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開
(昆明市農業(yè)局能環(huán)處,云南昆明650034)
昆明市正處于發(fā)展都市型現代農業(yè)、加快城鄉(xiāng)統(tǒng)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而農民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昆明市農業(yè)發(fā)展的進程和步伐,因此加大農民培訓力度,轉變培訓方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技術水平,已成為昆明市農民培訓工作的重要課題,也是發(fā)展都市型現代農業(yè)和高原特色農業(yè)必須破除的關鍵性因素。
昆明市地處云南省中部,是一個典型的“大城市”,也是一個典型的“大農村”。據統(tǒng)計,全市300萬左右的農村勞動力中,擁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而小學及以下的占40%,50%左右的屬于文盲、半文盲。其中接受過系統(tǒng)教育培訓的農民占8%左右,主動接受培訓教育的比例不到5%,農民教育培訓普及率較低。農民對農業(yè)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不強,加之技術成果轉化水平不高,限制了昆明市農業(yè)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另外,政策性培訓經費少,優(yōu)秀培訓資源匱乏,部分培訓機構運行不規(guī)范,要實現300萬農民人人受教育,人人受培訓并取得較好效果難度較大。
目前在培訓過程中出現宏觀理論講的太多,微觀實用技術講的太少;農民不需要的講的太多,農民實際需要的講的太少;普通性、常識性培訓太多,結合實際生產培訓太少。
當前農民培訓仍處于政府主導、學校主辦的培訓模式。政府投入是培訓工作最主要的經費來源,社會籌資和學員自籌難度較大,這就導致了培訓經費嚴重不足,單項培訓補助更是少之又少,難以形成持續(xù)有效的培訓模式。
培訓班的組織和運行模式較單一,大多數培訓實行“大合唱”,想學的與不想學的、學得成的與學不成的、需要的與不需要的全都編在一個班,上一樣的課,缺乏專業(yè)細分和歸類,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民參訓的積極性。
目前參訓的農民大多屬于文化水平較低,且多是在家留守的婦女和老人,加之授課內容、授課方法、授課條件等方面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培訓質量的提高。
政策是導向,是風向標。農民培訓政策不同年份、不同地區(qū)有很大差異,只有認真研究政策、了解政策,才能更好地為培訓服務。每年年初,筆者都重點關注農業(yè)部、云南省勞轉辦、昆明市“陽光辦”下發(fā)的各種文件,認真分析研究文件內容,尤其是對培訓項目、招生對象、招生專業(yè)、補助標準、資金管理、臺賬建立、鑒定收費等方面的規(guī)定。只有充分了解政策,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好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避免了盲目性,少走彎路。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亦是如此,沒有經費支持根本做不下去,更談不上效果。然而,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項目的補助標準普遍較低,如果不能實現與項目的嫁接與合作,僅僅依靠現有的補助經費是很難辦出實效的。所以,在組織一期培訓前,盡可能把普通培訓與“陽光”工程、勞轉培訓、扶貧培訓、就業(yè)培訓結合起來,加強項目合作,實現資源、資金的整合,為培訓奠定物質基礎。
舉辦農民培訓班,每個學員都是一個矛盾體,都有不同的需求,參加培訓的愿望也都不一樣,因此,在招生時必須對學員按照需求、層次進行細分,比如對不識字的農民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對青壯年、“兩后雙百”(初中、高中畢業(yè)后不能升學人員實行百分百培訓)生源以及外出務工人員開展技能培訓;對種養(yǎng)大戶、農村能手開展創(chuàng)業(yè)培訓。把文化水平差不多,需求、培訓愿望接近或一致的學員分到一起,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設置課程,另一方面可提高參訓農民的積極性,保證了出勤率。
1個好的培訓班,需要做好“3個選擇”。首先對學員進行選擇。農民培訓必須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從重“數量”到重“質量”的轉變。在開展培訓班前,加強宣傳動員,綜合考慮學員的學歷水平、識字能力、年齡結構、培訓愿望、上課時間等因素,對無法正常參加培訓、不具備正常上課能力的學員堅決勸退,把愿望最強烈、最想學且有時間學的學員選擇到培訓班。其次,對教師的選擇也非常重要,授課教師是培訓班的“靈魂”和“工程師”。教師的聘用要與學員需求匹配、與培訓專業(yè)匹配;重能力而非名氣;還需了解農民培訓的特點,對農民充滿感情;能深入淺出并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授課,選好教師,培訓班已經成功一半。再次,做好課程選擇,農民是一個很重實用性的群體,而且有繁重的勞動工作,這就決定了培訓課程必須重“實踐”而非“理論”,課程盡量與農民的農業(yè)生產實際結合起來。做好“3個選擇”,培訓班已經成功了一半。
農民的工作離不開土地農田,農民的書本離不開莊稼作物,農民的教室離不開田間地頭,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有自身獨特的地方,只有順應規(guī)律和農民的生活、生產習慣,才能更好的辦好培訓班。農民在勞作、培訓之余要照顧家庭農活,而且農田里有豐富的教學素材,決定了培訓班必須就近就地辦在農民的田間地頭,而不是集中在大城市辦班。這種模式得到了培訓組織者和培訓學員的廣泛好評,不僅方便了農民、方便了教學,而且還降低了辦學成本、管理成本,減少了交通安全隱患。
總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是一項復雜、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幾代人不懈的努力;農民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是一項艱巨而繁重的任務,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完成的事情。希望用大家的努力工作為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事業(yè)獻上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