望與異性交往的欲望期。他們渴望有能夠親近、信任他們的異性朋友。但由于感情的沖動性和迷惑性,部分學生分不清友誼和愛情的界限,不少學生甚至還以沒有男(女)朋友而感到羞愧,極易誘發(fā)品德心理問題,極個別學生可能由感情問題產生自殺念頭。再次,師生交流障礙。高職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成績多數(shù)處于中下等水平,常被教師忽視、指責或排斥,因而或多或少地形成了師生間的不信任、敵對和疏遠的心理。這種心理很自然地帶到了高職學校。還有就是高職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少數(shù)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不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教育學生,也是產生師生交流障礙的重要原因。
3.3 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3.3.1 建立完善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前提是了解、熟悉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梢圆扇《喾N手段對學生進行了解。如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定期發(fā)放心理健康教育問卷調查、教師一對一直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等。在較深入地掌握學生心理狀況的基礎上,建立一套科學的、完整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開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開設心理健康課、進行網上心理咨詢、舉辦心理教育講座、設立專項的心理咨詢與治療門診、班級配備專兼職心理輔導員等。
3.3.2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加強和完善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第一,學校做好校園內物質環(huán)境的凈化、綠化、美化工作,創(chuàng)造一個賞心悅目、清新高雅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第二,我們還應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文化、藝術、體育和娛樂活動。第三,加強校風、學風和班風建設,堅持依法治校、規(guī)范管理,形成團結、求實、文明、創(chuàng)新的校風和勤思、博學、活用的學風;加強班風建設,嚴明班級紀律,優(yōu)化人際關系,增強凝聚力,提高榮譽感。第四,加強宣傳輿論陣地建設,利用校內宣傳欄、黑板報、廣播等宣傳工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討論有關熱點問題[9]。通過一系列文化環(huán)境建設,努力給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健康有序的和諧校園環(huán)境。
3.3.3 加強學生的就業(yè)心理輔導 學校應為學生配備心理輔導員,為學生進行職業(yè)心理定位。心理輔導員可以為學生設計興趣、人格、職業(yè)能力傾向等測試表,通過對學生狀況的逐條分析和心理輔導,學生可以更加明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時對自己的職業(yè)也能做出比較準確的定位。通過這類測試,為學生提供職業(yè)心理定位的服務,學生可以了解適合自己的職業(yè),在學習中拾遺補缺,找工作時就能沉穩(wěn)應對。就業(yè)心理輔導員還可以向學生介紹求職心態(tài)調整和擇業(yè)技巧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開設就業(yè)形勢指導課,請知名人士做專題講座等。同時,給學生配備就業(yè)心理輔導員,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yè)心理輔導。學生的就業(yè)工作做好了,可以大大緩解學生的焦慮心理。
[1]毛富強,李振濤,王建華.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個性特征及生活事件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7(10):663-665.
[2]劉彩誼,安晶卉,亢蓉,等.北京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及人格測試分析[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5,14(12):1121-1122.
[3]陳志霞,沈丹.研究生心理防御方式特點及性別差異[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20(7):479-480.
[4]余芬,吳磊,章軍建.醫(y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校醫(yī),2005(3):264-266.
[5]史太平,何朝陽,陳冉,等.醫(y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流行病學調查[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6,33(9):1638-1639.
[6]金華,吳文源,張明園.中國正常人SCL-90評定結果的初步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86(5):260-263.
[7]柳曉琳,許瑞罡.醫(y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7(10):1125-1126.
[8]孫艷平,吳諒諒.浙江省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3(5):514.
[9]陳英,王立新.談高職學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對策[J].教育與職業(yè),2006(8):55-56.
G526.5
B
1671-1246(2012)10-0107-03
注:本文系全國第三屆“人衛(wèi)社杯”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征文獲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