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璐,謝自立
(運城市夾馬口引黃管理局,山西 運城 044000)
夾馬口引黃工程是運城市的一個大型高揚程電力提黃灌溉工程。1960年上水受益,灌區(qū)設計灌溉面積6.06萬hm2。泵站水源受黃河主流的擺動影響,1986年9月,黃河主流發(fā)生倒岸,遠離進水口1 800 m,水源失去了保障,加之當時電力供應緊張,經常限電,形成了有水無電、有電無水的局面,再加上農戶只澆適時、合算的抗旱水,不澆防旱水,更加劇了水的供需矛盾。由于當時只實行渠道水利用系數(shù)考核,一些干支渠管理單位因下游供水滲漏損失大,不愿供水,嚴重影響灌區(qū)均衡受益和整體效益的發(fā)揮。1997年,為了使上下游受益均衡,管理局積極解決黃河脫流、爭取電力,著力從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上調動渠道管理人員管水積極性。采取對干、支渠道進行分條經營,水的利用率分條考核,變單一按渠道水利用系數(shù)考核,再增加按渠道輸送水的數(shù)量和距離進行考核和損失水方補貼。即按支口(干斗口)或斗口每引1 000 m3水在干渠或支渠流經的距離進行損失水量考核和補貼。根據當時的渠道狀況和對輸水資料的總結分析,1998年規(guī)定,凡在支渠上斗口每引1 000 m3水,在支渠流動1 km,給支渠管理單位補貼水方22.7 m3;凡在干渠上支口、干斗口每引1 000 m3水,在干渠流動1 km,給干渠管理單位補貼水方16 m3。
第一,千方·公里輸水損失指標和渠道水利用系數(shù)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轉換。從下式可以看出:
根據其定義,若以η渠代表渠道水利用系數(shù),W毛代表渠道引進水量總和(m3),W凈代表渠道配出水量總和(m3),其公式為:
若以q代表千方·公里損失(m3),W損代表總損失水量(m3),以LJ代表加權平均水在渠道流經距離(km),其公式為:
根據式(1)可得出:
根據式(2)和 W毛=W凈+W損,可得出:
根據式(3)和式(4),可得出:
以2011年春澆為例,夾馬口干渠總引進水量4 544.86萬m3,總配出水量4 036.8萬m3,損失水量508.06萬m3,總輸水千方·公里數(shù)78.041 4萬m3·km,可以算出加權平均每立方米水輸送距離(總方公里/總分水量)為19.33 km,千方·公里損失6.51 m3。分別以式(1)和式(5)計算,得出的渠道水利用系數(shù)均為0.888。
第二,渠道水利用系數(shù)是大概意義上的、未能全面考核渠道所做的功和所消耗的水量。千方·公里損失指標具體、全面地反映了這一情況,因而便于使用,計算結果也較接近實際。
例如,夾馬口干渠二支渠和十支渠各需0.5 m3/s的水。二支渠口距干渠首5km,十支渠口距干渠首35km,千方·公里損失是7.654 m3,干渠水利用系數(shù)0.865。
按式(3)計算,為二支渠、十支渠各放水0.578 m3/s;按式(4)計算,為二支渠放水0.519 1 m3/s,十支渠放水0.634 m3/s。通過比較,用式(4)計算的結果更為準確。
按千方·公里輸水損失考核可以增加用水透明度,夾馬口引黃灌區(qū)除對各條干、支、斗渠道進水閘和其渠首量水設施進行完善外,還對各渠道進行了灌區(qū)統(tǒng)一編碼,將代碼印刷在其進水閘閘墩上。1條渠只有1個代碼,避免了各渠道發(fā)生混淆。例如,夾馬口灌區(qū)四支渠臨晉一斗,其代碼是080RL03024,代碼由10位數(shù)字組成,由左向右前3位代表干支(分支)渠道;第4位代表自流或高灌(R表示自流、P表示高灌);第5位代表左岸或右岸(L表示左岸,R表示右岸);6~10位表示此進水口距上級渠道進水口的距離。
為做好按千方·公里輸水損失對各支渠進行水方補貼的工作,管理局堅持每天統(tǒng)計上一日和本季累計各渠道實際引水量、配水量和在各上級渠道流經距離,并求出實際水利用系數(shù)、千方·公里損失及盈虧情況。
按千方·公里輸水損失考核和補貼公平合理,渠道管理人員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均衡供水得到了保障,使夾馬口臨猗灌區(qū)實灌面積由原來的1萬hm2恢復擴大到2萬hm2。
制定用水計劃及日常水量調配,主要是為實現(xiàn)供需水平衡。在此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確定渠道水利用系數(shù)。因為渠道水利用系數(shù)經常隨用水渠道在其供水渠道的位置和流量大小而變化。按照公式(4)可以方便地求出本渠道的毛水量。綜合對各條下級渠道供水便可知總配水量和其加權平均公里數(shù)。由于夾馬口灌區(qū)實行了千方·公里損失考核,保證了各渠道及時、足額、平穩(wěn)用水。
通過考核,不斷提高各渠道供水管理水平,大大節(jié)約了水資源。這種考核辦法實施多年來,干、支渠千方·公里損失承包指標進行了3次大的調整,干渠每千方·公里損失指標由原來的16 m3調整為7 m3,損失減少了56.25%;支渠每千方·公里損失指標由原來的22.7 m3調整為11 m3,損失減少了51.54%。
渠道輸水按千方·公里損失考核為科學合理,細致便捷。它是對灌區(qū)水利用系數(shù)考核的補充和發(fā)展,也是夾馬口灌區(qū)在實踐中的一個創(chuàng)新。建議在灌區(qū)管理技術經濟指標中增設這一指標,可定名為“渠道水資源單耗”,并進行渠道水資源單耗考核,從而大大促進水管單位對水資源的節(jié)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