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為,郭鐵,張玲,指導 楊駿
(安徽中醫(yī)學院附屬針灸醫(yī)院,合肥 230061)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臨床的高發(fā)病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癡呆的患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的趨勢,已成為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近年來研究顯示,VD是癡呆的第 3位常見病因[2]。針刺井穴治療血管性癡呆是臨床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但目前研究各井穴之間缺少相互的療效對比。本研究將各不同井穴同時納入治療研究組別,并與針刺非經(jīng)穴組和藥物組治療同時對比,觀察治療VD的優(yōu)勢井穴,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療效差異的原因,為臨床治療VD的優(yōu)化選穴提供理論指導和依據(jù)。
本研究選取2008年7月至2010年5月間安徽中醫(yī)學院附屬針灸醫(yī)院住院部收治的44~82歲VD患者,男93例,女47例;病程3~11個月。按隨機數(shù)字表將符合納入標準的血管性癡呆患者隨機分為14組,每組10例,各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采用2000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審定,中國中醫(yī)藥學會內科分會延緩衰老委員會制訂《血管性癡呆的診斷、辨證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不符合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者;②不屬于針灸作用范圍內患者;③有影響治療穴位選取者,如指(趾)局部感染、指(趾)缺如者;④腦血管病發(fā)病之前就有癡呆的患者;⑤伴有嚴重的神經(jīng)缺損患者,如各種失語、失認等;⑥合并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⑦病情危重,難以對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確切評價者。
2.1.1 穴位定位
參照2006年新版國標定位。
2.1.2 操作方法
井穴組按不同組別給予相應針刺處理。選用0.30 mm×13 mm毫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70927)。所有井穴均用毫針針刺,操作者以押手緊捏指(趾)末節(jié)兩側,以 75%乙醇棉球局部消毒后,垂直、迅速進針,針刺深度為0.1寸,涌泉穴直接垂直進針0.3寸,針刺后均不做補瀉手法,留針30 min,留針期間每10 min行針1次;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采用0.30 mm×13 mm毫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批號 070927)。本組選取臀部進針點,消毒后垂直進針0.8寸,補瀉手法、留針、行針及療程同井穴組。
口服茴拉西坦(aniracetam)膠囊(無錫凱西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批H10950167),每次0.2 g,每日3次,連服20 d。
所有入試患者治療前后均行安全性指標檢測,包括三大常規(guī)(血、尿、大便常規(guī))、血糖、心電圖,肝、腎功能檢查,并進行以下指標觀察。
3.1.1 彩色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TCD)
TCD檢查由安徽中醫(yī)學院附屬針灸醫(yī)院B超室??漆t(yī)師操作,采用美國Medsonie Transpect TCD檢測儀,以2 MHz的脈沖多普勒探頭進行檢測,將探頭置于枕骨大孔窗及顳窗檢測窗探測雙側大腦中動脈(MCA)、雙側大腦前動脈(ACA)、雙側大腦后動脈(PCA)、雙側椎動脈(VA)和基底動脈(BA)的平均血流速度,進階深度2~3 mm,受檢查者在檢測前靜坐5~10 min,以排除運動對腦血流的影響。患者治療前后各接受TCD檢測1次,獲取檢查結果收入CRF表。
3.1.2 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
有研究[3]發(fā)現(xiàn),癡呆患者語言即刻記憶能力和短時記憶減退顯著,癡呆者的計算力和注意力的減退也普遍存在。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在入組時和療程結束時分別測定 MMSE積分值,觀察針刺治療前后積分變化;并結合癥狀改變分別判定療效。
3.1.3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ADL能全面、準確、迅速地反映被試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所以本次研究采用ADL評分來評定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包括10項指標[大便、小便、吃飯、修飾、用廁、穿衣、轉移、活動(步行)、上下樓、洗澡]。
3.1.4 觀察時間
各組治療前均根據(jù)癥狀和體征分級量化表進行MMSE、ADL評分及TCD檢測,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后再次評分,以比較各組治療效果。
采用2000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審定,中國中醫(yī)藥學會內科分會延緩衰老委員會制訂《血管性癡呆的診斷、辨證及療效判定標準》中所制定的積分量表法和國家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癥狀判定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醫(yī)學統(tǒng)計。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
3.4.1 各組臨床療效比較
本次研究計劃每組10例,共140例,療程結束后厲兌組脫落2例,少沖組、涌泉組、藥物組各脫落1例,關沖組剔除1例,實際記錄各組共134例治療后臨床療效判定。結果顯示,十二井穴組治療的顯效率均高于非經(jīng)穴組和藥物組,其中商陽組、少沖組、少澤組、至陰組、涌泉組、中沖組、大敦組的顯效率與藥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商陽組、少沖組、少澤組、至陰組、涌泉組、中沖組、大敦組各組組間比較,中沖組和少沖組較其他幾組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3.4.2 各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
十二井穴各組及藥物組與其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十二井穴各組與非經(jīng)穴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藥物組比較,商陽組、少沖組、中沖組、至陰組、大敦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各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各組臨床療效比較 (n)
表2 各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 (x ±s,分)
3.4.3 各組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
十二井穴各組及藥物組與其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非經(jīng)穴組比較,十二井穴各組結果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與藥物組比較,中沖組、少沖組、大敦組、少商組、商陽組、至陰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少沖組與中沖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各組治療前后ADL評分 (x ±s,分)
3.4.4 各組治療后每條腦血管平均流速比較
結果顯示,十二井穴各組及藥物組治療對各條腦血管平均流速改善幅度均較非經(jīng)穴組明顯;少沖組、中沖組及大敦組均有7條以上腦血管平均流速改善幅度大于藥物組,商陽組的雙側ACA、雙側MCA、LVA、RPCA和至陰組的雙側ACA、雙側MCA及雙側VA平均流速改善幅度也大于藥物組,少澤組的雙側ACA、雙側MCA、LVA和涌泉組的雙側ACA、LMCA、LVA、RPCA平均流速改善幅度明顯大于藥物組,以上各組腦血管平均流速與藥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少沖組、中沖組及大敦組組間比較,少沖組和中沖組的雙側ACA、雙側MCA、BA的平均流速改善幅度大于大敦組(P<0.05);余各組腦血管平均流速改善幅度與藥物組相比較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4。
表4 各組治療后每條腦血管平均流速比較 (x±s,cm/s)
續(xù)表4
血管性癡呆屬中醫(yī)學“呆病”范疇。古代文獻中有關呆病病證名的記載最早見于先秦時期,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首次提出癡呆是獨立性疾病;清代陳士鐸在《辨證錄》中首立“呆病門”進行專門論述。與血管性癡呆相關的臨床癥狀在多部古籍中有記載。
井穴是腧穴的重要組成部分,五腧穴之一,位于十二經(jīng)脈之氣“始生始發(fā)”的部位,臨床觀察表明井穴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療效明顯[4-7]?!鹅`樞·九針十二原》:“經(jīng)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意指井穴為諸脈氣所出之處,是十二經(jīng)脈氣血循環(huán)最初之處,是經(jīng)脈氣血的源泉?!鹅`樞·根結》中從標本根結理論而論,井穴又為十二經(jīng)之根部所在。因此,針刺井穴易于激發(fā)經(jīng)氣,調節(jié)臟腑經(jīng)絡功能,治療遠離腧穴部位的臟腑病及頭面五官病、神志病等。井穴為各條臟腑經(jīng)脈經(jīng)氣之源,“所出為井”,少沖穴為手少陰心經(jīng)井穴,位于小指內側末端,中沖穴為手厥陰心包經(jīng)的井穴,位于中指末端。癡呆之證,肝腎為之因,而心則為之治。心主神志,心為神之舍,血之主,脈之宗,起著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心的一個主要生理功能即是“心藏神”。《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氣不足,則血虛不能濡養(yǎng)腦髓,而致腦失所養(yǎng),神明失司。因為心和腦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關,故“腦”病可以從“心”論治。少沖穴為手少陰心經(jīng)井穴,中沖為手厥陰心包經(jīng)井穴,具有醒神開竅、通心絡、調氣血之功效。所以通過針刺刺激可以達到治療癡呆的目的。
血管性癡呆已被證實是由于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記憶認知及行為等腦區(qū)低灌注的腦血管疾病所致的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的綜合臨床病癥,其病變部位涉及大腦額葉、顳葉及邊緣系統(tǒng)[8],或者病灶損害了足夠容量的腦組織,導致記憶、注意、執(zhí)行功能和語言等高級認知功能的嚴重受損。其發(fā)生發(fā)展均與腦血管的血流速度有著密切的相關性。針刺改善大腦動脈的血流速度,在臨床多項研究中早已報道。陳文等[9]針刺雙側風池穴和肩中俞穴,血流速度慢的患者治療后左、右椎動脈和基底動脈平均峰流速明顯高于治療前。謝菊英等[10]針刺足厥陰經(jīng)經(jīng)穴觀察其對顱內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其結果顯示針刺足厥陰經(jīng)經(jīng)穴對偏頭痛患者顱內ACA、MCA、PCA血流動力學指標收縮峰血流速度(Vp)、平均流速(Vm)、舒張期末流速(Vd)、搏動指數(shù)(PI)均具有明顯的調節(jié)改善作用。
本次研究各條腦血管 TCD檢查結果顯示,十二井穴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各條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而十二條經(jīng)脈中,循行經(jīng)過頸項而上頭面部的經(jīng)脈有手陽明大腸經(jīng):“從缺盆上頸”;手少陰心經(jīng):“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手太陽小腸經(jīng):“從缺盆循頸,上頰”;足太陽膀胱經(jīng):“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手少陽三焦經(jīng):“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足陽明胃經(jīng)則“循發(fā)際至額顱”;足厥陰肝經(jīng)則“與督脈會于顛”,所以各條經(jīng)脈所對應的井穴,其改善腦血管平均流速的作用也較為明顯,結果中少沖組及大敦組均有 7條以上腦血管平均流速大于藥物組,其他各組也均有不同腦血管平均流速改善明顯大于藥物組,其差異性可能與各井穴所在經(jīng)脈在頸部和腦部的循行有關,針刺井穴可以激發(fā)其所在經(jīng)脈的氣血生成及運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循行路線附近的腦血管血流速度,從而改善腦部血液的供應。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每個井穴具體從哪個角度如何改善血流速度尚待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本次研究結果進一步明晰了井穴對于血管性癡呆的治療作用,在肯定井穴治療VD的特異性療效基礎上,觀察了各個井穴療效的差異性,發(fā)現(xiàn)手少陰心經(jīng)井穴少沖穴和手厥陰心包經(jīng)井穴中沖穴治療血管性癡呆療效較為優(yōu)越,該結果也為今后應用井穴對血管性癡呆的臨床治療提供了選穴依據(jù)。
[1] Miyata K, Tamai H, Uno A, et al. Congenital Portal Systemic Encephalopathy Misdiagnosed as Senile Dementia[J]. Intern Med, 2009,48(5):321-324.
[2] Ishii S, Shishido F, Miyajima M, et al. Comparis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with Vascular Dementia and non-Dementia Using Specific Voxel-Based Z Score Maps[J]. AnnNucl Med, 2009,23(1):25-31.
[3] 朱蘊光,范聚友,劉玉珍.血管性癡呆患者神經(jīng)心理學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7,10(3):64-65.
[4] 俞紅五,韓為,陳穎.針刺井穴對中風恢復期患者SIAS和ADL評分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9):9-10.
[5] 倪歡歡,胡永善,崔曉,等.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12):767-769.
[6] 周婷,楊駿.針刺相關井穴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8,3(15):123-125.
[7] 史洪潤,何峰,竇偉,等.針刺井穴對血管性癡呆患者臨床干預的療效分析[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30(7):667-669.
[8] LAI Xin-sheng, HAUNG Yong. Specific Effects of Needling Different Acupoints of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ementia[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5(1):21-26.
[9] 陳文,梁立安,胡湘,等.針刺前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腦血管功能相關指標的變化[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43):17-19.
[10] 謝菊英,賀莉萍,李志宏,等.針刺足厥陰經(jīng)經(jīng)穴治療偏頭痛及對顱內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湘南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8,10(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