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齋,孫巧玉,文 丹,梁 燕
(東方市東方醫(yī)院消化內科,海南 東方 572600)
內鏡下治療248例消化道息肉臨床分析
陳 齋,孫巧玉,文 丹,梁 燕
(東方市東方醫(yī)院消化內科,海南 東方 572600)
目的總結評價高頻電圈套器凝切術、熱活檢鉗咬切法、圈套器圈套法、氬等離子凝固術(APC)在治療消化道息肉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10月間經內鏡采用4種方法治療248例患者消化道息肉共461枚,對其手術的成功率、安全性、有效性進行評估。結果除術中有1例穿孔外,其余的244例患者一次性治療成功,3例分2~3次切除,3例術中出血者,予以金屬鈦夾止血,得到控制。所有患者術后無嚴重并發(fā)癥,無死亡病例。結論根據(jù)不同消化道息肉選擇使用不同治療方法能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
消化道息肉;高頻電圈套器凝切術;熱活檢鉗咬切法;圈套器圈套法;氬等離子凝固術
消化道息肉是一種突出于正常消化道黏膜表面、大小顏色不一、形態(tài)各異、數(shù)目不等的局限性隆起病變。一般認為是一種良性病變,但部分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易發(fā)生癌變,故積極治療息肉對降低消化道癌癥的發(fā)病率具有重要意義。內鏡下切除是目前治療消化道息肉最普及、最簡捷的方法,其特點是不需麻醉,避免剖腹,損傷小,痛苦少,費用低,對年老體弱或嬰幼兒均適用;一次可做多枚息肉切除,可重復施行。我院自開展此項技術以來,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6年10月31日至2011年10月31日開展胃腸鏡檢查總共22 100例,男性12 470例,女性9 630例。共檢出消化道息肉256例,檢出率為1.16%。其中男性121例(47.3%),女性135例(52.7%)。年齡最大94歲,最小2歲,平均48歲。256例患者每例最少1枚,最多108枚,共有息肉486枚。對其中248例患者461枚息肉進行內鏡下治療。
1.2 息肉的內鏡表現(xiàn) 病變部位:食道57例,胃48例(其中賁門6例,胃底16例,胃體14例,胃竇12例),十二指腸46例,結腸65例(其中乙狀結腸25例,降結腸14例,橫結腸10例,升結腸16例),直腸40例。息肉直徑小于0.5 cm者246枚,直徑0.5~2.0 cm者215枚,直徑大于2.0 cm者25枚。單發(fā)息肉101例(39.5%);多發(fā)息肉155例(60.5%)。
1.3 息肉的病理分類 炎性息肉108例(42.2%),增生性息肉138例(53.9%),管狀腺瘤樣息肉6例(2.3%),絨毛狀腺瘤樣息肉4例(1.6%)。大腸息肉患者中,有8例術后病理診斷為腺體中-重度異型增生。
1.4 方法
1.4.1 儀器與設備 富士能胃鏡和腸鏡;ERBE高頻電發(fā)生器(氬氣工作站);熱活檢鉗OLYMPUS K6703;鈦夾裝置 OLYMPUS HX-110UR;鈦夾OLYMPUS HX-610-135;圈套器COOKASM-1-S或ASJ-1-S;異物鉗、心電監(jiān)護儀。
1.4.2 術前準備 術前常規(guī)測血壓,檢查心電圖,化驗血常規(guī)、凝血四項和生化全套。如有凝血機制障礙,應糾正后才施行。術前胃腸道準備與常規(guī)胃腸鏡檢查準備相同。上消化道息肉切除術前3 min含服胃鏡膠漿10 ml表面麻醉,下消化道息肉術前12 h禁食,腸道準備一般使用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或番瀉葉配水5 000 ml清潔腸道。下消化道息肉內鏡下電切除術時甘露醇不作為腸道導瀉藥,因為甘露醇進入道后經細菌發(fā)酵會產生氫氣和甲烷氣等,若氫氣和甲烷氣的濃度達到或超過爆炸界限1.784 mmol/L時,做電切會產生爆炸意外而致命[1]。所有患者術前15 min予肌內或靜脈注射地西泮10 mg(青光眼及前列腺增生者除外)。小兒尤其是學齡前兒童一般需要在麻醉下施行。術前告知患者或家屬手術方式、費用及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并簽知情同意書。
1.4.3 診治方法 根據(jù)內鏡檢查發(fā)現(xiàn)的息肉大小及形態(tài)的不同,分別選用高頻電圈套器凝切術、熱活檢鉗咬切法、圈套器圈套法、氬離子凝固術(APC)等不同的方法進行切除。對于直徑小于0.5 cm的無蒂息肉,首先進行活檢,然后酌情分別給予高頻電圈套器凝切術、熱活檢鉗咬切法切除息肉或APC法切除。對于直徑介于0.5~2.0 cm的息肉,可采用圈套器圈套法切除,即首先在息肉基地注射1:10 000腎上腺素稀釋溶液1~2 ml,然后用圈套器套住息肉的上方,收緊并輕微向腔內提起息肉,然后通電。通電時先電凝后電切,以盡量避免出血,將已切除息肉送病理活檢。直徑大于2 cm的息肉,在息肉的基底部黏膜下層先用1:10 000腎上腺素液局部注射1~2 ml,然后用圈套器圈套法分塊切除。更大的息肉可行分塊分期切除法,即第一次先圈套息肉頭部的一部分作斜形切除,再斜形切除對側部分,使頭變小,再次完整圈套息肉基底部上方,完整摘除。禁忌證:(1)有內鏡檢查禁忌者;(2)多發(fā)性腺瘤和息肉;(3)家族性腺瘤??;(4)內鏡下形態(tài)已有明顯惡變者;(5)有心臟起搏器者[2-3]。
1.4.4 術后處理 ①所有患者術后禁食12 h以上,后進流質飲食2~3 d,術后臥床休息,避免勞累;②術后用藥:上消化道息肉摘除后常規(guī)用抑酸藥,下消化道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48 h,并注意觀察術后生命體征、有無腹痛、腹脹、黑便、心悸等。單發(fā)性腺瘤術后1~2年隨防1次,多發(fā)性息肉應每年隨訪,廣基息肉術后3~6個月即應隨訪。
根據(jù)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態(tài)及數(shù)目等特點,對248例患者的461枚息肉采取以上4種方法治療,單用或者配合應用。其中通過高頻電噴射電凝切除232枚,APC法切除68枚,圈套器切除138枚,圈套器分次切除23枚。除術中有1例穿孔外,其余的244例患者一次性治療成功,3例分2~3次切除(因為是多發(fā)息肉或者直徑較大),3例術中出血者,予以金屬鈦夾止血,得到控制。27例術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滲血或出血,經當時內鏡下各種止血術處理后都取得滿意的效果。息肉切除后有1例患者穿孔,經急診外科行修補術后未出現(xiàn)嚴重后果。所有患者術后無嚴重并發(fā)癥,無死亡病例。
消化道息肉臨床比較常見,大多數(shù)患者無癥狀,約半數(shù)患者在胃腸鋇餐造影、內鏡檢查或因其他原因檢查時意外發(fā)現(xiàn)。內鏡成像清晰,可直接清晰觀察息肉的大小、形態(tài)等特點,同時還可對息肉進行病理活檢及治療,是目前診斷胃腸息肉首選和最常用的檢查手段,消化道息肉內鏡下切除術能夠及早切除病灶,是減少消化道腫瘤發(fā)生和死亡的有效方法[4]。消化道息肉特別是腺瘤性息肉不論大小、部位均應常規(guī)活檢并摘除。目前根據(jù)組織學進行的Mings分類法常將消化道息肉分為增生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兩大類。對于消化道息肉特別是腺瘤性息肉不論大小、部位及形態(tài),均應常規(guī)活檢并摘除[5-6]??偨Y我院內鏡下治療消化道息肉的經驗,我們認為在操作中應注意幾點:首先要術前充分準備,熟練掌握各種操作技術,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術者和助手配合默契;其次,要盡量減少創(chuàng)面,保護胃腸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對較小息肉可酌情選擇高頻電噴射電凝、APC或圈套器等方法切除,而對于較大廣基息肉及亞蒂息肉,于基底注射腎上腺素稀釋液后,用圈套器套于息肉基部上方,調整鏡端向上使息肉遠離腔壁,邊收緊鋼絲邊通電,先電凝后電切;對長蒂息肉則將圈套器套于息肉的中央使殘端保留,息肉切除后殘蒂3~5 d自然消失,恢復平坦;重視術后處理,避免遲發(fā)出血,所有患者均住院觀察有無腹痛、黑便,并予抑酸、止血等治療,術后24 h禁食,臥床休息,術后3 d進流食。所有患者均無明顯出血[7]。
以前的研究認為直徑超過2 cm以上的巨大息肉的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但是幾年來,我院對直徑大于2 cm的胃腸息肉25枚進行內鏡下電切除術觀察,內鏡下切除并非絕對禁忌證。對于直徑大于2.0 cm根蒂大于1.0 cm的息肉,先用金屬鈦夾鉗夾完全阻斷血流后,再用圈套器套住,均能一次切除。對于廣基型息肉采取多步切除法,技術要求高,操作難度較大,既要確保通電以前所切瘤體不能與胃腸壁接觸,又要注意收緊圈套器用力要恰當,防止發(fā)生機械切割而致胃腸出血[8]。這項技術的開展,使過去需住院外科手術的疾病,現(xiàn)在只需在內鏡下即可完成治療,給患者減輕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避免了剖腹手術的痛苦。此項技術具有治療迅速、手術創(chuàng)傷小、患者痛苦少、術后并發(fā)癥少、不易復發(fā)、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能被廣大患者所接受。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所有胃鏡及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息肉患者,只要未發(fā)生惡變,均應及時治療,而采用內鏡下切除術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安全,可根據(jù)不同消化道息肉選擇使用不同治療方法能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療效確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應作為首選。
[1]李兆申,金震東,鄒多武.胃腸道疾病內鏡診斷與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42-145.
[2]劉運祥,黃留業(yè).實用消化道內鏡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56-69.
[3]錢火紅.內鏡微創(chuàng)技術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3: 16-18.
[4]徐福星.內鏡診治消化道息肉進展[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9, 16(3):133-134.
[5]鄭慶春,王 芳.內鏡下高頻電治療消化道息肉100例分析[J].中華現(xiàn)代中西醫(yī)雜志,2003,1(3):258-259.
[6]姜國玲.內鏡下治療結腸息肉138例體會[J].哈爾濱醫(yī)藥,2002, 11(5):113-114.
[7]林智宏,樓望林,陳 奇.尼龍圈套結扎與高頻電切治療消化道大息肉的對比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5):347-348.
[8]沈 琰.內鏡下射頻及高頻電聯(lián)合治療消化道息肉的應用價值[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8,29(3):259-261.
R656
B
1003—6350(2012)14—068—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2.014.029
陳 齋(1964—),男,海南省樂東縣人,主治醫(yī)師,學士。
2012-01-12)
·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