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平
需要“走轉改”的不只是媒體
□沈小平
自新聞戰(zhàn)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各地新聞單位迅速行動,一大批來自基層、清新樸實、生動鮮活的報道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蹲點”、 “一線”、 “民聲”、 “民情”、 “體驗”,這些“三貼近”特色鮮明的關鍵詞頻繁出現(xiàn)在新聞媒體新開設的欄目中,讓人有種如沐清風的感覺。
到基層去是轉變作風、改進文風的一把鑰匙。不僅是新聞單位,其他所有機關單位、黨員干部都應該這樣,防止和糾正作風飄浮、脫離群眾,真正把身子沉下去,把民情、實情、真情找出來,大力整治文風會風,提倡開短會、講短話、講管用的話,從而促進問題和矛盾的解決,扎實踐行執(zhí)政為民理念。
當前,在一些黨政機關文件、領導干部講話和文章中,文風上存在的問題仍很突出:一是長。有意無意地將文章、講話添枝加葉、短話長說;二是空。既不觸及實際問題,也不回答群眾關切;三是假。夸大其詞、言不由衷、文過飾非。文風不正,嚴重影響真抓實干、影響執(zhí)政成效,耗費時間和精力,耽誤實際矛盾和問題的研究解決,不僅損害講話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黨的威信,導致干部脫離群眾,群眾疏遠干部。
坐在機關大樓里感受不到群眾安危冷暖,也培養(yǎng)不出與群眾的深厚感情?!懊裼兴粑矣兴鶓?,民有所盼我有所辦”。只有深入基層,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和就業(yè)、就醫(yī)、就學、養(yǎng)老還有多少困難,社會上還有多少“零就業(yè)”家庭、困難家庭,才能知道老百姓當前對改善民生是多么期待,也才能找到我們工作的著力點?,F(xiàn)在一些文件、講話、文章沒味、沒用,群眾聽不明、看不懂,最大的要害就是沒有回應群眾的關切。因此,要著眼于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真正改進作風,走進群眾生活,走進群眾心靈,用真心、動真情,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傾聽群眾意見、表達群眾意愿。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講出對群眾有情有義的話而不是虛情假意的話,講出符合實際的話而不是脫離實際的話,講出管用的話而不是虛套話,真正把話講到群眾的心坎上。
群眾是語言大師,老百姓的話最生動、最活潑、最有生活氣息。如果只是坐在辦公室里遣詞造句、苦思冥想,語言就會干癟枯燥,文章就會索然無味。不能和群眾談心,你說的話群眾聽不懂,怎么會有感召力?怎么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深入了群眾,就來到了智慧的大課堂、語言的大課堂。只有把深入基層作為必修課,把學習運用群眾語言作為基本功,變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活潑,說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我們的文件、講話、文章就可以有的放矢,體現(xiàn)群眾意愿,讓群眾愿意看、看得懂,愿意聽、聽得進。
寫文件、作報告、發(fā)表文章,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辦法從哪里來?只能從調查研究中來,從群眾的實踐和創(chuàng)造中來。人民群眾生活在基層,對體制弊端了解最多,對民生疾苦感受最深,對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最有切膚之痛,什么事應當辦,什么不能辦,什么是當務之急,什么事應當暫緩,他們最有發(fā)言權。無論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到什么階段,通訊手段多么先進便利,都代替不了親身感知和直接體驗。只要以虛懷若谷、從諫如流的胸懷,眼睛向下、撲下身子,拜群眾為師,從群眾的具體建議中發(fā)現(xiàn) “金點子”,在群眾創(chuàng)造的新鮮經(jīng)驗中尋找思路對策,我們的文件、講話、文章就能符合實際、解決問題。
(作者單位:安徽省委組織部研究室)