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澤涵
誠意,是一種生活
□ 江澤涵
稿子寫到結(jié)尾,清潔阿姨提著拖把到了桌邊,我眉頭一緊,眼皮子也不翻一下,迅速起身,搬開椅子。阿姨沖著我微微一笑,哈著腰,哼唧哼唧地拖起來。
打掃完后,我隨口說了聲:“謝謝”。
令我驚訝的是,阿姨雙手莫名地抖了一下,拖把柄險些掉地。她再次帶著微笑,連說:“沒關系”。此時,阿姨舉手投足都顯著緊張。而這一幕,也在我的心靈上深深觸擊了一下。
五年級的時候,我就不斷提醒自己:當別人以任何舉動來幫助我時,不管是顯著,還是微?。徊还苁怯幸?,還是無意;不管有效,還是無效,都不要忘記真誠地說一聲“謝謝”。譬如這位清潔阿姨,她領著圖書館的工資,打掃衛(wèi)生是她分內(nèi)之事。對我而言,沒有任何關系。
我花了整整六年時間,才養(yǎng)成了這個好習慣。可是,我猛然發(fā)現(xiàn),剛才那聲謝謝,機械而又蒼白,與阿姨的熱情回應相照映,是很罪過的。一句冠冕堂皇的“謝謝”,還遠不如她那無聲的一個微笑。
在道謝之前,我根本就沒有想過,是阿姨是幫我營造了一個干凈、舒適的環(huán)境,我應該說聲謝謝。相反,我起初還嗔怪她打斷了我的思路。換而言之,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為什么要對阿姨說聲謝謝。
小時候,郵遞員送報紙上門,說聲謝謝,是憐憫他在烈日下燒灼,應該給予關懷。老板娘端上熱氣蒸騰的餛飩:“小朋友,小心燙”。說聲謝謝是感激她周到的服務;在公園里摔跤,磕出血,過路老奶奶掏出手帕幫我止血,說聲謝謝,是感懷她的慈祥和善良。
謝謝,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親和劑,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但是它不能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誠意。
凝心沉思,的確,隨著時光的流逝,當初決心恪守這些好習慣的初衷在漸漸消逝,真正的意義也被空架子下的暗流悄無聲息地沖淡。所以,擁有好習慣不必自傲,時常思索為什么。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都應該充滿感情,否則就像親和劑失去了粘性一樣。
記得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不久,我們小區(qū)來了兩個推著三輪車,高聲吆喝收廢紙的孩子。他們是一對姐弟,姐姐十三歲,弟弟十一歲。我瞧著可憐,連忙整理出積壓的報紙廢紙,打算就象征性地收兩塊。誰知姐弟倆非常較真,一定要一毛不少的給我。
男孩最不樂意,說,這樣就沒意思了。我對自己的一番好意頗感尷尬。忽然,手機響了,不是我的,是女孩的。女孩一按下鍵就發(fā)牢騷,哎喲,媽呀,都累扁我了,胳膊掉了,手也起泡了……女孩還沒說完,男孩就一把奪過手機,老媽,晚上給我燒一大盤雞翅膀,還要可口可樂……
我仔細打量他們的衣著,不看還好,一看大吃一驚,可都是名牌貨呢,于是疑惑地問:“你們家境很不錯嘛,干嗎大熱天的還出來收廢紙?”女孩說:“汶川地震了,給他們捐款啊。”我說:“難道你們爸爸媽媽不給你們零花錢嗎?”男孩搶著說:“給,當然給啦,但那是爸媽的錢,就沒意思了?!?/p>
此時想來,倍感動容。這對姐弟的愛心不僅超越金錢和名利,也超越時間和空間,更超越形式和虛榮,具有永恒的意義。簡而言之,言談舉止,心要誠,意要真。誠意,是一種品質(zhì),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