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洪
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現象,不是獨立的疾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肝臟脂肪性病變,其中營養(yǎng)因素、化學因素、內分泌代謝因素、遺傳因素等均可引起脂肪肝。其表現輕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重者可呈現病情兇猛趨勢。多數脂肪肝患者并無自覺癥狀,有的患者是因健康體檢或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消化系統疾病就診時才發(fā)現,一般的患者等到感覺右上腹不適、消化不良、有疲勞感、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癥狀時才引起重視。體征上無特異性,多數患者體形肥胖,只有部分患者輕度肝大,發(fā)展到肝硬化時,便可出現蜘蛛痣、門靜脈高壓等肝硬化的體征。筆者將2003 年1 月—2011 年10 月收治的95 例脂肪肝的診斷與治療方法淺談體會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96 例脂肪肝患者,其中男58 例,女38例; 均為門診患者; 年齡29 ~57 歲,平均49.1 歲; 伴高血壓44 例,血脂異常者69 例,肝功能異常者79 例,合并糖尿病30 例,肥胖者58 例,嗜酒者48 例; 病程2 ~7 年。本組患者中乏力者24 例,上腹部或肝區(qū)脹滿隱痛者25 例,肝脾腫大者47 例。西醫(yī)診斷符合《當代肝膽疾病治療學》脂肪肝診斷標準[1]和《上海市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脅痛的診斷標準[2]。均排除藥物性脂肪肝和妊娠性脂肪肝。
1.2 診斷 肥胖者和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明顯增高; 營養(yǎng)不良引起的脂肪肝,可見血漿蛋白血癥,并且血脂、血糖正常,部分患者有下降趨勢。發(fā)生脂肪肝時,血清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和天門冬氨基轉移酶(AST) 呈輕中度增高,y-谷氨酰轉移酶(y-GT) 、ALP 和總膽汁酸增高,磺溴酞鈉(BSP) 或吲哚青綠(ICG) 呈滯留趨勢滯留。肝功能輕度或中度異常,血脂增高,總膽固醇(TC) >6mmol/L,三酰甘油(TG) >1.65mmol/L。B 超提示: 肝腫大,肝聲波衰減。故通過B 超和CT 檢查,再并結合臨床,診斷脂肪肝并非難事。如果需要進一步判斷脂肪肝或者肝纖維化等,進行肝組織活檢是最佳選擇方法。
1.3 治療方法
1.3.1 藥物治療 血脂不很高的脂肪肝患者,治療上可不用降脂藥物。伴高脂血癥并且是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首先應戒酒,原則上需應用降脂藥物。肥胖癥或糖尿病性脂肪肝伴有高脂血癥,同時患有冠心病者,在控制飲食、增加運動及治療原發(fā)病2 個月后,檢查血脂,如果仍持續(xù)異常者(血漿膽固醇>6.46mmol/L 或低密度脂蛋白>4.14mmol/L、三酰甘油>2.26mmol/L) 給予相應的降脂藥物,但必須是對肝臟功能影響較小的藥物。原發(fā)性高脂血癥所致脂肪肝的患者,在各項治療基礎上,可酌情應用降血脂類藥物,但需要監(jiān)測肝功能指標和減少藥量,可選用聯合保護肝臟的藥物,并在肝損害得到良好糾正后進行降血脂治療。
1.3.2 飲食調理 目前,脂肪肝的飲食調理被大多數脂肪肝患者所認同,合理的飲食調理是治療脂肪肝的重要措施。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制度和標準,指導患者多攝入瘦肉、魚類、新鮮蔬菜、水果等營養(yǎng)豐富的膳食,力爭促進肝內脂肪的消退。為達到控制血糖和血脂的目的,可進食高纖維類的食物,增加飽腹之感。多攝入玉米、粗麥、糙米、硬果,選用去脂牛奶或酸奶、豆類、香菇、猴頭,忌食煎炸食品。多食海帶、木耳、鴨梨,忌用動物油; 植物油的總量不超過20g。蔥、蒜、姜、辣椒等“四辣”可吃,但不宜多食。要合理飲水,成人每日需飲水約2000ml,老年人約1500ml,肥胖者每日飲水量需2500ml 左右,平均每2h 攝入500ml; 要飲白開水、礦泉水及清淡的茶水等,切不可飲用一些飲料、牛奶、咖啡等。營養(yǎng)過剩型脂肪肝患者,要在飯前20min 左右飲水,事先降低食欲、減少進食總量,晚飯應少吃,臨睡前切忌加餐。
1.4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治愈: 癥狀體征消失,TC、TG 及肝功能恢復至正常,B 超提示肝臟形態(tài)恢復,肝內小血管顯示清晰; 顯效: 癥狀體質量明顯好轉,TC 下降>20%,TG 下降>40%,肝功能ALT 下降>60%,AST 下降>50%,B 超肝臟后緣回聲衰減減輕,肝內小血管顯示尚清; 有效: 癥狀體征好轉,TC 下降10% ~20%,TG 下降20% ~40%,ALT 下降40% ~60%,AST 下降30% ~50%,B 超肝臟后緣回聲衰減減輕,肝內小血管顯示; 無效: 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本組96 例脂肪肝患者中,臨床治愈19 例,顯效27 例,有效35 例,無效14 例,總有效率為84.4%。
脂肪肝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在男性人群中患脂肪肝人數可超過約5%,在超過標準體質量的肥胖人群中,該病發(fā)生率可達40% ~50%左右,且集中在30 ~55 歲的男性。脂肪肝如能及時診治是可以逆轉的,臨床上只有少部分患者能發(fā)展為肝硬化。因此早期明確診斷和對癥治療十分重要[3]。筆者在臨床上對脂肪肝的診斷,運用過肝穿刺病理檢查進行確診[4],隨著影像技術在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的開展,筆者到上層醫(yī)院進修學習后,掌握了CT、MRI 及超聲顯像應用技術,取代了經肝穿刺活檢的臨床診斷方法[5]。肝臟穿刺活檢會有較大的創(chuàng)傷性,因此筆者主要采用B 超和CT 診斷脂肪肝。影像學檢查不僅可精確篩選脂肪肝,避免對肝臟的損傷,且診斷率較高[6]。臨床上B 超診斷脂肪肝具有經濟、迅速、無創(chuàng)傷的優(yōu)點。早期發(fā)現脂肪性肝的最佳方法是定期給高危人群作肝臟B 超的檢查。總之,有脂肪肝潛在危險因素者,應定期作肝臟B 超等影像學檢查,及時治療。
1 葉維法,鐘振義. 當代肝膽疾病治療學[M].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17.
2 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 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3 (1) : 56.
3 范建高. 病毒性肝炎與脂肪肝肝[J] . 山東醫(yī)藥,2003,10(43) : 25.
4 王少真,徐延光,史亞男. 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的逆轉作用[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09,12 (5) : 729.
5 陶榮輝. 糖尿病與脂肪肝的診治分析[J].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23 (2) : 37.
6 林雄.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脂肪肝46 例臨床觀察[J]. 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14 (1)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