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強
(城固縣水磨中學 陜西 漢中 723200)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1]的歷次版本中都對牛頓第二定律驗證性實驗進行了詳盡的定性探究,并給出了一個案例.在此,筆者將該實驗進行了改進設計,可以定性并且定量研究牛頓第二定律F=ma的關系,也略有新意,期望能夠得到同行的批評指正.
知識儲備:三角函數(shù),力的分解與合成,滑動摩擦力,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實驗求解方法.
圖1 木塊及測力計
圖2 實驗裝置主要部分
實驗裝置:可改變質(zhì)量的木塊,方便讀數(shù)的條形彈簧測力計,如圖1(或圓筒型彈簧測力計、電子測力計).帶標尺和底端滑輪的可調(diào)角度的斜面,可調(diào)速小馬達,馬達固定支架,細棉線若干,馬達及控制電路如圖2.打點記時器或頻閃照相設備,托盤天平(未畫出).
實驗設計原理:將木塊、測力計用細線按如圖2裝置連好.細線一端按轉(zhuǎn)動方向緊密纏繞于調(diào)速馬達轉(zhuǎn)軸上,并將馬達及控制電路連接好.根據(jù)實驗物體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表1)及公式μ=tanθ,確定角θ并調(diào)節(jié)好斜面的傾角θ,可保證馬達轉(zhuǎn)動時通過細線提供的是一個恒力F(恒力見證明).力F的大小由馬達轉(zhuǎn)速決定,由彈簧測力計直接讀出.由運動學公式
可知,在打點計時器或頻閃照相的時間相等的情況下,s正比于a.由
可知,只要利用紙帶或頻閃照片測出s就可準確求得加速度a.在不需要準確求得加速度的情況下,測量出路程s,就可以大致知道加速度的比值.木塊及載重的質(zhì)量m可以由托盤天平稱量得出.可以由控制變量的方法,方便地控制F,m,a這3個物理量中的任意一個,從而更直觀地、更能用詳實的數(shù)據(jù)證明牛頓第二定律F=ma的關系成立.
表1 幾種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
實驗擴展:裝置不變,改變定滑輪位置,使其位于斜面頂端.把木塊放于斜面底端,彈簧測力計從上端拉動木塊使其從底端向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受力情況的證明見恒力證明.
實驗的對比結果:改進實驗與人教版案例實驗的比較結果見表2.可解決加速度測量和提供恒定拉力測量的問題,不但可定性、定量的測量出相關的物理量,而且實驗的重復性和可操作性明顯增強.符合學生借助于前面所學知識解決未知新問題的認知規(guī)律,利于從探究實驗的模式學習和理解牛頓第二定律F=ma的關系,更能很好的和初中物理銜接過渡.
表2 改進實驗與人教版實驗的對比結果
斜面上木塊受恒力的證明.
圖3
(1)木塊位于斜面頂端,定滑輪位于斜面底端.彈簧測力計從下端拉動木塊使其從頂端向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受力情況如圖3.此時,木塊受4個力作用,其中可將G分解成兩個力,即平行于斜面方向的G1和垂直于斜面方向的G2,并且有G1=Gsinθ和G2=Gcosθ.應有
垂直斜面方向
平行斜面方向
可見,當外力F拉為恒力時,合力F合取決于sinθμcosθ的值.當令sinθ-μcosθ=0時,合外力只與F拉有關,與重力無關.此時,應有μ=tanθ.而θ值由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決定.
圖4
(2)木塊位于斜面底端,彈簧測力計向上端拉動木塊使其從底端向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受力情況如圖4.此時,木塊仍受4個力作用,其中,可將G分解成兩個力,即平行斜面方向的G1和垂直斜面方向的G2,并且有G1=Gsinθ,G2=Gcosθ.應有垂直斜面方向
平行斜面方向
可見,當外力F拉為恒力時,F(xiàn)合的大小取決于F拉-G(sinθ+μcosθ)的值.此時sinθ+μcosθ≠0,也就是說,當斜面傾角為θ時,斜面上的木塊受到的恒定外力與F拉及G(sinθ+μcosθ)的值有關.可采用斜面頂端用細繩通過定滑輪配重牽引的辦法實現(xiàn)只有恒定拉力F拉作用,此時修正為
即可.即配重F配和物重G滿足關系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1~77
2 續(xù)佩君,等.國外中學實驗·物理(第一版).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