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慧,楊 雷,白 歐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 腫瘤中心,吉林 長春130021)
腫瘤相關性貧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是指由腫瘤本身或經(jīng)治療后引起的貧血,為惡性腫瘤常見的伴隨疾病之一。CRA與腫瘤患者的低體能狀態(tài)明顯相關,可嚴重影響生存時間與生活質(zhì)量。研究表明惡性腫瘤患者貧血最高發(fā)病率達67%[1]。腫瘤相關性貧血的發(fā)生涉及多種因素,主要與腫瘤的自身因素(失血、溶血、骨髓受侵)以及治療因素(手術、放療、化療)密切相關[2]。本文回顧性分析2010.1.1-2010.12.31期間,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住院的未經(jīng)治療的1560惡性實體腫瘤患者的年齡、性別、貧血發(fā)生率、貧血性質(zhì)、貧血程度、以及與腫瘤類型的相關性等,報告如下。
1.1 病例入選標準 病理診斷為惡性實體腫瘤;未接受手術、放療、化療、輸血等治療;既往無其他惡性腫瘤病史;無良、惡性淋巴造血系統(tǒng)疾病導致的血細胞減少。
1.2 貧血分級與分類 分別依據(jù)美國國立腫瘤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貧血分級標準[2]以及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內(nèi)科學第7版貧血的細胞學分類標準[3]。
1.3 數(shù)據(jù)收集 詳細查閱惡性實體腫瘤病人1560例,記錄首次治療資料。包括一般資料:性別、年齡;臨床資料:腫瘤類型、貧血癥狀體征;化驗檢查:血常規(guī)、鐵代謝、葉酸、維生素B12、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溶血常規(guī);治療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1 不同類型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病例構成比1560例惡性實體腫瘤男724例,女836例。不同類型惡性實體腫瘤病例數(shù)及構成比分別為:消化系統(tǒng)腫瘤525例(33.7%);乳腺癌385例(24.7%);肺癌275例(17.6%);泌尿系腫瘤198例(12.7%);婦科腫瘤111例(7.1%);頭頸部腫瘤61例(3.9%);黑色素瘤5例(0.3%)。伴貧血惡性實體腫瘤293例,各類型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的病例數(shù)以及構成比分別為:消化系統(tǒng)腫瘤180例(61.4%);肺癌37例(12.6%);婦科腫瘤22例(7.5%);泌尿系腫瘤19例(6.5%);因頭頸部腫瘤、黑色素瘤分別占很低比例,所以合并為其他腫瘤11例(3.8%),如圖1。
圖1 1560例不同類型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構成比
2.2 不同類型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發(fā)生率(表1)
1560例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293例,發(fā)生率為18.8%。其中消化系統(tǒng)腫瘤伴貧血發(fā)生率最高達34.3%,顯著高于總體發(fā)生率(18.8%),差異有顯著(P<0.05)。乳腺、泌尿系腫瘤伴貧血發(fā)生率明顯低于總體發(fā)生率,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伴貧血的惡性腫瘤類型中,60%以上是消化系統(tǒng)腫瘤,其次是肺癌。乳腺、泌尿、婦科腫瘤均低于10%。
表1 不同類型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的發(fā)生率及構成比
2.3 不同類型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的年齡、性別特點(表2) 與同期同類型惡性實體腫瘤無貧血病人相比,伴貧血腫瘤病人的年齡及性別特點為:乳腺、泌尿系腫瘤,伴貧血病人的平均年齡分別為67.0歲與67.5歲,顯著高于不伴貧血病人(P<0.05);性別:消化系統(tǒng)腫瘤,男性病人伴貧血比例顯著高于無貧血病人(P<0.05)。
表2 不同類型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的年齡、性別特征
2.4 不同類型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的嚴重程度分級(表3) 依據(jù)NCI貧血分級標準,對293例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病例進行貧血程度分級,結果見表3,35例3-4級貧血病人,婦科及消化系統(tǒng)腫瘤比例較高,分別為18.2%、14.4%。
表3 不同類型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的嚴重程度分級
2.5 不同類型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的細胞學分類(表4) 依據(jù)血常規(guī)中紅細胞體積大小,對293例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的病人進行細胞學分類,結果為:正細胞性貧血258例,小細胞及大細胞性貧血分別為19例、16例。正細胞性貧血占總貧血88.0%,小細胞性貧血與大細胞性貧血分別為6.5%與5.5%。各種類型腫瘤伴貧血均以正細胞性貧血為主,均達80%以上。258例正細胞貧血中,消化系統(tǒng)腫瘤構成比最高,為60.5%。小細胞性貧血在消化系統(tǒng)腫瘤、婦科腫瘤中所占比例相對較高,分別為7.2%、9.1%,但均不足10%。
表4 不同類型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的細胞學分類特點(?。蠹毎氀?/p>
2.6 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其它相關實驗室檢查一般情況,貧血病人,除檢測血常規(guī)外,還需進行與貧血相關的其它實驗室檢測,如鐵代謝、維生素B12葉酸、EPO、溶血檢查、骨髓檢查等。本文293例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的病人,258例I級貧血的患者均未進行其他相關檢查。35例2-4級貧血病人,14例進行其它貧血相關檢查,檢查率為40%。分別為鐵代謝5例,維生素B12葉酸4例,EPO水平1例、溶血檢測2例,骨髓檢測2例。
2.7 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接受治療情況 1、2級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病人均未接受治療。35例3-4級貧血病人,21例(60%)分別接受輸血、補充鐵劑等治療。無應用EPO治療患者。
3.1 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的發(fā)生率 我們的結果顯示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的發(fā)生率為18.7%,明顯低于歐洲癌癥貧血調(diào)查(The European Cancer A-naemia Survey,ECAS)的結果(67%)[4]。原因可能為:①ECAS調(diào)查對象是包括造血系統(tǒng)惡性腫瘤在內(nèi)的全部惡性腫瘤,本文僅為惡性實體腫瘤,不存在造血系統(tǒng)惡性疾病的影響;②ECAS的結果中包括接受手術、放療、化療的患者;本研究僅為初治,均未經(jīng)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無手術導致失血、放化療骨髓抑制等因素影響。進一步分析貧血與不同類型腫瘤的關系,消化系統(tǒng)腫瘤伴貧血發(fā)生率最高,與文獻報道相一致[5]。與腫瘤易發(fā)生消化道出血等特點有關。不同類型惡性實體腫瘤中,乳腺癌伴貧血的發(fā)生率最低(6.2%),接近歐洲及國內(nèi)7.2%-12.6%的研究結果[6]。
3.2 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患者年齡及性別特點研究表明,隨年齡的增長,造血干細胞對EPO的抵抗增強。同時增加炎癥因子釋放,進一步增加造血干細胞對EPO的抵抗而導致貧血、或加重貧血[5]。我們結果顯示,僅是乳腺癌、泌尿系統(tǒng)腫瘤伴發(fā)貧血的年齡明顯高于無貧血患者,是否年齡與惡性實體腫瘤伴發(fā)貧血有關,尚不能明確。
另一方面,我們的分析結果顯示,在消化系統(tǒng)腫瘤中,男性病人伴貧血比例顯著高于無貧血病人??赡芘c腫瘤自身因素有關。文獻報道在胃癌的發(fā)病人群中,男性比例顯著高于女性為3:1,但尚未見腸道、胰腺等其他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男女明顯差別的報道。我們的結果顯示,未見惡性實體腫瘤伴發(fā)貧血與年齡及性別存在確切相關性。
3.3 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的程度、性質(zhì)分析 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以1-2級貧血為主,接近90%。提示未經(jīng)治療的惡性實體腫瘤伴發(fā)貧血基本為輕中度貧血,惡性實體腫瘤首發(fā)癥狀仍以本系統(tǒng)疾病癥狀為主,貧血為伴發(fā)癥狀,多在就診檢查時發(fā)現(xiàn)貧血。婦科腫瘤易發(fā)生中重度貧血,其原因主要與婦科腫瘤多以陰道流血癥狀為主,失血導致貧血較重。
惡性實體腫瘤伴發(fā)貧血的病人,約90%為正細胞性貧血,可能與腫瘤導致酶缺乏、腫瘤產(chǎn)生的炎性細胞因子破壞紅細胞、以及腫瘤浸潤出血失血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xiàn)為正常細胞性貧血[2]。一般情況,消化系統(tǒng)及婦科腫瘤易發(fā)生出血、失血,導致鐵丟失,而發(fā)生小細胞性貧血。我們的結果顯示,婦科及消化系統(tǒng)腫瘤中,小細胞性貧血比例相對較高。除失血丟失鐵以外,鐵利用障礙是惡性腫瘤伴發(fā)小細胞性貧血的另一主要原因[7]。惡性腫瘤通過激活免疫和炎性細胞因子(TNF、IL-1、IFN-γ),抑制 EPO的生成、儲存鐵的釋放、紅系祖細胞的增殖,從而參與惡性實體腫瘤伴發(fā)小細胞性貧血的發(fā)生機制[2]、[6]。
3.4 惡性實體腫瘤伴貧血的相關檢測與臨床治療情況分析 惡性實體腫瘤伴發(fā)貧血患者,進行與貧血相關的實驗室檢測比率極低,主要原因是貧血程度較輕,無明顯臨床表現(xiàn),伴隨惡性腫瘤的治療,貧血可以糾正,因此未進行其它檢測及接受相關治療。3-4級貧血患者,伴有臨床癥狀,近半數(shù)病人進行相關檢查,60%以上病人接受貧血治療。目前CRA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輸血、補充鐵劑、EPO等[8,9]。但EPO常見副作用為深靜脈血栓形成,而惡性實體腫瘤常伴有高易栓癥,因此,應用EPO類藥物是否會影響伴有貧血的惡性實體腫瘤的生存期、無疾病進展時間等仍存在爭議[10]。我國專家共識是惡性實體腫瘤不適合應用EPO類藥物[2]。
不同類型的初治惡性實體腫瘤均可伴發(fā)貧血,消化系統(tǒng)腫瘤發(fā)生率最高。以輕中度正細胞性貧血為主。惡性實體腫瘤伴發(fā)貧血與年齡、性別未見確切相關性。
[1]Suthinee Ithimakin MD.Cancer Anemia Survey in Division of Medical Oncology at Siriarj Hospital(CAS)[J].J Med Assoc Thai,2009,92(Suppl2):S110.
[2]CSCO腫瘤相關性貧血專家委員會.EPO治療腫瘤相關性貧血中國專家共識(2010-2011版)[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0,15(10):925.
[3]陸再英,鐘南山.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內(nèi)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567-570.
[4]M LV Jacober RL.Mamoni Anaemia in patients with cancer:role of inflammatory activity oniron metabolism and severity of anaemia12September 2006/Accepted:21December 2006/Published online:12June 2007.
[5]Pronzato P.Cancer related anaem ia m anagem ent in the 21st cen tu ry[J].Cancer Treat Rev,2006,32(Suppl 2):S1S3.
[6]Nowrousian MR.Recombinant human eryt hropoietin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related or chemot herapy induced anaemiain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urs[J].Med Oncol,1998,15(Suppl 1):S192.
[7]林雪怡,陳志哲.惡性腫瘤與貧血[J].福建醫(yī)藥雜志,1984,1:049.
[8]Verbeke N,Beguin Y.High prevalence of anaemia and limited use of therapy in cancer patients:a Belgian survey(Anaemia Day 2008)[J].Support Care Cancer,2012,20(1):23.
[9]Fenner M H,Ganser A.Erythropoietin in cancer-related anemia[J].Curr Opi Oncol,2008,20(6):685.
[10]Calabrich A,Katz A.Management of anemia in cancer patients[J].Future Oncol,2011,7(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