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排隊行為,對企業(yè)來說卻可能是千載難逢的商機。這就是排隊經(jīng)濟學。用企業(yè)們的話說就是,你排著隊,我把錢給賺了。
一位瑞典首相造訪他國,就在飛機即將起飛之時,突然接到醫(yī)院通知,一年前預約的手術終于可以做了,由于害怕錯過手術而再排一年隊,他當即決定取消出國訪問,下機做手術!
一國首腦,做個手術都要排隊一年,為什么?
因為資源稀缺,僧多粥少。資源的稀缺導致我們不得不排隊,買房得排隊、買車得排隊、到銀行取錢得排隊、登機過安檢得排隊、連買部手機都得排隊……有需求就有市場,排隊的痛苦每個人都深有體會,也都不想排隊,排隊經(jīng)濟應運而生。
排隊能帶來溢價——只要多花錢,你就不用排隊,最著名的當屬好萊塢環(huán)球影城的快速票。
快速票,就是合法插隊票。每年的旅游旺季,環(huán)球影城的熱門項目要排2個多小時的隊,很多全世界慕名而來的游客根本沒有時間等。怎么辦?環(huán)球影城推出快速票,即參觀任何項目都不用排隊,可以直接插隊,等待不會超過10分鐘。
不用排隊,價格自然很高,普通門票70美元左右,而快速票的價格則要貴一倍多,高達150美元以上。
正是通過提高價格,讓消費者不必經(jīng)歷排隊等待的痛苦,環(huán)球影城賺了個盆滿缽滿?,F(xiàn)在這種用金錢換取排隊時間的模式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態(tài),人們也逐漸養(yǎng)成了這種消費習慣,比如過機場安檢,乘坐頭等艙旅客過安檢無需排隊;比如預定汽車,只要多花錢,就不必排三四個月才能拿到車;比如在銀行提款,VIP客戶有專門的窗口,不必排隊……
事實上,解決好消費者排隊過程中的“空窗期”,對企業(yè)而言不僅僅是“變現(xiàn)”,同時也是保持企業(yè)與消費者深度互動,塑造企業(yè)品牌形象的良機。
通常一般人的注意力能保持20分鐘。超過這個時間,人的注意力就會從等待本身轉移到挑剔服務質量和追究等待原因等事情上,極端者甚至還會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
9·11以后,美國機場的安檢制度廣受詬病,為了緩解乘客的不滿,有的機場在安檢排隊處放幽默短片,如《憨豆先生》,目的就是緩解乘客的焦灼情緒。
再來看銀行,排隊幾乎是家常便飯,為了“應付”排隊者,銀行是怎么做的?幾本雜志、一臺飲水機、一部時開時關的電視,這還是服務相對較好的銀行,很多銀行甚至連一本雜志都沒有。
一個如此絕佳的塑造品牌的機會就這樣被所有銀行直接無視了。試想在營業(yè)廳內(nèi)做一個理財講座豈不比在某個大型商場做一個門可羅雀的活動更直接有效?派工作人員給排隊人群講解最新的財務服務、推薦最新的信用卡豈不比挨家挨戶敲門推銷更直接有效?
排隊經(jīng)濟遠不止于此。某種程度上,排隊現(xiàn)象會給消費者一種暗示:產(chǎn)品太好以至供不應求。企業(yè)抓住這種消費心理,通過“制造”排隊營銷出一種產(chǎn)品稀缺的假象,已經(jīng)成為當前非常有效的營銷模式之一,其中翹楚當屬蘋果。
從iPhone到iPad,排隊營銷已經(jīng)成為蘋果最主要的營銷利器,而在中國,小米手機也走上了排隊營銷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排隊營銷固然可取,但營銷基礎產(chǎn)品質量,同樣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需求催生市場,排隊的根源是資源的供不應求,喬布斯可以把排隊營銷發(fā)揮到極致,銀行可以通過開通VIP窗口讓一小部分人不排隊,也可以借排隊塑造品牌形象。雖然人們都厭惡排隊,但排隊是一門經(jīng)濟學,只要合理利用,企業(yè)必然是“穩(wěn)賺不虧”。
編輯 楊曉舟 yangnizhou@sin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