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立斌
(1.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中文系,廣東廣州510303;2.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論西漢統(tǒng)治集團的儒者化
葛立斌1,2
(1.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中文系,廣東廣州510303;2.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西漢建立,為達到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的專制統(tǒng)治,首先要有一個在政治思想上統(tǒng)一的政治集團。因此從文、景帝開始,漢代統(tǒng)治者就著力于政治集團儒者化的政治行為。此行為以漢武帝為正式開端,歷經整個西漢時代。其主要措施是崇儒制度化、提高儒者的政治地位等。其最重要的意義是確立了儒家學者在政治統(tǒng)治當中的主角地位和中國以知識分子為政治集團的傳統(tǒng),奠定了儒學在中國學術文化中的主導地位。
西漢;統(tǒng)治集團;儒者化
大凡一個統(tǒng)治者如果想有效地鞏固自己的權力機構,首先必須要有一個有統(tǒng)一的政治思想所指導的為自己服務的政治集團。西漢建立以來,首先面臨的也是這樣的問題。眾所周知,由于漢初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漢初統(tǒng)治者不得不采用黃老之術,推行休養(yǎng)生息的無為政治,為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打下了基礎。但是,無為之治只能解決一時之困,卻不能擔當漢代大一統(tǒng)帝國繼續(xù)發(fā)展鞏固的重任,所以,在漢初,只要是像樣的君主,都會認識到儒學在維護漢代政治鞏固、經濟發(fā)展、社會安定、文化統(tǒng)一中的重要性,因此,對儒學的關注從漢高祖就開始了。到了文、景帝時期,更是在儒學經典的搜集整理、儒學政治地位的確立上做出了不小的努力,并非我們傳統(tǒng)上所認為的僅僅是重黃老,而輕儒術。當然,文、景兩帝囿于政治現(xiàn)實,僅僅是初步確立了儒學的政治地位,僅為儒者步入漢代的政治舞臺起了過渡性的作用,此時的統(tǒng)治集團內部,儒者少,其他身份者多。到了武帝,則開始大力納薦儒者,將選士任賢加以制度化,從而使儒者逐漸成為漢政集團的中堅力量,再經過昭、宣、元、成等幾代帝王的努力,最后將統(tǒng)治集團徹底儒者化,這使儒者在經歷了長達二百多年的與百家抗衡、被秦代邊緣化的曲折經歷后,又重新登上了政治舞臺,成為政治主角。這首先是從武帝“廣延四方之豪俊”、“詳延天下方聞之士”的措施開始的:
(元光元年),武帝制曰:“朕獲承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寧,永惟萬事之統(tǒng),猶懼有闕。故廣延四方之豪俊,郡國諸侯公選賢良修潔博習之士,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元朔五年,夏六月詔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1]《武帝紀》122
“廣延四方之俊杰”、 “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就是納舉人才為官。這一措施,最早始于文帝,文帝二年、十五年都曾經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諫者;武帝建元元年、六年也曾經詔舉賢良方正之士。但是這些詔舉沒有時間、人數(shù)、范圍的規(guī)定,遠遠不能滿足現(xiàn)實對人才的需要。元光元年,漢武帝在制策中尖銳地指出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賢與不肖混淆、求賢不得其真的弊端。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從選舉制度上找出了根源,并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實行的措施:首先,要求“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于求賢”,將求賢作為各級政府、官員的一大要務,這有利于鞏固、更新中央集團的官僚體制,進一步打破貴族世襲為官的局面。其次,擇吏民之賢者,歲貢二人,定額定期,實行自下而上的貢舉,這是選士任賢從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的一個極大的進步。而至元朔元年、五年,武帝兩次下詔提出二千石、禮官、博士等要職必須將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徹底將這一制度落實到實處,真正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起來,使得白衣素士可以通過選舉入仕,從而擴大了統(tǒng)治階級的社會基礎,這是統(tǒng)治集團儒者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漢武帝在制策與詔書中反復提到的賢能之人、四方之俊杰、天下方聞之士,指的是哪些人呢?我們從其制策與詔書以及其臣子對策對答的內容中可得知,其所謂的賢能之士實則就是指儒者。
漢代選儒任儒,從文帝時期便已經開始了。文帝二年、十年,都曾經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諫者。所謂賢良方正,在武帝元光元年的詔書中有所解釋,即 “賢良明于古今王事之體”,[1]《武帝紀》115就是能申明封建政治,了解古今政體,善于幫助皇帝治理國家的人。方正是對個人操守的要求,是被公認為正直而有一定威望的人。直言極諫即要求所舉之人要敢于議論當時政治的利弊得失,有助于皇帝改正一些不合時宜的政策。詔舉賢良方正,大多連言“直言極諫之士”,因為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廣開直言之路,以匡過失。這實際上就是儒家思想中的“諫諍”精神?!缎⒔洝费?“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不爭于交,臣不可不爭于君。”[2]“諫諍”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政治思想中突出的精神內核,可見文、景帝舉賢良方正之士已經是偏向儒家學者。文、景帝時期舉賢傾向儒者,但始終未以明確的制度來加以規(guī)定。到了建元元年,武帝“舉賢良方正之直言極諫之士,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保?]《武帝紀》111明確提出單舉儒者而罷黜儒家以外之百家;而元光元年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則更系統(tǒng)、直接地提出黜百家、尊儒術,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郡國察舉孝廉的制度,這是將統(tǒng)治集團儒者化進行制度化的開始。當然,從武帝元光二年起,由于匈奴大規(guī)模犯邊,東甌、南越、東南夷動蕩不安,戰(zhàn)爭使國家的財政經濟走入困厄。而此時巨商富賈卻袖手旁觀,地主也不肯出手救援,在這樣的形勢下,擢拔儒生一度被武帝擱置,而是重新起用苛懲鎮(zhèn)壓的法家思想。例如:為抵抗少數(shù)民族犯邊,武帝大力提拔政治家、軍事家,如衛(wèi)青、霍去病等人;為打擊商人與地主階層,大量重用法家之酷吏,如張湯、杜周、寧成、周陽由、趙禹、義縱等;為解決現(xiàn)實的財政困難,大量擢拔理財家,如桑弘羊、東郭咸陽、孔僅等。這些政治家、軍事家、酷吏和理財家延續(xù)了戰(zhàn)國時期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治國思想,主張以戰(zhàn)爭、法制、經濟治理等方面的手段與措施解決現(xiàn)實之困,擯棄不能立竿見影的儒學思想,因此儒生在武帝時期曾一度重新被冷落。
但是,“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xiàn)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3]崇儒已作為制度確定下來,隨著戰(zhàn)爭及其戰(zhàn)爭體制的結束,新的休養(yǎng)穩(wěn)定時期到來,法家思想再度跌落,儒學與儒生重新崛起。從鹽鐵會議之后,經過元帝的大力發(fā)展,儒者重新倚靠崇儒選官制度,一躍而居于統(tǒng)治地位。從此,漢代統(tǒng)治階級的來源,則主要由儒家學者構成了。
“疇咨海內,舉其俊茂”,[2]《武帝紀》151建構一個穩(wěn)固的,為帝王、國家所服務的政治集團,始終是政治統(tǒng)治者之要務,所以,從武帝將這一舉措制度化開始,以儒者為主體所進行的選賢任能就成為西漢歷任帝王的重要舉措。如昭帝在始元五年下詔:“令三輔、太常各舉賢良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2]《昭帝紀》157漢宣帝也大力推行選賢舉措,他分別在本始元年、四年、地節(jié)三年、元康元年、四年、神爵四年多達八次詔三輔、太常、郡國等各地舉薦文學、賢良方正、孝悌有行義者、明先王之術者以及茂才異倫之士;元帝也在初元二年、永光元年、二年分別詔丞相、御史、中二千石等官員舉薦茂才異等、直言極諫及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成帝在位期間,也多達六次詔舉各類儒生;哀帝也曾于建平元年、元壽元年詔各類職官舉薦孝悌醇厚、能直言通政事以及賢良方正能直言者。西漢各任帝王分別以征召、察舉、學者自身之上書等各種形式將各類儒者列于自身的統(tǒng)治羽翼之中?!疤煜轮靠傻枚偈埂保@些各類儒生以白衣素士的身份入仕,一方面擴大了統(tǒng)治階級的社會基礎,為政治統(tǒng)治增添了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也為漢代的政治統(tǒng)治帶來了新思想、新血液,使儒家新思想在現(xiàn)實政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除了崇儒制度化以外,漢代統(tǒng)治者在政治實踐中也大力提高儒者的政治地位。從西周至秦代,儒學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歷程。春秋中期以前,儒家思想從周代的禮樂文化中脫胎而來,一直處于官學的正統(tǒng)地位,儒者在政治統(tǒng)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春秋末年至戰(zhàn)國時期,儒家與百家共處同等地位,抗衡于政治舞臺之上;而至秦代,儒學甚至被排除于政治統(tǒng)治思想之外。到了西漢,儒學又重新步入政治統(tǒng)治集團,其經歷了一個由邊緣走入核心,由底層步入上層的過程。
漢初文、景時期,就已經開始將儒者納入到政治統(tǒng)治集團當中,初步確立了儒者的政治地位。至武帝時期,董仲舒、公孫弘、王臧、趙綰、倪寬、朱買臣、吾壽丘王、主父偃、夏侯始昌等一大批儒生紛紛被征召、舉薦,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在早年出身卑微、治學雜說,游離于漢王朝的政治統(tǒng)治之外。如公孫弘,“少時為獄吏,牧豕海上”;倪寬,“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yǎng)”;朱買臣,“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yè),常艾薪樵,賣以給食”;吾丘壽王,“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詔”;主父偃,“學長短縱橫術”等等。他們從郎、郎中令或是博士等官職為起點,以“通變”觀建樹了“通經致用”之儒家新思想而受到帝王的賞識與擢拔,分別遷升為左內史、中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光祿大夫等職務,并進一步被擢拔為太傅、太常,甚至位至三公;有的則出任地方官職,如太守、都尉等。左內史、中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光祿大夫等職,都是皇帝身邊的近職,是帝王顧問應對之臣,其職位與帝王親近,其地位可想而知;而御史大夫、丞相、太守、都尉等,則是重權之職,在漢王朝的政治統(tǒng)治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公孫弘的例子最為突出,在公孫弘之前,漢朝以功臣列侯為丞相,而公孫弘則是第一個以布衣儒者身份任職的丞相,武帝還特下詔為公孫弘封侯,標志著儒者憑借其自身所闡釋的儒學思想同樣可以躋身于三公列侯之位。漢代政治統(tǒng)治集團的儒者化從此便大為發(fā)展,以至于到元、成帝時期,儒者幾乎遍及西漢王朝中央及其地方的各等文職?!白源艘詠?,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1]《儒林傳》2668統(tǒng)治集團從上到下的儒者化,使以儒家思想很快滲透到漢王朝的方方面面,為鞏固、發(fā)展?jié)h王朝的統(tǒng)治奠定了基礎。
西漢統(tǒng)治集團的儒者化意義重大,其最重要的意義是確立了儒家學者在政治統(tǒng)治當中的主角地位,確立了中國以知識分子為政治集團的傳統(tǒng)、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學術文化中的地位?!肮盼从幸晕膶W為官者”,[4]從殷周至秦代,以儒為官的現(xiàn)象并不是統(tǒng)治集團任命官員的大氣候,而至戰(zhàn)國與秦代,儒家學者雖然在各侯國間奔走呼號,但因為復雜的現(xiàn)實原因,更是被各侯國的統(tǒng)治者冷淡甚至擯棄,儒家學者一直未能以群體之形象在政治舞臺揮斥方遒。到了漢代,儒家思想被重新加以整理與改造,從而確立為正統(tǒng)的政治思想,如果沒有儒學的主體,即儒者在統(tǒng)治集團的地位的確立以及擴充,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與發(fā)展是絕無可能的,甚至可以說,從儒學在戰(zhàn)國以及秦代的遭際來看,如果沒有漢代統(tǒng)治階級對儒家學者在政治地位上的極力推崇與擴張,儒學之走入亡絕也未可知。正因為漢代統(tǒng)治階級的極力推崇儒學與儒者,所以統(tǒng)治集團的儒者化成為整個中國封建歷史上各個封建朝代的總體特征,乃至于影響至今天。所以說,在漢代統(tǒng)治階級的極力推崇下,統(tǒng)治集團的儒學化對儒學的傳承與發(fā)展其正面意義亦是非常突出的。
當然,統(tǒng)治集團的儒者化亦有其一定的弊端,清代方苞就曾經評價:“弘之興儒術也,則誘以利祿……,由是儒之道污,禮義亡,而所號為文學者亦與古異矣?!?“由弘以后,儒之途通而其道亡。”[4]《又書儒林傳后》從漢武帝時期所實行的統(tǒng)治集團儒者化,其“以利祿為誘”的行為對儒學本身的傳承的發(fā)展造成了相當大的弊端,它使得儒學開始工具化、政治化。一方面,統(tǒng)治集團的儒者化使得后代儒者將儒學作為仕途升遷的工具,推崇儒學的終極目的具有了現(xiàn)實功利性,這必然使得儒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偏頗;再者,儒學的政治化使儒學越來越側重“外王”,即開始將儒學建設為政治思想的經典依據,為國家的政治治理與政治思想提供理論基礎,經術與政術結合,使得經學成為輔政的工具,而大大偏離了先秦時期的儒學思想。從這一點來看,統(tǒng)治集團的儒者化對儒學的發(fā)展亦是有消極影響的。
[1][漢]班 固.漢書·董仲舒?zhèn)鳎跰].北京:中華書局,2005:1899.
[2][唐]李隆基注.孝經注疏·事君章第十七·十三經注疏標點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2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2.
[4][清]方 苞.望溪文集·書儒林傳后 [M].蘇惇元,輯.刻本.清咸豐二年 (1852年).
[5][清]皮錫瑞.經學歷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4:44.
The Foundation of Confucianism in the Ruling Clas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GE Li-b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he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of Guangdong,Guangzhou 510303,China)
A consensus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al group was needed in a united feudatorial dictatorial?system.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Confucianism is practiced by governors through the ages since Emperor Wu Di.The major measure taken include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promotion of the Confucian.This led to the leading role of Confucian in politic,set up the tradition of intellectual as the political group,and establishe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in Chinese academics.
Western Han dynasty,hierarchy,confucianism
K232
A
2095-042X(2012)03-0054-03
2012-03-28
葛立斌 (1975—),女,黑龍江撫遠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與史學研究。
廣東高校優(yōu)秀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培育項目 (WYM09106);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10年度后期資助項目 (GD10HLS01)
(責任編輯:朱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