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yè)似乎是一個擁有永恒熱度的話題,筆者在高校工作,對此更是深有感觸。每當與學生們聊起這個話題時,他們的回答大多都是圍繞著“我需要什么樣的工作”或“我對工作有什么樣的要求”而展開的?!拔蚁胍€(wěn)定的、不太累的工作”“我想要工資待遇高一點的”“我想去大城市,有發(fā)展前途的地方工作”“我想去國企或外企工作”等等。就這樣,各式各樣的“我需要”“我想要”匯聚在了一起,造就了當今中國不管什么專業(yè)、無論多高學歷都去考公務員的怪圈;造就了即便可能毫無收獲,也要硬著頭皮到北上廣等大城市去當“炮灰”的現(xiàn)狀;造就了無數(shù)找不到工作的憤青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怨天尤人,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啃老族”在社會中漸漸沉淪。
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多年來國家一直號召大學畢業(yè)生去基層、去西部、去貧困地區(q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呼喚,卻始終未能得到應有的熱烈回應。不少人認為去那些地方就是受苦受累的,沒“錢途”更沒前途,沒一點好處。也有人擔心長時間在貧困偏遠地區(qū)工作會被主流社會慢慢遺忘,會一輩子呆在那里出不來,所以對其敬而遠之。一時間,“我需要的”人滿為患,“需要我的”少人問津。在這種比例失衡的現(xiàn)實情況下,以“我需要的”為唯一標準的擇業(yè)觀也在逐步深刻地影響著一批又一批大學畢業(yè)生。
而鸚哥嶺自然保護區(qū)的27名以大學生組成的團隊,主動放棄追逐高薪高職,來到了更需要他們的窮鄉(xiāng)僻壤,扎根5年,在惡劣的工作、生活條件下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與此同時,遠離城市喧囂的他們也并沒有被社會所遺忘,他們的事跡反而成為人們爭相學習的榜樣。
筆者認為,我們要在學習鸚哥嶺青年團隊不畏困難,頑強堅守精神的同時,更應該將他們勇于到“需要我的”地方打拼的積極擇業(yè)觀進行提煉,在全省廣大大學生團體中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借此來打消部分大學生對到偏遠地區(qū)工作、生活的種種顧慮,激勵他們到“需要我的”地方去扎根奉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