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羽人三 資深媒體人
不必驚詫于荷蘭航空“喝”地溝油
文/羽人三 資深媒體人
民生
7月中旬,2000噸產(chǎn)自上海的地溝油將被荷蘭航空加工成航空生物煤油,供飛機使用。2011年11月,荷蘭航空到中國青島采購地溝油樣品回去試飛,測試結果非常滿意。據(jù)悉,荷蘭人吃油不多,地溝油原料不足。2012年6月,荷蘭航空的“廢棄油”航班開始執(zhí)飛洲際航線。(7月8日《重慶晨報》)
就在“地溝油”因危害餐桌安全而成為國內社會公害時,在地球的另一端,荷蘭航空卻愿意出高價收購,這可算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不過,從新聞跟帖來看,眼見自家的“垃圾”要在他國變廢為寶,在欣喜之余,多少讓國人有些驚詫和“羨慕嫉妒恨”。
一直以來,對于地溝油的問題,政府官員和權威專家早有定論:由于到目前為止,地溝油仍無法檢測,所以整治地溝油缺乏行之有效的技術和手段,以至于無法根絕。也因此,不少地方都出臺了相關的規(guī)定和意見,千方百計防止“地溝油”流向餐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除了近期云南省昆明市出臺了“禁散令”之外,北京、海南、青島、西安、烏魯木齊等多地明令禁止散裝食用油銷售,試圖堵住“地溝油”的出口,但無疑,要斬斷“地溝油”的黑色利益鏈條,必須管好其“入口”。
當然,這樣的觀點其實并不新穎,事實上也有很多地方開始在地溝油的“入口”上動腦筋,比如南京、鄭州、蘇州等地就成立了地溝油回收的“正規(guī)軍”,將“地溝油”變廢為寶。但從各地合法的地溝油回收公司的運營來看,情況并不樂觀。雖然多數(shù)公司的社會效益顯著,但經(jīng)濟效益一般。而其中一個最大的阻礙就是地溝油收集困難。原因無他,在回收價格上拼不過“黑油販”。
站在餐館酒店的角度而言,餐廚垃圾交給環(huán)衛(wèi)部門,每年得繳納不菲的垃圾處理費,無疑不是“最佳”選擇。而如果賣給私人的話,反而有幾千上萬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呢?至于是賣給合法企業(yè)還是“黑油販”,自然是價高者得。更何況這根黑色鏈條由來已久。事實是,合法的地溝油回收企業(yè)面臨著被“黑市”抬得越來越高的收購價格,利潤卻只有黑油點的五分之一。在這樣的現(xiàn)實語境下,不要說規(guī)模性地將地溝油“變廢為寶”,就是合法的地溝油回收企業(yè)都可能難以為繼。
其實,我國從事地溝油研究和應用并非乏善可陳,比如利用微生物發(fā)酵成有機肥,磺化處理后制成磺酸鈉,或是加工成生物燃油等。如果這些處理手段都派上用場,有必要驚詫于荷蘭航空“喝”地溝油嗎?我們并不缺少技術,而是缺乏態(tài)度和行動。新聞中的一個細節(jié)就提到,荷蘭地溝油的收集都是政府出錢資助企業(yè)收集,因此不需要承擔高昂的收集成本,而在日本,地溝油也有專業(yè)回收公司收集,并以私人廠商接受不了的高價格賣給政府。如果國內的合法地溝油回收企業(yè)能享受這樣的待遇,相信“送地溝油上天”也不是什么難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