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前
(河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由于簡牘帛書在20世紀的大量發(fā)現,因此在今天的中國,“簡帛”、“簡帛學”這樣的字眼,不但對于學術界和文化界人士而言,就是普通的公眾,亦多耳熟能詳。自上世紀90年代郭店楚墓竹簡發(fā)現后,陸續(xù)又有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里耶秦簡、北大漢簡、北大秦簡等接踵而至,頗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尤其是近年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楚簡和北京大學藏秦簡、漢簡經媒體大肆報導、渲染后,簡帛學,或至少說簡帛,已經深入人心了。
早在1925年,王國維就說過:“古來之新學問起,大都由于新發(fā)見?!盵1]207簡牘帛書正是20世紀新發(fā)現的史料,它對于古文字學、古文獻學、歷史學、學術史以及各領域的專門史研究,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與促進作用。簡帛研究也因而成為中國古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簡牘帛書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亦愈來愈多,簡帛學逐漸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學術界中的“顯學”。
在這樣的學術繁榮與文化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作為地處中原的文化大省,尤其是有著近百年傳統與積淀的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考古與文博專業(yè)的教學中,應如何加強簡帛學這樣的專業(yè)基礎課的教改工作,完善考古、文博專業(yè)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質,以促進我??脊艑W一級學科博士點、出土文獻研究中心的建設,都有重要意義,因而尤其值得引起我們重視和深入思考。本文即根據近年來我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就如何做好簡帛學的教改工作試作簡要淺談。
對簡帛學的發(fā)展及研究歷史,駢宇騫、段書安的《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2]、沈頌金的《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3]、謝桂華等的《二十世紀簡帛的發(fā)現與研究》[4]等都有比較系統的概括,可以參看。這里僅就與教學研究相關的問題主要作幾點簡單的總結。
簡帛學的發(fā)展與成熟,是由簡帛資料的不斷發(fā)現和相關研究的持續(xù)進展所促成的。具體而言,有以下數端。
1.簡帛的發(fā)現層出不窮
據文獻記載,早在漢代,我國就有簡牘帛書的發(fā)現及整理研究,可謂是源遠流長。如武帝末年(公元前156—前87年),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尚書》等古文數十篇,其事見于《漢書·藝文志》等記載。所謂“古文數十篇”,亦即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戰(zhàn)國時期的簡書。漢代還有不少有關簡牘資料發(fā)現的記載,例多不能枚舉。其后,歷代史書等又有不少關于古代簡牘資料發(fā)現的記錄,但多是偶然的發(fā)現,其實物皆已蕩然無存,而只能從有關文獻記載中約略知其梗概。
簡帛資料的科學發(fā)掘,是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國以后的事情。上世紀初以來,在今西北地區(qū)的甘肅、新疆、內蒙等地,發(fā)現了大量的漢晉時期的簡牘文書,內容廣泛,既有官府的檔案材料,又有下層軍吏及百姓日常生活的記錄,多可與正史記載相印證,或可補勘史書記載之闕誤,因而價值十分重大。
而更多簡帛資料的大量集中發(fā)現,則在新中國建立以后。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今湖南、湖北、河南等先秦楚國故地,集中出土了大批量的戰(zhàn)國時期的楚系簡牘資料,其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對于傳世文獻關于先秦時期歷史記載的空缺或不明確之處,多有補充或印證的作用,為歷史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翔實的素材。更有如《詩論》、《老子》、《緇衣》等重要的經典文獻的早期傳本,令學界振奮。因此,有學者指出,20世紀是簡帛驚人大發(fā)現的時代[4]144-169。
目前而言,先秦漢晉時期的簡帛文獻,已蔚為大觀。其犖犖大者,如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郭店楚簡、包山楚簡、望山楚簡、九店楚簡、曾侯乙墓竹簡、長臺關楚簡、新蔡楚簡、慈利楚簡、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等楚系簡帛;睡虎地秦簡、里耶秦簡、北京大學藏秦簡、岳麓書院藏秦簡、關沮秦簡、云夢龍崗秦簡、王家臺秦簡、周家臺秦簡、天水放馬灘秦簡等秦系簡牘;張家山漢簡、睡虎地M77漢簡、馬王堆漢代簡帛、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走馬樓漢簡、張家界古人堤漢簡、鳳凰山漢簡、謝家橋漢簡、孔家坡漢簡、尹灣漢簡、阜陽漢簡、銀雀山漢簡、八角廊漢簡、虎溪山漢簡、上孫家寨漢簡、南越國漢簡、敦煌漢簡、武威漢簡、水泉子漢簡、河西漢簡、居延漢簡、額濟納漢簡、尼雅、樓蘭、羅布淖爾漢簡等漢代簡帛;走馬樓吳簡、郴州蘇仙橋吳簡等三國簡牘;郴州蘇仙橋晉簡、新疆尼雅、樓蘭漢文簡牘等魏晉簡牘。其時代不限于先秦,而更延及至魏晉、隋唐。其內涵十分豐富,已不局狹于古代經典,而多有如司法簡、黃冊等官府文書,以及日書、遣策等反映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的內容;其所涉范圍亦不單是王公貴族等,而更有關乎尋常百姓家的記載。前些年,有學者作過初步統計,包括已經正式發(fā)表和尚未公開發(fā)表的簡帛,其總數超過24萬枚。[4]144-169簡帛資料的豐富集中由此可見一斑。目前,這些材料多已發(fā)表,可供學習與研究。
2.簡帛整理研究碩果累累
簡帛材料的整理研究,目前可謂是碩果累累。據粗略統計,近百年來,已發(fā)表有關簡帛研究的論著數千種①可參看駢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一書的“論著目錄篇”等。,這方面內容因太多而不能縷述。這里僅就目前簡帛整理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總體上簡單談三點:
一是向縱深方向發(fā)展。這主要是指簡帛研究已不限于簡帛文字本身記載的有關內容的研究,還涉及到簡帛實物以及器物、遺址、墓葬等的綜合研究;而對簡帛文字本身的研究,也因涉及到當時的政治、法律、經濟、軍事、文化乃至科技、民族關系、中外關系、語言、文字、書法等各個方面而有所分工。
二是專業(yè)化程度不斷提高。因簡帛學涉及到眾多學科門類的內容,因而吸引了眾多相關學科學者的參與,致使簡帛學研究的專業(yè)化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向縱深發(fā)展。
三是國際化加強?,F今的簡帛學研究,不但有眾多的國內(包括港臺等)學者側身其中,還吸引了不少國外學者的積極參與,簡帛學已成為國際性的“顯學”了。
因此,當前的簡帛學研究,正如有學者所概括的,正處于“方興未艾”的時期。
3.學科理論與方法的漸趨成熟
隨著大量簡帛資料的發(fā)現,學界亦越來越意識到這些新出材料對于古代歷史、語言及文化研究的重要價值。自晚清以來,一些優(yōu)秀的學者都紛紛“預流”②陳寅恪先生在《陳垣敦煌劫余錄序》中說:“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于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保ā蛾愐∈穼W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對此予以關注,并積極加以研究。尤其是以王國維為代表的“新證派”學者,在利用簡帛資料研究古代歷史、語言及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王國維和陳夢家等先生還較早對簡帛的形制及其所反映的制度等方面的內容予以探討③王國維:《簡牘檢署考》,云窗叢刻,1914年;又收入《王國維遺書》第九冊,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9月;陳夢家:《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291-315頁。,并較早對簡帛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進行了積極的探索[5]。尤其是陳夢家先生,系統的將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應用于簡帛學研究,并取得了矚目的成就④陳夢家:《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沈頌金:《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27-144頁。。
如今,簡帛學已經是一門有著自身獨特理論與方法的成熟學科。值得一提的是,高敏先生的《簡牘學入門》[6]等較早的奠定了這方面的基礎。目前,對簡帛學理論與方法有比較系統的總結與探討的有駢宇騫、段書安的《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2]、李零的《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7]等。
簡帛學的分支學科,如簡帛文獻學、簡帛文書學等方面亦有專門的論著予以討論,如張顯成的《簡帛文獻學通論》[8]、李均明、劉軍的《簡牘文書學》[9]、汪桂海的《漢代官文書制度》[10]等。
總之,簡帛學及其分支都在具體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了理論與方法上的成績,都有深入的探討,獲得了新的進展。這些都說明,簡帛學研究目前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
當年,張政烺先生曾為《簡帛研究》題詞云:“辨析字形,理解文義,璣珠重聯,審系篇題,終成圖籍,補史之逸?!盵11]如今的簡帛資料整理研究,大體上也都是沿著這樣的路子在進行的。
近年,簡帛學在研究方法上逐漸突破以往歷史學、考古學方法的局限,如將古文書學的方法引入簡帛研究領域,大大拓寬了簡帛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此外,還有不少學者嘗試借鑒西方新的理論和方法,如文化人類學、詮釋學的方法從事簡帛學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4.研究陣容的擴大
簡帛學的成熟還表現在簡帛研究隊伍在不斷的壯大。過去,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以前,研究簡帛的學者屈指可數。當前,簡帛學研究的隊伍空前的高漲,已不再是以前的古文字學、考古學及先秦史等少數研究者孤軍奮戰(zhàn)的局面了,而包括歷史地理、學術史、思想史、哲學史、法制史、文化史、經濟史、科技史等學科的聯合攻關作業(yè),甚至文書史、會計史、審計史、體育史、獸醫(yī)史等不同學科、不同知識背景的學者也都參與其中,真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另外,與之相應的是,很多高校和科研機構還成立了專門的簡帛研究機構,其中主要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等,都為簡帛學研究培養(yǎng)了大量的專門人才。近聞湖北省荊州博物館亦在籌建“簡帛研究中心”,相信憑借地利優(yōu)勢,一定會有較好的前景。有的還主辦了專門的刊物,較早的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的《簡帛研究》、《簡帛研究譯叢》、《新出簡帛研究叢書》,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簡牘學研究》,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簡牘學報》、國際簡牘學會的《國際簡牘學會會刊》、中華簡牘學會的《中華簡牘學會通報》等。近年又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的《簡帛》、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出土文獻》等陸續(xù)問世,成為學者發(fā)表見解的重要園地。
而且,簡帛研究也不局限于國內。在日本、韓國、歐美等國家都有不少專門從事簡帛研究的學者,如日本的森鹿三、池田知久、美國的夏含夷等。有的還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如日本的木簡學會、中國出土資料研究會、中國出土資料學會,韓國的木簡學會等,從事簡帛學的研究與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有的還出版了專門的刊物,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日本的《木簡研究》、《中國出土資料研究》、韓國的《木簡與文字》等。
自簡帛學產生以來,誕生了不少這方面的專家與學者,老一輩的如王國維、商承祚、陳夢家、陳直、林劍鳴、高敏、朱德熙、李學勤、裘錫圭、勞干、陳槃、馬先醒、饒宗頤、森鹿三、大庭修、永田英正、伊藤道治、魯惟一等,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總之,對這些簡冊的整理和研究,吸引了海內外眾多學者的關注和參與,在中國古代出土文獻這門學問中,開辟出一個生機勃勃、前景寬闊的新領域。[12]序言
5.保護方法的成熟與研究技術的進步
簡帛學的成熟,又體現為對簡帛資料的保護方法的不斷進步與成熟。過去,尤其是在古代,因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簡帛資料出土后,多未能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利用。據文獻記載,西晉武帝太康二年(前281年),盜墓者在今河南衛(wèi)輝魏安厘王墓發(fā)現大量竹簡,政府派當時的學者荀勖、束皙等加以整理研究(事見《晉書·束皙傳》等),此即后來聞名學界的汲冢竹書。這是早期較為典型的由政府行為支持的簡牘整理研究活動。而更多的這樣的資料,則被毀壞而致湮沒。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南方地區(qū)的楚墓出土大量的戰(zhàn)國時期的楚系簡帛資料,學者們多在思考如何有效地保護和利用好這些祖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尤其是在出土簡牘資料較多的湖北、甘肅等地,成立了專門的竹簡保護中心等機構(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荊州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前些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回大批楚簡,隨之也在上博成立了專門的簡牘保護研究機構(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實驗室)。近年,清華大學又從香港搶購回大批楚簡,亦借助該校和有關技術力量,專門斥巨資建立恒溫恒濕實驗室,并成立了專門的簡牘研究與保護機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保護與研究中心,從事竹簡的保護與研究工作,都是這方面較好的例子。這同時也說明,國家和政府對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乃至簡帛學的發(fā)展,也是極為重視的。如近年還成立了專門的簡牘博物館——長沙簡牘博物館,也是這方面的極好例證。
同時,研究的技術手段也在不斷的進步,如簡帛上因殘損不清而難以辨識文字,可以借助于紅外線閱讀器來配合釋讀。目前,國內已有多家機構擁有這樣的設備。
簡帛資料因其自身的特點,蘊含的內容豐富而廣泛,因而其整理研究工作亦需要眾多學科門類的學者聯合作業(yè)才能攻關。目前而言,簡帛學與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古文書學、歷史學等關系最為密切。除少數簡帛資料系非正式考古發(fā)掘出土外,其他多系考古發(fā)掘所獲,因而首先需要運用考古學的方法加以整理研究。其次,對于簡帛文字的釋讀與深入研究,又具體牽涉到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古文書學及歷史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因而需要具有上述多種背景知識的學者,或不同學科的學者的參與。另外,簡帛資料又涉及到諸如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及文化、軍事、名物、禮俗、法律、哲學、思想、書法、文學、藝術、學術史、科技史等不同方面的內容,因而亦需要相關學科的學者共同努力??傊?,簡帛研究需要綜合運用考古學、語言文字學、古文獻學、歷史學、禮學及文書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的方法才能共襄其事。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 70年代以來發(fā)現的各批資料,如銀雀山漢簡、馬王堆漢墓帛書、睡虎地秦簡、居延漢簡等,皆是在國家文物局組織下,由各方面學者組成整理小組,負責整理、釋讀工作,效果非常良好。
過去,因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從事簡帛保護、整理研究的學者較少,主要是古文字學者、考古學者在作這方面的工作。如今,隨著材料的不斷豐富和簡帛學研究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學者投身到這項工作中來。不但在保護整理過程中有大量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參與,其后續(xù)研究工作也吸引了大量不同學科的學者。近年,從事簡帛研究的學者除古文字、出土文獻、考古學及歷史學等多方面的學者外,還有各專門領域和不同知識背景的學者參與其中,就是較好的明證。事實也證明,正是由于多學科門類的學者的共同努力,才使有關問題的討論更進一步趨向深入,簡帛學也得以長足發(fā)展,這是我們所不應當忽視的。
基于以上對簡帛學發(fā)展概況的總結,作為大學階段考古、文博專業(yè)的基礎課之一的簡帛學,其教學工作自然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并能緊跟學科發(fā)展的步伐,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方案,以便能更多更好的培養(yǎng)這方面的專門人才,繼承和弘揚祖國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同時對考古學等相關專業(yè)來說,也能夠起到夯實學生的基礎和拓寬知識面的作用。具體而言,這方面的工作主要牽涉到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兩個方面。
就教師教學而言,其中最主要的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向學生傳輸知識的主要途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從近年的教學實踐來看,課堂教學最基本的是要求教師對本領域應有較好的素養(yǎng)和一定的精深研究。唯其如此,才能將時代跨度較大,內容紛繁復雜的簡帛學的最基礎、最精髓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課程中對材料有所取舍,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如何使對簡帛學僅有一知半解的學生,在短短一學期的課程中,能掌握其綱要;對目前學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能得其要領。這是教師首先應當考慮的問題。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對此問題曾作過深入思考,并吸收了甲骨學殷商史、中國青銅器等課程的教學經驗,以及學生的反饋意見,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精心安排。如在剛開始的“緒論”中,我們對相關的學術史及每一批簡帛資料的出土與整理研究情況,都進行了較為細致的介紹。因考慮到課時的和學生知識面、興趣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們對大量的原始資料又進行刪繁就簡、取其精華,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與案例進行講解。如楚簡部分,選擇資料最為豐富、研究最為深入的清華簡、上博簡、郭店簡、包山簡等作重點的授課內容;又從每一批材料中選擇最有代表性和學界目前討論最集中、最深入的幾支簡向學生介紹,以引領學生在把握基本材料的基礎上了解學術的前沿動態(tài),從而使其不但學到了知識,也起到了激發(fā)其進一步學習的興趣的作用。又考慮到因猛然間接觸大量的簡帛資料會使學生難以應付,便在每一章節(jié)之始,介紹一些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驅⒑啿陌l(fā)現、搜集和流傳,簡帛的形制與制作等易于接受的知識先行講解,而將簡帛的內容與分類、文本復原與內涵探究、以簡帛為材料的語言文字與歷史、地理學等研究等相對復雜的內容逐步展開,以收循序漸進的效果。
在講解的過程中,我們也不斷制造機會,讓學生參與進來。從基本的釋讀文字開始,到簡文的斷句、文義的理解等,都讓學生試著自己去主動學習與理解,藉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查閱資料以及善于發(fā)表見解的能力。從課后與學生的交流以及與其他課程的對比來看,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是比較好的。
簡帛學是一門較為精深的學問,對一般本科生而言,多半是一知半解。而且,毋庸諱言,還有一些學生對本課程甚至考古學等方面的知識毫無興趣,那又怎樣才能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致呢?這就要求教師至少做好兩方面的基礎工作。
一是教案準備要精要,對于基本的知識點,前文已述,要面面俱到,讓學生能全面掌握。同時,對于重要的知識點,則求細求精,使學生能把握要點。
二是在具體的講述過程中,要注意語言的表述。最基本的要求是語言要凝練、生動、活潑有趣。簡單地說,就是要詳略得當,條理性強、概括性高。但有時卻又要根據實際情況,反其道而行之,即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問題復雜化。同時,教師的肢體語言也很重要,有時看似一個簡單的手勢動作,在適當的時候,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熱情,還有必要在教案的PPT中盡量多安排一些實物與背景圖片,在講解過程中針對某一項資料的有關背景知識、相關學界軼聞趣事等向學生介紹,同時會也起到擴大其視野的作用。
教學活動不是教師一人演獨角戲,學生的參與也很重要。學生對課程的參與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學效果好壞的標志之一。
現在的大學課堂已然不同于之前的中學階段了,由于學生接觸的事物更加繁雜,以及大學里各種各樣活動的舉行,使得他們對于課堂學習的排斥性增強。再加上考古、文博專業(yè)的課程與社會現實隔膜,深奧復雜,更使學生對于古典知識望而卻步,以至于課堂教學的收獲不盡如人意。
就簡帛學這門課程而言,因一些主、客觀的因素,對于一些學生來說,似乎是高不可攀,認為其涉及的文字古奧,又難以接觸第一手材料,所以對其也難免會產生畏懼心理,逐漸失去了深入學習的興趣。這就需要我們去積極思考,怎樣才能更好地激起其這方面的興趣,引導學生充分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
為此,我們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課后考察等活動。對于一些平時比較低調、不愛交流的學生,我們甚至采取主動提問等方式,積極引導其多參與、交流。通過對該課程和其他課程的課后反思,以及征詢學生意見等途徑,我們發(fā)現,學生的參與程度高低,實際上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而最主要的有:
第一,學生對這門課是否有興趣,這是最關鍵的。前面我們說過,簡帛學是一門專門、精深的學問。學生對其真正有興趣的較少,以后想立志從事此項研究者則更少。有些學生選課主要是看該門課程是否有用,還有些是為了應付選課任務,甚至有的單純就是為了學分,或因為該門授課教師易說話,學分好掙而選修此課程的。因此,面對這多元復雜的心態(tài)的學生,教師如何能夠抓住學生的心思,積極加以引導,而使其對本課程有興趣或有部分興趣,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積極思考、對比其他課程等方式,我們發(fā)現,學生的興趣濃淡,實際上與教師對本門課程的把握、駕馭以及講解的方式都有很大關系。如果教師對課程的知識很熟悉,教案準備充分、認真,課堂教學娓娓道來,生動、活潑而有趣,學生不但能學習到知識,還能感覺到是一種享受,即使是開始沒有任何興趣的學生,也會因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而產生一定的興趣;而有興趣者,其激情則會被點燃。
第二,學生是否覺得自己就是這門課的主人。我們知道,因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現在的大學教學,很多還如同中學課堂,多是填鴨式教學,教師在被動的教,學生在被動的學,雙方都很無奈、甚至很痛苦,從而也就無從得到教、學的樂趣,教學相長更是侈談。因此,根據我們的教學實踐,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明白自己才是這門課程的主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這就涉及到下面我們將要談到的問題。
第三,學生是否有參與的心理負擔。很多學生都被中學的填鴨式教學熏陶慣了,因此,在他們看來,學生的任務就是在老師的安排下,好好學習,積極圓滿的安排老師布置的任務,這就是好學生。在大學階段,老師一定要幫助學生徹底改變這種思維方式。那又應如何去做才能改變這種積習已久、廣泛存在的陳舊思維呢?
我們認為,首先,教師應當讓學生樹立起這樣一種理念,即學生與老師是平等的,所謂教學不單單是老師的教,或學生的學,是二者在平等、融洽、和諧的氣氛中的一種互相探討與進步。其次,學生應不囿于教師的權威與成說,而要積極思考,敢于對老師的說法提出質疑,共同切磋。
因此,在課堂上我們反復給大家強調,首先,我們是平等的。若對課程或老師所講的知識點有什么意見或看法,歡迎隨時主動提出來,以及時溝通解決。而不要怕老師會覺得沒面子,怪罪于你,或其他同學對你有看法。其次,我們是民主的。對于一些學術觀點、尤其是學界前沿問題,歡迎你們積極參與討論,哪怕不成熟、不正確,以共同切磋,共同促進。若是你覺得老師講得不全面、不準確或者不對,可隨時加以糾正,而不必顧忌。相反,我還得感謝你,否則,我還有可能在下一次的課堂上再重復類似的錯誤。
總之,只有讓學生覺得自己和老師之間沒有任何的人為的差距感和障礙感,覺得自己是這門課程的主人,從而努力去想如何才能積極與教師做好配合,真正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才有可能真正對簡帛學這樣專門的學問產生興趣,才有可能把這門課程學習好。
以上我們主要談的是課堂教學。但若想學好一門課程,僅僅依靠短暫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再者,課堂還受時間、地點、設備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因此,在課堂教學之外,同樣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以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以搞好簡帛學的教學工作。就近年我們的教學實踐來看,主要有下述幾種情況值得重視。
考古學、博物館學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簡帛學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只是一味的紙上談兵,而沒有任何的觀摩實物與親身體驗的經歷,要想做好簡帛學的教學工作,是絕不可能的事情。同時,從與歷屆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也了解到,多數學生都期盼能有機會去考察考古工地,參觀出土簡帛實物。
基于此,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在課堂教學進行到某一階段時,我們都努力安排至少一到兩次組織學生到遺址、博物館參觀考察的機會,以增強其感性認識,使其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這樣才會收到從無字處讀書之效。
如2011年上半年,我們便組織學生去安陽殷墟遺址及中國文字博物館等地參觀學習,回來后大家反映特別好。通過這次參觀,很多同學的學習興趣比以前都明顯增強了。待條件成熟時,我們還準備組織學生到湖南長沙、湖北荊州等簡帛資料出土較多的地方去實地參觀考察。
前文已述,簡帛學發(fā)展到現在,已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學問。作為基礎課的學習和專門人才培養(yǎng)的第一階段,我們積極應當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意識,同時還要努力做好相關的配套實踐工作。其中較為重要的是科技手段的運用。
簡帛研究過程中通常有一項很重要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就是對圖片進行優(yōu)化處理,這就要對計算機技術及相關制圖軟件能熟練把握。
近年,我院在教育部支持下,建立了文物數字化實驗室,這為我們的簡帛學教學工作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目前,計算器設備及網絡條件已不是問題。大量信息和有關技術方面的信息也可以通過網絡去了解、學習,教師做好相關引導工作即可。
另外,我們還可以利用網絡視頻教學,通過網絡請專家在線為學生講學。
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其有關設施和設備,在教學過程中對比如簡帛出土、保護、整理等環(huán)節(jié)在書本上很難獲得感性認識,而在博物館等地方也不能感覺到的內容,進行計算器現場模擬實驗等,以配合課堂教學與參觀考察,多方位的共同做好教學工作。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計算機仿真制作簡帛的過程,利用簡帛制作一些藝術圖片、動畫等,利用簡帛文字制作出更多的書法藝術字體,從而加強簡帛教學的趣味與魅力。
當前,簡帛學等專業(yè)學術網站十分流行,其中人氣較旺的如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的簡帛網①網址:http://www.bsm.org.cn/。、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②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站③網址: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index.html。、清華大學簡帛研究(Confucius2000)④網址: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anmu2/jianbo.htm。、日本“戰(zhàn)國楚簡研究會”⑤網址:http://www.let.osaka-u.ac.jp/chutetsu/sokankenkyuk。、“中國出土文獻研究會”⑥網址:http://www.shutudo.org/。等。這些網站為簡帛研究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我們都可用來輔助于簡帛學的教學。
前已述及,簡帛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性學科。故而在教學上,也應當積極引導學生開闊視野,注意其他各相關學科的研究內容與方法。此外,還應鼓勵他們積極與其他學科的學者多加交流。
同時,也可以聘請國內外著名簡帛學研究者來校講學,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古人云,“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币虼?,為了配合教學工作,還必須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使其能較多的與校外專家交流。因為任何一個教師,其個人的學識和眼界都是有限的,要想讓學生學好這樣一門專業(yè)的知識,最好是能聘請國內外著名簡帛學者來校講學,讓學生接觸更多的外界學術信息,以擴大知識面和視野。同時,這也有利于我們與兄弟單位的互相學習與交流。
目前,我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專業(yè)師資力量雄厚。教師多畢業(yè)于吉林大學、北京大學、安徽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古文字、出土文獻研究的重鎮(zhèn);有些教師與國內外著名的簡帛研究學者都有聯系與往來;與在簡帛資料發(fā)掘一線工作的田野考古工作者也都有很密切的關系,完全有條件來做好這一工作,以配合做好簡帛學的教學工作。
另外,鑒于當前簡帛學研究的盛況,國內外有關簡帛學的學術會議時有舉行,我院開始研究型學院建設等情況,我們也可以適當地選派學生代表參加一些簡帛學會議,給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親身體驗學術前沿的機會。
[1]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fā)見之學問[M]//王國維論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駢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沈頌金.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4]謝桂華,沈頌金,鄔文玲.二十世紀簡帛的發(fā)現與研究[J].歷史研究,2003(6).
[5]陳夢家.漢簡綴述[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高敏.簡牘研究入門[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7]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M].北京:三聯書店,2004.
[8]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4.
[9]李均明,劉軍.簡牘文書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10]汪桂海.漢代官文書制度[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11]李學勤.簡帛研究:第1輯[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12]陳偉.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