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潤宏
(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什么是意象,文藝理論研究者有很多種解釋、定義,古人更有諸多妙論,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立象以盡意”[1]。 《文心雕龍》神思篇也說“窺意象而運斤”是“馭文之首術(shù),謀篇之大端”[2]。 胡應(yīng)麟《詩藪》則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3]。筆者認為所謂意象者,即文意之象也,蓋詩人心中之意借物象而生發(fā)也。文意就是作品的意思、意蘊,作家的意向、意圖。人說話是為了表達和交流,詩人寫詩也是為了表達某種意思、宣泄某種情感,但詩人與生活中的常人不同之處在于,常人想說什么可以用直白的語言說明,比如“我餓了,要吃飯”,但詩人不能這樣說,因為這是白話,是生活的語言,不是詩的語言。詩人要表達同樣的意思需要借助某件事物,以其作為情感表達的支點,于是上文的白話便成了“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4]的詩句了。詩人所借重的這件事物,就是意象。它可以是擁有真實形態(tài)的“具體”之象,也可以是某個典故、某種情感、某一事件等非物之象。植物意象無疑在文學(xué)意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云:“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5]佛偈有言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花草樹木到了詩人筆下就擁有了文學(xué)性,披上了藝術(shù)的面紗,面紗之下除卻現(xiàn)實世界的花木,自然還有一顆詩人的文心。唐詩中的植物意象,除秉承前代的文學(xué)典故與傳統(tǒng)外,還注入了一股詩人的個性氣息。
中國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者們很早就開始使用植物意象,從《詩經(jīng)》第一章的“參差荇菜”開始,到唐代初年也已經(jīng)一千余年了。唐代以前的很多文學(xué)現(xiàn)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積聚的文學(xué)內(nèi)涵逐步沉淀、固定下來,成為了表達特定含義的文學(xué)典故。具體到植物意象來說,某些植物由于唐前的典故,使得它在唐詩中的出現(xiàn)就如同數(shù)學(xué)或交通指示符號一般,含有相對固定的意義,表達了一些類同的情感。唐詩植物意象中反映這一現(xiàn)象頗具代表性的便是“莼”了。
莼菜是江南水鄉(xiāng)習(xí)見的一種菜蔬,《齊民要術(shù)》謂:“莼……皆可生食,又可約滑羹,江南人謂之莼菜,或謂之水葵……雜鯉魚作羹,亦逐水而性滑,謂之淳菜?!保?]莼菜做的菜羹深得當(dāng)?shù)厝说南矏?,生于江東而羈旅他鄉(xiāng)的游子,常常寫詩懷念家鄉(xiāng)的美味莼羹來寄托思鄉(xiāng)之情。西晉時張翰更因思念莼羹而毅然辭官,《晉書·張翰傳》記其事曰:“翰因見秋風(fēng)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保?]這件史實引來不少詩人歌詠,遂成“莼鱸之思”的文學(xué)典故,“莼”因著張翰的舉動而成了思鄉(xiāng)歸隱的一個文學(xué)符號。唐詩中的莼意象常與江南、送別、懷鄉(xiāng)等聯(lián)系在一起。
嚴維詩《狀江南·季春》曰:“江南季春天,莼葉細如弦。池邊草作徑,湖上葉如船?!保ā度圃姟肪矶┮暂恢蝗~而見江南春,與楊萬里之“小荷才露”[8]一般清麗而韻味悠長。莼與送別懷鄉(xiāng)的聯(lián)系更為普遍,如:
歸路隨楓林,還鄉(xiāng)念莼菜。(劉長卿《早春贈別趙居士還江左,時長卿下第歸嵩陽舊居》,《全唐詩》卷一五〇)
六月槐花飛,忽思莼菜羹。(岑參《送許子擢第歸江寧拜親,因寄王大昌齡》,《全唐詩》卷一九八)
我戀岷下芋,君思千里莼。(杜甫《贈別賀蘭铦》,《全唐詩》卷二二〇)
橘花低客舍,莼菜繞歸舟。(錢起《送外甥范勉赴任常州長史兼覲省》,《全唐詩》卷二三七)
從來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卻人。(韓翃《送客之江寧》,《全唐詩》卷二四三)
莼羹若可憶,慚出掩柴扉。(郎士元《贈萬生下第還吳》,《全唐詩》卷二四八)
莼菜動歸興,忽然聞會吟。(李群玉《送處士自番禺東游便歸蘇臺別業(yè)》,《全唐詩》卷五六八)
托興非耽酒,思家豈為莼??蓱z今夜月,獨照異鄉(xiāng)人。(唐彥謙《客中感懷》,《全唐詩》卷六七一)
值春游子憐莼滑,通蜀行人說鲙甜。(李洞《曲江漁父》,《全唐詩》卷七二三)
莼意象作為思鄉(xiāng)符號在唐詩中雖然很常見,但真正將其發(fā)揚光大的還是宋人。唐詩中莼意象總共出現(xiàn)了53次,而到了宋詩中,這一數(shù)字變成了606。如果說在唐人的印象中,莼還只是江南的一種特產(chǎn),一個代表而已的話,那么到了宋代,蘇東坡的一句“若話三吳勝事,不惟千里莼羹”[9],便把莼推到了一個提及江南舍莼其誰的高度,直接將莼與江南劃等號了。身為越州山陰人的陸游更是愛在詩中寫莼,他一人的詩中莼就出現(xiàn)了71次,這甚至超過了整個唐代!陸游在《嘆老》(《全宋詩》第四〇冊,第25238頁)中感嘆:
晨起梳頭滿鏡霜,豈堪著腳少年場。酒徒分散情疏索,棋敵憑陵意頡頏。寓世極知均醉夢,余生只合老耕桑。石帆山下莼絲長,待我還東泊野航。
果然人一年老便開始懷舊,老年的陸游思念起故鄉(xiāng)的風(fēng)物,最難以忘卻的便是石帆山腳下那清水河塘中的莼菜了。莼這一植物,因其所生地域上的人與事,作為意象進入到詩歌中,經(jīng)過眾多詩人的描摹傳承,固化成了詩歌里代表江南的符合,于是憶江南便是“憶莼”[10],憶莼便是憶江南。
意象是唐詩的情感符號,詩人對意象的運用實是其心跡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流露,但這種表達心意的意象并不包括程式化的意象,或曰文學(xué)范式中的意象。這里的范式指的是詩歌體裁的范式,即律詩中對仗的范式。律詩中的頷頸二聯(lián)要求對仗自不待言,有時絕句也對仗,比如杜甫的《絕句四首》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唐詩》卷二二八),就是兩個對句組成的絕句。詩歌創(chuàng)作要求對仗的規(guī)定使得一些律詩中植物意象成對出現(xiàn),有時并不表達什么意思,而只是為了詩句的工整。
清人車萬育的《聲律啟蒙》[11]總結(jié)了前代詩歌中一些經(jīng)典的對仗用語,書分上下卷,共30韻,其中涉及植物意象的僅前5韻就有14對:
楊柳綠—杏花紅 楊柳雨—芰荷風(fēng) 綠竹—蒼松 芍藥—芙蓉 蓉裳—蕙帳 黃花—綠竹 紅菡萏—白荼蘼棗—葵 梅酸—李苦 海棠春睡—楊柳晝眠 霜菊瘦—雨梅肥 桃灼灼—柳依依 楊花—桂葉 棣棠—楊柳
類似這樣的植物對子在唐詩中很多見,為求詩句工整而堆疊意象的情況較為常見。梅和柳在律句中相對就是個典型例子?!八迮c初唐時期,隨著自然風(fēng)景詩寫作的繁興和律詩創(chuàng)作技巧的逐步成熟,詩歌中‘梅’與‘柳’對偶為言成了春景詩中最普遍的現(xiàn)象”,梅與柳的配搭,“幾成描寫春色尤其是早春景色的固定套式”[12]。既然成為了范式,就很難說這種成對出現(xiàn)的意象除了應(yīng)景外還蘊含什么深意,至少唐詩中看不出來,到了宋代,“當(dāng)詩人們不只是客觀地感春寫景,不只流連于物色風(fēng)景之美,而是生發(fā)出其他表現(xiàn)動機,尤其是透過物色進求深刻的思想認識,或寄托性格意趣時,則對事物就有了不同的體認和理會”[13]。這是唐宋詩的不同風(fēng)格,錢鐘書先生謂唐詩與宋詩“乃體格性分之殊”[14],可謂一語中的。唐人寫的這些植物意象,可能入眼便落筆,也可能不假思索便配對,但無論什么情況,其表意之單薄,詩味之寡淡,則是毋庸辯駁的。
又如蘭和桂也是常見的“搭子”。如以下詩例:
不挹蘭樽圣,空仰桂舟仙。(任希古《和東觀群賢七夕臨泛昆明池》,《全唐詩》卷四四)
桂筵含柏馥,蘭席拂沉香。(李嶠《床》,《全唐詩》卷六〇)
泛蘭清興洽,折桂野文遒。(武三思《宴龍泓》,《全唐詩》卷八〇)
桂宮男掌仆,蘭殿女升嬪。(趙良器《鄭國夫人挽歌》,《全唐詩》卷二〇三)
更有甚者一首詩中連用多個這樣的對子,完全是鋪陳辭藻了,如權(quán)德輿的《酬陸四十楚源春夜宿虎丘山,對月寄梁四敬之兼見貽之作》:
東風(fēng)變薊薄,時景日妍和……蕙香襲閑趾,松露泫喬柯……懸圃盡瓊樹,家林輕桂枝……落落杉松直,芬芬蘭杜飄……(《全唐詩》卷三二二)
這種過分堆砌意象的寫詩方法深為后人所詬病,徐夤就說:“凡為詩,須搜覓。未得句,先須令意在象前,象生意后,斯為上手矣。不得一向只構(gòu)物象、屬對,全無意味?!保?5]明確指出了寫詩如果意象對子太多便失去了詩味。宋人更以整個唐代詩歌作比,告誡作詩者詩歌須平淡些,不要過分繁麗鋪陳,“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可幾風(fēng)騷,下語六分,可追李杜,下語十分,晚唐之作也”[16]。如此看來,權(quán)詩顯然是“晚唐之作”了。盡管有人批評,但只要律詩對仗的規(guī)矩不動搖,這種范式中的意象“屬對”就是不可避免的。
歷史上一些有關(guān)植物寓意的典故得到詩家的普遍使用,這就成了集體的文思,比如香草美人、莼鱸之思與折柳送別等。在這些普遍的文思中還有一些詩人個體的玩賞,俗語云“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明皇以海棠比玉環(huán),元稹“花中偏愛菊”,周敦頤“獨愛蓮”,皆是他們個人趣味的體現(xiàn)。
唐人的個性和趣味反映在詩歌中,有兩種形式,一曰古物新義,二曰新物新詠。
所謂古物新義,就是歷來有很多吟詠它的詩章的植物,詩人往往寄寓新的含義,使之有別于他人。比如詠柳詩,人常以柳寄惜別之意,如“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17]和“無力搖風(fēng)曉色新,細腰爭妒看來頻……東門門外多離別,愁殺朝朝暮暮人”[18]便是如此。但有些詩人頗能發(fā)他人所未發(fā),比如賀知章的《詠柳》(《全唐詩》卷一一二)詩: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該詩完全寫景,既無灞橋柳之思,又無章臺柳之怨,在眾多的詠柳詩中顯得尤為清新可人。又如柳宗元的《種柳戲題》(《全唐詩》卷三五二):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陰當(dāng)覆地,聳干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
全詩重在一個“戲”字,名為戲題,卻有深意。柳刺史為地方百姓種了很多柳樹,還自謙沒有任何政績可以流傳。其實大樹種成,蔭蔽百姓,便是最大的政績了,但這份功績不到“聳干參天”的時候是顯露不出來的,而“十年樹木”,其彰顯出來的時限已遠超出官員的任職升遷時限了,因而柳宗元用召公奭的典故[19],自我解嘲般地說,我現(xiàn)在沒有什么政績,但后人看到覆地參天的柳樹會想到我。民國年間,馮玉祥將軍進駐徐州時曾作詩曰“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迸c此詩頗有情趣相通之處。再如詠竹,往往重在歌詠竹的挺拔、虛心等品格,但李賀的一首《竹》(《全唐詩》卷三九〇)卻別出新義,不與他人為伍。詩曰:
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椏沙邢愫梗每搬炲\鱗。三梁曾入用,一節(jié)奉王孫。
前幾句寫景狀物,都很平常,惟末句寫竹的用途,說竹可以讓猢猻立地,拄杖戴冠,實常人所不能想見,真乃詩鬼思詭也。
所謂新物新詠,就是古人沒怎么表現(xiàn)過的植物,唐人由于個人的趣味或特殊的經(jīng)歷,對這種植物進行了玩味,在詩歌中加以表現(xiàn)。譬如沈佺期的《題椰子詩》(《全唐詩》卷九六)。椰子這種植物前人幾乎沒有在文學(xué)中描寫過,《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只收錄了一首提到椰子的詩,即沈約的《詠甘蕉詩》[20],椰在其中還是作為配角出現(xiàn)的,只是為了反襯蕉的甘甜。沈佺期是高宗、武后朝的文學(xué)侍臣,詩與宋之問齊名,多應(yīng)制待詔之作,頗得武則天嘉賞,后因諂附二張,神龍復(fù)辟后被流放驩州,于是“有幸”見到了關(guān)中文人們很難看到的熱帶植物椰樹,寫下了這首詩。詩曰:
日南椰子樹,香裊出風(fēng)塵。叢生調(diào)木首,圓實檳榔身。玉房九霄露,碧葉四時春。不及涂林果,移根隨漢臣。
本詩前三聯(lián)寫椰樹的風(fēng)姿,長春裊娜,末聯(lián)以樂景寫哀情,感嘆因椰樹無法栽種到關(guān)隴地區(qū),所以這么好的樹木詩人無法帶走,實際暗含了詩人猜測自己將復(fù)官無望,流離他鄉(xiāng),因而失落苦悶的情緒。
唐人于花木頗多玩味,這種玩賞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社會風(fēng)氣影響的,以至于一些不隨風(fēng)潮的詩人還被人疑怪。當(dāng)時蜀中盛產(chǎn)海棠,“蜀之海棠,誠為天下之奇艷”[21],而在成都草堂住了多年的杜甫卻沒有寫海棠的詩,引來后人怪之。《聲律啟蒙》上說“杜陵不作海棠詩”,并解釋道:“《王禹偁詩話》杜陵無海棠詩,以母名海棠也。陸放翁云,老杜不應(yīng)無海棠詩,意必失傳耳?!保?2]這一番海棠詩案,誠為詩壇一件趣事[23]。
總之,唐詩中的植物作為意象,其類型有寫實也有象征,有典故賦予的含義,也揉入了詩人的情感與思想,集體的文思與個人的玩味相映成趣,共同組成了唐詩的植物意象群。
[1]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M].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609.
[2] [南北朝]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295.
[3] [明]胡應(yīng)麟.詩藪[M].北京:中華書局,1958:1.
[4] 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末句,《全唐詩》卷二一六。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全唐詩》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本文所引之唐詩若無特殊說明均出于此,下文引用時不再說明.
[5]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卷二七)[M].臺灣: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165.
[6]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M],北京:中華書局,1956:95.
[7] [唐]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384.
[8] 楊萬里,小池.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四二冊[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26165.
[9] 蘇軾.憶江南寄純?nèi)缥迨祝ㄆ涠?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一四冊).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3:9475.
[10] 陸游.舟中夜賦.“寓居尚復(fù)能栽竹,羈宦懸知正憶莼。 ”.全宋詩(第四一冊),1998:25630.
[11] [清]車萬育.聲律啟蒙[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1.
[12] 程杰.宋代詠梅文學(xué)研究[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250-251.
[13] 程杰.宋代詠梅文學(xué)研究[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256.
[14] 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2.
[15] [唐]徐夤.雅道機要.見王運熙等主編.中國文學(xué)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767.句讀為筆者略改.
[16] [宋]佚名.漫齋語錄.見傅璇琮等主編.中國詩學(xué)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88.
[17] 戴叔倫.賦得長亭柳.全唐詩(卷二七三).
[18] 杜牧.新柳.全唐詩(卷五二六).
[19] 《史記·燕召公世家》:“召公巡行鄉(xiāng)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保蹪h]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1550.
[20] [南北朝]沈約.詠甘蕉詩.“抽葉固盈丈,擢本信兼圍。流甘掩椰實,弱縷冠絺衣?!币婂謿J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8:1659.
[21] [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記.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雜記之屬.
[22] [清]車萬育.聲律啟蒙[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1:8.
[23] 可參看林岫《千秋公案海棠詩》.光明日報,2012-10-13(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