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自勇 談雪良
心率變異性(HRV)描述的是心跳間期的變化,能較敏感地反映交感神經(jī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張力的平穩(wěn),是評定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ANS)功能的無創(chuàng)傷的可靠定量指標[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采用HRV 研究精神病患者的自主神經(jīng)功能狀態(tài),大多數(shù)研究認為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ANS)失調是多種精神疾病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及驚恐障礙等的共同特征[2,3]。為此,本文將抑郁癥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HRV 分析指標進行比較,現(xiàn)報道于后。
1.1 對象 為2011 年2 月~9 月之間首次發(fā)作抑郁癥或精神分裂癥(含分裂樣精神病)入我院住院治療的患者。首發(fā)抑郁癥組36 例,其中男8例,女28 例,平均年齡為(33.1 ±9.7)歲,平均病程為(6.9 ±7.7)個月。其診斷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有關“心境障礙”中“無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并剔除了“輕性抑郁發(fā)作”、“有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郁癥”、“復發(fā)性抑郁癥”等亞型患者。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組共41 例(精神分裂癥33 例,分裂樣精神病8 例),其中男11 例,女30 例,平均年齡為(29.5 ±10.1)歲,平均病程為(6.8 ±8.4)個月。其診斷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有關“精神分裂癥”中“偏執(zhí)型分裂癥”、“未定型分裂癥”或“分裂樣精神病”的診斷標準,并剔除了其他亞型患者。兩組均剔除了合并高血壓病、糖尿病、有肺結核病史、甲亢病史、皮肌炎病史、腦外傷史、哮喘病史、手術史及心電圖示束支傳導阻滯史等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史等內科疾病者。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平均年齡及病程經(jīng)檢驗均無顯著差異。
1.2 方法 HRV 測定采用北京谷山峰生物醫(yī)學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CARDIO VIEW CV-200 型心電工作站。所有受試者均在上午8:30~11:00之間在檢測室休息10 分鐘后進行測定。在總共77 例受試者中,絕大多數(shù)患者在入院后48 小時進行HRV 測定,但因病情導致的合作程度差等原因,有11 例在入院后第4~9 天進行。所有受試者進行HRV 測定的平均時間為(2 ±3)天。檢查前患者膀胱排空,檢查時平臥于檢查床上,禁止頭部及四肢的活動,盡量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減少情緒的波動。導聯(lián)電極按常規(guī)心電圖連接方式連接,在進行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后,連續(xù)采集并記錄5 分鐘數(shù)據(jù),各項檢查參數(shù)由心電工作站自動生成。
HRV 分析包括時閾分析和頻閾分析。本文檢測的時閾分析指標包括:①RR 間期標準差(SDNN);②相鄰RR 間期差平均值(MSD);③相鄰RR 間期差的均方根(rMSSD)。④相鄰RR 間期差值>50ms 的百分比(PNN50)。頻閾分析指標包括:①低頻功率(LF),頻段0.04~0.15;②高頻功率(HF),頻段0.15~0.4Hz;③低頻與高頻功率之比(LF/HF)。
統(tǒng)計處理 采用計數(shù)資料卡方檢驗和雙樣本均數(shù)t 檢驗,P≤0.05 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HRV 各分析指標比較(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HRV 各分析指標比較(±s)
附表 兩組患者HRV 各分析指標比較(±s)
由附表顯示,抑郁癥組的時閾指標rMSSD、PNN50 顯著低于精神分裂癥組,但兩者在頻閾指標上則無明顯差異。
有關精神病患者HRV 的大多數(shù)研究認為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ANS)失調是多種精神病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及驚恐障礙等的共同特征[2,3]。Koschke 等[4]比較了復發(fā)性抑郁癥與健康對照組間的HRV,發(fā)現(xiàn)復發(fā)性抑郁癥患者的ANS 明顯失調,主要表現(xiàn)出為副交感神經(jīng)活性降低。Bar 等[5]比較了因急性發(fā)作入院、且未經(jīng)治療的偏執(zhí)型分裂癥與年齡、性別相匹配的健康對照者之間的HRV,發(fā)現(xiàn)偏執(zhí)型分裂癥患者的副交感神經(jīng)活性降低。Bar 等[6]還比較了精神分裂癥及與其年齡、性別、軀體狀態(tài)相匹配的一級親屬的HRV 發(fā)現(xiàn),兩者的迷走神經(jīng)活性均顯著降低,且這種降低非常相似,并均顯示抑郁癥與精神分裂癥均存在ANS 失調,主要表現(xiàn)為副交感神經(jīng)的活性降低。
本文結果顯示,抑郁癥的rMSSD、PNN50 顯著低于精神分裂癥,而兩者之間頻閾分析指標則無明顯差異。rMSSD 及PNN50 主要反映迷走神經(jīng)張力,是副交感神經(jīng)張力的敏感指標[7、8],說明抑郁癥與精神分裂癥相比,其副交感神經(jīng)張力明顯降低。
其次,抑郁癥及精神分裂癥兩者均存在ANS失調,但兩者相比,抑郁癥患者的副交感神經(jīng)活性降低更為明顯,提示抑郁癥患者的ANS 失調較精神分裂癥更嚴重。
心率變異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年齡、性別、抗焦慮抗抑郁藥物的應用等均可影響其結果[4,9]。Koschke 等[4]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五羥色胺去甲腎回吸收抑制劑(SNRI)的應用可惡化抑郁癥患者的ANS 失調,而選擇性五羥色胺回吸收抑制劑(SSRI)的影響則相對較小。因此,對其結果的判斷需特別慎重。本文雖對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病程進行了匹配,但部份患者在入院前已使用精神科藥物治療,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結果亦有影響。另外,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也是本文的不足之處。
1 Udupa K,Sathyaprabha TN,Thirthalli J,et al.Alteration of cardiac autonomic functions in the huzophreniaspatients with maior depression:a study using heart variability measures[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7,100(2):137~141.
2 Karavidas MK,Lehrer PM,Vaschillo E,et al.Preliminary results of an open label study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biofeedback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J].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2007,32(1):19~30.
3 Valkonen-Korhonen M,Tarvainen MP,Ranta-Aho P,et al.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acute psychosis[J].Psychophysiology,2003,40(5):716~726.
4 Koschke M,Boettger MK,Schulz S,et al.Autonomy of autonomic dysfunction in major depression[J].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9,71(8):852~860.
5 Bar K J,Boettger K,Berger S,et al.Decreased baroreflex sensitivity in acute schizophrenia[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07,102(3):1051~1056.
6 Bar K J,Berger Sandy,Metzner M,et al.Autonomic dysfunction in unaffected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schizophrenia[J].Schizophr Bull,2010,36(5):1050~1058.
7 宋崇升,王健,鄒義壯,等.心率變異指標在焦慮癥評估中的應用[J].神經(jīng)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10,10(3):271~273.
8 覃曉波,張琴.廣泛性焦慮與心率變異性相關研究進展[J].廣西醫(yī)學,2009,31(6):875~876.
9 曾輝,蔡靜怡,王靜,等.不同年齡和性別短程心率變異性對比分析[J].臨床心電雜志,2008,17(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