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雜志要覽
有些人能夠應對大到戰(zhàn)場作戰(zhàn)、小到現(xiàn)代生活中的壓力的各種重壓,而不會明顯生病。其他人在類似情況下則會患嚴重精神疾病。本期Nature上一系列文章著重介紹神經科學家為尋找生活經歷與精神疾病之間難以捉摸的聯(lián)系所做努力。
Ia-型超新星爆炸被認為發(fā)生在含有一個白矮星和一個伴星(后者可以是一顆紅巨星、一顆亞巨星、一顆主序星或另一顆白矮星)的雙星體系中。在后一種“雙退化”情形中,兩顆白矮星在爆炸前會合并,將不會有伴星留下來。在一個“單退化”系統(tǒng)中,前伴星將會留下來。以前尋找留下來的伴星的工作曾顯示Tycho Brahe超新星SN 1572的存在,但該發(fā)現(xiàn)是有爭議的。最近,觀測工作將留下來的伴星限制為小主序星,排除了存在巨型伴星的可能性。Jonay González Hernández等人報告了尋找超新星SN 1006之前體所留下來的伴星的一項搜索研究的結果。他們沒有發(fā)現(xiàn)該前體存在一顆巨星或亞巨星伴星的跡象。結合以前的研究成果,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Ia-型超新星爆炸不到20%是通過“單退化”渠道發(fā)生的,即通過來自一顆主序星、亞巨星或巨星的物質的緩慢積累發(fā)生的。似乎,更常見的觸發(fā)因素是繞軌道運行的一顆較小的白矮星的迅速分解和消亡。本期封面所示為SN 1006超新星殘跡的一個合成圖像。從哈勃太空望遠鏡所看到的一條扭曲的光帶顯示,沖擊波正在向周圍稀薄氣體中擴展。
當擬南芥從一個單細胞合子發(fā)育成一個成熟的植物胚胎時,它會經過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從系統(tǒng)發(fā)生學上來說非常古老的基因優(yōu)先得到表達。這證實了最近對動物所做的研究,后者顯示動物也有一個相似的胚胎發(fā)生時期,這個時期與十九世紀動物學家所認定的一個發(fā)育階段是一致的(至少對脊椎動物來說是這樣):在這個階段所有物種的胚胎都很像。 看來,在動物和植物從一個單細胞合子變?yōu)橐粋€多細胞生物體的過程中,它們都獨立地形成了一個相似的管理基因表達的方式,盡管它們的形態(tài)發(fā)育很不相同。
小鼠的全基因組基因表達的高分辨率圖已經問世幾年時間了,但對人腦此前只發(fā)表過相對來說比較粗糙的分布圖,這是由于(人與小鼠相比)規(guī)模增大1000倍以及死后組織供應有限和質量較差等所帶來的挑戰(zhàn)。現(xiàn)在,Michael Hawrylycz及其在“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同事利用激光顯微切割和微陣列方法、用6萬個基因表達探針分析來自兩個健康男子大腦的900個細分部分。他們所獲得的分布圖(可在www.brain-map.org這個網站免費查看)使我們能夠對人和其他動物進行比較,并且還將有助于人神經和精神疾病的研究工作。從該數(shù)據(jù)得到的一個早期發(fā)現(xiàn)是,與小鼠和恒河猴相比,人類海馬體中的鈣結合蛋白CALB1有一個特有的模式。
周曉燕 龍 娟譚俊杰 鄒 琳
Self-renewal and proliferation capability of CD34 + CD38 -cells from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atients transplanted in NOD/SCID mice
目的 探索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患者CD34+ CD38-細胞移植到NOD/SCID小鼠體內建立白血病的可行性、自我更新與增殖潛能.方法 分選并鑒定ALL患者骨髓CD34+ CD38-細胞及對照CD34- CD38+細胞后,經尾靜脈分別注射104個細胞于亞致死劑量射線照射的NOD/SCID小鼠體內,連續(xù)監(jiān)測小鼠狀態(tài)以及外周血血象改變,對瀕死或死亡小鼠進行骨髓檢查、肝脾病理學檢查.結果 接種從ALL患者分選的CD34+ CD38-細胞到NOD/SCID小鼠體內后4周,小鼠外周血白細胞上升,到8周左右達高峰,約15×109~20× 109/L,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明顯增多.骨髓象顯示以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增生為主,約為40%,且肝脾組織也有白細胞浸潤,明顯高于接種了對照組CD34- CD38+細胞的NOD/ SCID小鼠.結論 ALL患者CD34+CD38-細胞可以成功移植NOD/SCID 小鼠,在小鼠體內增殖形成白血病,說明該群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的潛能,可作為探索白血病起始細胞研究的重要載體.
作者單位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臨床分子醫(yī)學中心,兒童發(fā)育疾病研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兒科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市兒童發(fā)育重大疾病診治與預防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重慶 400014
雜志聯(lián)系方式
a67761337@126.com
何芬奇[1] 楊曉君[2] 鄧學建[3]朱開明[4] 李 立[4] 林劍聲[5]江航東[6] 林 植[6]
The White-eared Night Heron (Gorsachius magnificus):from 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 to the front stage
摘要
本文作者曾于2007年寫道:就虎斑夜(鳥)(Gorsachius magnificus)的受脅狀態(tài)而言,有證據(jù)表明該種已不再符合評估標準中的EN C1條款、但尚勉強符合EN C2a(i),據(jù)此仍可將其暫時保留在瀕危等級(EN)之下,然一虞任何個體發(fā)現(xiàn)于已知諸亞群范圍之外,則當降其等級.此事今可慮矣。
作者單位
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100080
2.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明,650223
3. 湖南師范大學生物系,長沙,410000
4. 湖南野生動物救護繁殖中心,長沙,410116
5. 江西省科學院,南昌,330029
6. 廈門觀鳥會,廈門,361008
雜志聯(lián)系方式
Tmjzxxjs@263.net abigale.fan@163.com
羅進梅 吳本權 劉 慧李洪濤 黃 靜 朱家馨張?zhí)焱?/p>
Influence of moxifloxacin on lipoteichoic acid induced apoptosis and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human alveolar macrophage
目的 探討脂磷壁酸(LTA)對人肺泡巨噬細胞(AM)凋亡及炎癥因子釋放的影響和莫西沙星(MXF)對其反應的抑制作用.方法 收集、提純及體外培養(yǎng)人AM,LTA刺激4h后,加或不加MXF與其共孵育,于各實驗終點用MTT法計算細胞相對活力,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胞形態(tài),流式細胞術檢測細胞凋亡率,RT-PCR法檢測TLR2、IL-1β、IL-8及TNF-α的mRNA水平,ELISA檢測IL-8蛋白水平,驗證RT-PCR.結果 LTA對AM有細胞毒性,并呈濃度遞增關系(P<0.05),MXF對AM活力無影響(P>0.05),且可抑制LTA的毒性作用(P<0.05).LTA促進AM凋亡(P<0.05),此作用可被MXF抑制(P<0.05).LTA上調AM中TLR2、IL-1β、IL-8及TNF-α的mRNA表達(P<0.05),各峰值時間及峰值分別為:12 h(3.56±0.03)、6 h(46.63±7.06)、12 h(28.07±1.24)、3 h(2.34±0.50),上調24 h IL-8蛋白水平,上述效應可被MXF抑制.結論 LTA對人AM有細胞毒性,促進AM凋亡,上調AM中TLR2及炎癥因子IL-1β、IL-8及TNF-α的表達,MXF抑制LTA誘導的AM炎癥及凋亡,可能在革蘭氏陽性菌肺炎中發(fā)揮殺菌、抗炎、保護宿主AM免疫活性的作用。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呼吸內科,廣州,510630
雜志聯(lián)系方式
cjmia@163.com
張 敏[1] 吳英詳[1] 阮穎慧[1]里 南[1] 林光美[2]
Research Progress of HPLC Application in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摘要
近年來高效液相色譜測定技術(HPLC)在雷公藤種源篩選,有效成分分析,制劑質量控制方面的應用,體現(xiàn)了該項技術的優(yōu)越性,也表明雷公藤產業(yè)要發(fā)展,必須依靠先進、可靠的檢測分析技術從源頭到研發(fā)、生產再到臨床應用等進行系統(tǒng)監(jiān)測,以保障雷公藤的用藥安全。
作者單位
1. 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福建福州,350002
2. 福建農林大學作物科學學院,福建福州,350002
雜志聯(lián)系方式
yszw2009@163.com,yszy@co-plant.com
夏石頭[1] 蕭浪濤[1]畢冬玲[2] 朱兆海[1]
Arabidopsis Replication Factor C Subunit 1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mbryogenesis
摘要
復制因子C包含1個大亞基和4個小亞基,在DNA復制、損傷修復和細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擬南芥復制因子C亞基l(AtRFC1)是人類復制因子C大亞基p140的同源蛋白.在對3個復制因子C亞基1的T-DNA插入突變株系rfc1-1、rfc1-2和rfc1-3的檢驗中,證實插入位點分別位于第16、19號外顯子和啟動子區(qū)域.T-DNA在外顯子中的插入突變引起胚胎發(fā)育異常并導致胚胎和種子敗育.將野生型擬南芥復制因子C亞基1基因轉化到突變株系rfc1-1和rfc1-2后恢復了突變株的野生型表型,證明胚胎發(fā)生異常表型是由擬南芥復制因子C亞基1基因突變所引起的,AtRFC1在擬南芥胚胎發(fā)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
1. 湖南農業(yè)大學湖南省植物激素與生長發(fā)育重點實驗室,長沙,410128
2.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102206
雜志聯(lián)系方式
zsxb@sibs.ac.cn
張義玲 郭艷合 王毅剛劉 立 錢 程
P-body and Its Involvement in 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Regulation
摘要
mRNA在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轉錄后調控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一種被命名為P-body胞漿復合體是mRNA轉錄后調控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場所,在基因表達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該復合體富含多種功能的蛋白,同時還有細胞因子與RNA等成分組成,其功能特征為參與mRNA降解、翻譯抑制、mRNA監(jiān)視以及RNA介導基因沉默等重要生命活動過程.研究發(fā)現(xiàn),P-body是特化的細胞成分.本文詳細闡述P-body的發(fā)現(xiàn)、結構特征以及與mRNA轉錄后調控的關系,使人們對P-body的生物學功能有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將有助于更進一步深入探討基因的表達調節(jié)機制。
作者單位
浙江理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新元醫(yī)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杭州,310018
雜志聯(lián)系方式
shxb@bj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