軀體形式障礙的病人是以各種軀體不適癥狀作為其主要臨床表現(軀體形式因此而得名),且不能證實有器質性損害或明確的病理生理機制存在,但有證據表明與心理因素或內心沖突密切相關。病人常反復陳述軀體不適,四處求醫(yī)卻未發(fā)現器質性病變。或即使有某種軀體疾病也不能用以解釋其主訴癥狀的嚴重程度、性質及由此產生的觀念和煩惱[1]。他們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的存在不僅干擾了病人尋求與疾病有關信息的能力,而且能造成行為的退化和治療的中斷,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而敘事療法恰好是把病人這種內化了的負性自動思維模式進行擾動,將病人所訴問題與人分開,把貼上標簽的人還原,讓問題是問題,人是人,通過問題外化大大拓寬病人的敘事空間,從而實現對問題敘事的結構和重構。本實驗通過對29例病人門診敘事治療的觀察,探討敘事療法對軀體形式障礙病人的療效?,F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0年5月—2011年6月在我院心理門診就診的軀體形式障礙病人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軀體形式障礙診斷標準[2],家屬和病人本人知情同意,排除器質性疾病、酒依賴或藥物濫用者、妊娠與哺乳者。共58例,按門診日志號和就診時間分為兩組,觀察組29例,其中男10例,女19例,年齡35.81歲±12.43歲,病史5年~33年(16.55年±8.07年);對照組29例,男11例,女18例,年齡39.66歲±9.49歲,病史4年~32年(15.45年±8.18年),兩組性別、年齡、病史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兩組病人均服用舍曲林,初始劑量50mg/d,根據病情漸增100mg/d~200mg/d,兩組病人入組后服藥劑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以6周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觀察組在常規(guī)使用舍曲林治療的同時進行敘事治療,每周2次,每次40min~60min,每例病人8次~12次,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心理咨詢師1人和心理測量員1人負責咨詢及測量,通過心理科醫(yī)生收集病例資料。具體方法:首先采取親屬陪同直接進行會談,全面了解病人情況,并向病人說明產生問題的關系,并在建立良好醫(yī)患關系基礎上,介紹敘事治療特點和相關注意事項,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告訴病人治療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其積極態(tài)度和參與程度;接著,將問題和病人分開,使病人有一個空間來審視問題和自己的關系,使問題客觀化、擬人化、具體化,請病人對其描述的困惑起個名字給予恰當的命名,例如:焦慮最早是什么時候來到你身上的,它影響你生活的哪些方面,它多長時間來1次,在什么情況下焦慮不會跟著你,使你曾經擁有片刻的快樂,如果有一天可以擺脫焦慮的糾纏,你想誰會最高興,那時你最想干什么,等等,通過詢問、聆聽、同情、積極關注、澄清,引導病人就過去、現在時間中癥狀問題沒有發(fā)生的例外情形,讓病人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找回積極、正向、自信的情節(jié),借以改變看問題觀點,達到改變行為。
1.2.2 評定方法 兩組于治療前及治療后6周末采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SF-36)[3]評定病人的生活質量。
1.2.3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輸入計算機后,采用SPSS12.0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表1 兩組SF-36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SF-36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時間 例數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 總體健康 精力 社會功能 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觀察組 治療前 29 82.4±15.7 50.2±9.8 83.1±0.8 48.8±21.6 57.6±9.4 54.3±11.5 65.2±9.3 51.3±12.6治療后 29 84.6±8.3 65.8±9.61)2) 79.1±14.9 78.9±13.61)2) 73.8±9.61)2) 68.8±11.31)2) 85.5±18.71)2) 78.8±13.61)2)對照組 治療前 29 83.3±10.4 49.5±9.3 85.6±13.3 49.8±10.4 58.4±9.6 53.6±9.3 64.2±9.3 50.6±10.3治療后 29 82.8±10.3 55.6±9.61) 84.8±13.2 64.4±10.61) 62.1±9.51) 58.8±11.61) 68.8±9.61) 63.5±17.31)1)與治療前比較,P<0.05;2)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SF-36是目前國際上最常用的生活質量標準化測量工具之一[4],主要從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3方面來評價病人的健康狀況。本研究結果顯示,除生理功能、軀體疼痛兩個因子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兩組各因子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敘事治療合并藥物效果更佳,治療后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敘事治療對軀體形式障礙病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康復療效顯著,能顯著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藥物治療可使軀體形式障礙病人的情感癥狀減輕,也能改善認知功能,改善記憶,使注意力集中,并能使病人更好地學習心理學知識,在心理治療中能有效交流。軀體形式障礙病人常伴有焦慮、抑郁,為此合理使用藥物,便于心理治療的深入進行[5]。本組結果顯示,經過6周治療后,兩組各因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觀察組結果優(yōu)與對照組,由此說明藥物治療有效,而合并敘事治療效果更佳。軀體形式障礙病人的問題和疾病是在長期的人際交互作用中形成的,而且問題常常是人對所在情境的主觀反應,受個人認知建構與理解的支配。而敘事治療認為,人是人,問題是問題,問題永遠無法界定人的整個存在[6]。由于其理念擺脫了將人視為問題,而去看問題對人的影響。關注病人自我的改變,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和變化,以及人可以去影響困擾已久的問題,尋找自己的閃光點,以樂觀的態(tài)度與積極的應對方式重構生命。協助病人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去定義生活的意義,進而回到比較期待的生活狀態(tài)。做自己新的生活、新的希望、新的思想的見證人,從而有效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但由于此樣本量小,觀察時間短,有待于擴大樣本量及觀察時間進一步驗證。
[1] 陳學詩.現代精神疾病治療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02-303.
[2]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3[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8.
[3] 張作記.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343-345.
[4] 李春波,何燕玲.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的介紹[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2,29(2):116-119.
[5] 富兵,王曉飛.森田療法治療軀體形式障礙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6,27(5):561-562.
[6] 張智.敘事治療及其應用[J].國外醫(yī)學:社會醫(yī)學分冊,2004,21(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