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普
清代紀(jì)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輯錄了一則鄉(xiāng)野故事。大災(zāi)之年,一位弱女子的丈夫獨自外出逃命,卻把自己的父母托付給那位弱女子。一些浮浪子弟迷戀于弱女子的嬌媚容貌,時常拿錢挑逗她,她不為所動,只是做女工活養(yǎng)活公婆。
但收入低微,根本不可能供應(yīng)公婆衣食,一家陷入絕境。四鄰自顧不暇也無力幫助。于是弱女子跪拜公婆后,選擇倚門賣笑,跟一些浮浪子弟嫖客混在一起,用賣身的錢財奉養(yǎng)公婆,還買了一個黃花閨女藏在家中。
丈夫回來以后,那女子領(lǐng)他見過雙親和買來的姑娘后,引刀自刎,鮮血如片片落花,滴落滿地。她用死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我?guī)缀蹩梢詳喽?,紀(jì)曉嵐寫這個故事,也是很矛盾的。畢竟,與一家人的性命相比,做女工、賣身這是無可指責(zé)的。一個弱女子,無力無奈無助,悲壯也罷,凄涼也罷,一切都不是無端而生。那女子最終自殺了,還差點死不瞑目。她明知賣身在封建道德上無論如何是難以原諒的,卻受不了良心的懇求。這成為證明她生存價值的唯一途徑,善良于她而言,無異于索命繩索,結(jié)局非死即傷,代價終歸過于沉重。
但是,通向善良的道路并不止一條,為什么不尋找別的解決辦法?于是我又想起了晉書中記載的一則故事:東晉大臣郗超和他的父親郗愔性格差別很大。郗超與圖謀不軌的征西大將軍桓溫結(jié)為同盟,因為父親郗愔忠誠于王室,所以沒讓父親知道。郗超病危,自知不久于人世,拿出一個書箱交給門生,囑咐他死之后,如果父親過度悲傷,就把書箱交給他。郗超死后,郗愔果然哀痛成病,于是門生把書箱交給郗愔,里面竟是郗超與桓溫商議密謀的書信。郗愔看后氣得跳腳大罵。四年后,郗愔疾病豁然痊愈。
從家庭的角度看,郗超近乎詼諧的做法無疑是善良的,確實挽救了他的父親,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效果。
面對紛繁的世事,責(zé)怪上蒼不公是徒勞的。善良的人,惟有用智慧武裝自己,避免自己和他人落入萬丈深淵,藉此來捍衛(wèi)美德的延續(xù)。真正的善良不是一種自殘,而是一種能力,一種挽救他人于水火而不溺亡自己的能力。我們在崇尚善良的時候,一定要提高自己善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