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元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中國是世界上姓氏產生最早的國家之一,清人顧炎武在《日知錄》上說:“言姓者,本于五帝,見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姓氏起源甚早,最初是具有一定的等級意義的,“名”則具有更多個人的烙印。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取名就非常重視。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把為后代取名看得非常神圣,甚至神秘。從周朝起,命名已經納入禮法,形成了制度。因此,通過一個人的姓名,我們往往能看出諸多姓名以外的東西。
《紅樓夢》作為我國古典小說描寫人物的典范之作,其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可謂繁多。民國初年,蘭上星白編有一部《紅樓夢人物譜》,共收七百二十一人。后來徐恭時將這數字擴大到九百七十五,其中有姓名的有七百三十二人。①單對這些人物命名就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更何況曹雪芹對人名的擬定頗費心機。正如清人周春在《閱紅樓夢隨筆》所說:“蓋此書每于姓氏上著意,作者又長于隱語庾詞,各處變換,極其巧妙,不可不知?!雹谔嵝炎x者應對小說中人物的姓氏加以重視。洪秋蕃在《紅樓夢抉隱》也寫道:“《紅樓夢》妙處,又莫如命名之切?!雹蹖π≌f中人物的姓及名皆有重視。
既然作者在對《紅樓夢》人物姓名的命名上深有寓意,那么對其中姓名文化的研究,也就具有其獨特的意義。目前來看,對《紅樓夢》中人物姓名文化的研究已較深入,但也具有尚可開拓的境地。
對《紅樓夢》中人名命定及寓意的研究,是《紅樓夢》人物姓名研究的重點,成果也最為豐富。從評點派的初創(chuàng)到今天的拓展與細化,對小說中人名命定及寓意的研究也漸趨完善。我們將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四期進行綜述,以便把握它的發(fā)展脈絡。
在此之前,我們要先明白一個問題。對《紅樓夢》中人名命定的研究,離不開對作者本人命名思想的考察。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中就寫到:“至若佳人才子等書……不過作者要寫出自己的那兩首情詩艷賦來,故假擬出男女二人名姓?!边@便反映出他力求人名命定的不落熟套。后世之所以對小說中人名如此重視,曹氏此言恐怕不無影響。
可以說,脂硯齋是最早指出《紅樓夢》人物取姓之義的。評點派脂硯齋對人名命定的原則進行了諧音上的解讀,如“英蓮”解為“應憐”,“甄士隱”解為“真事隱”,應較為符合作者原意。惜其未能全括全書人名,對非諧音命定的人名不能給以解釋。
太平閑人張新之認為:“是書名姓,無大無小,無巨無細,皆有寓意……有正用,有反用,有莊言,有戲言,有照應全部,有隱括本回,有即以一事而信手拈來,從無信口雜湊者,可謂妙手靈心,指麾如意?!雹茌^為貼切,但是他從人物的姓名去闡述所謂的“命意”,則失之牽強。他認為《紅樓夢》是性理之書,祖《大學》而宗《中庸》,認為“全書無非《易》道也”(《石頭記讀法》)。他認為劉姥姥所說“小小之家姓王”中的“小小”出現三次,而且“乾三連即王字之三橫,加一直破之,則斷而成坤?!北阌纱送茢鄤⒗牙咽恰兑捉洝防锩娴睦へ?。可見,郭豫適先生把這斥為“無中生有的熱昏的胡話”⑤,絕非隨意貶斥。
雖然評點派的解釋并不完善,但無疑他們是最早發(fā)現人物姓名意義的,且給以高度評價的一派。他們的評點是多方面的,這也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小說中的人物姓名提供了幫助。
索隱派王夢阮、沈瓶庵《紅樓夢索隱》認為《紅樓夢》中的人名多影射歷史人物,如認為元春影射陳圓圓,黛玉影射董小宛,認為“小琬名白,故黛玉名黛,粉白黛綠之意也?!?/p>
索隱派蔡元培《石頭記索隱》同樣認為《紅樓夢》中的人名多有寄托。蔡元培說:“知其所寄托之人物,可用三法推求:一、品性相類者;二、軼事有徵者;三、姓名相關者。于是,以湘云之豪放而推為其年,以惜春之冷僻而推為蓀友,用第一法也;以寶玉逢魔魘而推為胤礽,以鳳姐哭向金陵而推為余國柱,用第二法也;以探春之名與探花有關而推為健庵,以寶琴之名與孔子學琴于師襄之故事有關而推為辟疆,用第三法也。然每舉一人,率兼用三法或兩法,有可推證,始質言之?!崩缢J為林黛玉影射朱竹垞(朱彝尊),絳珠,影其氏也。居瀟湘館,影其竹垞之號等。對于蔡氏此種推求方法,胡適先生在《紅樓夢考證》中曾加以質疑,列蔡書于“附會的紅學”中,認為蔡元培所闡證的人名多是“笨謎”。
另有認為寶玉影射納蘭容若的。陳康祺《郎潛記聞二筆》卷五中記載:“先師徐柳泉先生云:‘小說《紅樓夢》一書即記故相明珠家事;金釵十二,皆納蘭侍御所奉為上客者也。寶釵影高澹人,妙玉影西溟(姜宸英)?!卞X靜方在他的《紅樓夢考》中也認為:“寶玉固全書之主人翁,即納蘭侍御也?!?/p>
建國后,大陸索隱派減少,但是港臺地區(qū)仍有不少索隱派學者。1972年杜世杰在臺中市印發(fā)自己的《紅樓夢原理》,是書基本觀點與蔡元培相同。此書最大的提法是對作者曹雪芹姓名的質疑,認為曹雪芹是化名,諧音意思是“抄寫勤”。
改革開放以后,大陸索隱派也有復活趨勢。在對小說人物姓名的研究上,有的研究者復歸民國索隱派的老路。其中李大鳴《林黛玉一名的由來》(《紫禁城》2009年第3期)一文,即認為林黛玉源于蒙古部落的林丹汗,頗具索隱之風。
總體來看,索隱派大多依據人物姓名,推測小說中的人物是影射歷史人物的。這樣的觀點大多比較牽強,看似頗具實證精神,實際卻是強搭紅線的暴力行為。當然,我們也不能一概否定,他們的研究至少開闊了《紅樓夢》研究的視野,給后來的考證派以有益的啟發(fā)。
改革開放之后,西學大量的文藝批評理論傳入中國,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研究方法。隨著文化研究的興盛,對《紅樓夢》中人物姓名的研究也由此進入了新的階段。
趙岡的《〈紅樓夢〉里的人名》(《海外紅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原載臺灣《聯合報》1978年1月)是改革開放以來較早研究《紅樓夢》人名的文章,他歸納了兩個命名原則:第一個是“以人名暗隱具有特殊含義的字”,如甄士隱(真事隱);第二個是“把配角人物如丫鬟書童等名字整齊排列,配成一套”,如四春的丫鬟黛琴、棋、書、畫字樣。但是這種歸納過于簡略,不能盡括全貌,尤其是對主要人物姓名未能探討。金啟孮的《〈紅樓夢〉人名研究》(《紅樓夢學刊》1980年第一期),將小說中主要人物姓名的來源歸于古詩詞成語,如認為寶玉之名取自唐朝岑參《送張子尉南?!分械摹按肃l(xiāng)多寶玉,慎莫厭清貧”。認為次要人物取自事跡相同之人名或與主人身世有關的記載,一般人物則取諧音說。金氏之文將小說中主要人物姓名的命定歸于古詩詞,不能說沒有發(fā)現,但將人物身世跟古詩詞聯系起來未免過于牽強。
后來,傅繼馥《〈紅樓夢〉人物命名的藝術》(《紅樓夢學刊》1980年第二輯)一文,認為《紅樓夢》更多的名字是正面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命運。但認為對寶玉、黛玉的命名是用寓褒于貶的方法,對寶釵和王熙鳳命名則是寓貶于褒。這并不能代表作者對小說人物的看法,具有一定臆測性。陳詔在《〈紅樓夢〉人名考辨》(《紅樓夢學刊》1980年第4期)一文中,則總結了《紅樓夢》中多種人物命名的原則:根據生活原型命名;暗示書中人物復雜關系的命名;寄寓愛憎褒貶的命名;暗示命運遭遇的命名;為了求新雅、圖省力的命名。陳文對《紅樓夢》中人名命定原則的總結,較之前研究已經較為完善。之后,王紹良《略論〈紅樓夢〉人物姓名之間的關連關系——兼評脂批有關人名批語的不足》(《中州學刊》1989年第1期)對《紅樓夢》人名之間的陪襯、關連關系作了分析,比如認為司棋并非單純琴棋書畫的組合之一,還寓意著“私期”、“死期”的意思,與迎春的不幸也有關連。另外,此文還注意到了人名寓意與吳地方言之間的關系。
九十年代,倪春元、徐乃為的《〈紅樓夢〉人物姓名的語言藝術》(《南通師專學報》1994年9月)一文,剖析了《紅樓夢》中人物姓名的語言藝術。在此文中,作者對賈府五代人的姓名涵義作了解讀,認為第一代意為水流之源,表明他們是創(chuàng)業(yè)一代;第二代以“代”排行,表示承襲先祖,開啟后代;第三代為“文”字偏旁,表示由武功轉為文治;第四代為“玉”字偏旁,表明是享樂腐朽的一代;第五代以草字頭排行,隱喻賈家如風中衰草,徹底敗落。這種姓名輩分上的解讀,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胡文彬的《〈紅樓夢〉與中國姓名文化》(《紅樓夢學刊》1997年第3輯)一文,認為小說人物命名,基本有幾個方面特點:人物命名與姓的諧音相關;人物命名取自詩詞名句;人物命名與人事相關;“范字”取名;隨文而出,按頭命名;利用陰陽五行等。并對《紅樓夢》中人物的姓氏及其隱喻性作了分析。胡文對小說中人名命定的研究,可以說是對20世紀《紅樓夢》中人名命定原則研究的一個總結。
另外,翟勝健的《薛寶釵姓名新解》(《紅樓夢學刊》1998年第二輯)一文,從植物學角度出發(fā),認為“薛”是一種蒿草,“寶釵”是一種仙草,薛寶釵之名含有仙草的含義。此文從植物學出發(fā),也較有新意,但是很難說這代表了作者的本意。
新世紀對《紅樓夢》的研究,依然延續(xù)著文化研究的路線,只是研究者的思路更加開闊,也不再局限于姓名本身。
宮業(yè)勝的《〈紅樓夢〉人名寓意》(《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1年第1期)一文,將作品中人物名字的寓意分為四類:明示創(chuàng)作手法、預示人物命運、展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丑行。此文是對人名寓意的一個總結,也基本符合作者的本意。
程芳銀《淺談〈紅樓夢〉人物命名藝術》(《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9月)一文,把《紅樓夢》命名方法歸結為:諧音法、取形法、取義法、生肖法、拆字法、關系法、隨事法、別號法、詩詞法等。程文對小說中人名命定方法的總結,對補充之前的研究有一定參考性。陳振東《〈紅樓夢〉中的人名》(《咬文嚼字》2003年第4期)對《紅樓夢》中寶玉、黛玉、寶釵和妙玉四人姓名作了分析,認為釵、黛都和婦女裝扮有關,代表不同類型封建少女。寶玉二字一分為二,寶與釵連成寶釵,玉與黛連成黛玉。想法新奇,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孔令彬《略論〈紅樓夢〉中丫鬟人物的命名》(《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對《紅樓夢》中丫鬟的名字進行了分析,認為其中丫鬟的人名寄寓了其主人的身份、愛好、性格等特征。同年,他又作有《怡紅院丫環(huán)的人名意蘊》(《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8月)一文,通過分析怡紅院丫環(huán)命名特點,探討了寶玉的空幻意識和雅潔的審美觀。這種以人名為著眼點,探求小說中起名者自身意識的研究視角,也值得我們繼續(xù)探討。
新世紀出現一篇專門研究《紅樓夢》中人名的碩士論文。鄧進的《〈紅樓夢〉女性命名研究》(西南大學2011年)對《紅樓夢》中女性形象的姓名作了研究。把對女性命名的類別劃為幾大類:根據生活原型命名;根據詩詞命名;諧音命名;依據陪襯關系命名;其他命名幾類??梢哉f,是專對《紅樓夢》中女性命名的一個系統(tǒng)研究。
李作凡《〈紅樓夢〉人名中雙關語的妙用》(《撫州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認為,《紅樓夢》中人名以雙關語諧音,不僅是修辭手法,而且是體現作者意圖、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高曉《〈紅樓夢〉人名命名的詞匯分類及其文化意蘊——以紅樓一百零八釵為例》(《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5期)對《紅樓夢》中的命名詞匯加以歸類,認為命名與絲織品、色彩、金銀珠寶、富貴吉祥美好祝愿、自然想象、花草植物、琴棋書畫、動物八類意象有關。這種從語言詞匯角度進行論述歸納的方法,雖并不能挖掘出內在的文學文本涵義,但也不失為一個新的研究角度。
王開桃的《論〈紅樓夢〉中有關女奴被改名的描寫》(《紅樓夢學刊》2002年第3輯)一文,對女奴被改名的原因、意義及改名現象在小說文本中的作用做了論述。
傅憎享《小說人名比較小議》(《紅樓夢學刊》1994年第1輯)對《紅樓夢》與《水滸傳》及《金瓶梅》中的諢名作了比較研究。并認為《紅樓夢》中為數不多的諢號,“著眼已不在表征,而是深入到靈魂,故而能提挈人物的全般?!焙谋虻摹丁醇t樓夢〉與中國姓名文化》(《紅樓夢學刊》1997年第3輯)除對《紅樓夢》中的姓名進行論述外,對其中的人物字號也作了分析??琢畋颉堵劇醇t樓夢〉中人物的綽號》(《古典文學知識》2005年第2期)一文,對《紅樓夢》中人物綽號的形成和分布情況作了分析,并探討了綽號命名的藝術和技巧。認為小說中的人物綽號“以其鮮明的褒貶傾向和幽默詼諧的風格成為我們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直接有效途徑。”
總體來看,對小說中綽號問題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對人物姓名研究的一個補充。
呂步麟《〈紅樓夢〉人物的名姓美》(《運城學院學報》2005年12月)探討了小說人物姓名的美感,認為這是《紅樓夢》藝術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雖然是受西方美學思想的影響,但這種純粹美學的研究卻也能給我們提供一種不一樣的視角。
赤飛《紅樓人物姓名談》(新華出版社,2007年)一書,論述《紅樓夢》中的姓名文化,較為詳備,對姓氏字號、僧道名號、回目中的姓名等問題皆有論述。赤飛的這本專著綜合了有關《紅樓夢》人物姓名研究的重要成果,并能開發(fā)新意,可以說是一部研究《紅樓夢》人物姓名問題的可喜之作。
王蒙曾說:“紅學是一門非常特殊的學問……它不完全用嚴格的邏輯推理,如歸納或演繹的方法,也不完全用驗證的方法來研究。更多的時候采用的是一種感悟,一種趣味,一種直觀、聯想、推測或想象,而這些都是不那么科學的。另外它又是非科學的,我們無法把它限制在文藝學、小說學、文體學等學科之內,它扯出什么來就是什么?!雹拚蜻@樣,對《紅樓夢》的研究才沒有止境。雖然現今對《紅樓夢》中人物姓名的研究已經較為充分,基本可以把握作者命名本意。但也尚有許多值得開拓的地方。首先,需要關注《紅樓夢》人名命定與清代當時取名規(guī)范之間的關系。任何一種文化都是時代的產物,《紅樓夢》中人物姓名的命定跟清代當時的取名規(guī)范也不無關系。探討這其中的關系,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小說中人物姓名命定的緣由。其次,需要關注《紅樓夢》中人名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之間的聯系。姓名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影響的。一個姓名所承載的不僅是一個人或家族的符號,更是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只有深入了解中國這種傳統(tǒng)的思想,才能對小說中姓名背后的意蘊有所把握。第三,由人名命定看曹雪芹的思想性情。在關注姓名本身的同時,也需要對姓名命定者加以關注。通過人物姓名的命定,也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思想性情和審美取向。
注釋:
①徐恭時在《〈紅樓夢〉究竟寫了多少人物》(載于《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02期)一文中統(tǒng)計:“(一)總計男子495人,女子480人,兩計975人。 (二)總計有名姓或有姓氏連稱謂的732人,有稱謂闕名或姓的計243人,兩計與上數同?!?/p>
②周春.閱紅樓夢隨筆[M].北京:中華書局,1958.
③洪秋蕃.紅樓夢抉隱[M].上海:上海印書館,1925.
④太平閑人.三家評本《紅樓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⑤郭豫適著.紅樓研究小史稿[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⑥王蒙著.雙飛翼[M].北京:三聯書店,199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