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何流
王進喜
50年代:
執(zhí)著信仰的奉獻精神
標志偶像:保爾·柯察金、王進喜
保爾·柯察金“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終的時候,他就可以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jīng)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全人類的解放而斗爭?!边@段名言大概是被中國人抄寫最多的座右銘。
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自1942年被介紹到中國后,從1952年至1995年的44年間,共印刷出版57次,發(fā)行250多萬冊。根據(jù)小說改編的電影在中國上映時也像小說一樣轟動一時。保爾也成為當時最受追捧的偶像人物。
60年代:
英雄輩出的激情歲月
標志偶像:雷鋒
雷鋒
毛澤東在1963年3月5日親筆題詞,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從此,雷鋒成為整整幾代人的學習榜樣。直到今天,每年的3月都是“學雷鋒月”。在后來的宣傳教育中,雷鋒精神被簡化為一種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的代表性符號,學習雷鋒也就是意味著“做好事”。實際上雷鋒在當時的含義并不止這些,愛憎分明、立場堅定、公而忘私、艱苦樸素,都是當時最受稱贊的道德品質。
70年代:
變革呼喚的精神解放
標志偶像:陳景潤
陳景潤
20世紀70年代是經(jīng)過“文革”浩劫后百廢待興的年代,對于知識的渴求和民族振興的熱情,使陳景潤成為“向科學進軍”的一代青年的精神標桿。陳景潤的論文《大偶數(shù)表為一個素數(shù)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shù)的乘積之和》,即后來眾所周知的歌德巴赫猜想中的(1+2)發(fā)表后,立即得到國際數(shù)學界的廣泛關注和贊譽。1978年,《人民文學》第一期發(fā)表著名作家徐遲寫的報告文學《歌德巴赫猜想》,陳景潤從此成為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學春天”里全國人民崇拜的偶像。
時代造就偶像,偶像映照一個時代。近50年來中國人的精神偶像,從雷鋒、保爾·柯察金、張海迪,走到了姚明、周杰倫,再到今天,似乎沒人能說出一個所有人都認同的偶像來。偶像從單一到多元,印證著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偶像從符號走向親民,也是大眾自我認知進化的體現(xiàn)。
80年代:
進取向上的社會風氣
標志偶像:張海迪、郎平
張海迪
張海迪五歲起高位截癱,但幾十年來,她學醫(yī)救人、寫小說、畫油畫、拍電視、唱歌、讀碩士,現(xiàn)在是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殘聯(lián)主席。更重要的,她在逆境中戰(zhàn)勝自我的精神是當時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的寫照。
郎平
“女排精神”符合那個年代用體育凝聚民族精神、走向世界的需要,女排的拼搏精神激蕩了整整一代人的靈魂。中國女排創(chuàng)下世界排球史上第一個“五連冠”,女排的比賽也是當時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jié)目之一。
90年代:
物質豐富下的精神需求
標志偶像:李素麗、聶衛(wèi)平、崔健
李素麗
北京市一名普通的公共汽車售票員,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口號。1999年,公交李素麗服務熱線開通,37歲的李素麗任負責人。李素麗代表著90年代在物質逐漸豐富的條件下社會大眾對于真誠服務的需求。
崔健
被譽為“中國搖滾第一人”、“搖滾教父”的崔健,用歌曲表達了一種追求獨立與反叛的時代聲音,開啟了一代中國人的搖滾夢想和獨立心智。
郭明義
21世紀:
多元文化下的多元偶像
標志偶像:郭明義、任長霞、楊善洲、周杰倫、許三多、姚明、喬布斯……
郭明義
鞍鋼礦業(yè)公司一名普通的礦山公路管理員。15年中,累計獻工1.5萬多小時,相當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1990年以來,堅持20年無償獻血,累計獻血6萬多毫升,相當于自身總血量的10倍;1994年以來,為身邊工友、特困學生和災區(qū)群眾捐款12萬多元,先后資助了180多名特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