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至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省考察工作。這是習近平在深圳蓮花山公園與當年參與特區(qū)建設的老同志交談。
不封路、無紅毯、更親民,這些與習近平“新南巡”緊密相關的詞匯不僅在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上引發(fā)好評,也成為公眾和外媒眼中“中國可能發(fā)生變革”的“蛛絲馬跡”。
習近平總書記的第一次地方視察選在了深圳及廣東諸地。不僅中國輿論,整個世界都在認真跟隨他的每一個動作,“新南巡”的說法也不脛而走。十八大后中共改變作風的動作十分密集,而它們對治國大策都意味著什么?習近平的廣東之旅被普遍當成了“破題之點”,尤其是他向鄧小平銅像獻花的一剎那。
外媒中有人認為“中國經(jīng)濟改革的信號已被釋放”,有人猜測“中國下一個改革舉措的腳本正在創(chuàng)作”,更多媒體則記住了習近平在深圳強調的這句話:“改革開放的決定是正確的……富國之路、富民之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開拓。”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繼續(xù)廣東南巡之旅。10日上午習近平前往惠州羅浮山視察駐地部隊,并視察了惠州仲愷高新區(qū)……對照當年鄧小平的南巡路線,習近平已基本走完深圳—珠?!樀隆虾5嚷肪€,囊括整個珠三角,預計馬上展開在廣州市的視察?!?0日,鳳凰衛(wèi)視如此報道習近平“南巡第四天”的行程,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共領導人“新南巡”的關注在這一天漸入高潮。
“中共新領導人釋放經(jīng)濟改革信號”、“中國更開放經(jīng)濟的信號”,美國《華爾街日報》等報道習近平南巡時都將重點落在此行的經(jīng)濟意義上。《華爾街日報》說,中共新領導人在深圳對一部分群眾說,黨中央做出的改革開放決定是正確的,今后仍然要走這條正確的道路,富國之路、富民之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開拓。“南巡”之后,多家媒體都注意到習近平此行與以往中共領導人到地方視察的不同:他在深圳乘坐的是一輛車窗沒有被窗簾擋住的面包車,途中只有少數(shù)幾輛警車護衛(wèi),幾乎沒有對當?shù)亟煌ㄔ斐捎绊?。這個細節(jié)被放大報道的原因是中國主要國有媒體機構對習近平此行的報道很少,但習近平坐在小客車中微笑著揮手的照片在中國微博用戶中廣泛傳開。分析人士說,習近平在上任后的頭幾周,無意間重塑中共領導層的新形象,特別是在城市年輕網(wǎng)民中的形象。
行程是外國媒體對習近平“新南巡”的另一關注點?!懊绹簟闭f,選擇深圳這一具有“改革開放排頭兵”稱號的城市作為離京視察的第一站引發(fā)外界廣泛解讀。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被譽為深圳特區(qū)的“開荒?!?。他于1978年到1980年,冒著被指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壓力,向當時的黨中央申請先走一步的尚方寶劍,請求建立經(jīng)濟特區(qū),為中國的經(jīng)濟改革“殺出一條血路”。有媒體分析說,習近平赴蓮花山公園向鄧小平銅像獻花,他的深圳之行釋放出強烈信號:他支持更開放的改革。
“習近平師鄧”,臺灣《中國時報》對習近平視察的這一判斷在境外媒體中顯得挺主流。路透社說,習近平在視察深圳、珠海兩個經(jīng)濟特區(qū)之后轉至順德、廣州,他此次的南巡路線與1992年鄧小平第二次南巡路線基本保持了一致,考察方向也相當類似。報道還說,習近平巡視期間展現(xiàn)不封路、少擾民的做派,外界普遍評價正面,稱保安措施人性化,習近平本人則被稱贊“態(tài)度親和,作風親民”?!岸砹_斯之聲”說,中共中央政治局剛剛出臺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guī)定,習近平在視察期間以身作則,他的南方視察也說明,他不會轉向保守,中國經(jīng)濟將繼續(xù)改革。
“習近平南巡的象征意義”,BBC10日以此為題說,中共新領導人視察深圳時沒有紅地毯,飯菜也簡單,但此行的意義不能被低估。世界很少知道習近平的經(jīng)濟政策,而此次南巡有可能成為了解他經(jīng)濟政策距離最近的一次“意向聲明”。文章還說,上個月,他出臺新規(guī)要求減少形式主義、禁止鋪設紅地毯和大吃大喝,這個月我們看到了他如此低調的行程,也沒有道路被封,他的車隊混在私家車流中行進,這些場景被中國民眾看在眼里,其間展現(xiàn)出的隨和、低調受到稱贊。文章還說,習的做法在官民關系層面已得到回饋,不過對于一個充滿象征符號的國度,人們更希望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
12月10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播出了習近平9日在廣州主持經(jīng)濟工作座談會的新聞,這是官方媒體對習近平此次南巡的首次報道。習近平在此次座談會上說,科學分析明年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內外部環(huán)境,既要正視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又要看到具備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既要堅定必勝信心,又要增強憂患意識,按照穩(wěn)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扎實推動我國經(jīng)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韓國《朝鮮日報》說,習近平此次視察廣東不僅在路線上與鄧小平南巡相似,報道方式也頗有鄧小平當年的風格?!度A爾街日報》則注意到中國公眾對此次習近平視察的消息很多來自于微博。有中國民眾在微博上留言說,“巧遇總書記車隊。警用摩托有閃燈無警笛。中巴未拉窗簾,透明玻璃,車速約60公里/小時。深南大道交通如常,僅見一輛清障車??磥?,風氣真變了,看來,不封路也沒什么大不了的!致敬!習總有空常來喲!”
不僅如此,路透社10日說,習近平呼吁改革的報道出現(xiàn)在中國媒體上,和互聯(lián)網(wǎng)放松限制的舉動不謀而合。中國最大的微博平臺對中國一些領導人的名字似乎取消了封鎖限制。路透社援引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建(音)的話說,“情況在悄悄發(fā)生改變,這和習近平的表態(tài)相一致,即穩(wěn)步地實現(xiàn)進步和改革”。
美國《野獸日報》稱,中國官方媒體報道量很少,這可能是因為官員們正在小心翼翼地組織習近平此行的材料,確保他的意圖不走樣地傳遞給公眾。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馬振崗說,與以往領導人出訪諱莫如深的報道風格不同,現(xiàn)在領導人的工作和行程更加透明化。十八大之后,新領導班子的特點非常明顯— —更加關注公眾關注的問題。比如出行不封路、發(fā)言務實少套話等。這些問題看似不大,但卻是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另外,我們從報紙和電視上最大的感受是,領導人在媒體上的位置改變了,把更多的輿論空間讓給了廣大人民群眾,領導人的工作內容、行程不再千篇一律報道,而是挑重點進行報道。這也是對領導人報道向務實發(fā)展的一個趨勢。
馬振崗說,隨著媒體,特別是網(wǎng)絡媒體的發(fā)展,領導人的活動也更加透明化,這種透明化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有助于政府與群眾的溝通。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zhí)行副院長毛壽龍認為,中央經(jīng)濟工作會議于12月15日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先在廣東省做調研、座談,并在廣州發(fā)表講話,這都說明新領導集體首要任務是抓經(jīng)濟。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到,國際競爭歷來是時間和速度的競爭,誰動作慢,誰就會丟失機會,被別人甩在后邊。毛壽龍認為,由此可以判斷,中央重視抓住經(jīng)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機遇期這一點,強調國際環(huán)境形勢允許中國發(fā)展,如果這個機會沒抓住,今后就很難說了。目前還是抓經(jīng)濟,先發(fā)展還是很重要,包括生態(tài)、民主法治建設,社會進步都是以發(fā)展為前提。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者馮鉞認為,過去在網(wǎng)絡上,官員的負面新聞比較多。這次對習近平總書記的南巡持肯定的聲音多。一方面說明,新領導集體作風好,另一方面說明,網(wǎng)民對他們的期望很高。民眾存在這樣一種心理:把地方上一些官員的做法與中央領導進行比較,民眾希望通過中央領導的以身作則,來影響整個官員群體。希望這種好的作風能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