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萍
(云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2)
□語用學研究
論跨文化交際中的不平等性
沈萍
(云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2)
文化交際的雙向性決定了文化教學應同時兼顧目的語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但由于跨文化交際雙方身份、地位、語言、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交際目的難以實現(xiàn)??缥幕浑H的不平等性表現(xiàn)在群體與群體間、群體與個體間、個體與個體間;影響因素有經(jīng)濟地位的不對等、權力差異等。優(yōu)秀的跨文化交際者在跨文化交往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改善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增加知識積累,同時還應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感知,進而確保交際的成功,成為語言和文化交際的友好使者。
跨文化交際;不平等性;語言帝國主義
當今社會,隨著新興科技革命的深入和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呈現(xiàn)出新的特征,跨文化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然而,由于語言、種族、民族、信仰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導致雙方交際的不平等,進而影響信息傳遞和交際的成功。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如何在尊重和接納異國文化的同時保留并傳播本國文化值得我們深思。這里主要從定義、特征、起源和影響等角度入手,深入探討跨文化交際中的不平等性。作為外語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幫助學習者通過外語學習接受文化的差異性,以更加開明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本國文化和異國文化,做優(yōu)秀的跨文化交際者,促進民族友好和文化交流。
拉里·A·薩姆瓦認為,交際是人類在相互交往中使用符號創(chuàng)造意義和反射意義的動態(tài)、系統(tǒng)的過程。語言學里的交際指人們通過語言或非語言手段如手勢、模擬、發(fā)聲等進行交際,達到相互理解,傳遞信息的目的。交際受語言制約,信息交流總是在特定的地點發(fā)生。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和折射鏡,語言和文化相互聯(lián)系,交際與文化密不可分。而文化是一群人通過個體或群體努力所獲得的一切的沉淀物,包括知識、經(jīng)驗、信仰、價值觀、行動、態(tài)度、意義、等級制度、宗教、時間概念、角色、空間關系、宇宙觀、制造物等。因此,跨文化交流也意味著交際雙方文化的吸納和傳播。根據(jù)Larry.A.Samovar的跨文化交際理論,跨文化交際指文化直覺和符號系統(tǒng)的不同足以改變交際實踐中人們之間的交際,亦可指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們之間的交流活動,是一種雙向性的交流??缥幕浑H的形式眾多,具體說來包括種族交際、跨民族交際和同主流文化不同群體之間的交際等三種較為常見的跨文化交際形式。
Folb將跨文化交際中的不平等定義為:由于不同群體各自社會、文化、身份、心理、環(huán)境的差異導致一方占據(jù)主導地位,而另一方居于從屬地位的不均衡現(xiàn)象;Robert Phillipson首先提出語言帝國主義,認為語言和其他物質(zhì)因素一樣,也會由于權力、資源配置的不均而導致語言殖民現(xiàn)象;Folb認為權力是產(chǎn)生某種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潛力,即一方對另一方的控制力。Samovar把跨文化能力定義為 “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際的知識,能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的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中去,并且在心理上不懼怕,且主動、積極、愉快的接受挑戰(zhàn),對不同文化顯出包容和欣賞的態(tài)度”。具體說來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語言能力。指較好地掌握母語和外語的語言知識,如語音、語法和詞匯。(2)知識結(jié)構(gòu)。指常識性的知識。 (3)策略能力。指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并能在各種交際場合運用語言和非語言技能應對和修復交流渠道。(4)使用能力。指適時地使用各種語言形式的能力。 (5)行為能力。指一個人運用外語與異域文化人交流時所表現(xiàn)出的合適的語言和非語言行為。
第一,群體與群體間的交際不平等。交際中的不平等現(xiàn)象由來已久,而在跨文化交際中更為常見。如在商務談判中,西方發(fā)達國家如美國微軟公司憑借其在世界范圍內(nèi)擁有的先進技術和專利,在全球計算機領域遙遙領先,借此攫取巨額利潤,占據(jù)有利的競爭地位;而發(fā)展中國家如印度作為世界工廠之一,印度的軟件公司則依靠其巨大的勞動力為其生產(chǎn)提供所需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和廣闊的銷售市場,一直居于從屬地位,收益甚微。這也是跨國公司為何偏向在經(jīng)濟文化欠發(fā)達的地區(qū)增設分公司的因素之一。
第二,群體與個體間的交際不平等。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如政府和個體民眾間的關系。在雙方交往中,政府常因其強大的行政資源優(yōu)勢,在交際中占據(jù)主導地位,而個體因其自身的局限,在交際過程中常常不能很好地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甚至導致許多糾紛,長此以往,積怨增多,官民糾紛多因此而引發(fā)。近年媒體報道由于城改拆遷,利益分配不均所導致的惡性沖突即是最典型的事例。
第三,個體與個體間的交際不平等。由于社會地位、職業(yè)分工、家庭背景、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的差異,人際交往中往往摻雜其他利益因素,許多糾紛通常由此而引發(fā),如常見的醫(yī)患糾紛、不對等的師生關系、主雇關系等等。在這類型的交往中,擁有專業(yè)資源的醫(yī)生和教師,擁有強大經(jīng)濟社會資源的雇主,在雙方交際過程中,勢必占據(jù)主導地位,而患者、學生以及雇員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個體權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屢禁不止,受損后還礙于現(xiàn)實顧慮,忍氣吞聲,不敢反抗。
在全球化的推動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外交流日益頻繁,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但是,無論是在文化教育領域還是在政治經(jīng)濟領域,中西文化的交流都出現(xiàn)了逆差現(xiàn)象。大量反映西方文化、思想、理論、價值觀等的文學作品迅速傳入中國,而國人懷著一種崇拜的激情全盤照搬西方文化甚至還曾出現(xiàn)過倡導將中國文化 “全盤西化”的錯誤觀點。作為反映我們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些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卻鮮有能被充分介紹并傳入西方主流社會的。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是因為經(jīng)濟地位的不對等。由于社會階級、經(jīng)濟基礎、收入分配的差異,人際間的交往會因各自物質(zhì)財富,經(jīng)濟地位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司馬遷在 《史記·貨殖列傳》中的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就是對此很好的注釋。而俗語中 “人窮說話矮半截,中氣短三分”亦充分說明經(jīng)濟實力的強弱與否在人際交往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權力差異。賽義德說知識賦予人們權力。而權力的過分集中必然容易導致知識文化的壟斷。中國古語里 “勢高則膽大”,魏晉時期官場中的 “九品中正制”就是在一定的社會體制下,因各自所代表的社會階層權力的差異在交際中不平等的證明。近代以來,由于西方政治軍事經(jīng)濟領域的領先地位,西方文化也在世界文化中取得了話語霸權,成為強勢文化,凌駕于弱勢文化之上。而經(jīng)濟全球化也成為西方國家進行文化征服,在全球范圍內(nèi)大肆推銷其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tài)的有利平臺。由此,文化交流的平等性遭到了顛覆,人們?nèi)狈ξ幕涣鞯钠降纫庾R,對交流的互動概念認識不足,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平臺上漸漸失去了話語權,中西文化交流失衡。
隨著 “地球村”進程的日益推進,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跨文化交際人才已成為21世紀外語教育的必然宗旨之一。如何做到學以致用,在熟識本國文化的基礎上又對異國文化有所了解,增強文化敏感性。
(一)增加對目的語文化的了解和接觸
與目的語文化直接接觸可以增強對該文化的適應性。由于中西雙方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帶來了人們思想和行為方式等多方面的差異,因此,只有通過不斷學習,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社會風俗習慣,才能順利交往,和諧相處。正如 Harris和Moran所說 “要將自己浸泡在目的語文化里,無論何時只要有可能,就盡可能與目的語文化成員多交流,積極參與國際間、民間或?qū)W術團體的活動”。通過直觀接觸和現(xiàn)場觀察,在交際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識,自覺調(diào)整自身的言行,做出得體的反應。此外,經(jīng)常收聽、收看目的語文化的媒體資訊不但對目的語習得有所幫助,而且還可以增進我們對異國文化價值觀念的深入理解,促進跨文化交流。
(二)進行中西文化對比
呂叔湘在談到語言對比的必要性時說,“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文化亦是如此。對比的目的是為正確了解不同文化并保持平等交往。對比的重點是差異和沖突。通過對比,我們才可以實事求是地揭示隱含在交際行為中的可能引起的文化誤解和沖突,求同存異,信息互通。英文原聲電影作為一種具有強烈感染力的綜合藝術形式,既能再現(xiàn)英語交際場景,語言生動活潑,飽含感情,富于變化,又能增強學生語言學習的興趣,在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的同時又能動態(tài)的感受和觀察目標語的文化,直觀的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社會文化習俗、行為和思維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個體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語言和文化互為依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和語言密不可分。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外語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教學觀念,充分意識到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英語作為一門國際語言能了解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各民族的文化歷史、社會風俗、政治經(jīng)濟、風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識的通用語言,對我們借鑒和吸收外國優(yōu)秀文化精華,加深對世界的了解是極為有益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針對性地采用注解法、比較法、專門講解法、“頭腦風暴”等多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集思廣益,自由發(fā)揮。讓學生在習得語言知識的同時,也吸收目的語文化的精華,開闊視野,增強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四)在跨文化交際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創(chuàng)造力
21世紀是創(chuàng)新人才的世紀,外語教學承擔著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重任,教師在外語教學中傳道授業(yè)解惑,教授語言知識和培養(yǎng)語言技能固然重要,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也不容輕視。具體說來,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課堂活動設計者和管理者的重任,鼓勵學生參與、分析和解答跨文化交際中遇到的問題,因材施教,學以致用。引導學生根據(jù)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適時、靈活地調(diào)整教學方法,并創(chuàng)造性地用目的語來表達中國獨特的文化和歷史,從而構(gòu)架不同文化的交流橋梁,促進國際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真正做好語言和文化的友好使者。
中國擁有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和文明。當下,隨著國力的提升,中國必將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大學英語教育應該成為實施中國文化教育的主陣地,在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訓練學生的語言技能,熏陶民族精神,提升民族文化素質(zhì)的同時,外語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為21世紀的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傳播和發(fā)展,為世界各民族間語言文化的相互交融、互為友好貢獻自己的力量。
[1]Folb,E.“Who’s Got the Room at the Top?Issues of Dominance and Nondominance,”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Samovar,L.A.amp;Porter,R.E.Eds.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 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費孝通.文化主權與國家文化軟實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黃先進,賈燕梅.民族、群體中心主義與跨文化交際能力[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3,(5):3.
[6]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G04
A
1674-3652(2012)05-0116-03
2012-03-28
沈 萍,女,湖北黃岡人,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語言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雪 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