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明,王 琦
(大連大學 美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東北地區(qū)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分析
張景明,王 琦
(大連大學 美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東北地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出現了石雕女像、陶塑等雕塑作品與彩陶藝術,到中期以后彩陶藝術達到了鼎盛時期,同時石雕、玉雕、骨雕等藝術較為發(fā)達,并且顯示出地域上的文化特征.在西周以后,這里是農業(yè)民族、游牧民族、游獵民族交叉生息的地方,留下了豐富的美術類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近現代在傳承古代遺產的基礎上又有發(fā)展,幾乎遍布整個白山黑水.從保存狀況看,雖然已經頒布了各級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傳承人,但很多的遺產已經消失或處于瀕危狀態(tài),急需調查、記錄和保護.
東北地區(qū);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分析
東北地區(qū)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具有本地區(qū)特征的文化內涵和美術形式,后來歷代又有東胡、肅慎、穢貊、烏桓、鮮卑、靺鞨、高句麗、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等民族在此生息,近現代有滿族、蒙古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赫哲族、錫伯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聚居,他們與漢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民間美術遺產根植于眾多的民族和廣大的農村之中,其范圍廣泛,內涵深厚,反映著勞動人民獨特的生活情趣,包含著豐富深刻的社會歷史信息,代表著民眾的審美理想.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遼寧省海城小孤山遺址出土以獸牙、鳥類肢骨、貝殼、小礫石組成的裝飾品,采用了較為先進的磨光和鉆孔技術,還有骨針、骨魚叉等骨角制品,這應該是東北地區(qū)美術作品的雛形[1].新石器時代,在分布于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系統中,早在8000年前的興隆洼文化中開始出現玉器,從制作工藝看已掌握了琢磨、拋光、鉆孔等技術.尤其在同一時期的查海類型遺址中,聚落的中心廣場內發(fā)現一條用石塊堆塑的龍,這大概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龍形象.陶器制作雖然粗糙,但已經出現有規(guī)律的"三段式"裝飾紋樣,有的陶器上堆塑有龍的形象.趙寶溝文化是緊隨興隆洼文化之后而發(fā)展起來的原始文化,在陶器的裝飾藝術中,動物紋已不是單純的寫實形象,出現了具有原始崇拜的"神靈"圖案,達到了神化的境界,反映了原始禮儀制度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同時,彩陶藝術開始出現.紅山文化以"之"字紋筒形陶罐、玉器、龍鱗紋彩陶等為文化的主要特征,其中玉龍與趙寶溝文化的鳳形陶杯被稱為中華第一龍鳳,是中華文明肇始的象征.與其相應的建筑藝術、宗教和社會形態(tài)有了劃時代的變化,在建筑上最杰出的成就是壇、廟、冢.小河沿文化的陶器除了大量的彩陶和彩繪陶外,有少量刻繪文字符號,意為對日、月崇拜和男耕女織情景的抽象描寫以及氏族圖騰的一種徽號,這是文明出現的重要標志之一.另外,紅山文化系統還出現了石雕、陶塑的藝術品,如石雕人像、陶塑人像、陶豬、豬首彩繪陶罐、鳥形彩繪陶罐等,代表了這一時期杰出的原始美術品.在黑龍江寧安市鶯歌嶺文化遺址中[2],發(fā)現有陶豬等雕塑品.吉林省農安市左家山遺址出土有"之"字紋陶器和石雕、骨雕器[3].遼寧省沈陽市新樂遺址出土陶器、煤精制品、木雕藝術品等[4].
夏商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以筒形灰陶鬲為陶器的主要特征之一,陶鬶和陶爵上的成排泥質鉚釘裝飾,與中原地區(qū)商代青銅器上的鉚釘裝飾手法非常相似,可能來源于同類的青銅器上.彩繪陶器是其文化內涵的主要特點,饕餮紋、帶目夔紋、云雷紋、勾云紋等紋飾以及在器物上的位置,都與中原地區(qū)商代青銅器有著內在的聯系,這些彩繪紋飾可能是當時氏族或部落的族徽.從發(fā)現的小型青銅器和少量的大型青銅器看,已經具備了較高的冶煉和鑄造技術,進入青銅器發(fā)展的早期階段.用金制作的裝飾品,標志著貴重金屬工藝在上層社會的生活中開始使用,擴大了美術的內容和種類.西周至春秋中期,從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址出土的工藝品看,青銅工藝和金銀工藝的制作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游牧文化性質的裝飾工藝普遍出現,其中的動物造型成為美術作品的核心內容.
在民族出現以后,東北地區(qū)形成三大民族系,即東胡系、肅慎系、穢貊系.東胡系民族包括山戎、東胡、烏桓、鮮卑、契丹、蒙古等,這些民族為了適應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生活,在創(chuàng)造美術作品中都離不開草原的特征,將草原上生存的動植物作為塑造美術作品的主要內涵和裝飾題材,特別是動物造型一直作為美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對象.如山戎的青銅器、金銀器出現大量動物裝飾,作為美術創(chuàng)作的主體.動物分為鳥禽類、獸類、其他類三大類,在表現手法上,多為寫實性,但并非對動物外表僵死的描繪,而是形神兼?zhèn)?力求用準確的形態(tài)表現出動物的神韻.還有一種表現形式是在寫實性基礎上,采用了象征性的手法,在主體動物中輔以人為的紋樣,具有寫意的韻味.契丹的美術創(chuàng)作包括陶瓷、銅鐵、金銀、玉石、漆木、骨牙、刺繡、皮革、繪畫、建筑等.如在繪畫藝術中,以壁畫的形式反映游牧民族的放牧、狩獵、宴飲、出行、鼓樂、舞蹈等場景,運筆自如流暢,色彩搭配均勻,人物描繪真實,場面構圖清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他美術作品的內涵也是如此,就是說更多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因素,呈現出文化的多樣性,說明游牧民族的文化屬于開放式,并沒有封閉自守.當然,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美術文化內涵的局部變遷,其基本的文化模式沒有改變,緊緊與游牧式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相連接,一直延續(xù)到近現代.
肅慎系民族包括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等,這些民族的美術創(chuàng)作包括陶瓷、玉石、金屬、木作、刺繡、繪畫等.如金代金銀器的器口分花瓣形、圓形和曲角形,圈足較發(fā)達,有一定數量的平底器.紋飾分動物、植物和墨書.動物紋有龍、魚,以龍紋最為常見.植物紋有纏枝花草、如意草.墨書標明器物重量和制作工匠的名字.在裝飾布局上,采用環(huán)帶夾單點式裝飾和滿地裝飾,有的器物造型與紋飾和諧統一.金代瓷器多為白釉,用褐彩繪花紋,隨意性較大.器形有罐、壺、瓶、碗、盤、碟等,葫蘆瓶、梅瓶、玉壺春瓶的造型美觀大方.白釉剔花工藝比較獨特,即先燒制好瓷器后,將器物腹部的釉剔去,刻上花紋,有的在空隙處添褐彩,以襯托主體圖案,最后再施一層透明的白釉,突出了器物的整體效果.穢貊系民族包括穢、貊、夫余、高句麗等,所創(chuàng)作的美術品有陶瓷、青銅、金銀、刺繡、繪畫、建筑藝術等.如高句麗的建筑藝術反映在城市建設、山城修造、宮室、寺院、住宅及墓葬建筑等方面,既有本民族傳統的藝術風格,又體現出中原典型的特征.吉林省集安高句麗墓葬壁畫,內容有出行、宴飲、舞蹈、雜耍、角力、狩獵、戰(zhàn)爭、宗教等,色彩鮮艷,技巧高超,自成體系,有一個從早期、中期到晚期的發(fā)展過程,具有"西北有敦煌,東北有集安"的學術評價.
在近現代,蒙古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赫哲族、滿族等民族都有發(fā)達的樺樹皮制作工藝,在建筑、交通及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廣泛地使用,主要類別有居住的"斜仁柱"、交通中的樺皮船、生產中的刀鞘、鹿哨以及生活中的桶、盒、碗、簍、盆、箱、撮子、挎包、搖車、帽等.在裝飾藝術上,紋樣有動物、植物、幾何形等象征性和借鑒性的圖案,但諸民族樺樹皮制作工藝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的差異.同樣,這些民族的服飾和刺繡藝術也很突出,如滿族的服飾非常有個性,雖然平時不再穿著配飾,但在傳統節(jié)日中仍可看到."旗頭"、"旗袍"、"旗鞋"是滿族婦女的主要服飾內容,尤其是旗袍,在經過現代重新設計改革后,款式顯得端莊典雅,具有東方神韻,成為中華民族代表性的服裝之一.男子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和馬褂,馬褂為短衣,較為寬大,便于騎射,后演變?yōu)槌7投Y服.刺繡作品有服裝、荷包、枕頂、挎包等,多以中國傳統的花草、鳥獸、魚蟲、人物、戲劇、文字、符號為題材,寓意深刻的文化含義.
以上的美術遺產在流傳延續(xù)的過程中,由于現代經濟的沖擊,外來和新的藝術形式運用而生,傳承的藝人越來越少,使這些民族民間美術處于瀕危狀態(tài).從目前來看,傳統的民族民間美術的發(fā)展前景不容樂觀,需要加大保護的力度,使集物質文化和精神財富于一體的美術遺產在現代文化的創(chuàng)新中繼續(xù)發(fā)揮其重大的作用.
自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啟動以后,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確定各級遺產名錄,基本上分為四級,即國家級、省(自治區(qū))級、市(盟)級、縣(旗)級.從分類上講,分為民間文學、雜技與競技、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民間曲藝、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yī)藥、民俗十類,其中,美術類遺產包括繪畫、剪紙、雕塑、玩具、編結、皮影、刺繡、服飾、陶瓷、木作等.這里以東北民間美術為例,以國家級和省級名錄為代表,以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地區(qū)為地域劃分,例舉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2006年國家頒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黑龍江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黑河市愛輝區(qū)鄂倫春族狍皮制作技藝、大興安嶺地區(qū)鄂倫春族樺樹皮船制作技藝、遼寧錦州市的醫(yī)巫閭山滿族剪紙、大連瓦房店市復州皮影、朝陽凌源皮影、鞍山岫巖滿族自治縣玉雕、阜新瑪瑙雕、遼西木偶戲、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樺樹皮制作技藝.在2008年國家頒布的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擴展項目名錄中,有黑龍江方正縣剪紙、吉林通化市長白山滿族剪紙、松花硯雕刻技藝、延吉市民族樂器制作技藝、遼寧省大連莊河剪紙、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滿族剪紙、岫巖滿族民間刺繡、朝陽市建平剪紙、撫順市新賓滿族剪紙、煤精雕刻、鞍山市千山區(qū)皮影、營口市蓋州皮影、大連市金州龍舞、錦州市古塔區(qū)滿族民間刺繡、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鄂倫春族狍皮制作技藝、科爾沁左翼后旗蒙古族馬具制作技藝、阿魯科爾沁旗蒙古族勒勒車制作技藝、根河市樺樹皮制作技藝.在2011年國家頒布的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二批擴展項目名錄中,有黑龍江哈爾濱市龍江皮影、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馬頭琴制作技藝、內蒙古巴林左旗皮影.三批國家級名錄共計31項.
在黑龍江省先后頒布的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屬于民間美術范疇的遺產有黑河市鄂倫春族樺樹皮鑲嵌畫、佳木斯魚皮鏤刻粘貼畫、安達市描金工藝、黑龍江省裝裱藝術研究會中國傳統書畫裝裱修復技術、方正剪紙、綏化市海倫剪紙、呼瑪縣鄂倫春族剪紙、佳木斯市赫哲族剪紙、大慶市北方民俗剪紙、哈爾濱市龍江皮影、綏化市望奎皮影、雙城市皮影鏤刻技藝、寧安市民間紙扎、同江市魚骨工藝、伊春市山核桃工藝、哈爾濱冰燈冰雕制作技藝、哈爾濱市阿城區(qū)金源青銅鏡透光工藝、哈爾濱市角雕制作技藝、史作璽糖藝面塑、哈爾濱市阿城區(qū)木雕重彩、泥塑、寧安市寧古塔彩燈制作技藝、哈爾濱市匏器制作技藝、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黑河市鄂倫春族狍皮制作技藝、大興安嶺地區(qū)鄂倫春族刺繡、克東滿繡、呼瑪縣鄂倫春族傳統服飾、佳木斯市赫哲族傳統服飾、寧安市朝鮮族傳統服飾、呼瑪縣鄂倫春族薩滿服飾、安圖縣老白山張氏皮匠、齊齊哈爾市達斡爾族刺繡、牡丹江市渤海靺鞨繡、魚皮制作技藝、綏化市綏棱黑陶制作技藝、七臺河市勃利黑陶制作技藝、依安縣粗陶泥塑制作技藝、大興安嶺地區(qū)鄂倫春族樺樹皮船制作技藝、黑河市鄂倫春族斜仁柱、穆棱市漆糊酒容器技藝、七臺河市王氏橡木酒桶制作技藝、哈爾濱市麥秸工藝、哈爾濱市革兀革拉制作技藝、賓縣柳編技藝、哈爾濱市青牛葫蘆制作技藝.共計46項.
在吉林省先后頒布的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屬于民間美術范疇的遺產有吉林市王氏布貼畫、東遼葫蘆畫、通榆闖關東年畫、通榆費景富硬筆畫、東豐農民畫、白城市姜淑艷布貼畫、高乃峰根須畫、洮南市叢翠蓮縫繡畫、通榆縣張玉欣布貼畫、李向榮無筆畫、通化市長白山滿族剪紙、九臺市關云德剪紙、吉林市潘氏剪紙、烏拉滿族赫舍里氏刻紙與剪紙、宋氏民俗剪紙、烏拉陳氏刻紙、烏拉黃氏滿族民俗剪紙、通榆李銳士剪紙、通榆王巖剪紙、集安市藝發(fā)刻紙技藝、通化市佟佳江滿族剪紙、通化縣長白山滿族撕紙、輝南縣輝發(fā)滿族剪紙、前郭縣郭爾羅斯剪紙、舒蘭皮影、通化市松花硯雕刻技藝、吉林市馬氏布偶、遼源市沙氏石木雕、安圖松花硯制作工藝、通化市長白山山核桃拼貼工藝、白山市安氏雕刻技藝、白山松花石雕刻技藝、長春市東升泥人、通榆李國祥石雕、和龍市朝鮮族石鍋制作技藝、長春市宇平絹人、通化市長白山紅松根雕、白山市長白山根雕、長白山木瓢、通榆縣于洋魚骨工藝、劉福山黃榆根雕、劉景峰蛋雕、吉林面人胡、永吉縣滿族薩滿骨質神偶制作技藝、松原市伯都訥滿族扎彩技藝、安圖隋氏鐵制品制作技、通化市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延吉市朝鮮族傳統服飾、吉林市滿族旗袍傳統工藝、前郭縣蒙古族枕頭頂刺繡、長春市郭麗傳統手工藝布鞋、滿族服飾手工技藝、前郭縣蒙古族服飾、延邊州朝鮮族刺繡、吉林缸窯燒造技藝、延吉市民族樂器制作技藝、前郭縣馬頭琴制作技藝、吉林市烏拉滿族民居建造技藝、通化市長白山滿族木屋建造技藝、吉林市爬犁、郭爾羅斯傳統民居建造技藝、延吉市朝鮮族民居建筑技藝、和龍市朝鮮族稻草編制、長春市賈春紅編織、公主嶺市劉學仁高粱桿哨、董長春市叢仁草編、前郭縣烏力吉將嘎(繩編)、鎮(zhèn)賚柳編技藝.共計68項.
在遼寧省先后頒布的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屬于民間美術范疇的遺產有沈陽市建筑彩繪、鐵嶺市指畫藝術、沈陽烙畫藝術、古建筑彩繪技法、書畫裝裱修復技藝、錦州市醫(yī)巫閭山滿族剪紙、莊河剪紙、岫巖滿族剪紙、建平剪紙、新賓滿族剪紙、瓦房店東崗剪紙、沈陽市初春枝滿族剪紙、彰武民間剪紙、西豐滿族剪紙、阜新市朱月嵐剪紙、瓦房店市復州皮影、凌源皮影、鞍山皮影、蓋州皮影、海城皮影、岫巖皮影、錦州皮影、寬甸八河川皮影、黑山皮影、莊河皮影、沈陽關氏皮影、凌海民間皮影、撫順皮影、喀左皮影、岫巖玉雕、阜新瑪瑙雕、錦州市遼西木偶戲、撫順煤精雕刻、大連金州龍舞、本溪橋頭石雕、沈陽"面人湯"、營口陳氏面塑工藝、鐵嶺王千石雕、大連市馬駟驥根藝、撫順琥珀雕刻制作工藝、黑山瑪瑙雕、營口木浮雕工藝、鐵嶺傘燈秧歌、大連市西崗區(qū)桃核微雕、丹東市孤山泥塑、錦州市傳統錫雕、黑山縣傳統泥塑彩繪、朝陽紅土泥塑、本溪松花石硯雕刻技藝、岫巖滿族民間刺繡、錦州滿族民間刺繡、普蘭店傳統手工布藝技藝、鳳城滿族荷包、阜新蒙古勒津刺繡、大連金州獅舞、蓋州風箏、盤錦市民間香蠟制作技藝、沈陽胡魁章制筆工藝.共計58項.
在內蒙古(東北地區(qū))先后頒布的三批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屬于民間美術范疇的遺產有扎魯特版畫、奈曼旗寶石柱民間美術(繪畫、泥塑)、開魯剪紙、科爾沁蒙古族民間剪紙、突泉剪紙、赤峰紅山剪紙、通遼市科爾沁剪紙、巴林左旗皮影、開魯皮影、鄂倫春自治旗鄂倫春族狍皮制作技藝、阿魯科爾沁旗蒙古族服飾圖案、陳巴爾虎旗巴爾虎博服飾與器具、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達斡爾雅都根服飾與器具、根河市鄂溫克薩滿服飾與器具、巴爾虎服飾、扎魯特旗科爾沁服飾、科爾沁右翼中旗圖什業(yè)圖王府服飾、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達斡爾族刺繡、扎魯特刺繡、陳巴爾虎旗通古斯鄂溫克薩滿服飾、通古斯鄂溫克民族服飾、根河市鄂溫克族熟皮子技藝、扎賚特服飾、鄂溫克旗布里亞特服飾、烏蘭浩特奧日雅瑪拉刺繡、鄂倫春自治旗樺樹皮制作技藝、科爾沁左翼后旗蒙古族馬具制作技藝、阿魯科爾沁旗蒙古族勒勒車制作技藝、根河市樺樹皮制作技藝、科爾沁右翼中旗蒙古族拉弦樂器制作技藝、陳巴爾虎旗蒙古包、達斡爾車制作技藝、達斡爾民居營造技藝、鄂倫春自治旗鄂倫春斜仁柱制作技藝、達斡爾獵刀制作技藝、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撮羅子、陳巴爾虎旗通古斯鄂溫克木制四輪車制作技藝、巴爾虎索海固圖勒制作技藝、興安盟白狼林業(yè)局木刻楞制作技藝、克什克騰蒙古族馬鞍具制作技藝、根河市鄂溫克族口弦琴制作技藝、鄂溫克族鹿哨制作技藝、阿魯科爾沁旗蒙古包營造技藝、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哈尼卡(紙偶).共計44項.
另外,在一些民俗活動也有民間美術的內涵.如黑龍江佳木斯市赫哲族烏日貢大會、哈爾濱市阿城區(qū)滿族頒金節(jié)、吉林省前郭縣蒙古族婚俗、延邊州朝鮮族傳統婚禮、長春市滿族關氏家族祭祖習俗、遼寧省丹東市朝鮮族花甲禮、本溪社火、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搶"樞"、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婚禮、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達斡爾族薩滿斡包祭等,這些活動中包含了面塑、服飾、刺繡等民間美術的內容.如遼寧省丹東市朝鮮族花甲禮中,在壽星老人面前擺放有各種的面塑,以象征長壽、幸福、平安.
從東北地區(qū)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來看,尚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專職研究人員和收藏人員比較少,研究專家更是鳳毛麟角,缺少對外界的宣傳,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這與豐富的遺產內涵十分不相稱.其次,以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命名的博物館建立的數量少,有的只是提到日程中,并沒有去實際的操作,因而缺乏系統地收藏、研究、陳列、宣傳和保護.散存各個博物館的民間美術作品,陳列展出的數量、種類很少,多數藏于庫房之內,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與宣傳.有些個人雖然收藏了數量較多的民間美術品,但限于自身的條件,沒有保存的空間環(huán)境、資金以及保護技術,也會造成損壞.再次,對東北地區(qū)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散見于少量的書籍和論文之中,有的只是以小地域或門類去研究,沒有形成整體上系統地整理和研究成果,不被世人所知,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都不知道民間美術所包括的內容,因而不利于遺產保護.
在調查中發(fā)現,省級文化部門都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行政機構,各級政府對包括民間美術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制訂了相關的保護政策或措施.如從2005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qū)政府先后頒布了《內蒙古自治區(qū)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關于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內蒙古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關于設立草原文化遺產保護日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確立了自治區(qū)非遺工作方針和目標,從政策上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04年,自治區(qū)成立了以分管主席為組長的全區(qū)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就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大問題進行統一協調,各盟市也陸續(xù)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工作班子,結合實際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落實專項保護經費,建立名錄體系等,使非遺保護工作真正被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2009年成立了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此基礎上對內蒙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提出保護規(guī)劃的具體措施和方案.吉林省文化廳于2007年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國家文化部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不久,文化廳就設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非遺機構的合理設置為更好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吉林、遼源、延邊等地還成立了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黑龍江、遼寧也先后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保護提供政策上的指導和引導.盡管如此,"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卻一直難以改變,導致的結果就是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200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教授在"大連文化大講堂"中講到:"國家和地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已經上升到新的高度,但是也存在問題.現在有一個傾向是應該引起重視的,就是'重申報輕保護',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并不利,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的側重點是在人,而非物,人是文化的載體,對民間文化的老藝人應該給予重視,讓他們的藝術能夠流傳下來,發(fā)揚下來是最關鍵的."烏丙安還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很急迫,各地在申報的同時,也要增加相關的保護投入,不能僅僅等著向國家要錢.筆者在大連莊河市調研時發(fā)現,從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狀況看,可以說喜憂皆有,一方面諸如剪紙等項目已經普及,不存在保護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多數的非遺項目由于傳承人年齡偏大又后繼無人等原因而面臨瀕危狀態(tài),如單鼓制作技藝的人僅剩4、5人,其中年齡最小的已經76歲,最大的已85歲,因此這個項目會隨著傳承人的去世或年事已高而隨時失傳,應該引起社會的關注與思考.
在頒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中,東北地區(qū)沒有一個項目列入其中,這說明在保護方面與其他地區(qū)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中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目前,這一保護方式主要是在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yī)藥藥物炮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實施."[5]從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具體實施提供了方向.在大連莊河、吉林通化調研時發(fā)現,屬于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數停留在傳統的保護層面,只有松花硯雕刻技藝的開發(fā)屬于生產性保護,但存在著原料來源困難、生產工藝的機械化等問題,真正屬于手工技藝的產品較少,過度地追求產品數量的增多,這樣勢必會造成松花硯的原生態(tài)、本真性的失傳,脫離了生產性保護的真實意義.其他的莊河剪紙、譜繡、通化長白山滿族剪紙、長白山滿族撕紙、長白山紅松根雕、長白山山核桃拼貼工藝等項目都沒有更多地進行開發(fā),甚至有的省級傳承人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能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因而需要各級政府給予實質性支持,幫助傳承人去嘗試生產性的保護活動.
總之,東北地區(qū)的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豐富的資源,但在保護現狀中尚存在著一些問題,歸納起來有四個方面.其一,現有傳承人的年齡偏大,下一代傳承人尚未成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延續(xù)過程中,由于現代經濟的沖擊,外來和新的藝術形式運用而生,傳承的藝人越來越少,使一些遺產處于瀕危狀態(tài).其二,民間美術專題博物館或文化保護區(qū)的數量少,不能更好地對外宣傳.建立專題博物館或文化保護區(qū)有利于保存現有的遺產實物,展示傳統文化內涵,能起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效應.其三,"活態(tài)"傳承不普及,不利于遺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調查中可知,東北地區(qū)基本上沒有給傳承人提供創(chuàng)作的集中場地,只是自發(fā)地在家中創(chuàng)作,有少部分傳承者在小學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傳承活動,還有的高校設置有民間美術的課程(如通化師范學院),雖然有普及的傾向,但類別單一,學生學習的時間較短.如果能將現有的傳承者定期集中在傳習所(館)面向社會進行傳承,同時加大各級學校設置民間美術的課程體系,定會加強這種傳統文化藝術的普及.其四,生產性保護沒有實質性實施.要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方針,選部分代表性民間美術遺產作為生產性保護對象,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產業(yè)開發(fā),創(chuàng)造一定的經濟效果,等到試點成功后再擴展到其他的遺產項目,并利用產業(yè)化所取得的資金再次投入到保護之中,來緩減各級政府對保護經費投入不足的現象.
[1]張鎮(zhèn)洪,等.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發(fā)掘簡報[J].人類學學報,1985(1).
[2]張?zhí)?等.黑龍江寧安市鶯歌嶺遺址[J].考古,1981(6).
[3]陳全家,趙賓福.農安左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J].考古學報,1989(2).
[4]周陽生.遼寧沈陽新樂遺址搶救清理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0(11).
[5]文化部.關于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ccnt.gov.cn,2012-2-2.
Situation Analysis on Folk Ar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ortheast Area
ZHANG Jing-ming,WANG Qi
(College of Fine Art,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Some sculpture and pottery art works such as stone female f i gures and painted potteries appeared in the early Neolithic Age in northeast China;and the painted pottery art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middle age. What's more,other arts like stone carving,jade carving and bone carving developed greatly at the same time,presenting regional cultural features.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the northeast area became a habitat place for agricultural nations,nomadic nations and hunting nations,who left a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olk art.In modern history,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of ancient heritage,the folk art made further progress and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in the northeast.Though the state has published all-level of folk ar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lists and inheritors,there are still many disappearing or being endangered,as learned from their current preservation situation;thus,they are badly in need of investigation,being recorded and protection.
Northeast area;Folk ar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ituation analysis
book=4,ebook=36
J124
A
1008-2395(2012)04-0062-06
2012-04-02
基金課題: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12YJA760090)"東北地區(qū)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保護與開發(fā)研究"成果
張景明(1966-),男,大連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民族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藝術學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藝術人類學、民族文化學等研究.王琦(1983-),女,文學碩士,大連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主要從事美術創(chuàng)作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