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安,楊 潔,鄭海金,汪邦穩(wěn),肖勝生,莫明浩,宋月君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29)
贛南(贛州市簡稱)地處江西省南部贛江源頭的章、貢兩江匯合處,是長江流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境內地貌以丘陵、崗地為主,兼有平原、山地,地勢東南部和西北部高、中間低,呈馬鞍型,以贛州市區(qū)為中心向南北呈階梯形延伸。
贛南屬水力侵蝕區(qū),按侵蝕方式可分為面狀侵蝕、溝狀侵蝕、崩崗侵蝕以及由采礦、采石、取土、修路、開發(fā)區(qū)建設、水利電力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起的工程侵蝕。2001年江西省第三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結果顯示:贛南土地總面積39415.0 km2,有水土流失面積8663.4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22%,其中:輕度侵蝕面積 3106.0 km2、中度 2608.5 km2、強烈 1854.3 km2、極強烈 746.6 km2、劇烈 348.0 km2,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7.9%、6.6%、4.7%、1.9%和 0.9%,分別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35.9%、30.1% 、21.4%、8.6% 和 4%。贛南水土流失以強烈、中度、輕度流失為主,三者的流失面積占流失總面積的87.4%,極強烈以上的流失面積僅占流失總面積的12.6%。
分析遙感調查資料可知,贛南各縣(區(qū)、市)中水土流失面積從大到小依次為寧都、贛縣、于都、興國、南康、信豐、瑞金、會昌、石城、上猶、尋烏、龍南、定南、崇義、大余、安遠、全南、章貢,其中寧都、贛縣、于都、興國、南康、信豐6縣(市)水土流失面積較大,都在600 km2以上,安遠、全南、章貢水土流失面積較小,都在200 km2以下。寧都、贛縣、于都、興國水土流失面積占贛南水土流失總面積的比例分別為 11.3%、10.2%、9.7%和8.8%,4縣水土流失面積占贛南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0%,因此贛南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這4個縣。
贛南地質發(fā)育較為完整,其中以花崗巖為代表的巖漿巖分布最廣,約占總面積的40%,紅砂巖、紫色頁巖等沉積巖也分布較廣。贛南水土流失分布面積最廣、流失最嚴重的為在花崗巖母質上發(fā)育的土壤,紅砂巖、紫色頁巖發(fā)育的土壤次之,石灰?guī)r、第四紀紅壤區(qū)水土流失較輕[1-2]。由表1看出贛南土壤侵蝕嚴重,由水蝕造成的地表破碎度大,且不同巖性土壤侵蝕形成的溝壑密度差異顯著[3]。
表1 不同巖性地表切割程度對比
贛南花崗巖發(fā)育土壤的侵蝕具有以下特點:①風化殼疏松深厚,土壤流失物質豐富。據(jù)分析,花崗巖巖體的主要造巖礦物含量為:長石 57.1%~65%,石英 27.1%~31.4%[4]。長石、石英膨脹系數(shù)較大,在晝夜溫差變化作用下易分化,在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風化劇烈,常形成20~30 m的風化殼。同時,花崗巖風化殼不穩(wěn)定礦物含量較高,黏粒含量較少,因此其結構松散,流失物質較其他巖類豐富,且流失物質的抗蝕能力又比其他巖類差,一旦表土發(fā)生強烈侵蝕,年土壤流失厚度達1~1.3 cm,侵蝕模數(shù)高達1.35萬t/(km2·a)。②崩崗發(fā)育,侵蝕嚴重。花崗巖多交錯節(jié)理,節(jié)理或斷裂集中之處造成熱力風化和地下水活動的加強及土體抗剪力減弱,既為強烈的風化作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又是產生土體裂隙、導致沖溝并造成崩塌崖壁的根源[5]。紅色砂巖、紫色頁巖在贛南的南康、寧都等地均有大量分布,其礦物成分以石英為主,多為泥沙質或鈣質、鐵質膠結,多數(shù)膠結物松軟,加上巖石吸熱能力較強,巖石極易風化。據(jù)興國縣長崗46個點的觀測,在發(fā)生強烈以上侵蝕時,切溝侵蝕模數(shù)高達 2.52 萬 t/(km2·a)[6]。
贛南是我國崩崗侵蝕最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崩崗侵蝕分布較廣,贛縣、南康、于都、興國、寧都、信豐都有較大面積的分布,全區(qū)崩崗面積達14168.6 hm2,占江西省崩崗面積的68.53%。贛縣崩崗較集中,2005年贛縣的崩崗調查結果表明:全縣24個鄉(xiāng)鎮(zhèn)中有17個鄉(xiāng)鎮(zhèn)存在崩崗侵蝕,共有崩崗4138個(處),面積1808.3 hm2,平均每處崩崗面積達4370 m2。南塘—田村—白鷺崩崗群連片面積達25 km2以上,崩崗密度大、溝谷深,地面支離破碎,溝谷面積占總面積的30%~70%,崩崗懸壁可達5~50 m。崩崗侵蝕量大,每個崩崗崩塌的泥土一般有幾百至數(shù)千立方米,危害巨大,崩崗侵蝕區(qū)年土壤流失量3.0萬~5.0萬t/km2,年流失土層厚度1 cm左右,造成山地土壤日益貧瘠。據(jù)南康龍回部分崩崗溝頭的測定結果,崩崗溯源侵蝕速度平均為0.8~1.5 m/a,最快可超過 6.0 m/a[7]。
贛南地區(qū)分布有大量的人工林地,樹種主要有臍橙、柑橘、柚子、油茶、馬尾松等。臍橙、柑橘、柚子、油茶等經(jīng)濟林種植面積大且主要分布在山丘區(qū),在>15°的陡坡地上臍橙、油茶等經(jīng)濟林隨處可見,這些經(jīng)濟林成為贛南農業(yè)經(jīng)濟增長的支柱,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但是,發(fā)展這些經(jīng)濟林缺乏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造林中實行全墾全復整地造林,林相單一,林下地面裸露,加上有些經(jīng)濟林每年要松土除草,因此林下植被完全被破壞,成為山區(qū)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出現(xiàn)“遠看綠油油,近看水土流”的景象。20世紀80年代以來,贛南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森林覆蓋率提高,如興國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0%[8],但馬尾松純林約占77%,沒有形成喬灌草相配套的水土保持立體植被,難以形成多種生物群落的穩(wěn)定生態(tài)系統(tǒng),加上林下土壤環(huán)境惡劣、枯枝落葉層薄,汛期暴雨頻繁,每遇暴雨林下沖溝密布,水土流失嚴重。
贛南地處亞熱帶丘陵山區(qū)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年均降水量1586.9mm,年均徑流深823.4 mm,降水豐沛但時空分布不均,東部和南部邊緣山區(qū)降水偏多,中部和北部丘陵盆地偏少,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該期間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其中6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7.2%。暴雨多、強度大,年24 h降雨量>50 mm的暴雨次數(shù)達2.93次,占全年暴雨量的55%。這種降水集中、強度大的特征,致使土壤極易遭受雨滴擊濺和徑流沖刷。
贛南地貌以丘陵、崗地為主,兼有平原、山地,整個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四周高山環(huán)繞,中部丘陵起伏,小盆地散布,河流匯聚。按地貌來分,丘陵區(qū)面積占贛南土地總面積的61%,盆地、平原占17%,山地占22%。從表2可以看出,贛南>10°的坡地占土地總面積的57.4%,>15°的陡坡地占土地總面積的39.6%,>25°的坡地占土地總面積的9.4%。這種地形破碎、坡度大、高低懸殊、起伏顯著的地貌特點,為侵蝕的發(fā)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表2 贛南不同坡度級土地所占比例
贛南成土母質以花崗巖為主,第三紀紅砂巖、紫色頁巖等沉積巖類也有廣泛分布?;◢弾r礦物成分以長石為主,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容易風化,常常形成深厚的松散狀風化殼;紅砂巖、紫色頁巖膠結物以鐵、鈣、鎂質為主,性質松脆,紫色土色深易吸收太陽光熱,熱脹冷縮作用頻繁,物理風化強烈,風化成砂礫含量較多的土壤。由花崗巖、紫色頁巖等母巖風化發(fā)育而成的紅土,土層中夾有大量石英砂和礫石,質地粗糙。張平倉等[9]的研究結果表明,紫色土、砂質紅壤抗沖性弱,崩解速率較快。梁音等[10]的研究表明,紅壤和紫色土都是可蝕性較高的土壤。因此,贛南山丘區(qū)的母質和土壤容易崩解、抗蝕性弱、可蝕性高等因素導致土壤容易遭受雨滴擊濺和徑流沖刷侵蝕。
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贛南開始植樹綠化,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74.02%,但植被覆蓋質量較低。贛南生態(tài)林樹種以馬尾松為主,樹種單一,同時馬尾松會加劇土壤的酸化,導致其他植物難于存活,林下植被缺乏、水土流失嚴重;贛南林地中經(jīng)果林所占比例高,每年經(jīng)果林種植面積大,《江西省統(tǒng)計年鑒》顯示,贛南1997年經(jīng)果林種植面積為890 hm2,2003年為7237 hm2,幾乎每年都開墾數(shù)千公頃的經(jīng)果林。由于經(jīng)果林下除草、翻耕和大量使用除草劑,造成地表植被覆蓋度低甚至完全裸露,導致水土流失加劇。
1982年,贛南人口達到634.8萬人,比新中國建立初期增加1倍,其中農業(yè)人口561.5萬人,占總人口的88.4%;2008年,區(qū)內人口達到836.7萬人。人口的激增,對農業(yè)資源的消耗勢必增加,人為活動勢必加大,必然導致水土流失加劇。
此外,贛南是一個礦產資源較富集的地方,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之稱,鎢的開采有90多年的歷史,開挖稀土也有10多年時間,大小礦點遍布贛南山區(qū)。以鎢礦開采為主的大余縣井礦面積高達2841.31 hm2,興國、贛縣、崇義縣也都在200 hm2以上,2000—2005年井礦棄渣量達6005.5萬m3;以稀土礦開采為主的定南縣露天礦占地面積高達2578.95 hm2,信豐和龍南縣也都在1000 hm2以上,露天礦棄渣量達9596.69萬m3。這些人類活動嚴重破壞了地表植被,加劇了區(qū)域水土流失。
(1)因地制宜,分片治理。根據(jù)水土流失嚴重情況對贛南進行分片分區(qū)治理。首先重點治理水土流失嚴重地區(qū),如崩崗地區(qū)、稀土礦等礦山開發(fā)地區(qū)、地質災害易發(fā)地區(qū),再治理水土流失相對較輕的地區(qū)。贛南有花崗巖、紅砂巖、紫色頁巖等母質發(fā)育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其抗蝕性差異很大,不同的土壤類型其土地利用也有差異,應根據(jù)不同的土壤類型并結合當?shù)刂饕r產品生產進行不同的治理開發(fā)。根據(jù)不同坡度級別分片治理坡耕地:5°以下的平地和緩坡地以橫坡壟作、橫坡耕作等耕作措施為主進行整治;5°~15°的坡耕地以修筑梯田為主、植物籬為輔進行整治;15°~25°的坡耕地以能形成生物梯田的植物籬措施為主進行整治;25°以上坡耕地必須退耕還林。
(2)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將流域水土資源開發(fā)利用與水土保持相結合,統(tǒng)籌規(guī)劃,特別是區(qū)內的經(jīng)果林開發(fā)要配置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建立高效的農林生產體系。水土保持治理中要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有機結合,做到互相配套、互相協(xié)調,治坡與治溝相結合。
[1]陳法揚,胡加林.贛南水土保持考察報告[J].江西水專學報,1985(1):30-37.
[2]肖榮詁.江西省水土流失現(xiàn)狀及其防治對策[J].水土保持通報,1994,14(3):39 -43.
[3]王漢存,桑燕珠.江西省的水土流失和自然影響因素分析[J].江西水利科技,1987(3):12 -17.
[4]陳詩禮.江西省地質環(huán)境與水土流失的關系淺議[J].水土保持學報,1990,4(2):49 -53.
[5]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中國自然地理(地貌)[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152-160.
[6]謝永生.長江中游洞庭湖、鄱陽湖流域水土流失特點與防治對策[J].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報,1999,5(1):8 -12.
[7]趙健.江西省崩崗侵蝕與形成條件[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06(5):16-17.
[8]趙其國.閩西南及贛南地區(qū)水土流失治理問題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2006(8):1-3.
[9]張平倉,楊勤科,夏艷華.長江中上游地區(qū)土壤侵蝕機制及過程試驗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2,11(4):377-382.
[10]梁音,史學正.長江以南東部丘陵山區(qū)土壤可蝕性K值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1999,6(2):47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