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死亡時間推斷研究進展

      2012-11-18 03:01:18黎增強左衛(wèi)東李冬日王慧君
      法醫(yī)學雜志 2012年4期
      關鍵詞:法醫(yī)學體液雜志

      黎增強,左衛(wèi)東,張 付,李冬日,王慧君

      (1.廣州市公安局荔灣區(qū)分局,廣東 廣州 510140;2.中山市公安局阜沙分局,廣東 中山 528434;3.南方醫(yī)科大學法醫(yī)學系,廣東 廣州 510515)

      死亡時間推斷研究進展

      黎增強1,左衛(wèi)東2,張 付3,李冬日3,王慧君3

      (1.廣州市公安局荔灣區(qū)分局,廣東 廣州 510140;2.中山市公安局阜沙分局,廣東 中山 528434;3.南方醫(yī)科大學法醫(yī)學系,廣東 廣州 510515)

      死亡時間(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斷始終是法醫(yī)實踐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本文從傳統死亡時間推斷方法、機體死后核酸和組織降解、玻璃體液成分變化、組織生化等方面,對2002年以后各種死亡時間推斷方法的優(yōu)缺點進行介紹和比較,以期對法醫(yī)學死亡時間推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法醫(yī)病理學;死亡時間;綜述[文獻類型]

      死亡時間在法醫(yī)學中又稱死后間隔時間。死亡時間的準確有效推斷,是法醫(yī)學實踐工作中最核心的任務之一。傳統方法主要根據尸體現象、組織超生反應、胃內容物消化程度、昆蟲生長規(guī)律等對死亡時間進行推斷。隨著基礎醫(y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檢驗技術的進步,一些全新的死亡時間推斷方法逐漸被引入法醫(yī)學領域,如遺傳物質含量變化、玻璃體液成分分析、組織生物化學變化、腐敗降解規(guī)律等,對傳統方法起到了有效的輔助和補充作用。本文對2002年后死亡時間推斷方法的研究和發(fā)展進行綜述。

      1 傳統死亡時間推斷方法

      1.1 尸溫

      尸溫作為經典的死亡時間推斷方法已有上百年歷史,操作簡便快捷、成本低廉、結果相對可靠,至今仍然在法醫(yī)實踐工作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尸溫變化受季節(jié)變化、環(huán)境溫度、尸體衣著、肥胖程度等諸多因素影響,并且在不同地區(qū)、不同緯度間存在一定差異,因此仍有相關研究不斷對其進行歸納和完善。

      直腸是經典的尸溫測量部位,Honjyo等[1]通過對肛溫和其他5個部位的尸溫進行對比,發(fā)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從理論上證實了操作簡便的直腸尸溫是實踐工作的首選。另有學者認為顱內腦組織溫度下降的規(guī)律性較好,可通過測量顱腔和鼓室溫度變化進行溺死等情況的死亡時間推斷[2]。同時,尸溫測量方法也得到了更新,紅外線法應用于測量尸體鼓室溫度,可避免溫度計測量鼓室溫度時造成耳膜損傷和出血等弊端[3]。

      1.2 超生反應

      超生反應是指個體死亡后的一定時期內,組織器官對物理和化學刺激做出功能以及形態(tài)上的反應。死后骨骼肌的興奮性不斷下降,根據骨骼肌對機械刺激和電刺激的興奮性推斷死亡時間一直是研究的熱點。Elmas等[4]根據死因將大鼠分為窒息、急性失血、慢性失血3組,通過比較腓腸肌電刺激興奮性,發(fā)現起始潛伏期這一指標在3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據此認為該指標可作為推斷死亡時間的依據。

      1.3 尸僵

      常溫下尸僵規(guī)律已經有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和總結,而低溫條件下的尸僵情況仍處于探索階段。Varetto等[5]在4℃條件下對146例人尸體膝關節(jié)的尸僵進行了詳細觀察,發(fā)現10 d內全部尸體的尸僵處于高峰狀態(tài),11~17d開始由完全尸僵轉為部分尸僵,17d后逐漸緩解并消失。該研究為高寒地區(qū)或低溫冷凍尸體的死亡時間推斷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法。

      1.4 尸斑

      死后由于血液淤滯,血液在重力作用下向低處體表分布而產生尸斑,影響尸斑色澤的主要因素為血紅蛋白和黑色素。有研究[6]通過分光光度計對尸斑的色度、色澤等指標進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死后72h內尸斑變化與死亡時間具有較好相關性,這種對死后早期尸體現象進行量化分析的方法為死亡時間推斷提供了新的思路。

      2 核酸成分降解推斷死亡時間

      隨著法醫(yī)實踐工作對死亡時間推斷精確性的要求不斷提高,僅僅靠傳統的大體和組織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需要,因此越來越多的法醫(yī)學者開始采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推斷死亡時間。死后在自溶作用影響下組織細胞內DNA和RNA成分逐漸發(fā)生分解,大量研究表明機體的同種細胞內遺傳物質含量相對恒定,因此核酸成分降解過程隨死亡時間延長表現出一定的相關性,可用于死亡時間推斷。

      2.1 死后DNA含量變化

      DNA主要分布于細胞核內染色體,機體死亡后細胞核發(fā)生核固縮、核碎裂、核溶解,DNA逐漸被分解為單鏈和小片段,含量逐漸減少消失。目前檢測組織細胞DNA含量的技術主要有DNA組織化學測定技術、計算機圖像分析技術(image analysis technology,IAT)、流式細胞術(flow cytometry,FCM)等。由于各種組織器官所處環(huán)境不同,細胞內DNA穩(wěn)定性和降解規(guī)律不盡相同,因此找到降解緩慢、與死亡時間相關性好的組織DNA和精確便捷的檢測技術成為了法醫(yī)學者的研究重點。

      肌肉組織自溶相對緩慢、取材方便,肝細胞內DNA含量豐富,而脾主要成分為二倍體淋巴細胞,胞核DNA降解緩慢,均適合于死亡時間推斷。相關研究[7-16]表明,組織細胞內DNA相關性較好但穩(wěn)定性不高,3~4d內基本完全降解。但有學者[17-18]發(fā)現牙髓和骨髓在外周致密組織的保護下,內部的DNA降解緩慢,可用于研究腐敗尸體和較長死亡時間的推斷,但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采用離體組織,其實際應用價值仍需進一步證實。相關研究見表1。

      表1 動物和人部分組織器官細胞核DNA降解與死亡時間相關性

      2.2 死后RNA含量變化

      傳統觀點認為RNA在死后易于分解,因此不適合用于死亡時間推斷及腐敗尸體的研究。但目前有學者認為,某些類型的RNA在特定條件下(如低溫)仍可在死后較長時間內保持穩(wěn)定。Bauer等[19]采用熒光毛細管RT-PCR技術在4℃下對離體人血液和人尸體腦組織中mRNA成分進行定量分析,實驗表明人體血液樣本中mRNA含量于3d內平穩(wěn)下降(r=0.843),而腦組織mRNA降解可延至死后6 d(r=0.791)。此外,大量動物實驗證實肺、腦、脾、骨骼肌、腎、視網膜等mRNA含量隨死亡時間延長而規(guī)律性降解,最長可推斷死后14d內的死亡時間。

      研究表明可以通過測定某些管家基因mRNA含量的時序性降解規(guī)律推斷死亡時間,其中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mRNA在大鼠死后腦組織中多位點降解與死亡時間具有較好相關性,6個位點在20℃條件下死后12d內呈規(guī)律性降解(R2=0.956~0.980)[20]。

      2.3 優(yōu)勢和局限性

      由于DNA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和精確的定量方法(如FCM),因此普遍認為較適合用于死亡時間推斷,相關研究也更加全面、深入,并涉及多種人體組織和器官。而RNA因穩(wěn)定性差、組織差異性大,相關研究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但腦組織中RNA顯示出較好的穩(wěn)定性,可能成為今后研究的重點。

      核酸在死后受酶解作用而逐漸分解,影響此過程的因素很多,如溫度、濕度、環(huán)境情況等,因此通過核酸分解推斷死亡時間需對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3 組織腐敗降解推斷死亡時間

      蛋白質約占人體質量的20%,是形成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基礎。死后在多種蛋白水解酶和腐敗菌的作用下,機體蛋白質成分逐漸分解成為氨基酸和小分子含氮物質。通過免疫印跡、免疫組化法結合圖像分析技術對死后蛋白質含量進行半定量測定,可擬合出蛋白質與死亡時間關系曲線,對死亡時間進行有效推斷。目前相關研究涉及多種組織器官,獲得了大量死后蛋白質降解規(guī)律(表2)。

      表2 動物和人部分組織器官蛋白質降解與死亡時間相關性

      蛋白質降解規(guī)律與核酸相似,曲線呈直線型或拋物線形變化。某些蛋白成分性質穩(wěn)定,降解過程相對緩慢平穩(wěn),與死亡時間相關性好,如肝肌動蛋白、微管蛋白和甲狀腺球蛋白等。但是蛋白質的降解過程同樣受到環(huán)境溫度和腐敗菌等條件影響,其實際應用價值仍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4 玻璃體液成分變化

      玻璃體液在法醫(yī)學的應用已有幾十年歷史,死亡時間推斷是其中最主要的作用之一。玻璃體液中99%為水分,含有20多種微量的離子成分和部分血清小分子物質。傳統方法主要通過生化分析儀對死后玻璃體液中各種微量成分進行定量分析,研究濃度變化與死亡時間之間的相關性。

      4.1 離子成分

      以往研究證實,離子成分中[K+]濃度與死亡時間的相關性最好。有學者對家兔玻璃體液中21種離子進行了對比研究,發(fā)現13種離子與死亡時間具有相關性,其中[K+]的相關性最好(R2=0.9827)[27]。人體玻璃體液表現出類似規(guī)律,其中11種離子隨死亡時間呈規(guī)律性變化,[K+]在死后72h內與死亡時間相關性最佳[28-29]。

      4.2 酶、核酸和蛋白質成分

      玻璃體液中某些酶的濃度死后表現出規(guī)律性降低,如羥丁酸脫氫酶、膽堿酯酶、乳酸脫氫酶,相關系數約為0.985[30]。玻璃體液中存在少量細胞成分,因此胞核溶解產生的核酸降解產物,如次黃嘌呤[Hx]等,在死后持續(xù)升高[31]。與組織蛋白降解類似,死后玻璃體液中蛋白成分不斷分解,某些小分子代謝產物如天冬氨酸、谷氨酸和?;撬岬入S死亡時間延長而持續(xù)升高,具有較好的相關性[32]。

      4.3 統計方法的改進

      Mu?oz等[33-34]對傳統的[K+]及[Hx]與死亡時間回歸方程進行了全新的統計擬合,將死亡時間作為自變量,并將[K+]和[Hx]作為因變量,經回歸分析發(fā)現新的方程表現出了更好的相關性。但此種統計方法的適用范圍和實際應用價值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5 組織生化

      機體死亡后組織中的各種化學物質功能停止、生物活性消失、濃度逐漸降低,通過生化物質含量變化進行死亡時間推斷是法醫(yī)病理學的重要研究方向。

      質子磁共振波譜(1H-MRS)技術可利用磁共振和化學位移作用對一系列原子和化合物進行分析和測定,是一種不破壞組織的無創(chuàng)檢查。Banaschak等[35]采用1H-MRS技術對死后豬的大腦代謝分解產物進行研究,結果顯示3周內顱內某些成分含量持續(xù)降低至消失,如N-乙酰天門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肌酸(creatine,Cr)、乳酸鹽;而某些成分含量持續(xù)增加,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對家兔死后腦組織的研究發(fā)現,24h內腦組織中NAA和Cr峰下面積隨死亡時間延長而減少,NAA與Cr含量比值、膽固醇與Cr含量比值隨死亡時間的延長而降低[36]。但該方法仍處于探索階段,受溫度、濕度、腐敗菌等條件影響,并且顱內出現的腐敗氣泡會影響儀器檢測結果。

      肝、脾、腎等組織負責多種激素成分的代謝任務。研究發(fā)現大鼠肝、脾中內皮素、血栓素、皮質醇含量[37]以及腎上腺素含量在死后規(guī)律性降低。

      肌肉組織是能量代謝的重要器官,死后ATP和糖原等能量物質的降解程度可用于推斷死亡時間。動物實驗[38]證實大鼠死后24 h內心肌、骨骼肌中ATP含量及腓腸肌的糖原含量規(guī)律性減少。同時,骨骼肌pH值規(guī)律性下降[39]。

      體液生化成分的變化規(guī)律也是研究死亡時間的方法之一。血液中含有大量離子和小分子物質,有研究發(fā)現死后氯化物、鉀、鈉與死亡時間之間存在較好的雙對數關系[40]。腦脊液成分復雜,死后人體腦脊液中14種蛋白成分呈規(guī)律性升高[41]。此外,有研究[42]證實尿液中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含量隨死亡時間延長而規(guī)律性升高,并且與死亡原因無相關性。

      6 其他方法

      死亡時間推斷需要對尸體死后狀態(tài)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一些死后的特殊變化以及某些生理指標可以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死后的電阻抗[43-44]、腐敗氣體壓力[45]、腐敗微生物ATP含量[46]、組織生物力學[47]和眼內壓[48]等指標可為死亡時間推斷提供有力的支持。

      7 展 望

      本文總結了2002年以來死亡時間推斷相關研究,死亡時間推斷法的多樣性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這一問題的復雜性和判斷的困難程度。首先,機體死后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溫度、環(huán)境、氣候、尸體狀況、衣著、腐敗細菌和昆蟲等。這就要求在未來研究死亡時間的過程中不能僅局限于某種指標的變化,而應該同時導入多種參數進行綜合分析,尤其有必要將溫度等環(huán)境因素納入統計方程之中。其次,應明確死亡原因,排除不同死因對死亡時間推斷方式產生的影響。

      法醫(yī)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任何一種新的推斷方法不能僅僅停留在實驗室和統計學的數據之中,必須符合法醫(yī)學實踐工作的要求。相信隨著法醫(yī)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和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死亡時間推斷研究將會取得進一步的突破。

      [1] Honjyo K,Yonemitsu K,Tsunenari S.Estimation of early postmortem intervals by 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using rectal temperature and non-temperature based postmortem changes[J].J Clin Forensic Med,2005,12(5):249-253.

      [2] Baccino E,Cattaneo C,Jouineau C,et al.Cooling rates of the ear and brain in pig heads submerged in water:implications for postmortem interval estimation of cadavers found in still water[J].Am J Forensic Med Pathol,2007,28(1):80-85.

      [3] 張惠芹,孫開展,趙翠玲,等.紅外技術測量耳溫推斷死亡時間的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48-54.

      [4] Elmas I,Baslo MB,Ertas M,et al.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analysis in different death models: significance forthe estimation ofearly postmortem interval[J].Forensic Sci Int,2002,127(1-2):75-81.

      [5] Varetto L,Curto O.Long persistence of rigor mortis at constant low temperature[J].Forensic Sci Int,2005,147(1):31-34.

      [6] Usumoto Y,Hikiji W,Sameshima N,et al.Estimation of postmortem interval based on the spectrophotometric analysis of postmortem lividity[J].Leg Med(Tokyo),2010,12(1):19-22.

      [7] 王慧君,鄭清平,饒廣勛,等.大鼠骨骼肌細胞DNA含量變化與死亡時間關系的研究[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2,17(1):10-13.

      [8] Johnson LA,Ferris JA.Analysis of postmortem DNA degradation by single-cell gel electrophoresis[J].Forensic Sci Int,2002,126(1):43-47.

      [9] 高翠蓮,陳玉川,肖俊輝,等.TUNEL法檢測大鼠死后心肌細胞核DNA斷裂與死亡時間關系研究[J].中國法醫(yī)學雜,2007,22(5):299-301.

      [10]張伯旸,侯小燕,王希鋼,等.人體死后肝細胞DNA含量與死亡時間關系的研究[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9,24(4):220-223.

      [11]李姍姍,劉泉,劉良.不同溫度下人脾細胞DNA降解推斷早期死亡時間[J].中國醫(yī)療前沿,2009,23(4):11,34.

      [12]鄭吉龍,張曉東,安志遠,等.兔死后角膜內皮細胞核DNA降解隨死亡時間變化規(guī)律[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10,25(4):220-222.

      [13]Boy SC,Bernitz H,Van Heerden WF.Flow cytometric evaluation of postmortem pulp DNA degradation[J]. Am J Forensic Med Pathol,2003,24(2):123-127.

      [14]羅光華,陳玉川,成建定,等.尸體胸骨骨髓細胞核DNA含量變化及其與死后經過時間的關系[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6,21(2):71-73.

      [15]舒細記,王樹法,李艷,等.死后5~36h人腦細胞DNA降解含量的圖像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5,27(8):796-798.

      [16]趙一鳴,呂曉革,路健,等.大鼠死后不同時間坐骨神經雪旺氏細胞核DNA的變化[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6,21(4):218-220.

      [17]任廣睦,荊彩亮,劉季,等.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DNA含量與死亡時間的相關性[J].法醫(yī)學雜志,2007,23(2):92-93,96.

      [18]邢浩偉,陳玉川,成建定,等.大鼠死后肋軟骨細胞核DNA含量隨死亡時間的變化[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9,24(6):365-367.

      [19]Bauer M,Gramlich I,Polzin S,et al.Quantification of mRNA degradation as possible indicator of postmortem interval-a pilot study[J].Leg Med(Tokyo),2003,5(4):220-227.

      [20]任廣睦,王英元,劉季.大鼠死后腦組織GAPDH mRNA多位點降解與晚期死亡時間的關系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40(5):848-852.

      [21]Poloz YO,O’Day DH.Determining time of death:temperature-dependent postmortem changes in calcineurin A,MARCKS,CaMKII,and protein phosphatase 2A in mouse[J].Int J Legal Med,2009,123(4):305-314.

      [22]呂江明,余家樹,陳民敬,等.大鼠死后心肌骨骼肌細胞肌動蛋白變化及與死亡時間的關系[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4,19(4):213-216.

      [23]肖俊輝,陳玉川.蛋白質降解與死亡時間推斷的初步研究[J].法醫(yī)學雜志,2005,21(2):110-112.

      [24]陳虎,朱少華,方東,等.角膜AQP1含量變化與死亡時間關系的法醫(yī)學研究[J].刑事技術,2007,(2):15-17.

      [25]卞杰,沈憶文,趙子琴.肌紅蛋白降解與人體死亡時間的相關性[J].法醫(yī)學雜志,2007,23(2):90-91.

      [26]劉力,成俊英,王繁瀧,等.尸體甲狀腺球蛋白降解及其與死亡時間的關系[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5,20(5):265-267.

      [27]龔志強,曾憲斌,孫躍剛,等.家兔眼玻璃體液21種元素含量與PMI關系的研究[J].法醫(yī)學雜志,2002,18(2):67-69.

      [28]陶濤,胥勁,羅通行,等.人體死后不同時間玻璃體液化學成分的變化趨勢[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37(6):898-900,927.

      [29]Zhou B,Zhang L,Zhang G,et al.The determination of potassium concentration in vitreous humor by low pressure ion chromatograph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estimation of postmortem interval[J].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2007,852(1-2):278-281.

      [30]龍仁,王偉平,劉承泉,等.家兔死后玻璃體液HBDH、CHE、LDH活性與PMI關系的研究[J].美國中華臨床醫(yī)學雜志,2004,6(3):231-232.

      [31]Passos ML,Santos AM,Pereira AI,et al.Estimation of postmortem interval by hypoxanthine and potassium evaluation in vitreous humor with a sequential injection system[J].Talanta,2009,79(4):1094-1099.

      [32]Girela E,Villanueva E,Irigoyen P,et al.Free amino acid concentrations in vitreous humor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in relation to the cause of death and postmortem interval[J].J Forensic Sci,2008,53(3):730-733.

      [33]Mu?oz Barús JI,Suárez-Pe?aranda J,Otero XL,et al.Improved estimation of postmortem interval based on differential behaviour of vitreous potassium and hypoxantine in death by hanging[J].Forensic Sci Int,2002,125(1):67-74.

      [34]Madea B,R?dig A.Time of death dependent criteria in vitreous humor:accuracy of estimating the time since death[J].Forensic Sci Int,2006,164(2-3):87-92.

      [35]Banaschak S,Rzanny R,Reichenbach JR,et al.Estimation of postmortem metabolic changes in porcine brain tissue using1H-MR spectroscopy--preliminary results[J].Int J Legal Med,2005,119(2):77-79.

      [36]楊天潼,李振偉,劉良,等.多體素1H-MRS推斷不同溫度下死亡時間的研究[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8,23(6):379-382.

      [37]俞發(fā)榮,連秀珍,馮書濤.尸體臟器中激素含量與死亡時間的關系[J].刑事技術,2007,(4):13-15.

      [38]李斌,陶濤,李倩楠,等.大鼠死后腓腸肌內糖原含量變化與死亡時間的關系[J].法醫(yī)學雜志,2007,23(3):167-169.

      [39]黨永輝,王振原,張聯合,等.測量大鼠死后骨骼肌pH值推斷早期死亡時間實驗研究[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5,20(4):202-205.

      [40]Singh D,Prashad R,Parkash C,et al.Double logarithmic,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chloride concentration and time since death in humansin Chandigarh Zone of North-West India[J].Leg Med(Tokyo),2003,5(1):49-54.

      [41]Finehout EJ,Franck Z,Relkin N,et al.Proteomic analysi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hanges related to postmortem interval[J].Clin Chem,2006,52(10):1906-1913.

      [42]Kasuda S,Kudo R,Morimura Y,et al.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cadaveric urine for forensic investigation[J].Leg Med(Tokyo),2009,11(5):245-247.

      [43]Querido D.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cute antemortem haemorrhage on postmortem abdominal impedance in rats[J].Forensic Sci Int,2002,127(3):218-224.

      [44]趙小紅,張益鵠,楊玉星.大鼠死后肌肉組織電阻抗幅值和相位角變化推斷死后間隔時間的研究[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8,23(6):386-390.

      [45]李宗會,秦光明,趙以誠,等.春季尸體腹腔腐敗氣壓在法醫(yī)學死亡時間推斷中的應用研究[J].法醫(yī)學雜志,2003,19(2):72-75.

      [46]劉茜,翁義星,楊帆,等.大鼠肌肉中微生物ATP含量及其在死亡時間推斷中的應用[J].法醫(yī)學雜志,2009,25(2):81-84.

      [47]張付,周睿卿,陳曉剛,等.大鼠死后胸主動脈生物力學特征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08,25(4):849-851.

      [48]Balci Y,Basmak H,Kocaturk BK,et al.The importance of measuring intraocular pressure using a tonometer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postmortem interval[J]. Am J Forensic Med Pathol,2010,31(2):151-155.

      2011-02-21)

      (本文編輯:張建華)

      Latest Progress in Postmortem Interval Estimation

      LI Zeng-qiang1,ZUO Wei-dong2,ZHANG Fu3,LI Dong-ri3,WANG Hui-jun3
      (1.Liwan Branch of Guangzhou Public Security Bureau,Guangzhou 510140,China;2.Fusha Branch of Zhongshan Public Security Bureau,Zhongshan 528434,China;3.Department of Forensic Medicine,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China)

      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 postmortem interval(PMI)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omplicated issues in the forensic practice.In order to provide novel perspective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concerning PMI,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lated traditional methods,postmortem degradation of nucleic acid and tissue,the componential change of vitreous humor and histological biochemistry since 2002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in this review.

      forensic pathology;postmortem interval;review[publication type]

      DF795.1

      A

      10.3969/j.issn.1004-5619.2012.04.012

      1004-5619(2012)04-0287-06

      黎增強(1976—),男,福建長汀人,副主任法醫(yī)師,主要從事法醫(yī)病理學工作;E-mail:lzqwlzqw@tom.com

      王慧君,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法醫(yī)病理學、法醫(yī)毒理學研究;E-mail:hjwang@fimmu.com

      猜你喜歡
      法醫(yī)學體液雜志
      東方養(yǎng)生雜志征稿函
      54例鼻骨骨折診斷的法醫(yī)學鑒定分析
      聽覺誘發(fā)電位在法醫(yī)學上的應用價值
      雜志介紹
      川木香煨制前后主要藥效成分在體外生物體液中穩(wěn)定性
      中成藥(2018年12期)2018-12-29 12:25:42
      小兒支原體肺炎體液免疫功能與hs-CRP檢驗的臨床意義
      維藥艾菲提蒙湯治療異常體液型高脂血癥的臨床研究
      扶貧雜志走進“兩會”
      中國扶貧(2015年6期)2015-05-15 17:33:04
      腰椎外傷并椎體血管瘤法醫(yī)學鑒定1例
      個體年齡推斷的法醫(yī)學研究進展
      岳阳县| 扶余县| 茶陵县| 天柱县| 沅陵县| 资兴市| 汶川县| 精河县| 邹城市| 杨浦区| 延长县| 衡东县| 婺源县| 海伦市| 石狮市| 儋州市| 抚顺市| 孟津县| 综艺| 巴青县| 蓝山县| 丹凤县| 石泉县| 古田县| 宁晋县| 合水县| 白朗县| 横峰县| 达州市| 文山县| 华阴市| 肥东县| 宁陕县| 建始县| 阳西县| 东城区| 淮安市| 通山县| 新昌县| 肇庆市| 黄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