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超君,呂文曉
(1.浙江廣播電視大學信息與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0;2.杭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城建學院,浙江 杭州 311402)
《建筑施工技術》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專科“建筑施工與管理”專業(yè)中一門重要的必修課,該課程綜合性強、實踐性強、信息量大。隨著遠程開放教育的不斷深入,如何更好地開展《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教學成為我們重點研究的課題。通過不斷探索嘗試發(fā)現(xiàn)在《建筑施工技術》這類特別強調工程實踐經驗的課程中設計及應用問題解決學習模式,具備較強的研究可行性,同時在提高成人學習熱情、促進遠距離師生交流方面也體現(xiàn)出很大的優(yōu)勢。
以浙江電大的“建筑施工與管理”專業(yè)的學生情況分析來看,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崗位對專業(yè)學習的需求大不相同。初步統(tǒng)計,20歲至30歲之間的學員工作單位或者工作崗位還不是很穩(wěn)定,尚處于事業(yè)的探索期和迷茫期,所以這類學員的學習目的性不是很強,進入電大學習土建類專業(yè)大部分是為了換一個工作單位或者工作崗位;30歲至40歲的學員在事業(yè)上基本趨于穩(wěn)定,參加電大學習主要是為了學歷的提升或者考證的需要;至于40歲以上的學員則主要是真正感覺到自己在工作中需要專業(yè)知識的擴充,學習目的性較強。從上述分析可知電大的學生與普通高職院校的學生有著完全不同的專業(yè)認識、學習需求,并且學生的層次差異更大。在面對《建筑施工技術》這樣實踐性強、理論知識廣泛的課程光靠有限的面授時間來進行單純的灌輸式教學是不太可能達到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的。
基于問題解決學習模式作為建構主義中的學習理論,在知識觀上強調知識的動態(tài)性,在學生觀上強調學習者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這種理念跟土建類開放教育有著很大的契合。借助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構建問題式學習,可以幫助我們充分利用學員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弱化學員層次差異,順利開展教學。
按照以往的《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設計,一般都是安排總學時的1/2或者1/3學時作為面授輔導時間,然后穿插小組討論、作業(yè)講評等內容,此外還配套有《建筑施工技術方案設計》課程作為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練習。多年下來,我們發(fā)現(xiàn)專業(yè)基礎差的學生學習效果不太理想,專業(yè)基礎好的學生學習熱情不太理想,教學過程中的師生的遠程互動不太理想,實踐方案設計提交的成果不太理想。
基于問題解決學習模式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正的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1]。這種互相依賴、互相引領的狀態(tà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目前那些教學過程中的不太理想。
基于問題解決學習模式的核心思路是通過高水平的思維來學習,基于問題解決來建構知識,促使學習者更主動、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知識或經驗,更廣泛、更迫切地吸收新理論和新觀點,來分析當前的問題情境,獲取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能力。
根據(jù)《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結合本課程開放成人教育的現(xiàn)狀,我們設計了基于問題解決的課程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的流程如下圖1所示:
開放教育《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從認知、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進行設定,其中認知目標的要求為:(1)掌握一般建筑工程中主要分部分項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藝、技術要求、質量通病防治等方面基本知識;(2)掌握分析和處理施工技術、施工質量問題的基本知識;(3)了解常用建筑機械的性能。技能目標的要求為:(1)具有組織一般建筑工程主要分部分項工程施工的能力;(2)具有編制一般建筑工程主要分部分項工程施工方案的能力;(3)具有一般建筑工程質量檢驗的能力。情感目標的要求為:(1)樹立正確的職業(yè)道德觀;(2)建立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的良好意識;(3)提高與人溝通的能力。
明確教學目標之后,將課程內容設計出一個個的學習單元,每個單元都將圍繞著一個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而展開。在問題解決式學習中,解決問題不是它的根本目的。它的根本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習者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實現(xiàn)一定內容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實現(xiàn)學習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對學習者探索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2]。因此問題的設計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這個問題可以是老師將學習內容和工程實例結合的計算案例,也可以是一些長期教學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學生高質量的常規(guī)性問題。這些問題共同的特點應是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具備目標可達性,具備符合學生層次問題解決的可行性。
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好以后,為了學生能夠順利開展自主學習解決問題,還需向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引導。學習環(huán)境主要是指提供與問題解決有關的理論知識背景,如工程實例、文獻檢索、科研論文、計算機應用、資料收集方法、處理及統(tǒng)計分析等[3],為問題的解決提供途徑和輔助。學習引導是指引導學生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和表征,引導學生尋找答案并提出假設,引導學生驗證結論[4]。
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還需要團隊的合作,團隊應由不同層次、不同年齡和不同職業(yè)的學生組成,這就要求老師應事先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分組。
學生拿到學習任務(即要解決的問題)之后,在工作環(huán)境中自主學習。問題解決是一種高級復雜的學習過程,涉及領域知識、結構知識、擴充技能、元認知、動機與態(tài)度等方面知識的綜合運用[5],他們可以通過合作、討論來分析問題,然后根據(jù)各自的能力層次分工搜集資料、尋找信息,通過查閱文獻、工程調查或實證研究確定方案步驟,對獲得的資料、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整理和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在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主要經歷五個層次:第一階段,信息分享層中一個團隊的學生互相分享各種信息觀點;第二階段,深化認識層中學生發(fā)現(xiàn)和分析在各種思想、概念或者描述中不一致的地方,深化對問題的認識;第三階段,學生通過意義協(xié)商進行知識的群體構建;第四階段,學生對新構建的觀點進行檢驗和修改;最后,學習者達成一致,應用新建構的知識[6]。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獨立思考,相互間也需要進行交流、評議,教師也需要時刻關注予以引導和幫助。
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評價強調過程性評價,重視發(fā)展性評價。這種學習模式可以了解學生主動地運用知識以操作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能評價出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能評價出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且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評價學生對事物或現(xiàn)象的深層理解,還能評價學生學習的學習習慣和系列社會技能,如合作、交流、分享和商討能力等[7]。因此它的評價能夠更客觀、更全面。
我們將評價分為四個方面:學習態(tài)度的評價、學習方法的評價、學習成果的評價和學習交流的評價。作為學習者首先需要一個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特別是開放教育中成人學生如果沒有明確的學習態(tài)度很難支撐他們完成課程的整個學習過程的。其次學習方法也很重要,解決問題式的學習不是光靠翻閱教材就能完成的,《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內容大部分是來源于工程施工的經驗總結,又要直接用于工程實踐去解決實際問題,所以該課程的學習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成果是最后呈現(xiàn)的有形的評價依據(jù),這必然是評價的主要標準。最后在學習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交流技能和溝通技巧也是評價學生的一個方面,建筑施工本身就是一個大團隊共同完成的任務,從事這個行業(yè)需要跟各個工種各種層次的人打交道,我們將交流能力納入評價范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鼓勵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1.教學文件的修訂。
為了讓學生明確《建筑施工技術》課程認知、技能和情感這三大教學目標,首先我們提供給學生該課程的所有教學文件,包括教學大綱、教學實施方案等文檔,幫助學生把握課程的學習重點,做好學習的心理準備。
2.問題的設計。
根據(jù)《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將該課程分為土方工程、基礎工程、砌筑工程、主體工程、防水工程和裝飾工程等六大單元,按照單元的重要程度分配學習比重,雖然這六大單元都設計了問題,不是選做,但是考慮到學習者個體的復雜性和差異性,不同比重的分配可以讓學生有相應的選擇權和側重點。參照各個單元不同的學習比重,每個單元設計2~3個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還是圍繞施工流程、施工方法及施工方案等展開。考慮到這六大單元的內容在施工中雖有先后,但是各成體系,所以開課之前,就將所有單元的問題全部拋出,主要途徑就是利用在線學習平臺和學生班級的QQ群。
3.準備相應的理論知識背景。
教師在設計好問題之后,自身先應進行相應理論知識和參考資料的準備,以便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按照學生的問題解決情況進行指導和幫助。也可以與有實際施工經驗的學生進行事先溝通,了解學生的實際工作情況后創(chuàng)設相應的學習環(huán)境。
4.成立學習小組。
開放教育學生的差異性決定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過程不能由學生獨立完成,因此在此之前應先組織成立學習小組,在滿足學生意愿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的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和不同工作強度進行合理分組。
1.學生按學習進度選擇不同單元的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
首先可通過閱讀教材、查閱文獻資料、對照工程實例、咨詢專家等多種方式積累資源以形成新觀點,然后通過面授輔導課與輔導教師進行交流,通過手機、QQ、E-mail等通訊方式與小組成員進行信息共享。然后以組長為核心進行資料、數(shù)據(jù)等統(tǒng)計、整理和分析,最后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方案。
2.輔導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進程,要求保存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原始信息。要根據(jù)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調整引導方式和引導力度。
將各個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交流。輔導教師給出每一小組的評價,各小組之間互相評議,遴選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案進行點評,給出相應理論依據(jù)。
然后按照評價的四大方面,依據(jù)提交的學習成果、學習記錄、互動信息、出勤情況等給出每個學生的學習評價。
通過在浙江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學院的一個學期的教學試點,基于問題解決學習模式在《建筑施工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產生的效果如下:
1.終結性考試時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減小,不同層次學生的考試通過率都有較為明顯的提高。
2.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較之以前要更為主動和活躍,在線平臺上的BBS論壇和班級QQ群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學生的上線率達到100%。
3.學生對本專業(yè)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增強,到課率從原來的30%、40%上升到60%左右。
[1]張建偉.基于問題解決的知識建構[J].教育研究,2000(10):58-62.
[2]楊九民,王繼新.關于基于問題解決學習模式的CAI課件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1(12):66-68.
[3]鄔賢斌,陶莉,等.基于問題解決的自主學習模式在成人護理科研課程的探索和實踐[J].岳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3):12-14.
[4]李緋.計算機輔助教學中基于問題解決學習的教學模式的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1999(3):54-56.
[5]張筱蘭.基于問題解決的協(xié)同發(fā)展學習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6(5):21-24.
[6]王陸,楊惠,白繼芳.CSCL中基于問題解決的知識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08(4):31-34.
[7]吳嵐,鐘志賢.績效評估:一種有效的遠程教育學習評價方式[J].遠程教育雜志,2007(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