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杰
(鐘祥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內科,湖北 鐘祥431900)
咳嗽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最常見癥狀,臨床上咳嗽病因繁多,慢性咳嗽患者因其胸部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特異性,易發(fā)生漏診、誤診。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咳嗽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慢性咳嗽的診斷及治療。
回顧性分析2009年2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咳嗽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38例,年齡2~69歲,平均23.4歲。病程2個月至8年,平均咳嗽時間20.5個月。所有患者咳嗽為唯一或主要臨床癥狀,且胸部X 線無異常。
1.2.1 詢問病史
仔細詢問患者患病史,縮小咳嗽診斷范圍,初步診斷并行選擇性檢查。了解咳痰的數量、顏色、氣味及性狀,注意咳嗽性質、咳嗽時間、音色及節(jié)律。
1.2.2 誘導痰檢查
應用高滲鹽水誘導痰方法,對患者給予3%~5%氯化鈉霧化吸入,痰液誘導出來后,觀察上皮細胞比例、檢測炎癥細胞活力判斷痰液是否合格。合格標準為口腔上皮細胞比例小于20%,炎癥細胞存活率大于40%。并選取痰栓或痰粘稠部分進行處理,檢測細胞存活率、嗜酸粒細胞比例和炎癥介質水平。
1.2.3 影像學檢查
通過X 線胸片確定肺部有無病變及病變的部位、范圍與形態(tài)及性質。多數慢性咳嗽患者此項檢查無明顯異常,故X 線胸片顯示無異常的咳嗽患者,應考慮是否為慢性咳嗽。
1.2.4 肺功能檢查
通過通氣功能和支氣管舒張試驗診斷和鑒別氣道阻塞性疾病,如常規(guī)肺功能正常,行激發(fā)試驗診斷是否為咳嗽變異性哮喘引發(fā)慢性咳嗽。
1.2.5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
診斷氣管內病變。
1.2.6 咳嗽敏感性檢查
患者逐步吸入霧化濃度倍增的辣椒素溶液,刺激相應的咳嗽感受器誘發(fā)咳嗽。測試并記錄期間的咳嗽次數。大多慢性咳嗽患者咳嗽敏感性增高。
1.2.7 食管pH 值檢測
24h動態(tài)檢測食管pH 值變化,了解最長反流時間、24h內食管pH 值小于4的次數及時間等參數,實時記錄反流相關癥狀,獲取反流與咳嗽癥狀的相關概率,明確反流與咳嗽的關系。此檢查是確定有無胃-食反流最有效的方法[1]。
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給予小劑量糖皮質激素加β激動劑,治療時間為6~8周;鼻后滴流綜合征患者抗組胺劑首先為馬來酸氯苯那敏加鹽酸偽麻黃堿,使用2周內無效改用氯雷他定或阿斯米唑,鼻腔吸入糖皮質激素為丙酸倍氯米松;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給予奧美拉唑或其他質子泵抑制劑,多潘立酮等促胃動力藥,2~4周顯效,治療時間3個月以上;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患者給予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或等效劑量的其他糖皮質激素治療,初期聯合潑尼松,持續(xù)3~7天,后單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時間4周以上。
通過臨床表現及檢查結果,70例慢性咳嗽患者中,咳嗽變異性哮喘30 例,占42.9%,鼻后滴流綜合征13 例,占18.6%,胃食管反流性咳嗽16例,占22.8%,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11例,占15.7%?;颊呓浱禺愋灾委?,64例患者咳嗽得到控制,占91.4%,6 例患者病情有所改善,占8.6%。
慢性咳嗽是無明顯肺疾病、咳嗽時間在8周以上的頑固性咳嗽,由于其涉及多學科及多種疾病的臨床癥狀,病因復雜,誤診、誤治率較高。臨床中,慢性咳嗽常見發(fā)病原因為咳嗽變異型哮喘、鼻后滴流綜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炎和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2]。根據臨床研究及文獻現總結各類慢性咳嗽診斷標準如下: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常有夜間刺激性咳嗽,支氣管激發(fā)試驗為陽性或最大呼吸氣流量晝夜變異率超過20%,且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鼻后滴流綜合征:患者以白天咳嗽為主,常為發(fā)作性或持續(xù)性咳嗽,鼻后滴流或有咽后壁粘液附著感且檢查時咽后可見粘液附著、鵝卵石樣觀,多數患者有鼻炎、鼻竇炎、鼻息肉、慢性咽喉炎等病史,針對性治療后癥狀緩解;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咳嗽以白天為主,24h食管pH 值監(jiān)測積分≥12.70,抗反流治療后咳嗽明顯減輕或消失;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咳嗽為刺激性干咳,部分伴少量黏痰,X 線胸片正常,肺通氣功能正常,氣道高反應性檢測陰性,痰細胞學檢查嗜酸粒細胞比例≥0.03,口服或吸入糖皮質激素有效。
咳嗽為一種防御性反射活動,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輕度咳嗽不需進行鎮(zhèn)咳治療,但嚴重的咳嗽,如劇烈干咳或頻繁咳嗽影響休息和睡眠時,則可適當給予鎮(zhèn)咳治療[3]。慢性咳嗽可由多種原因所致,鎮(zhèn)咳藥只能起到短暫緩解作用,治療的關鍵在于病因治療。根據患者情況,進行特異性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病情,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慢性咳嗽發(fā)病原因主要有咳嗽變異型哮喘、鼻后滴流綜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炎和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正確診斷病因,針對病因進行特異性治療,可有效控制咳嗽。
[1]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9,32(6):407,413.
[2] 祝筱姬,楊華,張克利,等.門診慢性咳嗽病因及治療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16(10):17-19.
[3] 周燕,戴吉,蔣貴平.176 例慢性咳嗽肺功能檢測結果分析[J].西部醫(yī)學,2011,23(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