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對《人民日報·海外版》一版時事評論專欄“望海樓”進行抽樣分析,通過對文本的議題、指向、時效、作者等方面的量化分析,歸納出“望海樓”欄目有以下特色:在對外傳播中側重經濟、文化議題,立足國內,面向國際;指向多元化,但以闡釋、建議為主;關注宏觀重大議題,不唯時效性;評論作者主要來自經濟、文化、政治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增強了評論的權威性和專業(yè)性。
【關鍵詞】《人民日報·海外版》;望海樓;對外傳播;評論特色;抽樣
作為中國面向海外發(fā)行量最大的中文報紙,《人民日報·海外版》勢必在對外傳播中擔任重要角色?!巴恰笔呛M獍嬉粋€品牌時事評論欄目,自2005年1月1日創(chuàng)辦以來,評論以中外關系為主的世界大事和世界關注的中國大事,對國內外各種議題向海外讀者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引領讀者與時代同行,“想要知道我們國家和全球有什么重大事件,是作何評論的,首先想看的就是“望海樓”欄目”[1]。
綜觀學界的研究成果,關于“望海樓”的專門研究僅有一篇《對外傳播評論寫作風格初探——以〈人民日報·海外版〉“望海樓”欄目為例》[2],該文采用的是例證法的定性分析,通過幾篇評論去例證觀點的方法未免缺乏科學性?!巴恰痹诘谑艑弥袊侣劒勆暾埍碇袕臅r效性、權威性、評論文風三個方面總結出其特性,但歸納得非常簡單,而且自我評價難免不易令人信服。故本文吸取前人研究的成果,并力圖克服其不足,通過對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的“望海樓”欄目進行抽樣分析,從評論的選題、指向、時效、作者等方面歸納總結出“望海樓”欄目的特色,以期對新聞評論如何更好地在對外傳播中發(fā)揮效用有所借鑒。
樣本設計
本文采用分層抽樣和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對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的“望海樓”欄目進行抽樣。為使研究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也意欲以2010年為分界點,對比之前和之后其評論特色是否有變化,故增加對2010年以來報紙樣本的權重。通過隨機數(shù)表,在2005年至2009年中的每月抽取1篇,計60篇;2010年至2011年2月每月抽取4篇,計56篇。樣本總數(shù)為116篇。
數(shù)據(jù)分析
樣本中有6期沒有“望海樓”欄目,其中4篇是社論,1篇為轉載的評論,還有一期頭版沒有評論,“望海樓”欄目的連續(xù)性為94.8%,以下分析的樣本數(shù)為除去此6期的110篇。
?。ㄒ唬┻x題。新聞評論的寫作方法,首先表現(xiàn)在選題上,看似隨意的選題行為背后,都有其一貫的寫作原則和方法,它制導整個新聞評論寫作過程,標志其特色、水平和影響力[3]。
在樣本中,文化議題31篇,占28.2%,經濟議題29篇,占26.3%,文化和經濟議題所占比例達到一半以上。在文化方面,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復興中華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詩》)、電影(《拍好中國人愛看的電影》)、文學(《平常心看待當代文學》)、京?。ā蹲尵﹦★w入尋常百姓家》)、語言(《漢語該如何對待外來語》)、教育(《我們何時才有科學大師》)、節(jié)日(《請為春節(jié)寫首歌》)、新聞出版和文化體制改革(《既換了湯 又換了藥》)以及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議題。
通過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出,“望海樓”的選題分布較廣泛,除文化、經濟外,還涉及政治和國際關系(18篇,占16.4%)、環(huán)境(7篇,占6.4%)、體育(6篇,占5.5%)、社會民生(5篇,占4.5%)、軍事以及宗教(各有4篇,占3.6%)等。此外,農業(yè)、重大災難、公益方面的問題也有提及,如《減免農業(yè)稅加快腳步》、《研發(fā)雜交稻 養(yǎng)活更多人》兩篇文章,就農業(yè)稅的減免和糧食安全問題進行了闡釋評議。
在樣本中,不管是文化、經濟,還是軍事、宗教,都有涉及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的議題,在110篇文本中,有42篇選取國內的議題,占38.2%,評論國際事務的有68篇,占61.8%。
?。ǘ┲赶颉P侣勗u論作為信息傳播的一種方式,是針對新聞報道中重要事實或社會現(xiàn)象及人們思想中的突出問題等,在新聞媒體上發(fā)表的具有一定傾向的言論[4]。杜秀將這種傾向性分為批評、建議、研究、歌頌、闡釋、爭鳴等六種指向[5];趙文晶、陳秀瑋則認為其包含肯定贊美類、批評譴責類、建議研究類、闡釋說明類、爭鳴商榷類等五種類型[6]。本文根據(jù)樣本的文本內容,設立了批評、贊揚、闡釋、建議四個指標。
在本文所抽取的樣本中,有43篇闡釋性的文章(占39.1%),包含在文化、經濟、政治、軍事、國際關系等各種選題中,對重大事件、會議、活動等向受眾解讀、闡釋和說明。
樣本中的建議類(30篇,占27.3%)評論主要集中在文化、經濟、環(huán)境、社會民生等議題上,其中政治、軍事、國際關系上的建議性指向較少。贊揚性(22篇,20%)和批評性(15篇,13.6%)指向大都涵蓋了選題中的各個領域。
?。ㄈr效。本文所抽取的樣本中,“望海樓”在新聞發(fā)生近期(三天內)發(fā)表的評論共38篇,占34.5%;中期(三天后至一個月)內共有28篇,占25.5%;與新聞發(fā)生間隔一個月以上的評論有62篇,占56.4%。其中在22篇事件發(fā)生后一天以內刊發(fā)的評論中,非突發(fā)性新聞有15篇,如《影響深遠的訪問》一文即是對當天胡錦濤主席將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一之前已知的安排進行評論;《從綠茶說到摩洛哥的中國緣》則是在摩洛哥國慶日當天摩洛哥國王所發(fā)表的感言。在沒有時間范圍、新聞由頭(無時效性)的32篇評論中,有19篇是關于文化的,占十分之六之多,如《展示中國文化的深層之美》、《文化交流需要大國思維》等。
?。ㄋ模┳髡?。2009年10月3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一版時事評論專欄“望海樓”獲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在中國新聞獎新聞專欄推薦表中有這樣的描述——“望海樓”有四個“少見”:天天一版有評論,少見;國際評論上一版,少見;作者隊伍中國際國內名人政要之多,少見;被港澳臺地區(qū)和國外媒體轉載、引用之多,也是少見的。從樣本的統(tǒng)計結果中可以看出“作者隊伍中國際國內名人政要之多”并非虛言。
“望海樓”在2005年7月之前并沒有對作者身份進行標明,之后才開始注明作者身份。其中為本報編輯、記者所寫的有32篇,2005年至2008年41篇樣本中(不包含7篇未標明身份的)共有17篇,占41%,2009年之后有15篇,占78篇樣本的19%,本報編輯撰寫文章所占比例逐漸下降。評論作者為專家學者的共有43篇,本報特約評論員的有16篇,基本上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著名學者。此外,還有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等官員政要所著的8篇文章。
“望海樓”欄目的評論特色解析
?。ㄒ唬┻x題以文化、經濟為主。在樣本分析中發(fā)現(xiàn),2005年、2006年“望海樓”欄目創(chuàng)立之初,對政治和國際關系的評論有11篇,占兩年樣本的近50%。2007年至今政治議題所占比例逐漸下降,在87篇中僅有7篇涉及。在對外傳播中,軟實力的文化傳播比政治傳播更容易被接受,也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文化的海外傳播能夠“輸出”文化意義體系,從而提升本國文化的國際地位,為本國營造出一個平等互惠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環(huán)境,促進國家現(xiàn)代化發(fā)展[7]。
美國學者Samuel Huntington曾指出:“經濟力量實際上可能是最重要的權力源泉,在主要大國間軍事沖突不大可能發(fā)生的時代里,經濟力量在決定國家的國際地位高低方面將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盵8]當下,我國仍是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2010年中國GDP總量更是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經濟議題勢必成為對外傳播的重點領域。
(二)評論指向偏重闡釋、建議?!霸趪H輿論‘西強我弱’的大環(huán)境中,代表來自中國的主流聲音,對國際重大事件表達‘中國主張’,面對世界對中國的質疑、擔心、誤解,闡述中國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向世界解釋中國”是“望海樓”的主要定位,闡釋、建議性指向評論的側重正是這一定位的體現(xiàn)。
在對外傳播中,應該盡量避免贊揚、歌頌指向的評論。鑒于外國傳媒的報道習慣和受眾的接受習慣,“以正面報道為主”方針在對外傳播中的實際效果很差,一味贊揚、歌頌的評論也會讓讀者反感。正如陳力丹所言,我們報道成績很放手,報道負面的東西顧慮很多,有一種生怕給國家抹黑的心態(tài)[9]。這種心態(tài)下的報道結果是,因為擔心局部失分而造成全局失分,正面報道未能起到預期的正面?zhèn)鞑バЧTu論也是一樣,如何將贊揚、歌頌等溢美之詞融于無形之中而非大張旗鼓,轉變思想和文風,變“正面歌頌”為“正面效果”,才會是成功的對外傳播。
(三)不唯時效性。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迅速擴張的今天,新聞的生命更加短暫,新聞評論的出爐也更加迅速,“時效性”被不適當?shù)貜娬{到了夸張的程度?!靶侣勗u論的核心是提供‘交流價值’的?!畷r效性’值得提倡和強調,但是不能過分,甚至到‘一票否決’的地位。很多評論編輯已經慢慢形成了一定的慣例,凡是對時間跨度大的評論作品,根本不處理”。歸其原因,孫江波認為,一是對長期存在的問題缺乏持久的耐心和關注;二是煽情有余,理性不足[10]。
“望海樓”對新聞時效性也非常注重。在三分之一的新聞發(fā)生近期所做的評論中,正如“望海樓”欄目自己的總結:突出一個“搶”字,在國際輿論戰(zhàn)中搶占先機。但“望海樓”并不唯時效性,有一大部分評論仍是在新聞事件沉淀澄清之后才發(fā)表相關評論,這種保持對新聞的距離,以理性、沉穩(wěn)的態(tài)度對待當下新聞唯時效性的浮躁,讓人稱贊。不過占近三分之一的對無任何時效性的現(xiàn)象發(fā)表評論不免會讓人產生對“時事評論”專欄名不副實的感覺。如何把握時效性和適宜性之間的度,還需進一步研究改進。
(四)作者以專家學者為主,評論具有權威性、專業(yè)性。一個專欄需要自己相對固定的作者隊伍。作者隊伍的思想寫作水平的高度,決定了這個專欄的高度。“望海樓”以國際國內名人政要、專家學者為作者的評論占樣本的60.1%,“望海樓”編輯建立了一個以國際國內名人政要、一流專家學者和主流媒體著名評論員為骨干的作者隊伍,涵蓋了文化、經濟、政治、軍事、宗教、體育等各個領域。報紙——中共中央機關報的權威性,版面——頭版的重要性,再加上評論作者身份的顯著性,無疑使得“望海樓”的評論更加權威、更加專業(yè)。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選樣本中,有一篇來自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留學生章曉哲的文章《請為春節(jié)寫首歌》,在眾多專家名人政要中,因作者身份的普通而顯特別,甚至珍貴。在保證權威性、專業(yè)性的前提下,適當為普通人提供一些發(fā)表評論意見的機會,或許在對外傳播中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宋木仁.《望海樓》獲大獎名副其實[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11-14(06).
[2]艾然.對外傳播評論寫作風格初探——以《人民日報·海外版》“望海樓”欄目為例[J].東南傳播,2010(11).
[3]顧建明.中美新聞評論選題方法的比較分析[J].新聞大學,2007(3).
[4]薛中軍.新編新聞評論[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5]杜秀.新聞評論的時代視角——2004、2005年“新華時評”調查分析[J].中國記者,2006(4).
[6]趙文晶,陳秀瑋.民生新聞評論指向的多元化研究[J].現(xiàn)代傳播,2010(4).
[7]李春蕾,馬俐.黨報對外傳播中的文化安全分層架構模式研究——以《人民日報·海外版》為例[J].當代傳播,2010(6).
[8]Samuel Huntington,“Why Intenational Primacy Matter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7,No.4,1993,p72.轉引自鐘偉云.日本對非援助的戰(zhàn)略圖謀.西亞非洲,2001.6
[9]陳力丹.對外傳播存在什么問題,我們如何做好[J].對外大傳播,2005(8).
[10]孫江波.新聞時評對時效性的不恰當強調.[EB/OL]http://sjb8210.blog.sohu.com/70983931.html?act=1195522956828#comment.
?。ㄗ髡邽轸吣洗髮W新聞與傳播學院2009級新聞學碩士生)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