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燕潔
(三明市實驗幼兒園,福建 三明 365000)
隨著早期教育的發(fā)展、師資水平的提高,早教正朝著現代化的目標邁進。然而作為一名新世紀的早教教師,能否真正成為0-3歲寶寶們成長發(fā)展的幫助者,這不僅需要早教教師在專業(yè)化、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學會有意識地運用體態(tài)語言,也是不容忽視的。體態(tài)語言是指在交往過程中用來傳遞信息、表達情感、表達態(tài)度的非語言的特定身體的姿態(tài),這種非語言信號的交流有時能直接表示某種意義,有時能起到加強有聲語言表達效果的作用,被譽為人類的“第一語言”。[1]早教教師學會運用無聲語言的藝術,能恰到好處地以眼神、表情、動作來表達教師在早教活動中的態(tài)度及與寶寶們之間的情感交流。有時候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形象的手勢,勝似千言萬語。
有人說撫觸是媽媽送給寶寶無法估價的珍貴禮物,在親子課程中媽媽式的撫摸和微笑,融入了媽媽式的愛與關懷,使寶寶安全自信。早教親子活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寶寶秀”,目的是讓寶寶大膽的向老師同伴介紹自己,培養(yǎng)寶寶初步的社會交往能力。一直生活在小家庭里的寶寶面對大大小小陌生的面孔,還要嘗試獨自走到老師身邊向大家介紹自己,無疑是一道艱難的坎,他們常常常呈現的狀態(tài)是無助、緊張、害羞的、不知所措。此時,早教教師的態(tài)度起著關鍵作用,蹲下身子適時的給寶寶一個擁抱,微笑地親親寶寶的小臉蛋兒,拉著寶寶的小手給予媽媽式的輕柔撫摸和充滿愛意的微笑,慢慢減輕寶寶的焦慮感,逐步讓寶寶能大膽地向大家介紹自己。
發(fā)揮肢體語言的夸張手法,能調動親子活動的氣氛和激發(fā)寶寶注意的持久性。早教親子活動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寶寶操”,目的是帶領寶寶和家長一起表演親子律動,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而來自于各行各業(yè)的家長似乎對“表演”顯得不自信,他們表現出神情拘謹,動作僵硬而放不開,手中的寶寶豈能感受到音樂律動的快樂,如何讓親子們high起來,達到活動的目的呢?此時,教師運用燦爛的笑容,高昂的情緒,熱情的語調,夸張而極具活力的肢體語言去感染和帶動家長和寶寶,讓他們做出積極的回應,激發(fā)寶寶和家長之間,家長和老師之間,老師和寶寶之間互動交流的熱情,有效達到親子活動的目的。同時,極具張力的形體動作讓年幼的寶寶注意力被牢牢吸引過來,跟隨者親子園教師,一起去感受活動的樂趣。
手勢是語言的延伸,對語言表達起到補充和強調的作用,有時甚至可以比語言更有形象性和說服力。[2]早教親子活動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寶寶學”,主要包括“我們一起去冒險”、“聰明時間”、“巧手時間”這三個小活動。其中“我們一起去冒險”是鍛煉寶寶的大動作,“巧手時間”是鍛煉寶寶的小肌肉動作,“聰明時間”是開發(fā)寶寶的智力,發(fā)展寶寶的認知。教師在活動中充分發(fā)揮了手勢動作的三大功用來營造和諧寬松的活動氛圍,增強寶寶的自信心,讓寶寶快樂得在玩中學,學中玩。
翹大拇指是一個肯定性的體態(tài)語,它的含義是肯定與贊揚?;顒又卸嘤脕砜隙?、表揚寶寶的表現。比如,在大動作的練習過程中,寶寶只要完成一次動作的練習,老師就睜大眼睛,豎起大拇指給寶寶一個“太棒了!”的無聲肯定,這時寶寶在心理上會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自豪感,從而激發(fā)了寶寶活動的熱情。
在“巧手時間”這個活動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最常運用的是靜止性食指體態(tài)語,即食指靠近嘴唇并與嘴唇交叉成十字型,表示“安靜”。寶寶的年齡特征致使寶寶在活動中的耐心不夠,注意力又容易分散,而小肌肉動作的完成又需要寶寶具備高度注意力和持久的耐心。一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馬上露出神秘的表情,豎起食指放在嘴邊,這樣立刻引發(fā)了寶寶的好奇心,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另外,在活動一對一的指導過程中,教師可用食指輕刮寶寶的鼻子,同時說出鼓勵和贊美的話,表示一種親昵和喜愛?!睂殞毻ㄟ^這樣的手勢語會感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得到了他人的關愛,寶寶就會因此變得自信,而自信是人一生當中追求進步而永不會折斷的階梯。
鼓掌是一種積極的體態(tài)信號,含意是“贊許、肯定”。 它與翹起大拇指所表達的意義相同,但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伴有聲音,而且這種聲音與贊揚肯定的程度有關,掌聲越響,它所表示的鼓勵和贊揚的情緒就越強烈。教師用鼓掌表示對寶寶的贊許時,往往是想召喚全體寶寶和家長一同鼓掌,從而形成濃郁的積極向上的氛圍,產生巨大的激勵效應,更強烈地激發(fā)起他們的自信心,喚起他們主動參與活動的意識。在“聰明時間”的活動開展中,教師對寶寶在學習中的交流回應要經常給以掌聲鼓勵,會給整個活動帶來非常好的效果。
早教親子活動的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寶寶樂”,主要是帶領寶寶和家長做一些有趣的親子游戲,從而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著名的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的好:“教育的技巧,也表現在教師運用聲調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苯處熢诨顒又徐`活運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來向寶寶傳遞游戲的樂趣,此時這種積極的體態(tài)語言,激發(fā)寶寶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從而使孩子產生了積極的行為;與此同時,要求家長在與寶寶進行親子游戲互動時,面部表情要生動,讓寶寶沐浴在愛的陽光下,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變得更加勇敢、大膽和自信,寶寶們在其中也學會向家長表達不同的情緒、情感,加強了親子之間的交流,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感情。
熱情的擁抱是愛的傳遞。早教親子活動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寶寶再見”。整個親子活動課程結束之后,教師先要求家長把寶寶抱在懷里,用慈愛柔和的目光注視著寶寶的眼睛,輕輕搖晃身體,跟寶寶進行眼神的交流,贊許寶寶在整個親子活動中的表現,讓寶寶接受愛的撫摸,產生參與活動的自豪感。接著請寶寶與老師、同伴互相告別說再見,這時候,教師的眼神要流露出難舍之情,給予每個寶寶一個熱情的大擁抱,用自己的行動真誠地告訴寶寶期待下次的會面,讓寶寶的情緒潛移默化的受到感染,用同樣的行動去和老師、同伴交流、告別,學習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
在多年的實踐中深深感悟早教活動中體態(tài)語言的有效運用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早教親子課程中教師與家長、寶寶之間的態(tài)度決定著早教活動的質量,因此在親子課程中要特別重視自己體態(tài)語的運用,優(yōu)化體態(tài)語言,使之深深地吸引寶寶,為早教活動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并且要注意把這種“無聲語言”和“有聲語言”優(yōu)化組合,使其互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讓它能更好地幫助0-3歲寶寶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1][美]朱麗葉期·法斯特.體態(tài)語言——人體姿態(tài)的奧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2]王毅.此時無聲勝有聲——教師體態(tài)語言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