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婷婷
(南京郵電大學 校團委,江蘇 南京 210046)
21世紀以來,我國小提琴演奏藝術飛速發(fā)展,理論研究也是如此。該時期小提琴藝術的理論研究正向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發(fā)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不過,相比于發(fā)展較為成熟的小提琴實踐、教學水平,還存在差距,對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等,都是該時期小提琴藝術理論研究的不足之處。筆者從《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中國音樂學院學報》、《人民音樂》、《上海音樂學院學報》、《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這七個音樂類核心期刊中檢索了本時期以小提琴為主題的文獻共115篇,并將其中的典型進行分類,試圖考察本時期我國小提琴藝術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
“在以往音樂學(musicology)研究的學術范疇里,樂器向來是重要的探索對象之一,……無論談及中西音樂,對于樂器的變革與發(fā)展的探討總是伴隨著中西音樂學科史的發(fā)展”[1]。我國對于小提琴這一實物樂器的研究,雖然出現(xiàn)較早,但主要集中于小提琴在西方發(fā)展的史料研究,21世紀以來的相關理論研究主要偏向于小提琴藝術在中國的發(fā)端與興盛。
本時期有關小提琴藝術史的研究文獻有4篇?!吨袊√崆侔l(fā)展略述》[2]從小提琴樂器在歐洲的發(fā)端談起,介紹了我國老一輩音樂教育家對中國早期小提琴藝術的開拓及所做的杰出貢獻;描述了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來,小提琴藝術,包括制琴技術的發(fā)展。《18世紀德語地區(qū)各國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3]通過對巴赫、莫扎特等對小提琴無伴奏、協(xié)奏曲等體裁的創(chuàng)作分析,總結了18世紀德國,奧地利和波希米亞地區(qū)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對小提琴音樂與曲目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李奇華的《意大利小提琴音樂中炫技因素勃興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分析》[4]從音樂史學與社會學角度對意大利小提琴音樂中的“炫技”因素誕生的緣起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進行研究,認為巴洛克時期意大利小提琴音樂藝術中“炫技”風格的勃興成因體現(xiàn)在巴洛克藝術風格的特征,社會活動中人們對個性化的追求,以及對聲樂上炫技效果的借鑒3個方面?!对囌撋鐣兏飳σ獯罄√崆賹W派的影響》[5]一文論述了十六世紀下半葉以來,歐洲社會音樂生活的變革對意大利小提琴藝術的影響。這四篇文章征引大量史料,對于小提琴藝術史的研究具有現(xiàn)實的學術價值和史學價值。
在中國小提琴藝術發(fā)展道路上,不得不提到一位先驅(qū)人物:馬思聰。本時期38篇記錄小提琴發(fā)展史的文獻中,有34篇都是以馬思聰為主題的。其中12篇,記錄了關于馬思聰?shù)募o念活動和研討會。如《蘭幽香風遠——記馬思聰誕辰90周年暨學術研討會》[6]、《紀念馬思聰誕辰9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7]等文章,翔實地記錄了相關活動內(nèi)容和主題。其余的22篇,則從馬思聰生前的小提琴作品,以及作曲技法、教學方法、對中國小提琴教育及其在小提琴社會活動中的影響三個方面著手,探索了這位集創(chuàng)作、演奏、教育教學于一身的偉大音樂家對中國小提琴藝術的杰出貢獻。這些承載了太多珍貴史料的理論研究,無論是對馬思聰本人歷史地位的評價,還是對彼時中國小提琴歷史的發(fā)展,都是真實而深刻的記錄,對我國小提琴學派的建立、小提琴傳統(tǒng)音樂的繼承與發(fā)展,都有著極高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小提琴樂器作為舶來品,在我國的發(fā)展已有一個多世紀之久,如今我國的小提琴演奏、教學水平正飛速發(fā)展,但小提琴的制作水平和經(jīng)驗積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jù)史料記載,中國的第一把小提琴由司徒夢巖于1910年完成,并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得小提琴首獎[8]。之后的近半個世紀,小提琴制作在我國還基本局限于個人愛好,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提琴產(chǎn)業(yè)界才有了較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21世紀以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琴制作規(guī)模的壯大、該行業(yè)內(nèi)部交流活動的增多,我國的制琴業(yè)已走向世界,并在中低檔提琴市場占領了絕對優(yōu)勢。同期,對于小提琴制作技術的理論研究也初具規(guī)模。
2003年伊始,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翻譯家蔣和璠、蔣蕓的譯著《小提琴制作藝術》[9]。該著介紹了制琴所需要的工具設備,詳細論述了小提琴制作的全過程,填補了我國此類書籍的缺失。在前文提到的七種期刊中,小提琴制作類的文獻寥寥無幾,但可從本時期《樂器》雜志中刊登的22篇小提琴制作類文章中,對我國小提琴制作業(yè)發(fā)展的理論研究窺探一斑。其中,小提琴及其零部件制作過程的文章12篇,以制作師為主題的有6篇,記錄提琴產(chǎn)業(yè)界的會議和比賽的2篇,從演奏方法論述制作原理的1篇,提琴鑒賞選擇的1篇?!缎√崆偾俟闹谱鬟^程》[10]、《小提琴音板剛度測試儀的實驗研究》[11]等文章,從制作原材料的選擇到,對音色的影響,社會經(jīng)濟價值等方面,為大家展示了制琴的全過程?!犊梢钥甲C的最早的小提琴制作家──安德烈亞·阿瑪提》[12],通過征引大量史料,記載了小提琴制作的發(fā)展與變革;《中國小提琴制作家寫真》[13]、《“他是5%以內(nèi)的頂尖級提琴制作家”——訪著名提琴制作家朱明江》[14]、《一輩子就愛干這一行——訪琴弓制作師劉崇余》[15]等文章,通過對我國知名制琴師的研究,折射出十余年來,中國人在提琴制作方面的艱辛努力及所取得的成績。
對小提琴作品的研究,是小提琴藝術研究的重點。在前文所述期刊中,研究小提琴作品類的文獻有26篇,較21世紀以前著重于對作品體裁、結構的剖析和演奏技法分析的研究方式而言,本時期的研究有著更為深入的成果。其中,《馬思聰晚期小提琴作品中的和聲技法——以四部小提琴曲為例》[16]、《紅色浪漫的啟迪——約翰·科里利亞諾〈紅色小提琴—為小提琴和管弦樂隊的恰空〉的創(chuàng)作技術途徑》[17]、《肖斯塔科維奇〈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諧謔曲”結構辨析》[18]、《施尼特凱的兩首雙小提琴作品研究——〈紀念肖斯塔科維奇的前奏曲〉與〈莫扎特〉兩部作品的音樂分析與復調(diào)技法運用》[19]等文,以某部經(jīng)典小提琴作品為例,通過內(nèi)部曲式結構、和聲變革、調(diào)性布局等方面,論述了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手法。引用詳盡的資料,進行周密的分析,對研究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及其所處的創(chuàng)作時代,都有理論指導意義?!栋柊唷へ悹柛瘛缎√崆賲f(xié)奏曲》的人文寓意詮釋》[20]、《席曼諾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音樂學分析(上、下)》[21]等文,從作品本身出發(fā),立足于社會學、音樂學等其他學科的高度,拓寬了小提琴藝術理論研究的范圍,在更高更廣的層面為以后的學者開辟了研究空間。《評郭文景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土韻〉》[22]、《析小提琴協(xié)奏曲〈紅樓夢〉的語言與結構》[23]、《茫無涯際 其音若響——評小提琴曲際響——額爾古納之喚〉》[24]等文,站在本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角度,分析當代中國小提琴曲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特點,對于中國小提琴“民族化”模式的發(fā)展,以及民族風格的創(chuàng)作研究都有著深刻的學習和借鑒意義。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普遍提高,我國的小提琴演奏藝術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的大弟子胡坤于1980年在芬蘭的西貝柳斯小提琴比賽中獲得第五名,刷新了中國小提琴家在世界比賽“零”的記錄。在此之后,多位華人青年演奏家問鼎世界重大小提琴比賽并逐步成為世界知名演奏家活躍在國際舞臺。中國的小提琴技術訓練也被國際小提琴“教母”迪蕾①盛贊:“超過歐洲所有的學校,包括歷史最悠久的法國音樂學院”[25]。近年來我國小提琴演奏與教學的突破性發(fā)展,也使得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把對實踐的關注轉(zhuǎn)化為理論的思考,對演奏技法、教學方法、西方經(jīng)驗等相關內(nèi)容的總結歸納,亦成為近十多年來,我國小提琴藝術發(fā)展的中堅力量。
我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譚抒真在他的《小提琴教學的幾個問題》[25]一文中指出:“年輕時一定要打好基礎,基礎打得越結實后頭發(fā)展得越高。”可見基礎訓練在小提琴演奏教學中的重要性?!缎√崆倩A教學領域中科學思維的建構》[26]一文系統(tǒng)地闡述了演奏過程中基礎訓練的必要性,并通過對典型音階、練習曲的演奏分析,提出詳細的基礎訓練方法,理性地構建了小提琴演奏技法的基礎教學階段。上海音樂學院的方蕾教授在《小提琴的揉弦技術》[27]一文中明確指出:“揉弦技術是所有弦樂器必須掌握和使用的手法,小提琴美妙動聽的音色更離不開揉弦技術的運用。初學時掌握揉弦技術的好與否,對以后演奏中追求音樂表現(xiàn)的層次有很大的影響。”并結合自身30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從揉弦的三種方式、不同作品揉弦的風格、揉弦的作用這三個方面,系統(tǒng)歸納了揉弦——這一小提琴演奏和教育者長期關心的話題,頗有學習借鑒的意義?!?0世紀音樂文獻中小提琴發(fā)音理論的比較和總結性話語》[28]一文,作者通過對五本重要的小提琴理論著作,俾托維茨基:《小提琴演奏法》[29],萊奧波爾德·奧厄:《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學法》[30],卡爾·弗來什:《小提琴演奏藝術》[31],伊凡·加拉米安:《小提琴演奏和教學的原則》[32],尤·伊·揚凱列維奇:《論小提琴演奏與教學》[33]中對小提琴發(fā)音理論觀點比較,探尋小提琴發(fā)音理論的變化與發(fā)展,為演奏和教育者提供了理論平臺。
1919年五四運動后,中國掀起了追求“新文化”的浪潮,也促使了專業(yè)音樂教育的起步,先后建立了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2年)、上海美專音樂系(1925)年等中國第一批音樂教育機構。正規(guī)的小提琴教育在我國已經(jīng)有近百年的歷史,隨著我國小提琴藝術的不斷發(fā)展,對小提琴教育教學方法的歸納與總結也更加完善與系統(tǒng)。據(jù)統(tǒng)計:21世紀以來,上述期刊發(fā)表的提琴教育教學法研究的論文共14篇,其中,對“金牌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育教學法的研究論文五篇。
第一屆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②后,《人民音樂》的特約記者對擔任大賽評委會主席的林耀基進行了專訪[34]。訪問中,林耀基對中國當代小提琴教育事業(yè)進行了總結和展望,并對當下的專業(yè)音樂院校的小提琴教育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具有較強的參考學習價值。弦樂藝術家楊寶智教授在他的《林耀基和他的小提琴教學法》[35]、《走中國特色小提琴教育之路——紀念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36]等文章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林氏教學特有的“動與靜”、“用力與放松”、“時間與空間”等辯證的教育法則;風趣生動地闡釋了林氏教學“口訣”的奧秘,如:“減少空間,爭取時間”、“內(nèi)心歌唱率兩手,兩手順從跟著走;基本要求勻準美,膽大心細精益求”等,并通過對其教學思想的探索,總結出林氏小提琴教學的中國特色模式。林耀基獨樹一幟的教育模式和近50年的教學經(jīng)驗為中國小提琴實踐和教育界留下了寶貴的遺產(chǎn),對其小提琴教育科學性、規(guī)律性等特色的理論研究,也對我國小提琴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21世紀以來我國的小提琴演奏技法理論還呈現(xiàn)出跨學科的研究趨勢,從前文所提到的核心期刊來看,主要涉及音樂美學、民族音樂學、心理學、聲樂學,以及物理學、數(shù)學等學科。如周澤華的《從音樂聲學看小提琴音色》[37]通過對琴弦振動頻率以及音的頻譜等聲學角度分析,探討琴弦對小提琴音色的影響?!缎√崆僖羯淖兊膸追N物理現(xiàn)象及方法》[38]一文由物理學系的學生與藝術學教授共同完成,作者分別站在物理學科和小提琴演奏的角度共同探討改善音色的途徑。交叉學科、多個領域相結合的理論研究在中國當代小提琴藝術理論研究中還屬鳳毛麟角,拓寬到多個學術視野的縱向理論研究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小提琴藝術的豐富性和多元化的特征,也預示著藝術理論新的研究趨勢。
在對小提琴文獻檢索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21世紀以來,對小提琴的基本演奏知識或者演奏家及作品的常識介紹越來越少,在全球經(jīng)濟文化大融合的浪潮推動下,學術界愈發(fā)地關注民族文化的發(fā)展研究。在該時期探討小提琴藝術民族化發(fā)展的8篇文獻中,學者們都站在傳統(tǒng)音樂的高度,探討小提琴民族化的發(fā)展模式,對近現(xiàn)代音樂發(fā)展脫離中華文化根基[39]的現(xiàn)象進行了反思。其中,姜素民的《一個需要繼續(xù)堅持和努力的目標——重溫“小提琴民族樂派”的實踐》[40]一文,通過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匪幍拿褡逡魳翻h(huán)境及其在中國當代音樂史上地位的分析,提出了“建立中國小提琴學派”的口號。趙純的《中國小提琴學派構想與民族化問題思考》[41]一文,從馬思聰對中國小提琴民族化道路所作的貢獻談起,通過中國小提琴藝術發(fā)展的歷史回顧,立足于現(xiàn)狀,提出了民族化是中國小提琴學派建立的根基和發(fā)展之路的主張。池瑾璟的《交響樂本土化探索 半世紀國內(nèi)外傳揚——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創(chuàng)作50年》[42]一文,記錄了《梁?!愤@部中國最著名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曲折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豐富的演出經(jīng)歷,分析了作品本身在創(chuàng)作技法和藝術處理上的濃厚的本土民族特色,評判了作品中的民族審美和中西文化融合的特點。這些文章觀點明確,眼界開闊,研究深入,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繼承與發(fā)展及當代小提琴藝術——尤其是小提琴曲的創(chuàng)作都有著重要的啟發(fā)。為民族傳統(tǒng)音樂與小提琴藝術實踐相結合這一理論課題奠定了較好的學術基礎。
小提琴藝術在我國發(fā)展了百年之久,與過往的沿用西方演奏、教學體系的發(fā)展模式相比,改革開放——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后,已經(jīng)逐步形成中國特色。但小提琴理論研究水平與日趨成熟的實踐水平有較大差距,對發(fā)展歷史及傳統(tǒng)文化的探索還不夠深入,較國際上同領域的研究水平相對滯后??梢哉f,理論研究在我國的小提琴藝術發(fā)展道路上還屬薄弱環(huán)節(jié)。但我們應欣喜地看到:21世紀以來,我國的小提琴理論研究從數(shù)量和質(zhì)量方面已有重大突破,研究范圍和深度都向縱深發(fā)展,對這一西洋樂器在中國特色傳統(tǒng)文化中的發(fā)展愈發(fā)關注。相信經(jīng)過學者們的努力,必能將中國悠久歷史文化融入小提琴這一極具魅力的西方樂器中,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小提琴學派。
注釋:
①Dorothy Delay,當代最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之一。
②2005年9月16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在青島主辦,這是中國繼中國國際鋼琴比賽、中國國際聲樂比賽后主辦的第三項國際性的音樂賽事,為期13天。
[1]蔡燦煌.樂器、音樂與人際關系:樂器學研究的發(fā)展與現(xiàn)今趨勢[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
[2]劉昭.中國小提琴發(fā)展略述[J].中國音樂,2000.
[3]范額倫.18世紀德語地區(qū)各國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
[4]李奇華.意大利小提琴音樂中炫技因素勃興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分析[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
[5]周敏.試論社會變革對意大利小提琴學派的影響[J].人民音樂,2009.
[6]李巖.蘭幽香風遠——記馬思聰誕辰90周年暨學術研討會[J].中國音樂學,2002.
[7]鄒璐.紀念馬思聰誕辰9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J].音樂研究,2003.
[8]李書.中國提琴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未來[J].樂器,2008.
[9][英]克里斯·約翰遜,(英)羅伊·考特諾爾.小提琴制作藝術[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10]曉夢.小提琴琴弓的制作過程[J].樂器,2005.
[11]牛建芳.小提琴音板剛度測試儀的實驗研究[J].樂器,2012.
[12]華天礽.可以考證的最早的小提琴制作家──安德烈亞?阿瑪提[J].樂器,2000.
[13]中國小提琴制作家寫真[J].樂器,2000.
[14]孟建軍.“他是5%以內(nèi)的頂尖級提琴制作家”——訪著名提琴制作家朱明江[J].樂器,2005.
[15]孟建軍.一輩子就愛干這一行——訪琴弓制作師劉崇余[J].樂器,2010.
[16]樊祖蔭.馬思聰晚期小提琴作品中的和聲技法——以四部小提琴曲為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
[17]雷興明.紅色浪漫的啟迪——約翰·科里利亞諾《紅色小提琴—為小提琴和管弦樂隊的恰空》的創(chuàng)作技術途徑[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
[18]檀革勝.肖斯塔科維奇《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諧謔曲”結構辨析[J].音樂研究,2008.
[19]曲佳琳.施尼特凱的兩首雙小提琴作品研究——《紀念肖斯塔科維奇的前奏曲》與《莫扎特》兩部作品的音樂分析與復調(diào)技法運用[J].音樂藝術,2009.
[20]張漪,楊燕迪.阿爾班·貝爾格《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人文寓意詮釋[J].中國音樂學,2007.
[21]潘瀾.席曼諾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音樂學分析(上),(下)[J].中央音樂學院,2004.
[22]劉云燕.評郭文景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土韻》[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4.
[23]楊和平.析小提琴協(xié)奏曲《紅樓夢》的語言與結構[J].音樂藝術,2009.
[24]鄔娟.茫無涯際 其音若響——評小提琴曲際響——額爾古納之喚》[J].人民音樂,2009.
[25]譚抒真.小提琴教學的幾個問題[J].音樂藝術,1982.
[26]楊九華.小提琴基礎教學領域中科學思維的建構[J].音樂藝術,2002.
[27]方蕾.小提琴的揉弦技術[J].音樂藝術,2004.
[28]童力.20世紀音樂文獻中小提琴發(fā)音理論的比較和總結性話語[J].黃鐘,2006.
[29]俾托維茨基.小提琴演奏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
[30]萊奧波爾德·奧厄.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學法[M].陜西省藝術學院《延安歌聲》編輯部,1993.
[31]卡爾·弗來什.小提琴演奏藝術[M].音樂出版社,1961.
[32]伊凡·加拉米安.小提琴演奏和教學的原則[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33]尤·伊·揚凱列維奇.論小提琴演奏與教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34]杜瑩.第一屆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后專訪林耀基[J].人民音樂,2006.
[35]楊寶智.林耀基和他的小提琴教學法[J].人民音樂,2000.
[36]楊寶智.走中國特色小提琴教育之路——紀念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
[37]周澤華.從音樂聲學看小提琴音色[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0.
[38]張帆,張磊.小提琴音色改變的幾種物理現(xiàn)象及方法[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
[39]陶亞兵.1996年中國近代音樂史研究綜述[J].中國音樂年鑒,1997.
[40]姜素民.一個需要繼續(xù)堅持和努力的目標——重溫“小提琴民族樂派”的實踐[J].人民音樂,2002.
[41]趙純.中國小提琴學派構想與民族化問題思考[J].音樂研究,2006.
[42]池瑾璟.交響樂本土化探索 半世紀國內(nèi)外傳揚——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創(chuàng)作50年[J].人民音樂,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