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為筠
政客篇 》》》
刺客與目標:都是“80后”
文/周為筠
宋教仁,生于1882年,湖南桃源人,曾與黃興創(chuàng)立華興會,同盟會元老。1912年出任了唐紹儀內閣的農林總長,是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1913年被暗殺于上海,享年32歲。(圖/fotoe)
汪精衛(wèi),生于1883年,原名汪兆銘,筆名精衛(wèi)。1905年加入同盟會,參與起草同盟會章程,被推為同盟會評議部評議長。曾因謀刺清攝政王載灃一舉成名,出獄后追隨孫中山革命。于抗日戰(zhàn)爭期間投靠日本,淪為漢奸。(圖/fotoe)
李烈鈞,生于1882年,江西武寧人,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宣布起義,后被孫中山任命為江西都督。討袁的二次革命也是由他率先打響,1915年又與蔡鍔、唐繼堯共同發(fā)起護國戰(zhàn)爭。1927年初被蔣介石任命為江西省政府主席。(圖/fotoe)
1910年元旦,北京琉璃廠附近一家名曰“守真”的照相館開張了,幾個年輕人心不在焉地張羅著生意。那時照相還是件時髦的玩意兒,這家小店的年輕人都是留日的“海歸”,就像如今有志青年一樣,選擇在京城創(chuàng)業(yè)??墒沁@幾位青年開照相館只是掩人耳目的幌子而已,所創(chuàng)之業(yè)也是為國為民的千秋偉業(yè)。
這伙年輕人大多生于19世紀80年代,最初,他們把目標鎖定在與他們同樣年輕的剛剛從歐洲考察海陸軍歸國滿清80后大員,汪精衛(wèi)等人想趁此機會,在他們回國的車站搞一次“恐怖活動”??墒堑然疖嚨秸緯r,由于頭戴紅頂花翎的人實在太多,根本辨認不出哪個是目標,他們只好悻悻作罷。
“擒賊先擒王”,大家一致決定去炸載洵、載濤的哥哥攝政王載灃。載灃與他們中的汪精衛(wèi)、黃復生同年,三人均出生于1883年,他便是當今圣上宣統(tǒng)皇帝溥儀的父親。年齡相差不大,但地位和身份天壤之別的兩大陣營的年輕人,命運因為一場“恐怖活動”而發(fā)生交集。
攝政王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1808年11月,在光緒和慈禧相繼去世之后,已是風雨飄搖的帝國名義上落在了載灃3歲的幼子溥儀手中。登基日,從沒見過這么大陣勢的溥儀在榮登大寶之時嚇得哇哇大哭,年輕的載灃哄著兒子說:“不哭,不哭,快完了,快完了?!惫虬菰诘钕碌娜撼悸牭酱朔幌橹Z,驚得個個面面相覷。
也難怪載灃話說得如此不得體,此時的他不過是年僅25歲的毛頭小伙子,可以說是毫無政治經驗可言。但載灃比起其他昏聵的八旗子弟倒別有一番新氣象,他曾在18歲時就出使過歐洲,把一次向八國聯(lián)軍戰(zhàn)敗后的謝罪之行變成游學考察。見過大世面的他會用電話、穿西裝,一直被視為晚清的新派人物。
掌權的載灃一心想肥水不流外人田,任命自己的弟弟載洵為籌辦海軍大臣,另一個弟弟載濤管理軍咨處,都是十分顯赫的樞機之要,而其他滿人都被提拔重用。兩個弟弟一個出生于1886年,一個出生于1887年,一個比一個年輕,80后“太子黨”大張旗鼓地急急上位,家天下之勢比之前有過之無不及,惹得革命黨人意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載灃這兩個弟弟并不爭氣,載洵是一個使人難以想象的大貪污分子,他曾被哥哥派到奉天查案,火車到了但他不肯下車,示意地方官員孝敬貂皮3千套才肯下。關外雖盛產貂皮但一下也拿不出這么多,地方官員實在沒辦法,去北京加緊采辦足了才把載洵請了下車。
載濤雖然沒有哥哥這么貪斂,但是個膽小出名的紈绔子弟。他一生唯一硬過的一次是1912年1月17日隆裕太后召集宗室王公御前會議,討論是否同意南方共和問題時,他堅稱清廷還擁有一定實力,鹿死誰手還不知道呢。當皇太后問這位皇帝的親叔叔,你管過陸軍說說我們兵力怎么樣?載濤答曰:“奴才沒打過仗,不知道?!?/p>
其實,載灃是個有新氣象的攝政王,他喜好數學更愛照相,還是天文學的愛好者,每有日食月食都要仔細觀察并繪成圖形記入日記。他是打心眼里希望改革的,而且表現出十分的誠意。他初次即位時在一次答謝外國使節(jié)和日本親王的宴會上,曲身與各國代表一一握手并希望各國能支持其改革,這種開明開放的姿態(tài)是大清歷代帝王所沒有。他發(fā)自內心的不希望與民為敵,他與時間賽跑,整肅吏治、恢復經濟、訓練新軍……但從他上任后傾向改良的士紳不斷請愿,革命黨人的暴動如星火燎原,過于嚴酷的現實根本沒有給他完全施展才能的機會。
大清這座260多年的老屋本已千瘡百孔,到了載灃父子之手更是搖搖欲墜,正如前朝崇禎皇帝所抱怨的一樣:“朕非亡國之君,爾等是亡國之臣。”還算新派的載灃擋不住歷史的車輪,不過他沒像崇禎皇帝那樣想不開上吊殉國,他在去職之后只淡淡說了一句:從此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1905年,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同仁在日本東京的留影。前排右起章士釗、陳天華、黃興。后排左一為宋教仁。(圖/fotoe)
年輕氣盛的汪精衛(wèi)意欲效仿當年吳樾血濺五大臣、徐錫麟安慶刺巡撫,準備冒死和這幫皇族太子黨一搏來激勵革命。決定與汪精衛(wèi)一起行刺的黃復生和喻培倫均是同齡人,兩人都是同盟會內的炸彈專家,特別是黃復生制造了多起令清廷恐怖的爆炸案。
這位立志暗殺敵人的汪精衛(wèi)原名兆銘,以“精衛(wèi)”為名表明他成為革命志士的決心。年甫21歲的他與胡漢民等人為清廷所派前往日本法制大學學習,在東京遇到革命先驅孫中山,于是成為同盟會評議部的骨干,也同盟會章程起草小組的八人之一。他因其犀利的文筆和恣肆的文風,躋身同盟會喉舌《民報》的主筆。彼時的他幾乎是同盟會的發(fā)言人,被視為孫中山“三民主義”最重要闡述者。
風華正茂的汪精衛(wèi)光芒四射,他洋洋灑灑的文章贏得無數人同情和支持革命。面對國內革命一籌莫展,汪精衛(wèi)決定我以我血薦軒轅,欲以一人之生命喚醒國人。
革命往往與愛情同行,跟隨汪精衛(wèi)回國還有他的“粉絲”陳璧君。陳小姐是位華僑巨富的女兒,年輕活躍的她早在《民報》上讀到署名精衛(wèi)的文章就傾慕不已,等到汪精衛(wèi)去南洋為革命演講時,她親見少年才俊更是一見傾心。陳璧君之后可謂如影隨形,尾隨汪去日本留學,后來見汪歸國冒險,她居然說動母親變賣家產支持情郎干革命。
好友胡漢民在行前勸汪精衛(wèi)不要做無謂的犧牲,他卻不以為然地回信:“此行無論事之成否,皆必無生還之望?!薄暗茈m流血于菜市街頭,猶張目以望革命軍之入都門也”。鏗鏘的話語道盡慷慨悲涼,有荊軻刺秦的凜然之風。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做刺客由于劍術不精而失敗,汪精衛(wèi)們這批毛腳小伙子更是不靠譜,埋炸彈時就被一個半夜起來拉屎的閑人發(fā)現。所以還沒來得及制作“恐怖事件”,就被清廷的巡捕逮了個正著。
這次行刺同伴中喻培倫、陳璧君等稍微運氣,得以僥幸逃脫,但喻培倫在不久后的黃花崗起義中就沒那么走運了。這位1886年出生的小伙子本是不可多得的專業(yè)之才,會制作各種形狀的炸彈,號稱“炸彈大王”,可惜這么一位化學人才在參加起義失敗后被捕,成為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在臨死前慷慨激昂陳述革命宗旨:“我頭可殺,學術是殺不了的。革命黨尤其殺不了!”
視死如歸是這批年輕的革命黨人的群像和本色,汪精衛(wèi)在被捕審訊中一股腦將責任都攬下,并信筆長書數千言的供詞,聲稱立憲不可望,“欲達民主之目的,舍與政府死戰(zhàn)之外,實無他法”。他大義凜然地賦詩云:“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
這件事和這首詩不脛而走,汪精衛(wèi)聲名震動朝野。載灃本擬處死汪精衛(wèi),可肅親王為汪精衛(wèi)翩翩風采所打動,就苦勸載灃刀下留人。開明的載灃算是聽得進勸告,對汪網開一面,改判終身監(jiān)禁。此后身在囹圄的汪精衛(wèi)不僅沒吃苦頭,反而廣受優(yōu)待。
次年武昌首義成功,各省紛紛宣布獨立,而汪精衛(wèi)也在這年9月絕處逢生。人死里逃生后難免珍惜第二次生命,所以影響了日后汪做人做事的氣節(jié),后來在抗日戰(zhàn)爭中竟成為賣國賊,這是后話了。
年輕的汪精衛(wèi)因為行刺而聲名大噪,而另一位比他大一歲的宋教仁卻因被刺而令人扼腕。
蔡鍔,生于1882年,湖南邵陽人,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率兵起義,任云南都督。其一生注意辨別政治風云,順應歷史潮流,發(fā)動討袁的護國戰(zhàn)爭。可惜英年早逝,成為民國歷史上的國葬第一人。(圖/fotoe)
唐繼堯,生于1883年,云南會澤人,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在昆明起義。1912年率滇軍占領貴陽,即被推為貴州都督,后繼蔡鍔出任云南都督。1915年與蔡鍔發(fā)起護國運動,討伐袁世凱。(圖/fotoe)
閻錫山,生于1883年,山西五臺人,辛亥革命時候率兵在太原起義,出任山西都督,此后苦心經營山西幾十年,成為名符其實的山西王。(圖/fotoe)
之前人人覺得暗殺似乎是革命黨人的專利,革命黨人對暗殺的重視和實踐登峰造極,連慈禧太后和攝政王都曾是暗殺的對象。所以,當陳其美要聲名日隆的宋教仁提防暗殺時,他還狂笑說:“只有革命黨人會暗殺人,哪里還怕他們來暗殺我們呢?”
然而,災難很快降臨到宋教仁頭上。1913年3月20日,上海閘北火車站一聲槍響,讓這位偉大的憲政民主實踐者倒在了血泊之中。兩日后的凌晨,他與世長辭,年僅32歲。
這位生于1882年的湖南年輕人,出自一個耕讀的殷實之家。他曾以第一名成績進入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武昌文普通學堂,在這里接受新思想成為一個革命者。其間恰巧同鄉(xiāng)黃興回國運動革命,與少年宋教仁一見如故,兩人聯(lián)手在1904年創(chuàng)辦了華興會。為革命起事,宋教仁變賣家產,無奈事泄后,他亡命日本留學。1905年他與黃興一起和孫中山商量成立同盟會,讓華興會整體性加入同盟會,并成為司法部檢事長。
在日本的宋教仁因為環(huán)境和苦悶,開始患上神經衰弱癥,經常憂郁和失眠。革命是他的主要工作,學業(yè)則是時斷時續(xù),所以宋教仁并沒有完整的學科教育背景。像宋教仁一樣,那時大多數留學生都是名曰留學,最后卻都沒有拿到一張像樣的文憑。比如新文化領袖陳獨秀,兩次短暫留日都無功而返,而魯迅(1881年)棄醫(yī)從文也沒能從日本帶走半紙文憑,好在那是個英雄不問出身的年代,他們日后均成了北大教授。
宋教仁雖然讀書不算用心,卻翻譯了不少西方的政治書籍,后來民國初立第一部憲法草案就是出自他之手,這跟早年留學打下基礎是分不開的。留學期間的宋教仁最讓人稱道是他看到日本覬覦東三省,于是寫出讓時任駐日公使的袁世凱贊賞的《間島問題》,袁世凱特意賞他1000元。
從這時袁世凱開始注意宋教仁。辛亥年后南北共和成立民國政府,總統(tǒng)袁世凱特意讓宋出任唐紹儀內閣的農林總長之職。相對內務、外交等實權部門,農林似乎是個閑差,但一個80后能當上部長已經是破天荒的事情了。
宋教仁的才華遠不止只當一個部長,章太炎早就對外界宣稱,宋教仁很適合當總理。素有“瘋子”之稱的章太炎向來眼過于頂,語出驚人,他卻對宋教仁格外青眼有加,可見宋確實是一時翹楚。
袁世凱對宋教仁極盡拉攏,曾親手送西裝給宋,連尺碼都非常準確。他還送給宋一張50萬元支票,宋臨別時卻交還于袁。要知道袁世凱就用這招對付剛歸國的梁啟超,連梁這樣的老江湖都被糖衣炮彈擊倒。袁世凱那一套制人術對宋這種油鹽不進的人毫無作用,難怪逐漸宋成為袁忌之最深者。
在袁世凱眼里,孫中山這只“大炮”并沒什么殺傷力。就像辛亥年孫中山以革命領袖在一片歡呼聲中歸國時所說的,“革命不在金錢,而全在熱心。吾此次回國,未帶金錢,所帶者精神而已?!敝髁x和精神對善弄權術的袁世凱來說是虛無縹緲的,因為他只相信誰的拳頭大誰說話算數。而這個“議會迷”宋教仁卻讓袁世凱頭疼,因為宋熱衷于西式民主,鼓吹責任內閣、政黨內閣,在政治領域中光天化日之下敢與袁競爭政權。
宋教仁在1912年組建國民黨并出任代理理事長,以在野黨領袖資格在各處演說,一路抨擊袁世凱政府。袁先是忽悠宋,讓其出任總理,孫中山、黃興等也勸他就任,但宋堅持“政黨內閣”而堅辭不就。不久,宋教仁領導的國民黨在國會兩院選舉中大獲全勝,他的政治前途如日中天,所到之處無不備受歡迎。
隨著宋教仁政治威望扶搖直上,角落處一只黑手也在一步步逼近他。他在議會選舉準備決斗政權之時,卻倒在政敵的黑槍下。宋教仁善于演講和活動,是個有熱烈理想的政治家,但他由于年少得志,盛氣凌人,鋒芒太露,好譏議人長短,觸犯了當道者的大忌。
宋教仁短短的生與死,就像一顆彗星劃過歷史的天空,打破了晚清的沉寂并在民初留下一道凄美的光暈。他在百年前掀起的民主旋風雖只是曇花一現,但至今仍是中國民主憲政史上一道美麗的風景。
年輕時,他們便聞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