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市江東街道辦事處,浙江義烏 322000)
在肉雞的飼養(yǎng)管理中,雞舍環(huán)境是養(yǎng)雞的第一要素,合適的雞舍環(huán)境不僅能使雞群得到良好的生長發(fā)育,而且節(jié)省飼料,增加效益。因此,雞舍環(huán)境對養(yǎng)雞至關重要。
正確的場址選擇與合理的雞舍建筑是為肉雞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的前提。為保證一次性投資的有效性,防止重復改建、修補的弊病,必須科學規(guī)劃,周全考慮。雞舍地址應地勢高燥,通風良好,坐南朝北。冬季,最好能讓陽光直接照射到雞舍,夏季則需遮陽避開陽光直射。
雛雞出殼后體溫一般為39~41℃。雛雞的自身調節(jié)體溫機能較差,對外界溫度變化十分敏感,因此需要依靠舍內較高的環(huán)境溫度。溫度關系著肉雞的健康狀況和飼料利用率。據(jù)生產(chǎn)實踐,溫度過高,雞體脫水,羽毛生長不良,飲水過多,采食減少,排稀糞,生長緩慢,體質下降,抗病能力弱。溫度過低,卵黃吸收不良,易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增加飼料消耗量。
在實際飼養(yǎng)過程中,溫度是否適宜,一般可根據(jù)雞群狀態(tài)來判定。溫度適宜雞群分布均勻,雛雞一般20~30羽為一個群體,叫聲清脆。溫度過高,則張口喘氣,頭和翅膀下垂,遠離熱源。溫度過低,則雛雞多在靠近熱源處扎堆。育雛期間的適宜溫度詳見表1。
表1 育雛期間的適宜溫度要求
溫度控制原則:初期宜高,后期宜低;弱雛宜高,強雛宜低;小群宜高,大群宜低;陰天宜高,晴天宜低;夜間宜高,白天宜低。注意天氣變化,注意夜間管理,注意防止賊風,注意測溫位置。
飼養(yǎng)肉雞的相對濕度以60%~70%為宜。高濕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如果伴有低溫高濕則危害更加嚴重。濕度低則雞舍干燥,易誘發(fā)呼吸道疾病,尤其是雛雞長時間處于干燥的環(huán)境可導致脫水、衰竭。因此,要重視對雞舍濕度的調整。冬季墊料比較干燥,要經(jīng)常灑水或噴霧消毒。育雛期間的適宜濕度詳見表2。
表2 育雛期間的相對濕度要求
通風的目的是排除舍內有害氣體,保證充足氧氣和調整溫、濕度。通風分機械通風和自然通風,機械通風主要適用于密閉式雞舍;自然通風適用于半密閉式雞舍,主要靠門窗、天窗和地風口進行。通風量的大小與舍內溫、濕度和飼養(yǎng)密度成正相關:在保證正常溫、濕度的前提下,通風量大比小好;育雛期間應以保溫為主,育成期則應以通風為主。通風量的調整應緩慢進行,以防止溫度的突然變化,冬季每天通風1~2次,每次10~15 min。但要防止直射風和賊風。
光照有利于雞體活動,促進生長,保證健康。光照時間和強度不宜變化過快,否則會降低采食量和影響體重。進雛后前2 d一般為24 h光照,3 d后23 h光照,14日齡后白天自然光照,必要時要適當遮光,晚上保持弱光,如果第1周體重已能達標,8日齡-21日齡則可采用間歇光照。第2周后,建議使用弱光養(yǎng)雞。在不影響采食和飲水的情況下,弱光可以減少雞只運動,充分提高飼料利用率,限制體能消耗,促進生長發(fā)育。
育雛前,應徹底清理舍內一切物品,包括飲水器、料桶、墊網(wǎng)及糞便、羽毛等雜物。清除污物,用3%~5%過氧乙酸浸泡24 h后清水沖洗,置陽光曝曬2-3 d后,搬入雞舍。徹底清掃雞舍地面、窗臺、屋頂及四周環(huán)境,要求無灰塵、糞便等污物,然后用高壓水槍由上到下、由內到外沖洗1次,待干燥后用3%火堿噴灑地面、墻壁及屋頂。
進雛前3 d封閉雞舍,用高錳酸鉀與甲醛混合液熏蒸(按1∶2比例,每m3用高錳酸鉀25 g,甲醛50 mL)24 h,通風2 d后方可進雞。飼養(yǎng)肉雞應堅持“全進全出”的原則,防止交叉感染。
飼養(yǎng)人員不得互相串舍,工具不得串用,雞舍出入口設腳踏消毒池,每天更換消毒液,工作人員入舍前須洗手,穿工作服、工作鞋。
雞舍堅持每周帶雞消毒2次,3周齡前每周清糞1次,3周后每天清糞1次,糞便轉入化糞池密閉、發(fā)酵進行無害化處理,地面及過道清掃消毒。
及時撿出死淘雞,死雞必須焚燒或深埋處理,嚴禁雞販子入場。做好滅鼠工作,防止老鼠污染飼料及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