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一新
(作者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曾赴歐半年參加中國復旦大學——奧地利Universitaet Salzburg交換項目;合著出版《頭條新聞論》等三部著作)
“《水滸傳》里的神行太保戴宗‘兩只腳行千里路,程途八百去還來’根本算不上啥,我可比他能跑多了,一日之內滬京千余公里去還來,只是跑得我腦袋發(fā)暈,四肢無力……”
“你就別抱怨了,你是兩地跑,想我2號在學校,3號奔蘇杭,4號到京城,為省筆住宿費,今晚還得趕火車回去。我是沒有《西游記》里孫猴子那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的本事,卻同樣感受著被念緊箍咒的痛苦,敢問路在何方啊……”
“你們一個《雙城生活》,一個三城生活,相比我的多城生活可要幸福不少。條件不夠硬,有個機會就不敢放過。一個單位,筆試加面試,至少要出動兩次,不少單位還要求實習一段時間,實習完又馬不停蹄趕下一個單位??嚯y的我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便是: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這幾位互倒苦水的正是我和我的同學們。作為畢業(yè)生的我們就像一顆顆到處亂飛的子彈,每份收到的筆試或面試通知就是亮在我們面前的靶子,速度要快,絲毫猶豫不得,因為他們都是移動靶,錯過了就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回想我的“子彈”生涯,開始于2011年的夏天。
戰(zhàn)士都明白,要讓子彈擊中目標,調節(jié)標尺等射擊前的準備功夫必須做足做好。同樣的,畢業(yè)生也都清楚,要在就業(yè)征途中走得順暢,實習階段的基礎必須穩(wěn)扎穩(wěn)打。
實習對于如我一般的學新聞的學生尤為重要,因為我們求職時最重要的籌碼便是作品,不同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是,新聞必須通過事實說話,有其人有其事,但要便捷地進行采寫活動,唯有依賴實習。
2011年5月,我在中新社上海分社的實習結束后,又來到了北京,開始了在人民日報社的實習。實習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租房,幾乎沒有房東愿意接受3個月的短期租客,為了降低房租,只好在位置上打主意。眾所周知,北京的房價是伴隨著環(huán)數(shù)增多而遞減的,于是我租住的房子理所當然地坐落在了東五環(huán)外。于是,每天早晨5點半鬧鐘一響,便預示著我一天的實習生活開始了。
5點半起床出門,7點多第一個進入辦公室,晚上八九點到家,如需寫稿,忙完上床已過十二點,這幾乎便是我實習生活的常態(tài)。如今回憶起來,我絲毫不后悔自己的選擇,但要總結當中最大的不足,那便是——睡眠。
如果說實習是平淡的擦拭槍械,那么收到考試通知的剎那便相當于扣動扳機子彈出膛。這個時期,同學們都煥發(fā)著別樣的活力,仿佛整軍待發(fā)的軍隊,吃飯睡覺上廁所手機一刻不離身,行李箱擦拭干凈時刻待命,但即便如此,仍會閃現(xiàn)心跳時刻。
2011年12月26日,下午5點多,我突然接到北京一家報社人事部門老師打來的電話,通知我已進入27日的面試名單,面試時間無法變動,不到場視為自動放棄??紤]到我是上海的同學,為盡可能地幫助我爭取時間,那位老師特意將我安排在面試名單的最后一個。
容不得片刻猶豫,簡單收拾后,便往上海火車站趕。到達火車站用時一個多小時,這段時間里,除了搭乘公交工具,我?guī)缀醵际窃诒寂艿臓顟B(tài)。一進火車站我便沖向自動售票機,一邊跑心中一邊在祈禱,千萬千萬還有車票。
排隊購票過程中,我一直盯著車站里的時鐘,那秒針慢得似靜止一般,它每彈動一下,我都感覺能在腦中將為面試準備的自我介紹說上三四遍。度秒如年的等待終于讓我挪到了售票機前,當我看到屏幕上顯示剩余車票為1張時,我已跳到嗓子眼的心幾乎要從嘴里蹦出來。就這樣,我不可思議地買到了最后一張20點10分前往北京的火車硬座票,十多個小時后趕到了北京。
如果沒有最后的那張火車票,如果沒有那位好心的老師為我調整面試時間,如果……只要一個成立,我的面試就會泡湯。整個過程說起來僅百余字,但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混雜當中的驚慌、焦慮、后怕。至今我還深深記得,自己在車上朦朦朧朧做了個夢,夢到排在我前面的人買走了那最后一張車票,醒來后一頭冷汗。
驚險的購票經歷在整個求職過程中可算是偶然事件,但說到購票出行,卻在這一時期頻繁發(fā)生。我和大多數(shù)同學一樣,通常只在家和學校所在城市間往返。但臨畢業(yè)的一年,打交道的城市猛增,而與這些城市邂逅的理由只有一個——趕考。
趕考式出行很有特點,時間短、速度快、城市多。每到一個城市,通常不會久留,幾乎都是當天到達,參加考試,然后當天離開,偶爾因為車次等原因多住一晚。此外,作為外地考生的我們,會在短時間內,穿梭于多個城市或在兩個城市間多次往來。
2012年初,我曾報考一個外地單位。筆試、面試、實習,加上實習中需回校參加一次期末考試,短短十多天內,我就往來兩地達4次之多,幾乎兩天便有一天在火車上。
但與我同宿舍的一位同學相比,我這仍屬小巫見大巫。由于各地公務員考試不設置外地考點,故半年下來,僅為趕考他就到過北京、上海、廣州、南京大大小小十余個城市,就在我敲擊鍵盤寫下此文的同時,他正乘坐火車從上海趕往天津參加公務員考試。
求職之路辛苦,但我們如此波折實在情非得已。首先,考試機會如金子般珍貴。以我個人而言,通過網絡、信件投遞的簡歷就有幾十份,回復者寥寥,同學中有投遞突破200份的,最后也就收到十來個回復。此外,極低的錄取率使得多參加考試成為降低風險的最好方式。我們不敢錯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再困難也有考必赴。
趕考的我們要求并不多,只希望有關部門及單位能給予多一些理解與支持。
比如相關部門能否針對畢業(yè)生群體,將火車學生票優(yōu)惠期限及乘車地點稍做擴展,并配套以兩地多次套票等多種選擇,解決畢業(yè)生頻繁往來部分城市的經費問題。
比如用人單位能否從外地考生的角度出發(fā),盡可能分區(qū)域設置考場,便于考生就近考試;或是在確保公平公正前提下,采用網絡考試的新方式,免去考生奔波;或是將筆試面試合并進行,減少考生多一次的舟車之苦;再或是將面試分為兩到三次,讓考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預約面試時間。
別看只是小小的變通,卻能讓我們深感溫暖。能有多少畢業(yè)生沒到過外地考試呢?從這個意義上說,外地考生群體幾近等于應屆畢業(yè)生群體。換言之,為外地考生提供更貼心更實在的服務,實際上就是在為應屆畢業(yè)生解決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