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李雨源
蘇州城內(nèi)鐵瓶巷名為“過云樓”的寂靜宅院內(nèi),是地下管線管理所、三輪車管理公司和風(fēng)光旅行社的辦公地點,只有一塊斑駁的“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匾隱隱擱置在屋檐下,暗示著它曾有的歷史。2012年6月4日晚,北京匡時2012春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上,170余種過云樓古籍拍出了1.88億的落槌價迎來新主人。
1873年,時任浙江寧紹道臺的顧文彬看中了尚書巷的一處廢墟,把過云樓蓋了起來。1875年,顧文彬辭官回鄉(xiāng),一心搜羅名畫珍藏?!疤教靽边\動之后,不少私家藏品流散開來,顧文彬大量買進,大大豐富了過云樓的收藏。
1872年,顧文彬囑咐兒子顧承花重金買下了唐代書法家遂良摹寫的《蘭亭集序》。他還頗為得意地說,《釋智永真草千文》和《褚摹蘭亭序》同時在手,便是當(dāng)之無愧的江南第一收藏家了。
十余年后,顧文彬?qū)⑦^云樓傳給了孫輩的顧麟士,過云樓也迎來了鼎盛時代。
清末時局動蕩,當(dāng)時著名藏書家楊以增、莫友芝、潘祖蔭的藏書樓被毀,書也大量流出。顧家那時饒有資產(chǎn),顧麟士便趁機全部買下,其中就有很多宋元版本的古籍,這些書成為過云樓藏書的主要來源。
過云樓藏書常被認(rèn)為“秘不示人”。顧麟士之孫顧篤璜否定了這樣的說法,過云樓也允許外人登樓看書,只是因為古籍珍貴而易受損,所以看書“首要一條是要有學(xué)問”。
顧家礙于情面也接待一些附庸風(fēng)雅的達官貴人,只不過備有一套專門的書畫聊以應(yīng)付。還有一些人,雖然有學(xué)問有名聲,但顧家也是“恕不接待”的。康有為曾想來拜訪登樓,被顧麟士婉言回絕,因為他“有文人的清高,不想與政治沾邊”。
實際上,過云樓藏書并不以數(shù)量多取勝,而是以宋元版本見長,收藏界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之說。而過云樓的宋元版本,也就是現(xiàn)在的“國家一級文物”,有50種之多。
從清末到“文革”結(jié)束,眾多的藏書樓也就是在此期間一夜傾覆不復(fù)存在,過云樓的大批舊藏珍品相對完整地流傳到現(xiàn)在,實屬難能可貴。
顧篤璜1928年生于朱家園,那時過云樓的藏品已因為分家而跟隨顧麟士遷至醋庫巷西津別墅,后來顧麟士四子又分家,顧麟士對藏品也作了分割,銅器分給顧公可,字畫給了顧公雄和顧公柔,古籍給了顧公碩,也就是顧篤璜之父。
日軍侵華期間,顧氏朱家園住宅遭日軍搜索7天,醋庫巷西津別墅更是遭日軍15天的搜索,可謂掘地三尺,卻只找到一些三流的字畫和書籍。原來顧公雄、顧公碩等人發(fā)現(xiàn)局勢緊張,早在蘇州淪陷前,就把最精華的字畫、藏書運到上海租界,鎖進了四行儲蓄會的保險庫。
抗戰(zhàn)勝利后,過云樓藏品重返蘇州。1951年顧公雄臨終前讓家人將自己所分得的書畫捐給國家。這批書畫共有393件,分別于1951年和1959年捐給上海博物館,撐起上博半壁江山。
“文革”結(jié)束后,顧公碩家被抄物資發(fā)還,但還是有不少缺失。1992年,南京圖書館向顧家購得藏書541種、3000余冊,顧家接受了30多萬的書款,并且提出希望在圖書館內(nèi)專辟過云樓藏書室,后來不了了之。當(dāng)時因為顧氏家屬中有人不同意出讓藏書,所以還留下了一部分,就是此次拍賣會上過云樓藏書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