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尾崎秀實的中國研究和中國認識

      2012-08-15 00:50:11徐靜波
      關鍵詞:支那日本

      徐靜波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提及尾崎秀實(1901—1944),人們往往會聯(lián)想到佐爾格間諜案。但這不是他形象的全部,甚至不是他經(jīng)歷的主要方面。其實,他更值得人們記取的,或者說他一生中更有價值的,是他的中國研究。他生前出版了 《處于暴風雨中的支那——轉(zhuǎn)換期支那的外交、政治、經(jīng)濟》(1937年),《從國際關系中看到的支那》(1937年),《現(xiàn)代支那批判》(1938年),《現(xiàn)代支那論》(1939年),《最近日支關系史》(1940年),《支那社會經(jīng)濟論》①(1940年)等6本專著和無數(shù)的論文。在二戰(zhàn)結束前日本的中國研究中,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可謂獨樹一幟,更由于他共產(chǎn)主義的內(nèi)質(zhì)和近衛(wèi)內(nèi)閣參議、滿鐵調(diào)查部特別研究員②的公開身份,加之戰(zhàn)爭時期日本國內(nèi)嚴厲的輿論管制,使得他有關中國的論述往往顯得云遮霧罩,真?zhèn)坞y辨。但當年他之所以能負有中國問題評論家的聲譽,并受到了日本朝野的廣泛注目,自有他內(nèi)在的緣由。本文試圖從如下3個方面入手,對尾崎的中國研究進行評述,并進而探討昭和初期日本人對中國的認識。

      一、尾崎秀實中國研究的緣起

      尾崎1901年4月出生于東京,他日后之所以對中國問題抱有強烈的關切,應該與三個因素有關。一是他自幼自父親以及學校教育中那里獲得的中國文史學養(yǎng);二是他在臺灣度過的青少年時代;三是他在大學期間開始關注社會政治問題,并進而為如火如荼的中國革命運動所吸引,通過對馬克思主義著作的閱讀逐漸建立起了辯證唯物論的觀念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

      尾崎父親秀太郎是一個漢學修養(yǎng)深湛的文人,尾崎出生的那年10月,他前往已被日本占領的臺灣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的漢文部主筆,不久尾崎也隨母親遷徙至臺灣。尾崎回憶說,孩童時父親經(jīng)常會向他們講些中國的文史故事,潛移默化中對中國產(chǎn)生了興味[1](P133)。此外,明治末期和大正前期,日本的學校教育中漢詩文的內(nèi)容也占有一定的篇幅,尾崎曾在獄中家信中默記了一段中學時所學的 《長恨歌》[1](P149)。 他在獄中告誡自己的女兒說:“漢文是我們家的學藝,但是真正要理解(古代)漢文,還非得學(現(xiàn)代)漢語不可。像詩和詞的美麗,如果不懂得音韻,畢竟還是難以體會的。中文很講究音韻。”[1](P126-127)由此可知,由于家學和學校教育兩個因素,他在青少年時代已有了比較良好的中國文史學養(yǎng)。

      尾崎在出生后不久直到1919年臺北中學畢業(yè),在臺灣總共生活了18年。在日本本土之外的海外度過完整的少年時代,這在日本的中國研究家中是極為鮮見的。雖然臺北學制和教學內(nèi)容與日本本土大致無異,而生活的環(huán)境畢竟是中國人集聚的臺灣,班里也有相當?shù)谋镜貙W生。少年時期,有一個經(jīng)歷對他刺激比較大,也釀成了影響他日后人生進路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就是因國家的權力而造成的民族間的不平等。他在被捕入獄后,上呈給司法機關的《申述書》中有如下的文字:

      “在我整個少年期只有一點與一般(日本)人相異的經(jīng)歷。由于臺灣的地理政治特點,我經(jīng)常會接觸到臺灣人(支那血統(tǒng)的人),既有孩童之間的吵架,也有在日常生活中以具體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而讓我直接感受到的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各種關系。這是一直以來喚起我對民族問題異常關切的起因,似乎也成了我對支那問題理解的一個契機……舊時代在殖民地的日本人大都比較飛揚跋扈。對待臺灣人相當?shù)闹焊邭鈸P。我從孩童的的同情心和人道主義出發(fā),對這些現(xiàn)象覺得很反感?!盵2](P293)

      這其中的一件親身經(jīng)歷,就是對中國歷史熟稔、性情溫厚的父親,有一次竟然也對要求追加車資的當?shù)匮筌嚪驌]杖驅(qū)趕,以致尾崎因此與父親發(fā)生了頂撞。

      1917年,尾崎參加了中學組織的中國旅行,到香港和廣東等地走了一圈,那年他16歲。他高等學校以來的同窗、他生平關系最為密切的知己和同志松本慎一在評價他在臺灣度過的歲月對其人生的意義時說:“他自幼年時代起就對中國民族抱有特別的感情。在臺灣他是在漢族之中度過青年時代的。在一衣帶水的對岸,橫亙著正在發(fā)生革命的中國。在中學的修學旅行時,他前往支那大陸,也走訪了香港。作為漢學家的他的父親,對少年尾崎敘說了很多中國民族的偉大。他日后成為著名的中國問題評論家的基本素養(yǎng),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培育起來的?!雹?/p>

      1919年3月,尾崎自臺北中學畢業(yè)回到東京,在培養(yǎng)精英的第一高等學校畢業(yè)后,于1922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德國法學科學習,翌年4月轉(zhuǎn)入政治學科。據(jù)尾崎自述,1923年“對我而言是人生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機的一年”[2](P294)。這一年,成立不久的日本共產(chǎn)黨遭到了第一次大逮捕,關東大地震后發(fā)生了迫害朝鮮人的事件,“這使我痛切感受到了民族問題的嚴重性及與政治之間的復雜關聯(lián)……以這一年為轉(zhuǎn)機,我開始了對社會問題的認真研究?!盵2](P294-295)

      此后,他閱讀了德文版的《共產(chǎn)黨宣言》和其他左翼文獻。1925年大學畢業(yè)后留在了研究生院,攻讀勞動法專業(yè),同時參加了大學內(nèi)布哈林《歷史唯物論》的研究會,閱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列寧的《國家與革命》和《帝國主義論》。入獄以后他在回答檢察官的訊問時說:“我的思想從人道主義轉(zhuǎn)到了共產(chǎn)主義上來,大正十四年(1925年)的時候起,我開始信奉共產(chǎn)主義?!盵3](P67)

      1926年5月,他考入了《東京朝日新聞》,翌年10月底又轉(zhuǎn)入他所期望的《大阪朝日新聞》的支那部。這一時期,尾崎讀到了法蘭克福學派的德國社會學家維特福格爾(K.A.Wittfogel)的著作《正在覺醒的中國》。這部敘述和分析中國社會問題的著作正式激起了他對中國問題的強烈關注,自己的興趣點也逐漸轉(zhuǎn)到了革命運動風起云涌的鄰國——中國上來了。他試圖從與中國的關聯(lián)中來把握日本的命運。這也是他轉(zhuǎn)入支那部的主要動因。他參加了設在大原社會問題研究所內(nèi)的“中國革命研究會”,探討中國革命問題,并將探討的成果匯集為《支那革命與世界的明天》一書出版。

      1928年11月底,他終于獲得了被報社派往上海擔任特派記者的機會。他后來在獄中撰寫的《申述書》中這樣寫道:

      “我在這一年(1928年)的11月底,被朝日新聞派往我多年來所向往的中國擔任特派記者,我滿懷著激情踏上了前往上海的航程。支那問題對我而言,自我在臺灣成長以來就一直與我緊緊連接,無法切斷。尤其是1925年以來的所謂大革命時代,重大的事件接連發(fā)生,激起了我濃厚的興趣。從左翼的視角來把握支那問題,這一點深深地吸引了我。對我而言,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激起了我對支那問題的興趣,而是相反,是支那問題的現(xiàn)實展開加深了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關注?!盵2](P296)

      國共決裂之后的1928年前后的上海,則是各種思潮和力量互相交織、沖突、較量的大漩渦。對于試圖在民族運動中尋求東亞新路的尾崎,上海確實是他考察中國的絕好的政治舞臺。

      他通過自學和請人教授,對中文達到了閱讀自如的水平,閱讀當?shù)氐母鞣N報紙,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課。他通過陶晶孫和內(nèi)山書店等的媒介,與上海的左翼文化運動和中共地下黨人發(fā)生了密切的關系,并實際參與了相關的活動,以筆名在左聯(lián)刊物上發(fā)表了多篇文章。經(jīng)史沫特萊的介紹,他又認識了由蘇聯(lián)派至上海的佐爾格,成了紅色諜報活動的一員。在上海的三年多生涯中,“我以上海為中心足跡踏遍了中國的南北中各個地方……在中國各地我有許多日本和中國的朋友?!盵1](P158)這三年多在上海的體驗和考察,奠定了他觀察和研究中國的基本視點。日后他在獄中回顧說:

      “與在上海的時期相關聯(lián),在我后來的思想立場上產(chǎn)生了這樣幾個特征。第一,支那正處于半封建的地位,因此對于民族解放乃至民族問題一般都持有強烈的關切;第二,我對在支那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英國從各個角度進行了現(xiàn)實的觀察,認識到這才是支那、不僅是支那還是全世界被壓迫民族最大的公敵?!盵2](P296)

      野村浩一教授這樣評價這三年多上海生涯對尾崎的意義:

      “在設定這樣的問題時,作為決定性的原初體驗而登場的,無疑是三年多的上海生活……就尾崎而言,他從上海體驗中所獲得的基于感性的認識,不僅在此之后也一貫地持續(xù)了下去,而且還將其設定為他預測中國動向的時候、以及在思考日本今后的命運時候的一個基本出發(fā)點。他的上海體驗,當然是他所固有的。而且,動員了理性和感性的、尾崎在上海建立起來的中國認識,也更加是他所固有的了。不過,他通過了這樣的認識,確實是窺見到了‘現(xiàn)代支那的真面目’,或者再進一步而言,還窺見到了二十世紀亞洲本身的秘密吧?!盵4]

      1932年2月他被報社召回日本,開始在報上陸續(xù)發(fā)表有關中國的評論。這一時期他寫的評論主要是中國紅軍和蘇區(qū)的動向分析,諸如《支那共產(chǎn)軍的問題》、《共產(chǎn)軍的西南移動和今后的支那政局》等,引起了各界的注意。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fā),尾崎根據(jù)他對中國國情及國共兩黨錯綜復雜關系的了解,立即撰寫了一篇《張學良政變的意義》,發(fā)表在翌年1月號的甚有影響的《中央公論》上,以其分析的鞭辟入里和對事變結果預測的準確性,奠定了他中國問題研究家的權威地位,并因此在具有近衛(wèi)文磨智庫性質(zhì)的“昭和研究會”內(nèi)的“支那問題研究部會”中擔任負責人,日后又被聘為近衛(wèi)內(nèi)閣的參議,成了該內(nèi)閣的中國問題顧問。第一次近衛(wèi)內(nèi)閣下臺后,他從1939年6月被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調(diào)查部聘為特約研究員,供職于東京支社的調(diào)查室。在此期間,他多次去中國的東北、華北以及華南等地作考察旅行,陸續(xù)出版了前文所述的6部有關中國的研究著作,此前翻譯出版了史沫特萊的自傳體作品《大地的女兒》和《中國的命運》,發(fā)表了上百篇有關中國的評論,成了“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最著名的中國問題研究家之一。1941年10月,因佐爾格間諜案被捕入獄,1944年11月被處以絞刑。

      二、尾崎秀實中國研究的方法和視角

      近代日本的中國研究(本文不包含偏重文史的學術研究),可以追溯到1862年隨“千歲丸”來上海航行的高杉晉作等一批隨員的札記,此后陸續(xù)有日本人登陸中國,留下了一批旅行游記和日志。此后,出于日本本身的利益,對中國的關注度日益升溫,1883年問世的《支那總說》(金子東山著)也許是近代最早的一部論述中國的綜合性著作,其后的《禹域通纂》(井上陳政著,1888年出版)和 《清國通商綜覽》(上海日清貿(mào)易研究所編纂,1892年出版)都堪稱明治中期問世的卷帙浩繁的綜合性大著,但其內(nèi)容多為歷史與現(xiàn)狀的介紹,信息量豐富而分析研究不足。由參謀本部派往中國做調(diào)查的荒尾精(1859—1896)回國后所撰寫的的《復命書》、《對清意見》等包含了比較中肯的時局分析,但更多的具有建言的色彩。1914年付梓的內(nèi)藤湖南(1866—1934)的《支那論》(1924年刊行的《新支那論》可視為其續(xù)篇)是出自學者和研究家之筆的大正時期的中國研究代表作,稍后的1916年問世的山路愛山(1864—1917)的《支那論》(在更早的1907年他已出版了 《支那思想史·日漢文明異同論》)在當時也頗有影響,同一年由教育學術研究會編集出版的論文集《支那研究》匯聚了當時日本最頂尖的中國研究家的成果。在滿鐵供職的伊藤武雄(1895—1984)出版于1926年的《現(xiàn)代支那社會研究》,則將視線投向了當時中國的經(jīng)濟社會。此外,長期呆在中國北方的橘樸(1881—1945)的中國研究,也具有相當?shù)纳疃取?/p>

      但是,尾崎以自己在上海的三年多的實際經(jīng)歷(后來又多次來中國進行較為長期的實地考察)所獲得的感知以及他在一定程度上所掌握的現(xiàn)代科學研究方法(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他對日本既存的絕大部分的中國研究是頗為不滿的:

      “在日本并不是不存在支那研究。不如說更令人擔憂的是所謂的支那通太過泛濫。也許是由于支那的龐大和卑近以及它的復雜性和研究著眼點的困難性,較少能夠喚起一般人的真率的研究興趣,而只是成了特殊的一部分研究家的研究對象。于是這些少數(shù)的研究家就按照各自的想法和角度分別進入到支那這一巨體之中,得出了各自不同的結論。其結果一方面顯示了一般人對支那驚人的無知和冷漠,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各不相同的支那觀和有關支那的斷片性知識的無數(shù)的堆積。這些支那觀總體上可稱之為‘東洋式’的史觀。而且這些東洋史觀成了今天日本指導大陸政策的重要的原動力的一部分?,F(xiàn)在成為問題的正是支那研究中科學方法的缺位,支那論中方法論的缺乏?!盵5](P1)

      尾崎認為,日本既往的中國研究太注重過去的歷史,太憑借昔日的文獻,“關于支那古典的漢文,日本人自少年時代以來就有了非常深切的接觸,但是通過這些漢文我們所想象和描述的支那社會,跟現(xiàn)代的支那社會之間橫亙著巨大的隔閡,差不多可說沒有任何的關聯(lián)……可以說長期以來人們忽視了在古典支那社會和現(xiàn)代支那社會之間架起連接的橋梁這一重要的努力。”[6](P3)他自己決心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著重從政治結構和經(jīng)濟關系的視角來探討今日的中國。他表示:“筆者在過去的數(shù)十年來一直專心于支那問題,對我國原本的支那研究的方法心存疑問,自己對近年來支那的現(xiàn)實采取了客觀的、并且盡可能是科學的研究方法?!盵7]

      首先,與既往的日本中國研究家最大的一個差別是,尾崎認識到了近代以來的中國社會所包含的“半殖民地性”和“半封建性”這兩個基本特質(zhì);其次,基于這樣的視角,他敏銳地察覺或捕捉到了“支那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新浪潮正在迅速地高漲”這一幾乎為所有的日本中國研究家所忽略的具有根本意義的現(xiàn)象,“這一情勢應該激發(fā)起這一時代的我們對于支那的異常的關切和興趣。而且我們都感覺到作為把握和理解支那的尺度,陳舊的支那研究方法幾乎已經(jīng)不起作用了。這是我此后在支那逗留的數(shù)年中親身觀察體驗了支那的現(xiàn)實之后所越發(fā)痛切體會到的?!彼硎荆骸按偈刮医吡Ρ苊庀萑胗^念性的公式化的理論的窠臼,為切實把握支那真正的面目而不斷做出努力的,是源自我這樣的信念,即支那的民眾初看起來似乎是在盲目地茍茍營生,但實際上他們卻以驚人的毅力扎根在這片土地上頑強地生存著,我的目光絕不會離開他們?!盵5](P3-4)

      關于這一邊科學方法的基本內(nèi)涵,尾崎自己并未做出概括性的說明,不過我們?nèi)匀豢梢詮乃囊恍┍硎鲋衼砝斫馑芯糠椒ǖ娜舾苫疽c:“日支關系的根本的理解,必須將其重點放在對其經(jīng)濟、社會諸關系的闡明上?!薄拔覀冊谂迦罩шP系的時候,也必須排除觀念性的方法,而運用與經(jīng)濟、社會相關的具體的方法?!盵5](P62)“從觸及社會的本質(zhì)上來理解現(xiàn)代支那……對支那社會作出整體上的綜合性的把握?!盵6](P5)他在對既往的中國研究只停留于對浮出的冰山的觀察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之后表示:“以筆者之見,把握與支那利害相關的復雜的國際關系,洞察支那民族運動的動向,是探究橫亙在這表面之下的兩個重大問題的方法?!盵5](P159)

      他的傳記作者、也是他胞弟的尾崎秀樹在評論他的中國研究時說:“尾崎秀實的中國認識的特色在于科學性、綜合性的同時,也是動態(tài)性的……尾崎在對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的各種狀況進行客觀把握的同時,還結合國際政局的動向?qū)⑵湔嫦嗤癸@出來,論說了其與日本的關聯(lián),這是貫穿于尾崎中國研究始終的視角?!盵8]這段話概括地揭示了尾崎秀實中國研究的特性。

      三、尾崎秀實對近代中國社會以及日中關系的基本認識

      (一)對中國近代社會基本特性的認識

      依據(jù)上述的研究方法并根據(jù)他自己的研究視角,尾崎認為,要研究和理解今日的中國,首先要抓住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特質(zhì),這一特質(zhì)可以“歸結為支那社會的所謂半封建性事實與半殖民地性事實”這兩個基本特性上[6](P7-8),“封建的性質(zhì)極大地殘留在支那的社會中,而且在現(xiàn)代支那社會中仍然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在尚未達到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的社會中所遺留的各種各樣的性質(zhì),都可概括在半封建性這一詞語中。”[6](P8)“而半殖民地性這一詞語……則意味著列國的殖民地性質(zhì)的影響力在支那社會中已經(jīng)占有了相當大的比率……在同時提到半殖民地性和半封建性的時候必須注意的一點是,這兩個性質(zhì)未必是完全均衡地存在著的,比如說,有的時候是封建的性質(zhì)占支配地位的,有的時候是半殖民地性顯得更為突出。此外,這兩個特征是處于一種相互助長的關系之中。”[6](P10-11)

      當然,對20世紀以來中國社會性質(zhì)的這一判斷,并非尾崎的首創(chuàng),在1920年7月共產(chǎn)國際第二次大會上列寧有關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報告中出現(xiàn)了相關的論述,不過表達并非很明確,以后通過共產(chǎn)國際二大的文件和對中共的指示中,逐漸將這些觀念傳遞到了中共甚至開始與中共聯(lián)手的國民黨領導層中,但這些觀念在蘇聯(lián)的領導層其實也未得到徹底的厘清,以致后來導致了斯大林和托洛斯基在這一問題上的論爭,直至1928年2月通過的《共產(chǎn)國際關于中國革命的決議案》,才大致明確了中國社會的基本性質(zhì)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但依然帶有一定的偏頗性。與此同時,在中共領導層和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學界,也開展了中國社會性質(zhì)的討論,較早規(guī)定中國社會為半殖民地性與半封建性的,是王學文等。1938年前后毛澤東在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等一系列的論述中,非常明確地規(guī)定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性質(zhì),由此統(tǒng)一了中共對于中國社會性質(zhì)的認識④。

      尾崎的上述有關中國社會性質(zhì)的認識有可能是出自他自己的研究結果,但也有可能受到中共早期理論家的影響。在上海期間,尾崎曾與中共黨員王學文(1895—1985)有過較為深入的交往。王學文早年曾在日本留學15年,畢業(yè)于京都帝國大學經(jīng)濟學部,是《資本論》研究家京大教授河上肇的弟子,1928年回國后在上海加入左聯(lián),并擔任在上海發(fā)起成立的社會科學研究會的黨團書記,抗戰(zhàn)時期在延安擔任中共中央馬列學院副院長。王學文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理論修養(yǎng),可謂是在中國思想界最早提出當前中國社會的性質(zh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論述的理論家之一。當時在上海東亞同文學書院內(nèi)成立了一個具有左翼傾向的“中國問題研究會”,王學文是主要的理論指導員,尾崎也曾被邀請去進行指導和討論,尾崎似乎也曾受王學文的邀請去中共江蘇省委參加關于中國社會性質(zhì)的討論。此外,同一時期在上海《新思潮》雜志上展開的對于中國社會性質(zhì)的討論(王學文等是主要的討論者)應該也會引起尾崎的極大關注,尾崎對中國社會性質(zhì)的思考,很可能起始于這一時期。后來,他沉心于中國社會問題的研究,閱讀了大量中文、英文、德文和日文的文獻,尤其是各種經(jīng)濟統(tǒng)計,又實地踏訪了中國許多地方,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最后確定了這樣的認識。幾乎可以斷定,在尾崎之前,應該還沒有一個日本研究者如此明確地指出現(xiàn)代中國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

      所謂半封建半殖民地,按筆者現(xiàn)在的理解,就是中國在西力東漸的背景下自前近代的農(nóng)業(yè)社會向近現(xiàn)代的工商業(yè)社會轉(zhuǎn)移的非常時期。半封建,就是中國仍然非常沉重地背負著數(shù)千年來的歷史因襲,即以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主體的經(jīng)濟形態(tài)、以宗法血緣制為基體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以大一統(tǒng)的皇權為主要形式的政治制度依然在相當程度上支配著整個中國,盡管它正在漸趨瓦解。而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則以前所未有的洶涌的勢頭沖擊著中國既有的政治經(jīng)濟甚至是道德倫理的架構,各國列強紛紛在自南向北的東部地區(qū)登陸,在通過用武力劃定的自己的勢力范圍內(nèi)引入近代資本主義的因素。與近代日本不同,這種試圖將中國自前近代的農(nóng)業(yè)社會強行轉(zhuǎn)變成近現(xiàn)代工商業(yè)社會的主導者,在前期主要是西方人,而他們采用的手段主要是憑借武力的帝國主義方式,這就從一開始就注定了這種轉(zhuǎn)變主要是外發(fā)性的,而且?guī)в袕娏业牟黄降?、即殖民地的性質(zhì)。于是就出現(xiàn)了在西方勢力比較強勁的沿海尤其是港口都市地區(qū)呈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近現(xiàn)代社會的新面貌,而在廣大的鄉(xiāng)村地區(qū),前近代的因素依然頑強地占有著優(yōu)勢地位,而且這兩種元素是互為交錯、互為消長的。到了1920—30年代,受過現(xiàn)代政治經(jīng)濟學訓練的知識人,應該可以洞察到或部分地洞察到中國社會的這一基本特性了。

      而在日本的中國研究家中,較早地捕捉到中國社會這兩個基本特性的,尾崎秀實是一個主要的代表。尾崎確實是從近代經(jīng)濟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濟學原理來把握中國社會性質(zhì)的。他指出:“支那社會特性的第一點,即支那的半封建性質(zhì),更準確地說,是資本主義階段以前的諸性質(zhì)最多的體現(xiàn)于農(nóng)村關系、農(nóng)村生產(chǎn)關系之中。”[6](P17)在社會形態(tài)上具體還可表現(xiàn)為以宗法制為基體的父權家長制構造,而割據(jù)在地方上的軍閥就是封建勢力的代表。至于其半殖民地的特性,則是由于列強的勢力所造成的。

      (二)對民族運動這一近代中國社會最重要動向的捕捉

      當尾崎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性質(zhì)規(guī)定為半殖民地半封建之后,便指出,整個近現(xiàn)代中國的一個最基本的社會動向,就是民族運動,即中華民族(尾崎的理解主要是漢民族)尋求解放和發(fā)展的運動?!斑@一民族運動,或者可以寬泛地稱之為民族的動向,根本上來說可謂是現(xiàn)在支那政治中最深刻、最大的問題?!盵6](P164)他進而指出:“近代支那民族主義運動的源泉有兩個。其一來自于支那(漢)民族自明滅亡以來兩百多年受異民族滿族的統(tǒng)治。另一個則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歐美資本主義各國的重壓……近代支那的民族主義運動主要與列強對支那的壓迫有關?!盵8](P118-119)尾崎將近代中國的民族運動分為若干階段。第一階段自鴉片戰(zhàn)爭至義和團運動,其基本特點是表現(xiàn)為排外運動的原始的、自然發(fā)生的民族解放運動;第二階段是辛亥革命至五四運動,其特點是啟蒙性的民族解放運動,還包含了滅滿興漢的訴求;第三階段是以五卅事件為中心的反帝的民族解放運動;第四階段是滿洲九一八事變后至今,其主線是抗日救國運動[6](P180-181)。這樣的劃分大致勾勒出了近代中國民族運動各個階段的特性。尾崎認為,日本人對中國的認識偏差,“最重要的一點是未能理解支那民族運動的方向及其執(zhí)著性。”[9]

      對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這一發(fā)展脈絡有如此考察和描述的,在日本人中尾崎差不多是第一人。內(nèi)藤湖南在1914年的《支那論》和1924年的《新支那論》中也對中國的社會沿革進行了歷史的考察,但他始終沒有察覺到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社會逐漸出現(xiàn)的巨大的結構轉(zhuǎn)型,幾乎也沒有注意到在列強壓迫之下中國國內(nèi)所萌生的民族解放運動,他對辛亥革命后創(chuàng)建的共和制表示了極大的懷疑,對五四前后出現(xiàn)的新文化改革運動進行了諷刺和否定,他覺得“排日問題(指以抵制日貨為中心的愛國運動——引譯者?。┎⒎前l(fā)自支那國民的愛國心,也不是起于公憤,與袁世凱時期的排日問題一樣,完全是煽動的結果”[10](P225)。北一輝自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同盟會的革命,與宋教仁等相交頗厚,但實際上他并未認識到這是一場民族解放運動的序曲,更未看清中國社會的基本性質(zhì),他的基本政治理想,是具有法西斯內(nèi)涵的國家社會主義。1935年前后,尾崎能對中國社會做出如此的分析,與他的包含了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科學研究方法緊密相關。

      (三)對近現(xiàn)代中日關系的認識

      近代以來所有日本人對中國的研究,其根本的出發(fā)點或最終的旨歸都是日本本身。尾崎也是如此。在日本的對華戰(zhàn)爭中占據(jù)了絕對的優(yōu)勢、同時卻也陷入了深重泥沼的1939年底,尾崎撰寫了一部《最近日支關系史》,他從1876年江華島條約以后日本和中國在朝鮮半島上的利益沖突開始(其實至少應該自1874年日本出兵臺灣開始),一直寫到了日本提出東亞新秩序的當代。這一段的歷史在當時應該是很敏感的,文字表述也需要格外當心。但尾崎似乎分寸還拿捏得當,他小心翼翼地避開了有可能刺激當局或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日本輿論的字眼,更多的,他只是將事實平鋪直敘地展開敘述。

      對于甲午戰(zhàn)爭,他的定義是“日清戰(zhàn)爭是一種為解決日本的經(jīng)濟力量與阻礙其在半島發(fā)展的、在政治軍事上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清國之間的矛盾而不得不進行的一場戰(zhàn)爭?!盵8](P105)然后他詳細羅列了在停戰(zhàn)條約的談判上日本提出的要求和最后的結果,稍微有些良知的人都可從這些內(nèi)容中感覺到帝國主義的邏輯。不過,他最后的結論,還是試圖與當時日本人的立場保持一致:“日清一戰(zhàn)……體現(xiàn)了遠東半殖民地國家之一的日本試圖通過與其鄰國的戰(zhàn)爭來擺脫這一狀態(tài)的一種努力的結果?!盵8](P105)這大致上是一種客觀的表述,多少也說出了一些日本發(fā)動這一戰(zhàn)爭的內(nèi)在動因。北一輝則從日本人的立場出發(fā)將其性質(zhì)表述得更為明晰:“日清戰(zhàn)爭是日本在天佑之下免于陷入列強分割處境的一場爭奪黃種人諸國盟主霸位的奧普戰(zhàn)爭?!盵11](P502)1915年的日本向袁世凱政府提出的對華二十一條,尾崎在書中做了全文載錄,雖未作評論,其蠻橫霸道的實質(zhì)也一目了然了。在一戰(zhàn)之后的華盛頓會議上,美英諸國逼迫日本收斂其在中國的霸權和在遠東地區(qū)的軍備擴張,對此日本不得不暗吞苦果。尾崎評論說:“日本上述的失敗,不只是屈服于美國的壓力,支那民族運動的高漲也是原因之一,在大戰(zhàn)中的過分行為導致的不受歡迎恐怕也是原因之一,而最重要的,應該是戰(zhàn)后成為世界潮流的國際協(xié)調(diào)主義和和平主義的壓力所產(chǎn)生的作用?!盵11](P118)這樣的見解,差不多是戰(zhàn)后才可見諸報端的自由主義或左翼的言論了。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內(nèi)藤湖南則公開主張“支那的革新、亦即要賦予支那社會組織以新的生命”,必須要求得日本的幫助[10](P277),“最易實行的,是具有革新舊組織經(jīng)驗的日本人,根據(jù)其經(jīng)驗將支那的經(jīng)濟組織的基礎進行重建,”這是“日本人對支那改革的使命”[10](P280),因此自甲午戰(zhàn)爭以來的日本的各種行徑,其目的都在于救助中國。這是“支那改造論”的典型言論。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不僅強占了中國的滿洲,且步步向南逼近,試圖控制中國更多的地盤,尾崎對此委婉地稱之為“日本最近大陸政策的異常的推進”[8](P127),“至少從日本的立場來看,除了解決國內(nèi)資源的匱乏、市場的狹隘、過剩的人口問題等經(jīng)濟上的各項困難之外,從國防的角度來看也希望建立這樣一個經(jīng)濟區(qū)域?!盵8](P129)這也就很溫和地揭示了日本在中國實行武力擴張的基本目的。這勢必遭到民族運動高漲的中國各種力量的不滿和反抗,尾崎自己也說得很明白:“反帝國主義運動明確地形成排日乃至抗日的形態(tài),乃是1931年9月的滿洲事變、尤其是1932年2月的上海事變以來的情形?!盵8](P131)

      對于日本對華擴張政策的實質(zhì),尾崎進行了這樣的分析:“日本的大陸政策,在世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階段中已處于落后的地位,而且不得不與諸列強為伍,因此難免有些過分的地方,我以上的論述差不多已經(jīng)說明了這一點。在這樣的情形下,日本資本家的要求不得不通過經(jīng)濟以外的力量來得到支撐。其主力便是以山縣有朋為代表的軍閥的力量,還有后來軍部的力量。產(chǎn)生于封建的勢力的軍閥而后作為職業(yè)政治家處于日本政治的領導地位。這是指少數(shù)出身軍部的最高級別的將軍集團。與此相對的是昭和六年滿洲事變以來在日本政治尤其是日本的大陸政策上具有特別重要性的所謂‘軍部’,他們原本并不是職業(yè)的政治家……不過這兩者都是以軍隊的力量作為背景的,而且在提出某些政治主張方面是一致的。這些政治主張的有力根據(jù),就在于日本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與東亞大陸的經(jīng)濟要求結合在了一起,而且國際的環(huán)境以及日本資本主義的薄弱,使得它不得不使用武力來支撐它的經(jīng)濟上的要求?!盵8](P151)限于當時的言論管制,尾崎的言辭雖然有些委婉,意思卻是相當?shù)拿魑?/p>

      尾崎這一系列的描述和分析,其目的也許是想要告訴日本的對華政策制定者,因為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性,導致了近一百年來民族解放運動的此起彼伏,綿延不絕,如今這一運動的矛頭直指日本帝國主義。這不是一時興起的盲目的排外運動,而是有它內(nèi)在的根本動因?!叭绾谓鉀Q支那事變的問題,最終將歸結為日本如何來解決支那的民族問題?!盵10](P211)限于當時的言論管制,尾崎的具體含義無法明確表述,但明眼人大致能夠讀懂了。

      (四)對國共關系的關注

      在當時研究中國的日本人中,尾崎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突出點,就是對于以國民黨和共產(chǎn)黨為首的近代中國革命史的敘述和分析。此前雖也曾有宮崎滔天的《支那革命軍談》(1912年)、北一輝的《支那革命外史》(1914年)和報人出身但與中國革命運動密切相關的鈴江言一(1894-1945年)的《支那無產(chǎn)運動史》(1929年)和《孫文傳》(1931年)等,但相對而言,在東京帝大受過非常良好的社會科學訓練的尾崎,又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注意從社會構造和經(jīng)濟關系中加以描述和分析,而且他能毫無困難地閱讀最新的各種中文和英文、德文文獻,在與中共的接觸中又獲取了許多實際的情報,因此他對中國各地軍閥的緣起和動向、國民黨內(nèi)外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據(jù)、中國共產(chǎn)黨的崛起和奮斗歷程,概而言之,對當時整個中國政治的各派各系的政治力量和政治主張,都有一個非常明晰而全局性的把握,與上述諸人不同,他對中國的政局、尤其是國民黨和共產(chǎn)黨的論述,往往都借助大量最新的情報和經(jīng)濟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基本上很少帶有主觀的感情色彩,而是一種十分冷徹的客觀分析,因而具有較高的信憑性。他撰寫過 《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蘇維?!罚?935年)、《中國共產(chǎn)黨》(1936年)、《共產(chǎn)軍的進入》(1936年)、《共產(chǎn)黨的諸問題》(1937年)等文章,在《處于暴風雨中的支那》一書中則專列了《中國國民黨與共產(chǎn)黨關系史》一節(jié),在《從國際關系看到的支那》一書中專設了《周恩來的地位》、《國共兩黨合作的將來》等章節(jié),在某種程度地上,他甚至預測到了共產(chǎn)黨今后在中國掌權的可能性??梢哉f,在當時的日本,他是最具有權威的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者之一,就對情報的敏銳性和分析的透徹性而言,一時間可謂無出其右。

      在戰(zhàn)敗前日本的中國研究家中,尾崎雖然獨樹一幟,不同凡響,但未必屬于主流一脈,雖然在當時也屬高級智庫的一員,但他對中國以及中日關系的認識,在實際的日本對華政策制定中未必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然而在對現(xiàn)實中國的認識和把握上,尾崎卻是最具透視力和前瞻性的一位。與其他日本的中國研究家一樣,尾崎對中國的關注和研究,其最終的目的仍是思考日本和東亞的命運。由于局勢的險惡,尾崎在其有關中國的論述中,也有不少言辭模糊甚至些許官方的語調(diào),但他后來在獄中回答檢察官的訊問時,倒是無所忌憚地表明了他的政治設想:“我所說的所謂‘東亞新秩序新社會’……就是在日本國內(nèi)的革命勢力非常微弱的現(xiàn)實中,為謀求日本國內(nèi)的變革,必須要有蘇聯(lián)以及脫離了資本主義體系的日本再加上中國共產(chǎn)黨完全掌握了領導權的中國這三個民族的緊密合作和互相幫助,以這三個民族的緊密結合為核心來首先建立東亞各民族的民族共同體。”[3](P128-129)尾崎如此的動機和目的一旦昭然揭示出來,其難以成為日本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恐怕也是必然的了。

      注:

      ①鑒于戰(zhàn)前日本對中國的實際稱謂,本書在引用和翻譯原文中的“支那”“中華”“中國”等漢字表述時,一仍其舊,以保持歷史原貌。另,本書所引用的日文文獻,除特別注明者外,均為筆者譯自原文。

      ②“參議”和“特約研究員”的日文原文為“囑托”,該詞的語意有些寬泛,可包含臨時員工到非編制內(nèi)的特約研究人員和顧問等,本文依據(jù)實際情況分別翻譯如上。

      ③松元慎一「尾崎秀実について」,收錄于『愛情は降る星のごとく』(下卷)、253頁。松元此文寫于1946年5月13日,文中“中國”和“支那”并用,譯文照舊。

      ④具體內(nèi)容請參閱李洪巖 《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論的來龍去脈》,載2004年3月8日《北京日報》。

      [1](日)尾崎秀実.愛情は降る星のごとく:下卷[M].東京:青木書店,1998.

      [2](日)尾崎秀実.上申書(一)[A].尾崎秀実著作集:第四卷[C].東京:勁草書房,1978.

      [3](日)現(xiàn)代史資料.ゾルゲ事件[M].東京:みすず書房,1962.

      [4](日)野村浩一.近代日本の中國認識——アジアへの航跡[M].東京:東京研文出版,1981.

      [5](日)尾崎秀実.嵐に立つ支那·自序[A].尾崎秀実著作集:第一卷[C].東京:勁草書房,1978.

      [6](日)尾崎秀実.現(xiàn)代支那論·緒言[M].東京:巖波書店,1939.

      [7](日)尾崎秀実.現(xiàn)代支那批判·自序[A].尾崎秀実著作集:第二卷[C].東京:勁草書房,1978.

      [8](日)尾崎秀樹.尾崎秀実と中國[A].尾崎秀実著作集:第三卷[C].東京:勁草書房,1978.

      [9](日)尾崎秀実.支那理解への道[A].尾崎秀実著作集:第五卷[C].東京:勁草書房,1978.

      [10](日)內(nèi)藤湖南.新支那論[M].東京:創(chuàng)元社,1938.

      [11](日)北一輝.支那革命史[A].日本の名著[C].宮崎滔天,北一輝.東京:中央公論社,1982.

      猜你喜歡
      支那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華人時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探尋日本
      中華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日語“支那”英語“China”是鸚鵡學舌更是仰慕中華
      《黃金時代》日本版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美哭了的日本點心
      中學生(2016年28期)2016-08-24 08:09:00
      中國名字“China”來源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訴你
      華僑沉浮史:從“支那”到“中華”
      今日文摘(2014年15期)2014-11-27 18:59:13
      石原慎太郎鼓吹稱中國“支那”
      日本訪學隨筆
      称多县| 洪洞县| 盐亭县| 嘉义县| 贵州省| 浦东新区| 江孜县| 泰州市| 左贡县| 金乡县| 泽普县| 平和县| 日土县| 临安市| 梧州市| 谢通门县| 库伦旗| 平南县| 连南| 东丰县| 平顶山市| 宣化县| 金乡县| 庆云县| 安乡县| 涟源市| 徐州市| 亳州市| 分宜县| 团风县| 龙山县| 集安市| 商洛市| 格尔木市| 房山区| 高平市| 五寨县| 瓮安县| 霍邱县| 宁远县| 甘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