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oen Booij
上世紀70年代,Karmann聘請意大利設計師Giorgetto Giugiaro設計了一系列不同品牌的楔形概念車,它們最鮮明的一個共同點是全部以撲克牌花色命名
如今我們很難想象奧迪和BMW會推出相同風格、設計思路,甚至連名字都相似的原型車或概念車,但是奧迪Asso di Picche(黑桃A)和BMW Asso di Quadri(方板A)就屬于這種情況。起初,Karmann和Giugiaro一起在奧迪、BMW的幫助下開發(fā)了這兩輛車。兩車的發(fā)布時間相隔三年,Asso di Picche亮相于1973年法蘭克福車展,而Asso di Quadri在1976年。
回想當時,德國奧斯布魯克的車身制造商Karmann的大眾汽車Karmann-Ghia雙門跑車已經(jīng)進入了產(chǎn)品周期的尾聲階段。為了能繼續(xù)獲得來自大眾集團的合同,Karmann聘請了著名設計師Giorgietto Giugiaro,希望為奧迪設計一款Coupe車型。德國人對此亮了綠燈,并送來一輛嶄新的奧迪80,而意大利人的任務就是以此為基礎進行設計,誘惑奧迪將其量產(chǎn)。
于是在1973年的法蘭克福車展上,Asso di Picche亮相了。40年后的今天,我們知道這輛車的結局,但這依然無法抹殺它給人留下的光鮮記憶。與車身同色的保險使車輛前部看上去非常犀利,極短的車尾、降的很低的懸掛讓這輛車像極了一塊楔子。三角型C柱、色彩單一的巨大尾燈和極度傾斜的風擋玻璃也都達到了同樣的效果。最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側窗,斜角使它的面積變得異常巨大,Giugiaro設計了一套非常別致的裝置,讓電動車窗在下降之后可以向車內(nèi)方向移動,以便車門內(nèi)有足夠的空間能容得下這面玻璃。
面世三年之后的一個早晨,當奧迪Asso di Picche被推出室外時,它遇到了基于BMW 320的胞弟Asso di Quadri。盡管沒人能否認它們之間的驚人相似,但Giugiaro仍然堅持表示兩車的共同之處最多也就在于名字,他曾對媒體說:“Asso di Quadri的線條進行了許多軟化,并且更加符合空氣動力學?!贝_實,相比奧迪的夸張,BMW要柔和的多。楔形風格依然明顯,但最極端的線條都被放棄了,這使BMW看上去更像一輛量產(chǎn)車。
同樣的事情也發(fā)生在車內(nèi)。Asso di Picche采用了最激進的設計,奧迪80的座椅和儀表臺被徹底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極盡奢華的棕色皮革沙發(fā)和有點讓人不知所云的指示燈。方向盤后面的部分與外觀一樣極具未來主義色彩,滑動開關的阻尼很大但至今仍在正常使用。不過各種指示燈大多已經(jīng)罷工了,我們甚至不知道它是否曾經(jīng)工作過。而車門內(nèi)帶按扣的儲物袋居然可以輕易拆下來當作書包使用。相比之下Asso di Quadri的內(nèi)飾就要平淡許多,BMW的原廠儀表得到了保留,中控臺布局也未發(fā)生改變,然而極大量棕色皮革的使用還是讓它表現(xiàn)出比量產(chǎn)車強得多的豪華感。
奧迪的里程表顯示這輛車已經(jīng)行駛了18.6萬公里,但這顯然是天方夜譚。這輛原型車從未進行過遠行,不過可以肯定它確實累積了一些公里數(shù),而且其行駛里程在我們的試駕之后又增加了。Asso di Quadri的情況要糟糕得多,似乎當初組裝這輛車的工人特別漫不經(jīng)心,以至于所有儀表的連線都沒有真的接上。加之已經(jīng)在車庫里沉睡了好幾年,連啟動發(fā)動機都頗費了一番功夫,更嚴重的是剎車系統(tǒng)幾乎已經(jīng)失去作用了,只有后輪還能提供一點點制動力。
鑒于兩車都未通過過政府部門的認證,我們的試駕活動只能在私人領地內(nèi)進行。意大利人沒有對發(fā)動機蓋下的結構做任何修改,奧迪的離合器很輕,4缸發(fā)動機工作輕松,1.6升排量100馬力在當時已屬強勁。而BMW則明顯得比奧迪更大、更強勁,同時也更沉重。相對低的坐姿也使它給人感覺很接近當代汽車,盡管剎車系統(tǒng)已經(jīng)接近快要失靈了,但我還是嘗試了以60公里/小時甚至80公里/小時的速度行駛。在松軟的沙礫地面上,駕駛者很容易讓車尾產(chǎn)生滑動。
雖然兩輛概念車最終都沒有走向量產(chǎn),但Karmann并未因此失去客戶。1974年,大眾汽車在奧斯布魯克投產(chǎn)了第一代尚酷,總計產(chǎn)量達50萬輛。BMW則是在Asso di Quadri推出后不久在這里生產(chǎn)了底盤編號E24的第一代6系。至于兩車對于設計者Giugiaro的意義,用他自己的話來說:“Asso di Picche非常明顯的影響了藍旗亞Delta的設計,兩車對于表面的處理手法幾乎相同,Delta差不多就是四門版的Picche?!倍诖酥螅@位意大利人與兩家德國汽車公司的合作還包括第二代奧迪80和BMW 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